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传科技

——八十六岁老党员白本正不忘初心的故事

本报记者 闫鹏亮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6-19 02:00

在民权县龙塘镇,出了这样一位传奇老人——他,不忘初心,为农民服务;他,弃城返乡,献身农业科研推广;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种子送给乡邻;他,送钱送面,救贫济困……他,人送绰号“白傻子”,这是老百姓对他的“点赞”“褒奖”。

他,就是86岁的离休干部、老党员白本正。如今,老人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6月16日,记者深入采访,了解了白本正老人命运多舛的一生背后,蕴藏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风雨如磐的岁月

白本正1932年出生在龙塘镇龙塘村一个贫困农家,1948年参加工作,1950年入党。1958年,在开封市公安局工作的他被错划为“右派”返乡。艰苦的岁月里,他给村里当菜倌、当农技员,因诚信能干,很少人把他当“右派“。

1963年是白本正人生最痛苦最艰难的一年。那一年,妻子抛下他和刚刚3个月大的女儿撒手人寰,给了他当头一棒。村党支部和乡亲们周济了他,帮他渡过了难关,也让他永远记住了党组织和老百姓的恩情。

厄运艰难中,白本正没有忘记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没有忘记乡亲们的真诚对待。他一次次搞技术创新,让菜园丰产了,让粮食丰收了,让家乡的孩子早早地吃上了白馍。一时间,他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白状元”。

矢志不渝的抉择

1978年,拨开乌云见太阳,那一年白本正平反了。开封市公安局请他回去复职,可是,老白竟作出了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抉择:不回开封,继续留在民权给乡邻做贡献。

“白傻子!”从此,乡邻们就带着爱意给了他这个绰号。

从1980年起,老白被安排到民权县农业局花园农技站工作。从此,无论寒暑冬夏,他整天都在田间地头奔忙,成了庄稼的好“医生”、老百姓的土专家。

老白致力于农业科研推广已经60年了。据82岁的老农艺师黄德广介绍,上世纪70年代,老白的科研创新“益虫治虫”“巧治蚂蚁害草青蛉”曾受到在龙塘镇黄庄村调研的中国农科院邱士邦教授、田玉启教授的赞赏,称之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克星”。

上世纪80年代,老白有一次给龙塘镇浑子村的村民们上夜课,讲授棉花缩节管理新技术,一连讲了5个多小时,打动了几百名村民,“拼命三郎”佳话很快传遍了民权农业界。老白还曾让花园、龙塘两乡棉花产量连创全县新高。提起老白的农业技术水平,县农业局老干部、高级农艺师杨明星由衷地称赞。

不忘初心的信仰

1993年,老白离休了,本可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就是闲不住,离职不离岗,一如既往地情系农业科研、心系父老乡亲,把心血和汗水都洒向那片他挚爱的土地和他魂牵梦绕的乡邻。这一坚持,又是25个春秋。

他不忘初心,一心为民,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余生。他,就是一面飘扬在老百姓心间永不褪色的党旗。

“老百姓对书本上介绍的农业技术不好懂,也运用不了,我就把这些新技术试验给大伙看!”白本正暗下决心,用手中的技术让乡邻们致富。

凡是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老白不但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而且先免费提供种子,成功了归还种子,失败了他老白“兜底”。

2013年,浑子村张学英做黑花生试验,9元钱一市斤的种子,老白给他送去了30市斤,价值200多元;龙南村白本清的2元多一市斤的花生种子,60多市斤100多元,不料那一年天不作美,花生减产,老白赔了功夫又赔了种子钱。他没有气馁,继续鼓励村民种植黑花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成功了,试种黑花生的村民每亩增收500多元。

“试验的东西必须免费送给人家,否则,老百姓不相信你!”几十年来,老白为了搞实验,已记不清免费送了多少种子、化肥、农药。

2016年夏,为了推广“高产吨玉(米)”双苗移栽试验,老白都是免费提供一亩地的种子,外加上一袋“硫酸钾”化肥,价值100多元。像黄庄村的张玉玲、龙西村的董雪梅、栗庄村的栗林文、龙南村的赵金山等,都是老白的免费试验对象,也是科学种田的受益者。

老白是有大爱之人,平时乡邻们谁有难,他都第一个上前帮上一把。今年82岁的龙塘镇龙南村一组的白振远,说起老白的好眼含热泪:“要按辈分他是俺叔,要论年龄他比俺大4岁。俺无儿无女、孤寡老头,他每月都带我去澡堂洗一次澡,还帮俺搓背。逢年过节,还给俺送米送面送点心!”最让白振远难忘的是2005年翻修房子,老白给他送去了300元钱。“十几年前,那时的300元比现在的3000元还顶用啊!”在龙塘镇这一带,只要提起老白的好事,很多群众都能像“秋天的葡萄提起来——一嘟噜一串”,说不尽道不完。

儿孙们对他爱“恨”交加,问他这样“玩命”图个啥?他说:“俺不图啥,就为当初对着党旗喊的那些誓言!”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扎根农村传科技
——八十六岁老党员白本正不忘初心的故事
2018-06-19 02:00   本报记者 闫鹏亮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在民权县龙塘镇,出了这样一位传奇老人——他,不忘初心,为农民服务;他,弃城返乡,献身农业科研推广;他,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种子送给乡邻;他,送钱送面,救贫济困……他,人送绰号“白傻子”,这是老百姓对他的“点赞”“褒奖”。

他,就是86岁的离休干部、老党员白本正。如今,老人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6月16日,记者深入采访,了解了白本正老人命运多舛的一生背后,蕴藏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风雨如磐的岁月

白本正1932年出生在龙塘镇龙塘村一个贫困农家,1948年参加工作,1950年入党。1958年,在开封市公安局工作的他被错划为“右派”返乡。艰苦的岁月里,他给村里当菜倌、当农技员,因诚信能干,很少人把他当“右派“。

1963年是白本正人生最痛苦最艰难的一年。那一年,妻子抛下他和刚刚3个月大的女儿撒手人寰,给了他当头一棒。村党支部和乡亲们周济了他,帮他渡过了难关,也让他永远记住了党组织和老百姓的恩情。

厄运艰难中,白本正没有忘记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没有忘记乡亲们的真诚对待。他一次次搞技术创新,让菜园丰产了,让粮食丰收了,让家乡的孩子早早地吃上了白馍。一时间,他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白状元”。

矢志不渝的抉择

1978年,拨开乌云见太阳,那一年白本正平反了。开封市公安局请他回去复职,可是,老白竟作出了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抉择:不回开封,继续留在民权给乡邻做贡献。

“白傻子!”从此,乡邻们就带着爱意给了他这个绰号。

从1980年起,老白被安排到民权县农业局花园农技站工作。从此,无论寒暑冬夏,他整天都在田间地头奔忙,成了庄稼的好“医生”、老百姓的土专家。

老白致力于农业科研推广已经60年了。据82岁的老农艺师黄德广介绍,上世纪70年代,老白的科研创新“益虫治虫”“巧治蚂蚁害草青蛉”曾受到在龙塘镇黄庄村调研的中国农科院邱士邦教授、田玉启教授的赞赏,称之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克星”。

上世纪80年代,老白有一次给龙塘镇浑子村的村民们上夜课,讲授棉花缩节管理新技术,一连讲了5个多小时,打动了几百名村民,“拼命三郎”佳话很快传遍了民权农业界。老白还曾让花园、龙塘两乡棉花产量连创全县新高。提起老白的农业技术水平,县农业局老干部、高级农艺师杨明星由衷地称赞。

不忘初心的信仰

1993年,老白离休了,本可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就是闲不住,离职不离岗,一如既往地情系农业科研、心系父老乡亲,把心血和汗水都洒向那片他挚爱的土地和他魂牵梦绕的乡邻。这一坚持,又是25个春秋。

他不忘初心,一心为民,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余生。他,就是一面飘扬在老百姓心间永不褪色的党旗。

“老百姓对书本上介绍的农业技术不好懂,也运用不了,我就把这些新技术试验给大伙看!”白本正暗下决心,用手中的技术让乡邻们致富。

凡是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老白不但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而且先免费提供种子,成功了归还种子,失败了他老白“兜底”。

2013年,浑子村张学英做黑花生试验,9元钱一市斤的种子,老白给他送去了30市斤,价值200多元;龙南村白本清的2元多一市斤的花生种子,60多市斤100多元,不料那一年天不作美,花生减产,老白赔了功夫又赔了种子钱。他没有气馁,继续鼓励村民种植黑花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成功了,试种黑花生的村民每亩增收500多元。

“试验的东西必须免费送给人家,否则,老百姓不相信你!”几十年来,老白为了搞实验,已记不清免费送了多少种子、化肥、农药。

2016年夏,为了推广“高产吨玉(米)”双苗移栽试验,老白都是免费提供一亩地的种子,外加上一袋“硫酸钾”化肥,价值100多元。像黄庄村的张玉玲、龙西村的董雪梅、栗庄村的栗林文、龙南村的赵金山等,都是老白的免费试验对象,也是科学种田的受益者。

老白是有大爱之人,平时乡邻们谁有难,他都第一个上前帮上一把。今年82岁的龙塘镇龙南村一组的白振远,说起老白的好眼含热泪:“要按辈分他是俺叔,要论年龄他比俺大4岁。俺无儿无女、孤寡老头,他每月都带我去澡堂洗一次澡,还帮俺搓背。逢年过节,还给俺送米送面送点心!”最让白振远难忘的是2005年翻修房子,老白给他送去了300元钱。“十几年前,那时的300元比现在的3000元还顶用啊!”在龙塘镇这一带,只要提起老白的好事,很多群众都能像“秋天的葡萄提起来——一嘟噜一串”,说不尽道不完。

儿孙们对他爱“恨”交加,问他这样“玩命”图个啥?他说:“俺不图啥,就为当初对着党旗喊的那些誓言!”

责任编辑: zc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