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王”古稀之年再出征 《打金枝》千里进京战群雄

文/图 记者 单保良 通讯员 艾尔肯江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8-24 04:23

研讨会现场。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接见并慰问演员。

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

 

8月的北京,风清气爽,秋意渐浓,香山的枫叶初现一片绯红的轻云。

8月的北京,激情澎湃,好戏连台,北海的涟漪倒映一片蔚蓝的天空。

这些天,首都北京热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4个戏剧院团聚首在长安大戏院,拉开了《庆祝改革开放40年——唱响新时代》、向党中央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的大幕。商丘市豫剧二团是这24个院团中级别最小的剧团,正是这个小县级剧团,一曲传统剧目《打金枝》一夜之间走红京城,赢得首都观众和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好评。担纲主演“唐王”的“豫东红脸王”刘忠河76岁宝刀不老,为河南出彩唱响了时代最高音。

上篇:《打金枝》一票难求 众媒体热切关注

按照组委会安排,商丘豫剧二团的《打金枝》是在8月19日晚7点30分开幕。19日当天,长安大戏院门口人头攒动,抢购戏票,当天下午一票难求,整场演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在20日的“河南文化网”一篇题为《“豫东红脸王”唱响新时代》的报道中,真实记录了演出当时长安大戏院观众无比兴奋的动人场景:8月19日晚,首都北京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两千多名戏曲爱好者相聚于此。“有为王(那个)坐江山非容易”,刚一开嗓,全场观众顿时沸腾,掌声雷动,好声连连。正在上演的是商丘市梁园区豫剧二团带来的豫剧传统经典名剧《打金枝》,该剧为“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参演剧目。

22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本报记者高昌采写的一篇题为《保留剧目的时代新变》长篇通讯,再次见证了19日晚《打金枝》演出盛况,并真实报道了戏剧专家和专业人士对《打金枝》轰动京城的高度评价。

文章记载,8月19日晚,河南省商丘市豫剧二团带来的豫剧传统经典名剧《打金枝》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作为76岁高龄的“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经典代表作,《打金枝》在唱响中原40年来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在演出结束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我是看着刘老师的戏长大的,在这里,我深深给老师鞠一躬。刘忠河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豫东“刘派”创始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唱腔古朴醇厚,表演洒脱大方,从事戏剧表演工作60余年,唱腔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一腔清音,半壁江山”之誉。当年在豫、鲁、苏、皖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足见当地老百姓对刘忠河的喜爱。这次来北京演出,他的票在开票第一天就全卖完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刘忠河的《打金枝》充分发挥豫东调的高亢昂扬、质朴大方的风格,着力张扬豫剧乡土化品质,粗犷不拘,沉着率真,塑造了一个有着农民气质的唐王形象。在当代大豫剧格局逐渐整合全国13省163个专业豫剧团,并影响各地数量众多的民营院团艺术风格时,豫东调的传承和创作实际上是豫剧乃至中国戏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参照,尊重地域创造,尊重个性化创造,是戏曲保持活力、戏曲生态长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认为,这次真正听到了豫东梆子,非常过瘾。这次看到刘忠河先生的豫剧《打金枝》,感觉比原来的故事更完整了,细节也更生动了。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说,传统剧目要有时代新变,刘忠河的《打金枝》把政治戏伦理化、把宫廷戏家庭化、把朝廷戏民间化,用老百姓的视角思维来思考问题,于风趣幽默中解决家庭矛盾,既弘扬了优秀文化,又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深入人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景俊美、央视著名主持人赵保乐、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刘大成在发言中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致敬”这个词献给老艺术家刘忠河。

商丘市豫剧二团副团长方俊涛在22日下午向记者透露,《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戏曲风采》栏目等多家媒体,对《打金枝》轰动京城的演出盛况都给予了宣传报道。

下篇:半世纪舞台坚守 “常青树”扎根人民

一曲《打金枝》誉满神州的“豫剧红脸王”刘忠河,今年已是76岁高龄,从艺半个多世纪、退休14年的他本该在家安享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然而,离不开舞台的梨园情结,这位老人目前还活跃在激情四射的舞台上,依然用那高亢嘹亮的“大本嗓”为振兴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余热,演绎着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戏剧人生。

走近大师,聆听半个世纪的故事。 采访刘忠河老师是22日上午雨后天晴的日子。一壶茶,一支烟,一个隐藏了半个世纪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少年时代的刘忠河爱上了戏。

那年冬天,漫天大雪飘飘洒洒。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刘忠河路过戏院门口时,听人说马金凤、徐凤云等当时已经出了名的豫剧演员应邀在此演出。好奇的刘忠河左张右望就是进不去戏园子,看戏要买票,他哪来的这钱啊,自幼聪明伶俐的他就蹲在门外的树墩上想主意,眼看着不少身穿长袍大衫的看戏人陆续进场,他灵机一动,随身钻进一个人的长袍下,溜进了戏院,趴在板凳下偷看了一场戏,就是看了这场不拿钱的《花枪缘》以后,他小小的心灵被舞台上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所吸引,迸发了想上舞台的冲动。

1955年夏天的一天,正在老商丘二完小读小学的刘忠河听说商丘豫剧团招收学员,就背着家人报了名。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主考官让他亮亮嗓子,他随口唱了一段《拷红》,两嗓子下来,四座哗然,人人目瞪口呆,时任商丘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锁玉甫高兴地站起来,拍着刘忠河的肩膀说:“这个孩子我们收了!”

从此,新天地、新环境、新面孔,给初出茅庐的刘忠河拓宽一片新空间,开始游走在苦难的艺术生涯。冬去春来,风霜雪雨,他和同伴们喊嗓子、压腿、扎架子,偶尔上一次舞台,也不过是站把子打下旗的配角。

话题自然就谈到了《打金枝》和《十五贯》,这是刘忠河老师闻名大江南北的代表剧目,今天,豫东人随口就会喊上两嗓子他的唱段:“小小的郭暧太无理,你不该把我的爱女欺……”

翻过去“文革”那一页,这是老师不愿意回忆的一段历史。1976年10月,中华大地又迎来了文艺的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再一次引领中国文化艺术的大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1977年,刘忠河所在的商丘市豫剧团排演《逼上梁山》未达到预期目的,团领导研究决定,再排一部《十五贯》,作为新时期的汇报演出节目。

按照角色分工,主角况钟由刘忠河饰演。那时的刘忠河年轻气盛,总想创新,但又跳不出传统的禁锢,苦在心中,思在心中。那一年,素有“豫剧麒麟童”美誉的唐玉成应邀在道南礼堂演出,刘忠河获得了一个给唐玉成串把子(跑龙套)的机会,这个机会千载难逢,改变了他的戏剧人生。老年人都知道,唐玉成是豫东最具代表性的须生演员,他吸收说唱艺术之长,吐字饱满清晰,唱腔浑厚粗狂,耐人寻味。在与唐玉成十几天的朝夕相处中,他明请教,暗研究,潜移默化间偷走了唐派的风格,在加上自己的嗓音特点苦心钻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到《十五贯》上演之日,他大胆地运用自己的风格登台演出,上场一句“杀人者理应当来偿命”唱音刚落,台下就是一片掌声,排山倒海。第二年,又成功排演了《辕门斩子》,豫东大地,又是一片叫好声。

1978年入夏,剧团开始排演《打金枝》,刘忠河在这部戏中扮演唐王,一个开明的皇帝。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台重头戏,他必须在刻画人物上有新突破,在唱腔设计和表演程式上有新视觉新感觉。接下来,他夜以继日苦心研究,对“唐王”的字字句句都细致推敲斟酌,力求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符合剧情人物,可以说,《打金枝》这部戏倾注了刘忠河的大量心血和精力。

《打金枝》在火热的6月搬上了舞台。大幕拉开,“唐王”手摇御扇,潇洒自如,一声“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一开腔,台下就连声喝彩,掌声雷动。从此,《打金枝》一举走红。没多久,就被录制成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演,刘忠河的名字也随之走向大江南北,并得到海外华人认可。从1978年至今,《打金枝》唱了40年,火了40年,而且百看不厌,场场爆满。

梨园拓荒半世纪,育得桃李满天下。而今,他退休了,但,舞台艺术没退,传承艺术的责任还在双肩上。

现任商丘市第二剧团团长汪可这样评价刘忠河,他有身价没架子,心系观众,痴心事业,只讲奉献,不求得失,虽为国家一级演员,但时常与戏迷打成一片,有求必应,实乃德艺双馨之艺人。

他自己这样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作为一名演员,让观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收获,在这条路上,我要走完最后一米!”

这些年,他手把手培养出的徒弟就有数十人,徒弟又收徒弟,他已成了师爷。他说,豫东人喜欢刘派唱腔,中原人喜欢豫东调,我有责任把人民喜爱的戏剧事业传承光大。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红脸王”古稀之年再出征 《打金枝》千里进京战群雄
2018-08-24 04:23   文/图 记者 单保良 通讯员 艾尔肯江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研讨会现场。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接见并慰问演员。

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

 

8月的北京,风清气爽,秋意渐浓,香山的枫叶初现一片绯红的轻云。

8月的北京,激情澎湃,好戏连台,北海的涟漪倒映一片蔚蓝的天空。

这些天,首都北京热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4个戏剧院团聚首在长安大戏院,拉开了《庆祝改革开放40年——唱响新时代》、向党中央和首都人民汇报演出的大幕。商丘市豫剧二团是这24个院团中级别最小的剧团,正是这个小县级剧团,一曲传统剧目《打金枝》一夜之间走红京城,赢得首都观众和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好评。担纲主演“唐王”的“豫东红脸王”刘忠河76岁宝刀不老,为河南出彩唱响了时代最高音。

上篇:《打金枝》一票难求 众媒体热切关注

按照组委会安排,商丘豫剧二团的《打金枝》是在8月19日晚7点30分开幕。19日当天,长安大戏院门口人头攒动,抢购戏票,当天下午一票难求,整场演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在20日的“河南文化网”一篇题为《“豫东红脸王”唱响新时代》的报道中,真实记录了演出当时长安大戏院观众无比兴奋的动人场景:8月19日晚,首都北京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两千多名戏曲爱好者相聚于此。“有为王(那个)坐江山非容易”,刚一开嗓,全场观众顿时沸腾,掌声雷动,好声连连。正在上演的是商丘市梁园区豫剧二团带来的豫剧传统经典名剧《打金枝》,该剧为“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参演剧目。

22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本报记者高昌采写的一篇题为《保留剧目的时代新变》长篇通讯,再次见证了19日晚《打金枝》演出盛况,并真实报道了戏剧专家和专业人士对《打金枝》轰动京城的高度评价。

文章记载,8月19日晚,河南省商丘市豫剧二团带来的豫剧传统经典名剧《打金枝》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作为76岁高龄的“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经典代表作,《打金枝》在唱响中原40年来首次进京汇报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在演出结束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我是看着刘老师的戏长大的,在这里,我深深给老师鞠一躬。刘忠河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豫东“刘派”创始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唱腔古朴醇厚,表演洒脱大方,从事戏剧表演工作60余年,唱腔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一腔清音,半壁江山”之誉。当年在豫、鲁、苏、皖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馍,也要看看刘忠河,”足见当地老百姓对刘忠河的喜爱。这次来北京演出,他的票在开票第一天就全卖完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刘忠河的《打金枝》充分发挥豫东调的高亢昂扬、质朴大方的风格,着力张扬豫剧乡土化品质,粗犷不拘,沉着率真,塑造了一个有着农民气质的唐王形象。在当代大豫剧格局逐渐整合全国13省163个专业豫剧团,并影响各地数量众多的民营院团艺术风格时,豫东调的传承和创作实际上是豫剧乃至中国戏曲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参照,尊重地域创造,尊重个性化创造,是戏曲保持活力、戏曲生态长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李法曾认为,这次真正听到了豫东梆子,非常过瘾。这次看到刘忠河先生的豫剧《打金枝》,感觉比原来的故事更完整了,细节也更生动了。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说,传统剧目要有时代新变,刘忠河的《打金枝》把政治戏伦理化、把宫廷戏家庭化、把朝廷戏民间化,用老百姓的视角思维来思考问题,于风趣幽默中解决家庭矛盾,既弘扬了优秀文化,又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深入人心。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景俊美、央视著名主持人赵保乐、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刘大成在发言中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致敬”这个词献给老艺术家刘忠河。

商丘市豫剧二团副团长方俊涛在22日下午向记者透露,《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戏曲风采》栏目等多家媒体,对《打金枝》轰动京城的演出盛况都给予了宣传报道。

下篇:半世纪舞台坚守 “常青树”扎根人民

一曲《打金枝》誉满神州的“豫剧红脸王”刘忠河,今年已是76岁高龄,从艺半个多世纪、退休14年的他本该在家安享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然而,离不开舞台的梨园情结,这位老人目前还活跃在激情四射的舞台上,依然用那高亢嘹亮的“大本嗓”为振兴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余热,演绎着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戏剧人生。

走近大师,聆听半个世纪的故事。 采访刘忠河老师是22日上午雨后天晴的日子。一壶茶,一支烟,一个隐藏了半个世纪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少年时代的刘忠河爱上了戏。

那年冬天,漫天大雪飘飘洒洒。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刘忠河路过戏院门口时,听人说马金凤、徐凤云等当时已经出了名的豫剧演员应邀在此演出。好奇的刘忠河左张右望就是进不去戏园子,看戏要买票,他哪来的这钱啊,自幼聪明伶俐的他就蹲在门外的树墩上想主意,眼看着不少身穿长袍大衫的看戏人陆续进场,他灵机一动,随身钻进一个人的长袍下,溜进了戏院,趴在板凳下偷看了一场戏,就是看了这场不拿钱的《花枪缘》以后,他小小的心灵被舞台上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所吸引,迸发了想上舞台的冲动。

1955年夏天的一天,正在老商丘二完小读小学的刘忠河听说商丘豫剧团招收学员,就背着家人报了名。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主考官让他亮亮嗓子,他随口唱了一段《拷红》,两嗓子下来,四座哗然,人人目瞪口呆,时任商丘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锁玉甫高兴地站起来,拍着刘忠河的肩膀说:“这个孩子我们收了!”

从此,新天地、新环境、新面孔,给初出茅庐的刘忠河拓宽一片新空间,开始游走在苦难的艺术生涯。冬去春来,风霜雪雨,他和同伴们喊嗓子、压腿、扎架子,偶尔上一次舞台,也不过是站把子打下旗的配角。

话题自然就谈到了《打金枝》和《十五贯》,这是刘忠河老师闻名大江南北的代表剧目,今天,豫东人随口就会喊上两嗓子他的唱段:“小小的郭暧太无理,你不该把我的爱女欺……”

翻过去“文革”那一页,这是老师不愿意回忆的一段历史。1976年10月,中华大地又迎来了文艺的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再一次引领中国文化艺术的大船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1977年,刘忠河所在的商丘市豫剧团排演《逼上梁山》未达到预期目的,团领导研究决定,再排一部《十五贯》,作为新时期的汇报演出节目。

按照角色分工,主角况钟由刘忠河饰演。那时的刘忠河年轻气盛,总想创新,但又跳不出传统的禁锢,苦在心中,思在心中。那一年,素有“豫剧麒麟童”美誉的唐玉成应邀在道南礼堂演出,刘忠河获得了一个给唐玉成串把子(跑龙套)的机会,这个机会千载难逢,改变了他的戏剧人生。老年人都知道,唐玉成是豫东最具代表性的须生演员,他吸收说唱艺术之长,吐字饱满清晰,唱腔浑厚粗狂,耐人寻味。在与唐玉成十几天的朝夕相处中,他明请教,暗研究,潜移默化间偷走了唐派的风格,在加上自己的嗓音特点苦心钻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到《十五贯》上演之日,他大胆地运用自己的风格登台演出,上场一句“杀人者理应当来偿命”唱音刚落,台下就是一片掌声,排山倒海。第二年,又成功排演了《辕门斩子》,豫东大地,又是一片叫好声。

1978年入夏,剧团开始排演《打金枝》,刘忠河在这部戏中扮演唐王,一个开明的皇帝。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台重头戏,他必须在刻画人物上有新突破,在唱腔设计和表演程式上有新视觉新感觉。接下来,他夜以继日苦心研究,对“唐王”的字字句句都细致推敲斟酌,力求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眼神都符合剧情人物,可以说,《打金枝》这部戏倾注了刘忠河的大量心血和精力。

《打金枝》在火热的6月搬上了舞台。大幕拉开,“唐王”手摇御扇,潇洒自如,一声“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一开腔,台下就连声喝彩,掌声雷动。从此,《打金枝》一举走红。没多久,就被录制成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演,刘忠河的名字也随之走向大江南北,并得到海外华人认可。从1978年至今,《打金枝》唱了40年,火了40年,而且百看不厌,场场爆满。

梨园拓荒半世纪,育得桃李满天下。而今,他退休了,但,舞台艺术没退,传承艺术的责任还在双肩上。

现任商丘市第二剧团团长汪可这样评价刘忠河,他有身价没架子,心系观众,痴心事业,只讲奉献,不求得失,虽为国家一级演员,但时常与戏迷打成一片,有求必应,实乃德艺双馨之艺人。

他自己这样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作为一名演员,让观众满意才是最大的收获,在这条路上,我要走完最后一米!”

这些年,他手把手培养出的徒弟就有数十人,徒弟又收徒弟,他已成了师爷。他说,豫东人喜欢刘派唱腔,中原人喜欢豫东调,我有责任把人民喜爱的戏剧事业传承光大。

责任编辑: 姬艳峰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新建机动车道 一周内...
施工留“尾巴” 居民...
小区水电停多日 居民盼望快解决
桥下涵洞易积水 想要排水不容易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跆拳道 大比武
暴雨过后,古城保护 ...
不同的童年 一样的快乐
消毒杀菌工作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