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村民的“知心人”

——走近孔集乡商堤口村第一书记史海波

文/图 本报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6-14 07:01

入户走访时,史海波在帮贫困户商登印夫妻干活。

“三夏”大忙,史海波已连续两个周末没回家,他要干的事太多了:督促村民抢收抢种、落实秸秆禁烧、加紧建设扶贫车间……

在宁陵县孔集乡商堤口村,一个“外来人”史海波,却成为村民们最熟悉、最信任的知心人。

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史海波吃住在村,从村民们不相识、不理解、不支持到相知、相信、相依,用真心真情换来了842名村民的支持与信任,用心血汗水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用踏实工作带来了村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

不是第一书记的“独角戏”

2015年10月,史海波刚到商堤口村,初步了解村情后,心里已凉了半截。全村272户842人,其中贫困户98户259人(未脱贫51户101人),贫困发生率29.7%,村内没有集体经济,贫困户没有脱贫措施,没有产业支撑,村班子严重瘫痪,是全县重点贫困村……

脱贫攻坚,不仅要真心实意帮扶贫困群众,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主动增收脱贫。为此,史海波二话没说,掂着一个日记本开始一家一户走访,与村民谈心交心。

通过两三个月的摸底调查,他发现商堤口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村班子严重瘫痪,只有两个村委员问事;全村没有任何产业,传统农业种植不见效益;村内道路泥泞难行,村民出行难、制约村发展;村民“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充分掌握全村情况后,史海波内心深处关于商堤口村的发展规划、脱贫之路渐渐清晰。在多次召开群众会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史海波研究制定了商堤口村脱贫攻坚三年规划,调动一切因素参与脱贫攻坚,为商堤口村勾勒出了一幅脱贫攻坚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驻村三年,史海波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培养组建新的村两委班子,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争项目、找资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通过努力,商堤口村新修水泥路3.65公里,实现户户通;安装路灯96盏、新建10间村委办公室;新建一个文化广场、一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3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年收入10万元以上;75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正在建设中;2017年底,已脱贫92户245人。

从驻村第一书记唱“独角戏”,到全村群众团结一致、积极主动融入脱贫战场,商堤口村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春天。

“党建+”模式

让扶贫更有“人情味”

史海波驻村前是孔集乡卫生院院长,经常与群众打交道。驻村后,他在走访中发现,村里的不少贫困群众不是不勤劳,不是不想富,很多时候他们因为找不到使劲的方向,不得不停留在贫困线下。

抓党建,促脱贫。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只有把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商堤口村有842人,其中党员10人。通过走访村民、了解村情,由于历史原因,村两委班子发展思想有局限,党员管理涣散。史海波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村党员会,只来了两个老党员。他清醒地意识到,把基层党建工作抓起来,是当下的第一要务。

在宁陵县卫生局、孔集乡党委支持下,商堤口村新建了两层的村委会办公室,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设置了党建宣传栏。同时,根据上级部署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每月20日村里开展主题党日和民主议政日。通过每月的主题党日和党员教育学习活动,党员的思想转变了,开始积极参加会议,并主动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扶贫先扶智。党建抓好了,商堤口村大小事务都先通过党员会议表决,再通过村民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表决通过,如此民主的做法在该村史无前例,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

“扶贫工作是个良心活,既需要真金白银,更需要真情实意。”三年的驻村经历,史海波感悟颇深,他坦言,组织把“第一书记”派下去,就是想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不真正扎下根、扑下身,就摸不清村里的底子。他在商堤口村从陌生人到知心人的转变,是村民们对自己最高的荣誉。

多措并举

让贫困村脱贫摘帽

6月12日,商登印两口忙着把去年的玉米脱粒,发展养殖。史海波碰巧路过,赶紧拿起工具,帮他们干起了活。

商登印家,是商堤口村出了名的贫困户。2015年刚驻村走访时,商登印家还是三间土墙房,年久失修,一家六口人挤在一起。史海波为他们安排危房改造项目,但性格固执的商登印夫妻就是不同意改造。

为此,史海波往他们家跑了15趟,不知费了多少口舌,终于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项目资金新建3间砖瓦房,商登印又借了部分资金,加盖了三间。六间宽敞的房屋建好,一家人喜笑颜开,史海波也成了他们家的“贴心人”。

扶贫先扶志。群众思想落后,没有主动脱贫的想法,干部急得团团转也不能实现稳定脱贫。为此,史海波分门别类登记,因户施策帮扶,有技术没资金的,他帮忙联系资金创业发展;有资金没门路的,他帮忙对接致富项目;因病因学致贫的,他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实在没有能力脱贫的,列入政府兜底对象。就这样,原来死气沉沉的商堤口近两年热闹起来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热情高涨,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村干部想为群众服务,村干部想帮贫困群众,但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有心无力。在扶智和扶志的同时,史海波开始考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问题。

通过积极对接项目,商堤口村争取到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在村中兴建3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带动60户贫困户实现每户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5万元。村西头的一片空地上,钢结构的扶贫车间正在加紧建设,服装加工的项目也已经谈好,可实现3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2017年,史海波联系宁陵县农村信用联社,对符合条件的20户27人实施金融扶贫分红,每人每年增收1560元;联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符合条件的7户7人聘用为保险宣传员,每人每年增收2855元;联系牧原集团,采取贫困户入社分红方式,对该村符合条件的13户办理入社手续,每户每年增收3200元;今年3月,又安排2名贫困户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每人每月增收400元。

三年来,商堤口村共实施危房改造57户,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危房目标,安全饮水全覆盖,新农合全覆盖,脱贫人口达到了“两不愁四保障”目标。

“2018年我们村再脱贫6户20人,政府兜底3户6人,确保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整村脱贫摘帽。”脱贫不止步,驻村永无期,看着老乡们热切的眼神,史海波还在抓紧实施下一步的致富规划,引进更多的资源,在商堤口村形成“不走的致富力量”。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做村民的“知心人”
——走近孔集乡商堤口村第一书记史海波
2018-06-14 07:01   文/图 本报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入户走访时,史海波在帮贫困户商登印夫妻干活。

“三夏”大忙,史海波已连续两个周末没回家,他要干的事太多了:督促村民抢收抢种、落实秸秆禁烧、加紧建设扶贫车间……

在宁陵县孔集乡商堤口村,一个“外来人”史海波,却成为村民们最熟悉、最信任的知心人。

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史海波吃住在村,从村民们不相识、不理解、不支持到相知、相信、相依,用真心真情换来了842名村民的支持与信任,用心血汗水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用踏实工作带来了村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

不是第一书记的“独角戏”

2015年10月,史海波刚到商堤口村,初步了解村情后,心里已凉了半截。全村272户842人,其中贫困户98户259人(未脱贫51户101人),贫困发生率29.7%,村内没有集体经济,贫困户没有脱贫措施,没有产业支撑,村班子严重瘫痪,是全县重点贫困村……

脱贫攻坚,不仅要真心实意帮扶贫困群众,更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主动增收脱贫。为此,史海波二话没说,掂着一个日记本开始一家一户走访,与村民谈心交心。

通过两三个月的摸底调查,他发现商堤口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村班子严重瘫痪,只有两个村委员问事;全村没有任何产业,传统农业种植不见效益;村内道路泥泞难行,村民出行难、制约村发展;村民“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充分掌握全村情况后,史海波内心深处关于商堤口村的发展规划、脱贫之路渐渐清晰。在多次召开群众会和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史海波研究制定了商堤口村脱贫攻坚三年规划,调动一切因素参与脱贫攻坚,为商堤口村勾勒出了一幅脱贫攻坚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驻村三年,史海波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培养组建新的村两委班子,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争项目、找资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通过努力,商堤口村新修水泥路3.65公里,实现户户通;安装路灯96盏、新建10间村委办公室;新建一个文化广场、一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3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年收入10万元以上;75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正在建设中;2017年底,已脱贫92户245人。

从驻村第一书记唱“独角戏”,到全村群众团结一致、积极主动融入脱贫战场,商堤口村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春天。

“党建+”模式

让扶贫更有“人情味”

史海波驻村前是孔集乡卫生院院长,经常与群众打交道。驻村后,他在走访中发现,村里的不少贫困群众不是不勤劳,不是不想富,很多时候他们因为找不到使劲的方向,不得不停留在贫困线下。

抓党建,促脱贫。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只有把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商堤口村有842人,其中党员10人。通过走访村民、了解村情,由于历史原因,村两委班子发展思想有局限,党员管理涣散。史海波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村党员会,只来了两个老党员。他清醒地意识到,把基层党建工作抓起来,是当下的第一要务。

在宁陵县卫生局、孔集乡党委支持下,商堤口村新建了两层的村委会办公室,建起了党员活动室,设置了党建宣传栏。同时,根据上级部署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每月20日村里开展主题党日和民主议政日。通过每月的主题党日和党员教育学习活动,党员的思想转变了,开始积极参加会议,并主动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扶贫先扶智。党建抓好了,商堤口村大小事务都先通过党员会议表决,再通过村民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表决通过,如此民主的做法在该村史无前例,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

“扶贫工作是个良心活,既需要真金白银,更需要真情实意。”三年的驻村经历,史海波感悟颇深,他坦言,组织把“第一书记”派下去,就是想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不真正扎下根、扑下身,就摸不清村里的底子。他在商堤口村从陌生人到知心人的转变,是村民们对自己最高的荣誉。

多措并举

让贫困村脱贫摘帽

6月12日,商登印两口忙着把去年的玉米脱粒,发展养殖。史海波碰巧路过,赶紧拿起工具,帮他们干起了活。

商登印家,是商堤口村出了名的贫困户。2015年刚驻村走访时,商登印家还是三间土墙房,年久失修,一家六口人挤在一起。史海波为他们安排危房改造项目,但性格固执的商登印夫妻就是不同意改造。

为此,史海波往他们家跑了15趟,不知费了多少口舌,终于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项目资金新建3间砖瓦房,商登印又借了部分资金,加盖了三间。六间宽敞的房屋建好,一家人喜笑颜开,史海波也成了他们家的“贴心人”。

扶贫先扶志。群众思想落后,没有主动脱贫的想法,干部急得团团转也不能实现稳定脱贫。为此,史海波分门别类登记,因户施策帮扶,有技术没资金的,他帮忙联系资金创业发展;有资金没门路的,他帮忙对接致富项目;因病因学致贫的,他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实在没有能力脱贫的,列入政府兜底对象。就这样,原来死气沉沉的商堤口近两年热闹起来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热情高涨,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村干部想为群众服务,村干部想帮贫困群众,但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有心无力。在扶智和扶志的同时,史海波开始考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问题。

通过积极对接项目,商堤口村争取到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在村中兴建3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带动60户贫困户实现每户年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5万元。村西头的一片空地上,钢结构的扶贫车间正在加紧建设,服装加工的项目也已经谈好,可实现3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2017年,史海波联系宁陵县农村信用联社,对符合条件的20户27人实施金融扶贫分红,每人每年增收1560元;联系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符合条件的7户7人聘用为保险宣传员,每人每年增收2855元;联系牧原集团,采取贫困户入社分红方式,对该村符合条件的13户办理入社手续,每户每年增收3200元;今年3月,又安排2名贫困户在公益性岗位就业,每人每月增收400元。

三年来,商堤口村共实施危房改造57户,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危房目标,安全饮水全覆盖,新农合全覆盖,脱贫人口达到了“两不愁四保障”目标。

“2018年我们村再脱贫6户20人,政府兜底3户6人,确保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整村脱贫摘帽。”脱贫不止步,驻村永无期,看着老乡们热切的眼神,史海波还在抓紧实施下一步的致富规划,引进更多的资源,在商堤口村形成“不走的致富力量”。

责任编辑: 田笑歌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