潮涌梁园,致富路上向前冲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圣英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9-07-03 03:14

广袤的田野上,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一家家农村合作社红红火火—— 潮涌梁园,致富路上向前冲

林场工作人员介绍培育的新品种龙槐。

孙福集乡小吴屯村山药种植户将冷库山药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采访团参观刘口乡致远家庭农场无絮杨苗圃。

王楼乡韩庄村哈密瓜种植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谢集镇黄辛庄村种植户在果园为葡萄树修剪枝条。

从寻找“龙槐”说起

6月24日上午,商丘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内,空气清新,格外凉爽。在一块电子监视屏上面,显示负离子浓度达到2390个/立方厘米。“市区的指数一般在1000左右。”梁园区国有林场场长刘金领告诉采访团记者:“森林公园是天然氧吧,雨后负离子浓度可达到5000多个/立方厘米 。”

林下漫步,凉风满怀。沿着公园深处一条银杏大道前行,没多远便看到一片低矮的林子。“这是五角枫基地,龙槐就在这里。”刘金领神秘地说。据介绍,这里原来是一片刺槐,种植于1958年,1997年进行了砍伐更新。两年前,工人在清理刺槐时发现了其中两棵树与众不同,认定这是难得一见的龙槐,就保留下来。

记者果然看到两株非同一般的槐树,其树枝自萌生时就横向生长,蜿蜒曲折,盘根错节,缠绕攀附,犹如龙爪。树龄已有20多年。树冠造型奇特,犹如飞龙在天,煞是威武。

故道深处藏奇木。黄河故道在梁园区绵延43公里,犹如一条莽莽苍苍的玉带。其间绿树掩映,林茂粮丰,瓜果飘香,蕴玉含珠。其物产富饶,岂可胜数?

那么,就从森林公园“寻宝”开始,走访故道两岸人家,一起聆听梁园区乡村振兴的脉动吧!

●致富路上生力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习近平

盛夏季节,阳光灿烂,丰收的喜悦写在王勇的脸上:“今年每个草莓大棚收益10—12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亩园,十亩田’,还不止这个数字。”

王勇的身后,是占地260亩、总投资达3600万元的双八镇草莓主题公园。2017年10月,在外打工20多年的王勇返乡创业,投资草莓生态农业,进行立体化种植和无土栽培。他培育的草莓不打药,无公害,口感好,果期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其采摘价每斤30元左右,高出超市价格的一倍,依然供不应求。

王勇建立了26个温室大棚,交给贫困户管理经营,助其稳定脱贫。为了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王勇成立了富强农业种植合作社,采取“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实行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合作社建立了幼苗培育基地,切根移植,足够供应800亩草莓种植。“还有两个月的生长周期。中秋节前后,这些苗子都移到群众家了。”

在李庄乡刘集村,63岁的村民李其兴戴着草帽正在为草莓幼苗签插。苗圃中间,“李庄乡刘集村新品种草莓育苗基地”字样组成的标牌分外醒目,“宁玉”“艳丽”“隋珠”“贵妃”等品种也一一标明。“李庄乡地理位置不适合搞采摘,我们便与郑州果树研究所联系,作为他们研发的新品种繁育推广基地。”李其兴说。

为了及时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刘集村成立景祥种植合作社,村“两委”班子积极帮助协调土地流转,协调办理金融扶贫银行贷款,目前合作社吸纳社员18户,发展草莓苗种植280亩,带动12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草莓素有“水果皇后”之美誉。梁园区是中国草莓之乡,草莓种植已成为全区农业经济的品牌产业、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种植草莓1.2万余亩,温室大棚达5000多座,产值2.6亿多元。

“草莓大棚投资大、收效高,没有一定的规模,收效不会明显。”王勇说,“想要让群众扎堆干,没有效益群众不来。现在,想种植草莓的群众很多,热情很高,需要有人带着群众往前冲!”

●产业支撑是关键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习近平

“中国辣椒之乡”,是梁园区又一项国字头荣誉。

今年,辣椒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让郑红农业合作社总经理王志刚乐不可支:“去年这个时候辣椒七八毛一斤,今年辣椒一块八九一斤,到现在没舍得拔园。”

郑红农业合作社位于水池铺乡,除了鲜椒外,还开发了辣椒叶、干辣椒片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水池铺乡是梁园区辣椒主要产业基地。每年,从梁园区运往全国各地的鲜辣椒近300万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振兴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梁园区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良、品质调优、品牌调亮、效益调高”的方针,培育支柱产业,做好产业升级。

葡萄也要“标准化管理”,每串的颗粒基本相同——在谢集镇黄辛庄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冰的葡萄园里,记者着实开了眼界。这种品种为“阳光玫瑰”的葡萄,经过管理后每串大约60粒果实,粒粒均匀,饱满诱人。据了解,“阳光玫瑰”将在中秋节前上市,每斤将近20元,销往南方。

谢集镇种植葡萄有30多个年头。上世纪80年代,谢集镇黄辛庄詹楼村村民詹林录将在民权学到的葡萄种植技术带回家乡,从此,葡萄在这片故道沃土上安家落户。前年,受到寒流影响,谢集镇葡萄大量减产,果农叫苦不迭。今年春天,镇党委、政府带领一些林果种植大户和村支书赴长垣县学习,提高种植技术,又利用帮扶资金兴建了20座温室大棚,果农种植葡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谢集镇种植葡萄近2000亩,主要分布在黄辛庄及附近村子。村里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被村民称为“葡萄王”的詹林录虽年逾七旬,依然声如洪钟:“我现在种着10个大棚,平均一个棚最低收益1万元。今年又引进了一些改良品种。要是效益好了,群众种植葡萄的热情摁都摁不住!”

在观堂镇刘庄村,华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小额贷款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红富士等优质苹果,产品销往上海、深圳。苹果套袋时,最多用工150多人,人均每天工资120多元。

在王楼乡韩庄村,50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十分壮观。韩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孝和告诉记者,韩庄村地处市郊,交通便利,发展蔬菜大棚的条件得天独厚。2017年,韩庄村成立了种植有限公司,依托冷库,流转土地300多亩,兴建蔬菜简易大棚。当年建立大棚37座,收入20多万元;2018年,发展到400多座;2019年达到546座。这里种植的娃娃菜、西瓜、哈密瓜、甜瓜、火龙果、芦荟等,撑起了市民的“菜篮子”。其中,娃娃菜销售占据全市市场的半壁江山。

●池塘青青植莲藕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习近平

双八镇中村村委会对面,有两个东西相邻的坑塘。6月24日,记者看到两个坑塘西大东小、西清东浊。两只船正在东侧的浊水里打捞垃圾,很远就闻到臭味。岸边,停着一辆铲车,负责把打捞上来的垃圾装车运走。负责清理池塘的梁园区城管局渣土办副主任张予东告诉记者,西侧的坑塘大概10亩,也是刚刚清理结束。东面这个坑塘大概6亩,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几十年来一直是村民的垃圾坑,所以清理后又有垃圾出现。他们请的是山东济宁的专业清理队,治理达标应该没有问题。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梁园区组织群众平整道路、疏通沟渠、修建公厕、植树绿化、禽畜归圈、整理庭院。同时,彻底治理坑塘垃圾,让黑水变清。然后再承包出去,种藕养鱼,让废旧坑塘变为生态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乡村振兴,从人居环境整治做起。在梁园区八个乡镇,村民家家门口都有乡镇配发的垃圾箱,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健全了农村垃圾“户分类投放、组统一保洁、村统一收集、公司统一清运、区监督考评”的处置机制。村庄昔日到处可见的柴禾垛、杂草、垃圾堆、砖堆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道路、美丽的花草。

在王楼乡厅堂楼村,村民胡素华在挨着自家外墙铺砖。“砖一定要铺平,路肩的黄土不能裸露。”村支部书记田振江提醒道。可以想象,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走在花园一般的乡村道路上,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孙福集乡小吴屯村是远近闻名的山药种植专业村。近年来,很多村民做起了山药经纪人,买全国,卖全国。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变靓了。贫困户也搬进了崭新的安置房。6月26日下午,村里的文化广场正唱着坠子书。宽广的广场东侧,有一坑塘,遍植莲藕和蒲草,游鱼嬉戏。周围绿地如茵,花草扶疏,亭台楼榭,一派江南风光。

选题策划、统筹 宋圣英

图片由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邢栋摄

编辑: 吴先锋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潮涌梁园,致富路上向前冲
2019-07-03 03:14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宋圣英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广袤的田野上,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一家家农村合作社红红火火—— 潮涌梁园,致富路上向前冲

林场工作人员介绍培育的新品种龙槐。

孙福集乡小吴屯村山药种植户将冷库山药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采访团参观刘口乡致远家庭农场无絮杨苗圃。

王楼乡韩庄村哈密瓜种植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谢集镇黄辛庄村种植户在果园为葡萄树修剪枝条。

从寻找“龙槐”说起

6月24日上午,商丘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内,空气清新,格外凉爽。在一块电子监视屏上面,显示负离子浓度达到2390个/立方厘米。“市区的指数一般在1000左右。”梁园区国有林场场长刘金领告诉采访团记者:“森林公园是天然氧吧,雨后负离子浓度可达到5000多个/立方厘米 。”

林下漫步,凉风满怀。沿着公园深处一条银杏大道前行,没多远便看到一片低矮的林子。“这是五角枫基地,龙槐就在这里。”刘金领神秘地说。据介绍,这里原来是一片刺槐,种植于1958年,1997年进行了砍伐更新。两年前,工人在清理刺槐时发现了其中两棵树与众不同,认定这是难得一见的龙槐,就保留下来。

记者果然看到两株非同一般的槐树,其树枝自萌生时就横向生长,蜿蜒曲折,盘根错节,缠绕攀附,犹如龙爪。树龄已有20多年。树冠造型奇特,犹如飞龙在天,煞是威武。

故道深处藏奇木。黄河故道在梁园区绵延43公里,犹如一条莽莽苍苍的玉带。其间绿树掩映,林茂粮丰,瓜果飘香,蕴玉含珠。其物产富饶,岂可胜数?

那么,就从森林公园“寻宝”开始,走访故道两岸人家,一起聆听梁园区乡村振兴的脉动吧!

●致富路上生力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习近平

盛夏季节,阳光灿烂,丰收的喜悦写在王勇的脸上:“今年每个草莓大棚收益10—12万元,真正实现了‘一亩园,十亩田’,还不止这个数字。”

王勇的身后,是占地260亩、总投资达3600万元的双八镇草莓主题公园。2017年10月,在外打工20多年的王勇返乡创业,投资草莓生态农业,进行立体化种植和无土栽培。他培育的草莓不打药,无公害,口感好,果期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其采摘价每斤30元左右,高出超市价格的一倍,依然供不应求。

王勇建立了26个温室大棚,交给贫困户管理经营,助其稳定脱贫。为了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王勇成立了富强农业种植合作社,采取“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实行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合作社建立了幼苗培育基地,切根移植,足够供应800亩草莓种植。“还有两个月的生长周期。中秋节前后,这些苗子都移到群众家了。”

在李庄乡刘集村,63岁的村民李其兴戴着草帽正在为草莓幼苗签插。苗圃中间,“李庄乡刘集村新品种草莓育苗基地”字样组成的标牌分外醒目,“宁玉”“艳丽”“隋珠”“贵妃”等品种也一一标明。“李庄乡地理位置不适合搞采摘,我们便与郑州果树研究所联系,作为他们研发的新品种繁育推广基地。”李其兴说。

为了及时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刘集村成立景祥种植合作社,村“两委”班子积极帮助协调土地流转,协调办理金融扶贫银行贷款,目前合作社吸纳社员18户,发展草莓苗种植280亩,带动12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草莓素有“水果皇后”之美誉。梁园区是中国草莓之乡,草莓种植已成为全区农业经济的品牌产业、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种植草莓1.2万余亩,温室大棚达5000多座,产值2.6亿多元。

“草莓大棚投资大、收效高,没有一定的规模,收效不会明显。”王勇说,“想要让群众扎堆干,没有效益群众不来。现在,想种植草莓的群众很多,热情很高,需要有人带着群众往前冲!”

●产业支撑是关键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习近平

“中国辣椒之乡”,是梁园区又一项国字头荣誉。

今年,辣椒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让郑红农业合作社总经理王志刚乐不可支:“去年这个时候辣椒七八毛一斤,今年辣椒一块八九一斤,到现在没舍得拔园。”

郑红农业合作社位于水池铺乡,除了鲜椒外,还开发了辣椒叶、干辣椒片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水池铺乡是梁园区辣椒主要产业基地。每年,从梁园区运往全国各地的鲜辣椒近300万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振兴起着基础和支撑作用。梁园区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良、品质调优、品牌调亮、效益调高”的方针,培育支柱产业,做好产业升级。

葡萄也要“标准化管理”,每串的颗粒基本相同——在谢集镇黄辛庄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冰的葡萄园里,记者着实开了眼界。这种品种为“阳光玫瑰”的葡萄,经过管理后每串大约60粒果实,粒粒均匀,饱满诱人。据了解,“阳光玫瑰”将在中秋节前上市,每斤将近20元,销往南方。

谢集镇种植葡萄有30多个年头。上世纪80年代,谢集镇黄辛庄詹楼村村民詹林录将在民权学到的葡萄种植技术带回家乡,从此,葡萄在这片故道沃土上安家落户。前年,受到寒流影响,谢集镇葡萄大量减产,果农叫苦不迭。今年春天,镇党委、政府带领一些林果种植大户和村支书赴长垣县学习,提高种植技术,又利用帮扶资金兴建了20座温室大棚,果农种植葡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谢集镇种植葡萄近2000亩,主要分布在黄辛庄及附近村子。村里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被村民称为“葡萄王”的詹林录虽年逾七旬,依然声如洪钟:“我现在种着10个大棚,平均一个棚最低收益1万元。今年又引进了一些改良品种。要是效益好了,群众种植葡萄的热情摁都摁不住!”

在观堂镇刘庄村,华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小额贷款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植红富士等优质苹果,产品销往上海、深圳。苹果套袋时,最多用工150多人,人均每天工资120多元。

在王楼乡韩庄村,50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十分壮观。韩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孝和告诉记者,韩庄村地处市郊,交通便利,发展蔬菜大棚的条件得天独厚。2017年,韩庄村成立了种植有限公司,依托冷库,流转土地300多亩,兴建蔬菜简易大棚。当年建立大棚37座,收入20多万元;2018年,发展到400多座;2019年达到546座。这里种植的娃娃菜、西瓜、哈密瓜、甜瓜、火龙果、芦荟等,撑起了市民的“菜篮子”。其中,娃娃菜销售占据全市市场的半壁江山。

●池塘青青植莲藕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习近平

双八镇中村村委会对面,有两个东西相邻的坑塘。6月24日,记者看到两个坑塘西大东小、西清东浊。两只船正在东侧的浊水里打捞垃圾,很远就闻到臭味。岸边,停着一辆铲车,负责把打捞上来的垃圾装车运走。负责清理池塘的梁园区城管局渣土办副主任张予东告诉记者,西侧的坑塘大概10亩,也是刚刚清理结束。东面这个坑塘大概6亩,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几十年来一直是村民的垃圾坑,所以清理后又有垃圾出现。他们请的是山东济宁的专业清理队,治理达标应该没有问题。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梁园区组织群众平整道路、疏通沟渠、修建公厕、植树绿化、禽畜归圈、整理庭院。同时,彻底治理坑塘垃圾,让黑水变清。然后再承包出去,种藕养鱼,让废旧坑塘变为生态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乡村振兴,从人居环境整治做起。在梁园区八个乡镇,村民家家门口都有乡镇配发的垃圾箱,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健全了农村垃圾“户分类投放、组统一保洁、村统一收集、公司统一清运、区监督考评”的处置机制。村庄昔日到处可见的柴禾垛、杂草、垃圾堆、砖堆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道路、美丽的花草。

在王楼乡厅堂楼村,村民胡素华在挨着自家外墙铺砖。“砖一定要铺平,路肩的黄土不能裸露。”村支部书记田振江提醒道。可以想象,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走在花园一般的乡村道路上,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孙福集乡小吴屯村是远近闻名的山药种植专业村。近年来,很多村民做起了山药经纪人,买全国,卖全国。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变靓了。贫困户也搬进了崭新的安置房。6月26日下午,村里的文化广场正唱着坠子书。宽广的广场东侧,有一坑塘,遍植莲藕和蒲草,游鱼嬉戏。周围绿地如茵,花草扶疏,亭台楼榭,一派江南风光。

选题策划、统筹 宋圣英

图片由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邢栋摄

编辑: 吴先锋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路面施工为何没有安全防护措施
夜晚大车常碾压 井盖易损存隐患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小村里的文化大观园
施工人员正在商都公 ...
深入睢阳区基层 实地...
潮涌梁园,致富路上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