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巢氏”到“宋”居

赵云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8-03 06:58

我们当代人居住在防风避雨、温暖明亮的建筑物内,试想古人在没有能力建设房屋之时,是在哪里度过漫漫长夜、寒冷冬季、潮湿雨季的呢?

西汉梁国(在今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礼运》一文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说古代先民冬天居住在洞窟里,夏天居住在松桧树巢上,反映的正是古代先民在尚没有房屋居住的自然条件下栖居生活的状态。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在《辞过》一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稍晚于墨子的宋国人庄子在《盜跖》一文中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墨子》《庄子》《礼记》记载了中国远古先民的两种主要栖居方式:洞穴居、木巢居。中国古人的居所建设就是沿着这两条路径,不断改进发展的。

在洞穴栖居者,于人丁增加而天然洞穴不足容身之后,开始动手挖掘新的洞穴。就山陵高原而居者,深挖洞穴,而后逐渐形成窑洞式房舍,至今在河南省西部山区还有居民生活在地坑院内。就平地而居者,就地挖掘地穴,上边搭上草木篷子遮盖风雨,建成“地窨”式居所。商丘古代龙山文化遗址还有半地穴式房屋。就平地而居的地穴、半地穴式居所,后来逐渐改建成地上建筑。

树木巢居者,在不愿意忍受日晒雨淋和寒风吹打时,开始用树枝草叶搭起篷子,再用树枝草叶围成墙,然后涂上泥巴,形成木骨泥墙,再后来用土坯砌墙、用砖砌墙,逐渐建设出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栖居空间。

生活时间稍晚于庄子的郑国人韩非子在《五蠹》一文中也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把引导人们依靠树木搭建房屋者“构木为巢”称为“圣人”,“号之曰有巢氏”。

商丘古代的墨子、庄子、戴圣等文人贤士对于“有巢氏”情有独钟,记载清晰,或许反映出“有巢氏”一族就是生活在远古的商丘,“有巢氏”生活的方式和记忆遗存在了商丘。

《三坟》:“燧人氏有巢子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称燧人氏是有巢氏的后代。

戴圣《礼记·礼运》记载:“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牅户,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为醴酪。”说到燧人氏时代的贡献,至少有三项:即钻木取火、冶炼铸器、创建房舍。

有巢氏是居住在树上的部族,到燧人氏则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新的文明新生活。

商丘古称“宋”,后为宋国国都所在地。汉字“宋”也给今人留下了商丘一带古人栖居状况的历史信息。“宋”,是会意字,也有人认为是象形字,从宀(mián),从木,表示或象形房屋内有树木。《说文解字》称:“宋,居也。”甲骨文、金文、小篆体的“宋”字都是象形“屋中有木”,“宋”字上部的宝盖头都是盖到底部的,象形用木头支撑起一座房子,还遗留着“有巢氏”之民发展而来的“依木建房”的时代记忆和生活密码。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建筑为主,就是对“依木建房”的“宋”居的发展和继承。

商丘古称“亳”,“亳”也是一种建筑物。《说文解字》:“亳,京兆杜陵亭也。”马如森先生根据甲骨文的象形认为亳的本义是“象物字,象古之穴居形。”从甲骨文“亳”字,我们看到,它的上部是一个亭字头,它应该是指一个有亭的(或者说是一个亭状的)建筑物。亳的下面是一个丰收的丰,是小麦麦穗的象形,引申为丰收的粮食。所以,亳的本义是一个上面建有了望亭的粮仓。“三亳”就是商建在三地的粮食仓库。“亳”不是国指王都,但是“三亳”一定是商代最重要的三个城邑所在。《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载宋景公云:“亳,宗邑也。”与“宋”作为居所相比,“亳”,显然是一种更大更重要的建筑物了。

我们分析古时商丘人墨子、庄子、戴圣的记载,研究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宋”、“亳”字的寓意,结合商丘古代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可以说明:有巢氏一族就是生活在商丘一带,是燧人氏的先人;古代商丘——宋地最早的人造建筑就是依靠着树木搭建的。

商丘是东方“木”地,“木生火”。文献和考古证实,古代的商丘人是很善于用火的。商丘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火灶、火窑,有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黑陶,也是最早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地方之一。

有了烧制陶器、石灰的经验,其它经火烧制的建筑材料便层出不穷了。利用火的热量,人们可以用泥土生产出随时随地取用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建筑随着人们的需要更加自由创新,由此建筑文化诞生了。西汉梁园以及唐宋明清各代建设的睢阳、应天、归德名城,更是商丘人善于大规模用火烧制石灰、砖、瓦等建材的明证。当代的钢筋、水泥、玻璃等等建筑材料,同样是在火焰中产生的,已经根据人们的使用和审美的需求在逐渐改变着地球表面的模样。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从“有巢氏”到“宋”居
2018-08-03 06:58   赵云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我们当代人居住在防风避雨、温暖明亮的建筑物内,试想古人在没有能力建设房屋之时,是在哪里度过漫漫长夜、寒冷冬季、潮湿雨季的呢?

西汉梁国(在今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礼运》一文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说古代先民冬天居住在洞窟里,夏天居住在松桧树巢上,反映的正是古代先民在尚没有房屋居住的自然条件下栖居生活的状态。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在《辞过》一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稍晚于墨子的宋国人庄子在《盜跖》一文中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墨子》《庄子》《礼记》记载了中国远古先民的两种主要栖居方式:洞穴居、木巢居。中国古人的居所建设就是沿着这两条路径,不断改进发展的。

在洞穴栖居者,于人丁增加而天然洞穴不足容身之后,开始动手挖掘新的洞穴。就山陵高原而居者,深挖洞穴,而后逐渐形成窑洞式房舍,至今在河南省西部山区还有居民生活在地坑院内。就平地而居者,就地挖掘地穴,上边搭上草木篷子遮盖风雨,建成“地窨”式居所。商丘古代龙山文化遗址还有半地穴式房屋。就平地而居的地穴、半地穴式居所,后来逐渐改建成地上建筑。

树木巢居者,在不愿意忍受日晒雨淋和寒风吹打时,开始用树枝草叶搭起篷子,再用树枝草叶围成墙,然后涂上泥巴,形成木骨泥墙,再后来用土坯砌墙、用砖砌墙,逐渐建设出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栖居空间。

生活时间稍晚于庄子的郑国人韩非子在《五蠹》一文中也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把引导人们依靠树木搭建房屋者“构木为巢”称为“圣人”,“号之曰有巢氏”。

商丘古代的墨子、庄子、戴圣等文人贤士对于“有巢氏”情有独钟,记载清晰,或许反映出“有巢氏”一族就是生活在远古的商丘,“有巢氏”生活的方式和记忆遗存在了商丘。

《三坟》:“燧人氏有巢子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称燧人氏是有巢氏的后代。

戴圣《礼记·礼运》记载:“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牅户,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为醴酪。”说到燧人氏时代的贡献,至少有三项:即钻木取火、冶炼铸器、创建房舍。

有巢氏是居住在树上的部族,到燧人氏则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新的文明新生活。

商丘古称“宋”,后为宋国国都所在地。汉字“宋”也给今人留下了商丘一带古人栖居状况的历史信息。“宋”,是会意字,也有人认为是象形字,从宀(mián),从木,表示或象形房屋内有树木。《说文解字》称:“宋,居也。”甲骨文、金文、小篆体的“宋”字都是象形“屋中有木”,“宋”字上部的宝盖头都是盖到底部的,象形用木头支撑起一座房子,还遗留着“有巢氏”之民发展而来的“依木建房”的时代记忆和生活密码。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建筑为主,就是对“依木建房”的“宋”居的发展和继承。

商丘古称“亳”,“亳”也是一种建筑物。《说文解字》:“亳,京兆杜陵亭也。”马如森先生根据甲骨文的象形认为亳的本义是“象物字,象古之穴居形。”从甲骨文“亳”字,我们看到,它的上部是一个亭字头,它应该是指一个有亭的(或者说是一个亭状的)建筑物。亳的下面是一个丰收的丰,是小麦麦穗的象形,引申为丰收的粮食。所以,亳的本义是一个上面建有了望亭的粮仓。“三亳”就是商建在三地的粮食仓库。“亳”不是国指王都,但是“三亳”一定是商代最重要的三个城邑所在。《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载宋景公云:“亳,宗邑也。”与“宋”作为居所相比,“亳”,显然是一种更大更重要的建筑物了。

我们分析古时商丘人墨子、庄子、戴圣的记载,研究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宋”、“亳”字的寓意,结合商丘古代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可以说明:有巢氏一族就是生活在商丘一带,是燧人氏的先人;古代商丘——宋地最早的人造建筑就是依靠着树木搭建的。

商丘是东方“木”地,“木生火”。文献和考古证实,古代的商丘人是很善于用火的。商丘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火灶、火窑,有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黑陶,也是最早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地方之一。

有了烧制陶器、石灰的经验,其它经火烧制的建筑材料便层出不穷了。利用火的热量,人们可以用泥土生产出随时随地取用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建筑随着人们的需要更加自由创新,由此建筑文化诞生了。西汉梁园以及唐宋明清各代建设的睢阳、应天、归德名城,更是商丘人善于大规模用火烧制石灰、砖、瓦等建材的明证。当代的钢筋、水泥、玻璃等等建筑材料,同样是在火焰中产生的,已经根据人们的使用和审美的需求在逐渐改变着地球表面的模样。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道路封闭超一年 施工...
路口处受损的3个井盖都修好了
虞城的摩托车要到商丘审验?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小豆芽走上大舞台
治理巡逻小组在商丘 ...
乱停乱放不行了 60辆...
日月湖畔 初冬静美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