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郊乡看集体经济的发展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于战超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7-18 03:41

当年的贫困村咋变成了乡村旅游基地?一群贫困户如何建起了绿化工程公司?曾经的贫困户咋就成了月工资3000多元的园林工人?没有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竟然成了公司入股分红的股东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虞城县城郊乡殷楼村一探究竟。

建起村级公司,带动村民增收

殷楼村苗木种植基地,村干部和农民穿梭其间,除草剪枝,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支书李玉玲高兴得如数家珍:“去年,乡里扶持我们成立了村扶贫绿化公司,流转村民200亩土地进行绿化苗木种植,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并成为公司园林工人,每天工资80元左右,懂技术的工资更高,仅今年上半年营业额就达到了60万元,入股贫困户每人分红4000元,下半年营业额预计突破140万元,将有更多分红。”

“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拔寨关键时期,增加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农民富裕、增强村两委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正在该村检查村集体经济工作的乡党委书记王敢峰说,该乡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根据各村区位和传统优势,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规划和指导,统筹安排各村产业经营范围,避免单一化产生恶性竞争。引导各村以合作社为依托,村委会参股60%,合作社占40%,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运行。由乡司法所统一选聘法律顾问为村办公司提供法律援助;乡财政所统一聘任审计顾问,定期对村办企业进行账务审计;乡劳保所统一选聘金融、财务、绿化、家政服务、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统一选聘总经理与市场对接。同时,充分利用城中村的区位优势,按照企业方便、村民实惠、村级增收的原则,以村集体所有的股份公司为平台,围绕城区发展配套第三产业,从而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孙尧村的物业管理公司、家政服务公司,殷楼村虞城豫苑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村集体企业在城郊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老百姓自己建公司能接到业务吗?合作社种这么多绿化苗木能卖出去吗?正在拔草的村民张新尚停下手中的活,一边擦汗一边自豪地说:“这都不是事,县城大部分都在城郊乡范围内,只要是俺乡范围内的保洁、绿化、广告、建筑、装修等工程,都优先让乡里公司去做。当然,乡里的各种村级公司都是老百姓组建的,干活实在,质量绝对没得说。”

据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该乡大力推行财政反哺机制,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村集体企业所产生的税收,县里返还乡里后,乡里部分或全部返还给村集体企业,用于支持村集体运营。还根据各村实际经常组织村干部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在参观学习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信心。乡主要领导充分发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靠山”作用,经常深入各村督察指导,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科学分析及时解决。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振兴

在建立村级公司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该乡还在涉农的东部11个村通过规划建设城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近郊优势尽快形成休闲农业产业,统筹解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问题。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走进城郊乡郭土楼村以竹子为主题的“豫东大竹海”,村集体经济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是个由全体村民合伙打造出来的美丽乡村旅游基地。村民把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土地入股变资产,启动5年后,村民视收入情况利润分红。据村主任杨献礼介绍,今年3月份,村合作社成立了广告公司,专门负责城郊乡及周边的广告面板制作,村民在广告公司打工得工资,并以入股形式参与分红。目前,该公司营业额已超过70万元,利润一部分作为村民分红,另一部分投入“豫东大竹海”乡村旅游基地建设。有了广告公司盈利的集体经济资金作为储备,乡村旅游基地建设变得更加顺利,现在该基地建设有生态竹林、果蔬采摘园、名吃一条街、玫瑰生态园、百鸟园、药材园、菊花园等娱乐休闲消费场所,其中部分项目已经开始收益分红。

郭土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收入。土地流转后,64岁的村民杨诚义到特色园区务工3个月增收5000多元。他逢人就说:“集约经营好得很,土地入股能分红,不出家门能挣钱。”借助“豫东大竹海”乡村旅游基地这个平台,村民又发展手工制作,其中包括手工千层底布鞋、土法腌制酱豆等深受游客喜爱的乡村特色产品。部分村民在旅游区经营儿童娱乐设备、开饭店、摆地摊、卖小吃饮料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村民杨平均把经营的小饭馆收拾得窗明几净、清清爽爽,他腼腆地对记者笑了笑:“要不是村里搞旅游,我还是个贫困户。”杨平均是以此脱贫的村民之一,用村民的话说,村里搞旅游开发,大家“沾了光”。

发展生态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临近郭土楼东侧,本该种玉米的田地却变成了大片大片的“足球场”,原来这是城郊乡二桑树村出了名的草坪种植基地。二桑树村支书刘建领带着大家参观草坪种植基地,挥手画了个大圈,介绍说:“俺村合作社流转了516亩土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建设草坪种植基地,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干活挣工资,现在一块地能挣两份钱,提高了老百姓收入,富裕了村集体。”

“俺村的劲头大着哩,不但草坪销量好,去年村集体又种了80亩芦笋,跟广东、上海签的订单种植,不愁销量,赚钱分红,老百姓光跟着打工都富起来了。”村民陈建华擦了把汗,露出幸福的笑容。土地流转后,陈建华夫妇到草坪种植基地务工,每人每月固定工资2000元,逢人就说:“原来都说俺家贫困,现在村里搞集体种植,俺老两口一月工资就脱贫了。”

“要说村集体经济,我觉得还是俺庄的采摘园搞的好,贫困户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每年都分红,采摘园有120多亩西瓜和130多亩桃子,除草、剪枝、采摘、施肥都给工资,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比去大城市打工都强。”花庄村宋美峰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村的经验。

据花庄村支书宋新建介绍,该村扶贫车间、村卫生室和光伏发电每年有20多万元集体收入,加上采摘园盈利,不但盘活了土地,带动了就业,最主要的是村集体富裕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村环境美化和建设。“下一步把村里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让更多村民富起来。”

目前,该乡25个行政村成立了17家村集体企业,有2个村营业收入突破200万元,3个村突破100万元,4个村突破50万元。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在城郊乡看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8-07-18 03:41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于战超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当年的贫困村咋变成了乡村旅游基地?一群贫困户如何建起了绿化工程公司?曾经的贫困户咋就成了月工资3000多元的园林工人?没有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竟然成了公司入股分红的股东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虞城县城郊乡殷楼村一探究竟。

建起村级公司,带动村民增收

殷楼村苗木种植基地,村干部和农民穿梭其间,除草剪枝,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支书李玉玲高兴得如数家珍:“去年,乡里扶持我们成立了村扶贫绿化公司,流转村民200亩土地进行绿化苗木种植,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并成为公司园林工人,每天工资80元左右,懂技术的工资更高,仅今年上半年营业额就达到了60万元,入股贫困户每人分红4000元,下半年营业额预计突破140万元,将有更多分红。”

“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拔寨关键时期,增加村集体收入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减轻农民负担、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农民富裕、增强村两委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正在该村检查村集体经济工作的乡党委书记王敢峰说,该乡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根据各村区位和传统优势,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规划和指导,统筹安排各村产业经营范围,避免单一化产生恶性竞争。引导各村以合作社为依托,村委会参股60%,合作社占40%,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运行。由乡司法所统一选聘法律顾问为村办公司提供法律援助;乡财政所统一聘任审计顾问,定期对村办企业进行账务审计;乡劳保所统一选聘金融、财务、绿化、家政服务、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统一选聘总经理与市场对接。同时,充分利用城中村的区位优势,按照企业方便、村民实惠、村级增收的原则,以村集体所有的股份公司为平台,围绕城区发展配套第三产业,从而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孙尧村的物业管理公司、家政服务公司,殷楼村虞城豫苑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村集体企业在城郊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老百姓自己建公司能接到业务吗?合作社种这么多绿化苗木能卖出去吗?正在拔草的村民张新尚停下手中的活,一边擦汗一边自豪地说:“这都不是事,县城大部分都在城郊乡范围内,只要是俺乡范围内的保洁、绿化、广告、建筑、装修等工程,都优先让乡里公司去做。当然,乡里的各种村级公司都是老百姓组建的,干活实在,质量绝对没得说。”

据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该乡大力推行财政反哺机制,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村集体企业所产生的税收,县里返还乡里后,乡里部分或全部返还给村集体企业,用于支持村集体运营。还根据各村实际经常组织村干部致富能手外出考察,在参观学习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信心。乡主要领导充分发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靠山”作用,经常深入各村督察指导,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科学分析及时解决。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乡村振兴

在建立村级公司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该乡还在涉农的东部11个村通过规划建设城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近郊优势尽快形成休闲农业产业,统筹解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问题。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走进城郊乡郭土楼村以竹子为主题的“豫东大竹海”,村集体经济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是个由全体村民合伙打造出来的美丽乡村旅游基地。村民把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土地入股变资产,启动5年后,村民视收入情况利润分红。据村主任杨献礼介绍,今年3月份,村合作社成立了广告公司,专门负责城郊乡及周边的广告面板制作,村民在广告公司打工得工资,并以入股形式参与分红。目前,该公司营业额已超过70万元,利润一部分作为村民分红,另一部分投入“豫东大竹海”乡村旅游基地建设。有了广告公司盈利的集体经济资金作为储备,乡村旅游基地建设变得更加顺利,现在该基地建设有生态竹林、果蔬采摘园、名吃一条街、玫瑰生态园、百鸟园、药材园、菊花园等娱乐休闲消费场所,其中部分项目已经开始收益分红。

郭土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收入。土地流转后,64岁的村民杨诚义到特色园区务工3个月增收5000多元。他逢人就说:“集约经营好得很,土地入股能分红,不出家门能挣钱。”借助“豫东大竹海”乡村旅游基地这个平台,村民又发展手工制作,其中包括手工千层底布鞋、土法腌制酱豆等深受游客喜爱的乡村特色产品。部分村民在旅游区经营儿童娱乐设备、开饭店、摆地摊、卖小吃饮料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村民杨平均把经营的小饭馆收拾得窗明几净、清清爽爽,他腼腆地对记者笑了笑:“要不是村里搞旅游,我还是个贫困户。”杨平均是以此脱贫的村民之一,用村民的话说,村里搞旅游开发,大家“沾了光”。

发展生态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临近郭土楼东侧,本该种玉米的田地却变成了大片大片的“足球场”,原来这是城郊乡二桑树村出了名的草坪种植基地。二桑树村支书刘建领带着大家参观草坪种植基地,挥手画了个大圈,介绍说:“俺村合作社流转了516亩土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建设草坪种植基地,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干活挣工资,现在一块地能挣两份钱,提高了老百姓收入,富裕了村集体。”

“俺村的劲头大着哩,不但草坪销量好,去年村集体又种了80亩芦笋,跟广东、上海签的订单种植,不愁销量,赚钱分红,老百姓光跟着打工都富起来了。”村民陈建华擦了把汗,露出幸福的笑容。土地流转后,陈建华夫妇到草坪种植基地务工,每人每月固定工资2000元,逢人就说:“原来都说俺家贫困,现在村里搞集体种植,俺老两口一月工资就脱贫了。”

“要说村集体经济,我觉得还是俺庄的采摘园搞的好,贫困户用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每年都分红,采摘园有120多亩西瓜和130多亩桃子,除草、剪枝、采摘、施肥都给工资,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比去大城市打工都强。”花庄村宋美峰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村的经验。

据花庄村支书宋新建介绍,该村扶贫车间、村卫生室和光伏发电每年有20多万元集体收入,加上采摘园盈利,不但盘活了土地,带动了就业,最主要的是村集体富裕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村环境美化和建设。“下一步把村里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让更多村民富起来。”

目前,该乡25个行政村成立了17家村集体企业,有2个村营业收入突破200万元,3个村突破100万元,4个村突破50万元。

责任编辑: 田笑歌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受伤女大学生已出院 园林部门将全面排查绿化树木
施工方出现一点问题 路面很快就能完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睢阳区儿童乐园项目工地
睢县商业大起底:从 ...
华丽蜕变
电影故事片《李学生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