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让俺的幸福路亮起来”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于战超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7-11 07:35

“种植业结构调整后,俺村基本见不到小麦、玉米了,遍地种的都是果蔬类经济作物,黑木耳是尝试的新品种之一,没想到初试成功,黑木耳让俺的幸福路亮起来。”7月10日,李老家乡刘庄村村民李佰海,看着密密麻麻的菌棒整齐地排列着,巴掌大的黑木耳挤满了菌棒,高兴得合不拢嘴。

拥有1200亩地的刘庄村历来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散户种植产量低,加上传统作物价格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引导下,该村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精准扶贫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规划,积极引进新品种,跳出传统种植模式,种植收益得到大幅提高。“以前他专门收购玉米芯,卖给外地菌棒加工厂,看着人家用玉米芯培育黑木耳赚钱,他就研究培育黑木耳。”正在大棚里采摘黑木耳的村民李献忠,停下手里的活跟记者攀谈起来。

说干就干,李佰海先去外地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回来后通过村合作社流转15亩土地,建起4个黑木耳种植大棚。“刚开始,担心自己技术不过关,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配备标准化硬件设施。”李佰海边介绍边给记者展示大棚里的滴灌、喷灌等设备。“大棚里温度适宜,咋没有蚊虫呢,你们用啥药了?”“可不敢用药,黑木耳是菌类,用药就影响生长了,不过不用担心病虫害发生,种植前期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预防,特别是菌棒的制作十分考究。”他指着大棚顶部悬挂的一个个粘虫板说,这就是黑木耳生长过程中物理除虫的“法宝”。

据李佰海介绍,自去年种植黑木耳以来,已有88户贫困户参与分红,并聘用本村贫困户在大棚内干活,每人每天60多元工资。“今天来干活的有15人左右,生意好时来干活的人更多,俺不但在这里干活拿工资,黑木耳收获后还能分红,也算这里的小股东了。”村民李新社高兴地说。

李佰海给记者算起“幸福账”:一个大棚占地一亩半,原来种麦子、玉米,除去成本外,一年最多收入1500元,改种黑木耳后,一个棚一年收入10万多元。采收黑木耳后废菌棒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喂养生态鱼,有公司专门收购,又是一笔收入。

在大棚外面规划出来的晾晒区内,正忙着打包的工人朱玉娥说:“别小瞧黑木耳,广东、深圳的客户都抢着要呢,平时自己家也吃这个,味道鲜美,自己种的营养丰富又安全。”

李老家乡政府负责人表示,该村黑木耳的培育,既拉动了地方经济,又为附近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看着一车车新鲜肥大的黑木耳从大棚里运出来,李佰海心里乐开了花,他指着大棚东边的空地信心满满地说:“这片空地,已经通过合作社流转过来了,准备扩建5个大棚,让更多邻居参与进来。还准备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让俺这黑木耳销得更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黑木耳让俺的幸福路亮起来”
2018-07-11 07:35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于战超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种植业结构调整后,俺村基本见不到小麦、玉米了,遍地种的都是果蔬类经济作物,黑木耳是尝试的新品种之一,没想到初试成功,黑木耳让俺的幸福路亮起来。”7月10日,李老家乡刘庄村村民李佰海,看着密密麻麻的菌棒整齐地排列着,巴掌大的黑木耳挤满了菌棒,高兴得合不拢嘴。

拥有1200亩地的刘庄村历来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散户种植产量低,加上传统作物价格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引导下,该村积极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精准扶贫合作社为平台,统一规划,积极引进新品种,跳出传统种植模式,种植收益得到大幅提高。“以前他专门收购玉米芯,卖给外地菌棒加工厂,看着人家用玉米芯培育黑木耳赚钱,他就研究培育黑木耳。”正在大棚里采摘黑木耳的村民李献忠,停下手里的活跟记者攀谈起来。

说干就干,李佰海先去外地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回来后通过村合作社流转15亩土地,建起4个黑木耳种植大棚。“刚开始,担心自己技术不过关,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配备标准化硬件设施。”李佰海边介绍边给记者展示大棚里的滴灌、喷灌等设备。“大棚里温度适宜,咋没有蚊虫呢,你们用啥药了?”“可不敢用药,黑木耳是菌类,用药就影响生长了,不过不用担心病虫害发生,种植前期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预防,特别是菌棒的制作十分考究。”他指着大棚顶部悬挂的一个个粘虫板说,这就是黑木耳生长过程中物理除虫的“法宝”。

据李佰海介绍,自去年种植黑木耳以来,已有88户贫困户参与分红,并聘用本村贫困户在大棚内干活,每人每天60多元工资。“今天来干活的有15人左右,生意好时来干活的人更多,俺不但在这里干活拿工资,黑木耳收获后还能分红,也算这里的小股东了。”村民李新社高兴地说。

李佰海给记者算起“幸福账”:一个大棚占地一亩半,原来种麦子、玉米,除去成本外,一年最多收入1500元,改种黑木耳后,一个棚一年收入10万多元。采收黑木耳后废菌棒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喂养生态鱼,有公司专门收购,又是一笔收入。

在大棚外面规划出来的晾晒区内,正忙着打包的工人朱玉娥说:“别小瞧黑木耳,广东、深圳的客户都抢着要呢,平时自己家也吃这个,味道鲜美,自己种的营养丰富又安全。”

李老家乡政府负责人表示,该村黑木耳的培育,既拉动了地方经济,又为附近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看着一车车新鲜肥大的黑木耳从大棚里运出来,李佰海心里乐开了花,他指着大棚东边的空地信心满满地说:“这片空地,已经通过合作社流转过来了,准备扩建5个大棚,让更多邻居参与进来。还准备注册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让俺这黑木耳销得更远。”

责任编辑: 贺宇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文化路包河桥路面塌陷 市政部门已计划对桥板进行更换
弱电入地 可破“线杆立在路中间”难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大型机械在日月湖景 ...
空气治污 奖罚分明
拉风女孩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