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地上创造奇迹

——梁园区水池铺乡务实发展工作纪实

文/图 本报记者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8-02-27 06:27

庭院里的加工厂。

春风染绿古宋河。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懒散”之时,古宋河畔,水池铺乡6个扶贫车间里早已是机声隆隆了。

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一大早,乡党委书记张洪礼和乡长韩先玲就来到乡里,召集干部开了一个“收心会”,随后就分头进村了,看生产,看卫生、看作坊,看贫困户。

水池铺乡群众很清楚的是,水池铺乡之所以在各项工作中都很出彩,原因就是党政领导抓得死盯得紧,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在招商引资的途中,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田野里,在城镇建设的前前后后,都是领导干部走在前冲在前。领导带头干,群众劲更高,所到之处,村村寨寨都是繁忙的创业氛围,不知不觉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水池铺乡老百姓说,是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群众,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在黄土地上创造出了奇迹!

奇迹一:村村都有“加工厂”

张屯村头,竖立着两块高大的牌子,一块是“商丘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园”,一块是“商丘市梁园区产业扶贫基地”,走进村里,围绕文化广场,方圆一里内建成5个扶贫车间、21个加工作坊。村党支部书记梁士雨告诉记者,这5个扶贫车间涵盖了服装加工、电子加工、机械加工、茶业生产、汽车坐垫生产5个行业,带动全乡279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乡党委书记张洪礼介绍,水池铺乡共建设扶贫车间6个,总面积为5700平方米,总投资280万元。相继有金秀制衣、海韵服饰、深圳华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丘康利电子、商丘乐骋汽车手工艺品、商丘子甲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签约入驻。年产值达 7000万元。

采访得知,去年年初,水池铺乡党委、政府联合庄道集团、商丘师院在张屯村打造了商丘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商孵化园。园区采用“企业+高校+政府+贫困户+电商”的经营模式。依托商丘师院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实习实训平台,对扶贫户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户初步掌握了手串加工、编织、文化摆件等民俗产品20余种加工技术,电商负责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达到贫困户在家即可创收的目的,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

作坊连成线,家家有活干,这是水池铺乡脱贫攻坚征途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屯村全村31个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进了扶贫车间,一部分坐在家里搞加工,都在忙着挣钱。村民周玉英利用家里的几间闲房,办起了藤编加工厂,带动薛秀兰等6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工资不少于1500元 。67岁的梁士举在村里成了传奇人物,多年来,因为贫穷,梁士举未能找到媳妇,一直单身生活,梁园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在梁园区主要领导和水池铺乡党委、政府的精心扶持下,梁士举开始发展山羊养殖,从当初的三五只一下子发展到80只,山羊价钱高,梁士举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梁说:“是党的扶贫政策帮俺过上了好日子!”

距离张屯村4公里外的孙庄村,村室西头的两间房子里,几个年龄都在60岁以上的村民在忙着加工霓虹灯带,在此干活的孙恭深、杨爱真、侯敬兰都是贫困人口,70岁的孙恭林是村里的五保户。党支部书记杨立动告诉记者,村民挣钱很简单,穿一根灯管20元,焊接一根灯管30元,干活最慢的每天也能拿到50多元的工资,一切生活问题都解决了。

陪同记者采访的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任玉臣介绍,在水池铺乡,村村都有“加工厂”,程小楼村的刺绣、大史庄的挂件工艺制作、盛庄的套袋生产、朱关庄的丝带香包加工、水池铺村的服装加工等等,只要想挣钱,到处是平台,就看你干不干了。

奇迹二:遍地都是“摇钱树”

这几年,梁园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素以“全国优质辣椒之乡”闻名遐迩的水池铺乡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发展辣椒3万亩,每当辣椒成熟的季节,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蔬菜经营者纷至沓来,就地采购。加上本土十几个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集中外销,辣椒销售市场红红火火。椒农说,摘下辣椒就是钱,遍地都是“摇钱树”。

乡长韩先玲告诉记者:“水池铺乡辣椒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无公害辣椒基地’‘中国辣椒之乡’荣誉称号。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引导本乡群众种植辣椒,产品畅销至上海、广州、浙江、福建、江苏、湖南等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并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全乡辣椒年产值达2.5亿元。加之水池铺乡现有冷库120余座,辣椒收购点260多个,直接参与辣椒分拣、运输的人员有6000多人,每年可带动收入达1.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县区种植辣椒10万亩。”

在水池铺乡采访,记者发现这个乡的现代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亮点。如“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场+农户”运行模式,流转土地480亩,种植克伦生葡萄,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自驾采摘为一体的观光乡村农业园区。 流转土地700余亩,种植无菌菊、杭白菊,全部供应王老吉集团,亩产效益6000—8000元,带动周边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种植、管理、采摘,带动贫困群众50多人就业,贫困人员孙学友通过菊花种植和管理,月收入达到2000元。

深圳华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蛋白桑5000余亩,带动200多人就业,还发展500亩泰瑞农业苗圃基地和2000亩的羊肚菌以及花木基地。通过扶贫车间和规模化种植,达到了人人都有就业机会、家家户户增加收入的效果。

桑茶加工车间总经理苏小军透露,去年,本地桑叶不够用,从驻马店、阜阳、定陶等地采购桑叶,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流转土地200亩,用于桑树种植;同时,在张屯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食用菊花。他还兴奋地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前不久,他和乡领导去广东英德市“广东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考察,与客商初步达成共识,在水池铺加工辣椒叶菜和桑叶菜,产品全部供应广东,到那时,水池铺乡5万多亩的田野里遍地都是“摇钱树”了!

奇迹三:小乡镇实现“都市化”

两年前曾听到过这样一句戏言:水池铺街上不离水。说的是几年前水池铺乡集镇区道路狭窄低洼,常年积水。历任乡党委、政府经过艰苦努力,上述情况逐年好转。

新一届乡党委、政府上任后,通过实施15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助推集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如今,道路宽了,街道亮了,街上栽植了名木花草,昔日的积水一去不返,群众出行四通八达,促进“瓜果蔬菜、鞋帽服装”两大市场,赢得了全乡群众的一致好评。

镇区顺了,村道也要顺畅。两年里,经过乡党委、政府谋划、运作,日夜不停“跑项目”找门路,最终实现了水泥路面“村村通”。

为了改变贫困村张屯村脏乱差的面貌,去年修建道路18条、1200米下水道,兴建2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9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完成电网改造11公里,并实现宽带光纤、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全覆盖。建成了13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完成危房改造14户,新修建公厕2座,购置垃圾清运车辆4辆,安装垃圾桶40个。

同时,乡党委、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精心谋划推进“六改”工程,采取政府奖补一部分,帮扶单位或帮扶责任人出一部分,企业或商会捐一部分,发动贫困户利用原有材料对自家院落、饮用水、厕所、厨房、改电、改俗进行改造改善。据统计,共筹措资金81万元,完成“六改”270户。

乡政府还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生活垃圾磁脉冲闪蒸矿化处理器,实现了分散生活垃圾就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替代传统的焚烧或掩埋垃圾处理方式,无二次污染,一个处理器日处理生活垃圾2至3吨,解决了3个行政村6000余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同时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通过在污水排出点种植蒲草、睡莲、荷花和放养水生物,有效处理了农村生活污水,既不产生二次污染,又美化了环境,真正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在黄土地上创造奇迹
——梁园区水池铺乡务实发展工作纪实
2018-02-27 06:27   文/图 本报记者 单保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庭院里的加工厂。

春风染绿古宋河。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懒散”之时,古宋河畔,水池铺乡6个扶贫车间里早已是机声隆隆了。

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一大早,乡党委书记张洪礼和乡长韩先玲就来到乡里,召集干部开了一个“收心会”,随后就分头进村了,看生产,看卫生、看作坊,看贫困户。

水池铺乡群众很清楚的是,水池铺乡之所以在各项工作中都很出彩,原因就是党政领导抓得死盯得紧,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在招商引资的途中,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田野里,在城镇建设的前前后后,都是领导干部走在前冲在前。领导带头干,群众劲更高,所到之处,村村寨寨都是繁忙的创业氛围,不知不觉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水池铺乡老百姓说,是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群众,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在黄土地上创造出了奇迹!

奇迹一:村村都有“加工厂”

张屯村头,竖立着两块高大的牌子,一块是“商丘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园”,一块是“商丘市梁园区产业扶贫基地”,走进村里,围绕文化广场,方圆一里内建成5个扶贫车间、21个加工作坊。村党支部书记梁士雨告诉记者,这5个扶贫车间涵盖了服装加工、电子加工、机械加工、茶业生产、汽车坐垫生产5个行业,带动全乡279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乡党委书记张洪礼介绍,水池铺乡共建设扶贫车间6个,总面积为5700平方米,总投资280万元。相继有金秀制衣、海韵服饰、深圳华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丘康利电子、商丘乐骋汽车手工艺品、商丘子甲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签约入驻。年产值达 7000万元。

采访得知,去年年初,水池铺乡党委、政府联合庄道集团、商丘师院在张屯村打造了商丘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商孵化园。园区采用“企业+高校+政府+贫困户+电商”的经营模式。依托商丘师院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实习实训平台,对扶贫户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户初步掌握了手串加工、编织、文化摆件等民俗产品20余种加工技术,电商负责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达到贫困户在家即可创收的目的,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

作坊连成线,家家有活干,这是水池铺乡脱贫攻坚征途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屯村全村31个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进了扶贫车间,一部分坐在家里搞加工,都在忙着挣钱。村民周玉英利用家里的几间闲房,办起了藤编加工厂,带动薛秀兰等6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工资不少于1500元 。67岁的梁士举在村里成了传奇人物,多年来,因为贫穷,梁士举未能找到媳妇,一直单身生活,梁园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在梁园区主要领导和水池铺乡党委、政府的精心扶持下,梁士举开始发展山羊养殖,从当初的三五只一下子发展到80只,山羊价钱高,梁士举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梁说:“是党的扶贫政策帮俺过上了好日子!”

距离张屯村4公里外的孙庄村,村室西头的两间房子里,几个年龄都在60岁以上的村民在忙着加工霓虹灯带,在此干活的孙恭深、杨爱真、侯敬兰都是贫困人口,70岁的孙恭林是村里的五保户。党支部书记杨立动告诉记者,村民挣钱很简单,穿一根灯管20元,焊接一根灯管30元,干活最慢的每天也能拿到50多元的工资,一切生活问题都解决了。

陪同记者采访的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任玉臣介绍,在水池铺乡,村村都有“加工厂”,程小楼村的刺绣、大史庄的挂件工艺制作、盛庄的套袋生产、朱关庄的丝带香包加工、水池铺村的服装加工等等,只要想挣钱,到处是平台,就看你干不干了。

奇迹二:遍地都是“摇钱树”

这几年,梁园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素以“全国优质辣椒之乡”闻名遐迩的水池铺乡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发展辣椒3万亩,每当辣椒成熟的季节,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蔬菜经营者纷至沓来,就地采购。加上本土十几个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集中外销,辣椒销售市场红红火火。椒农说,摘下辣椒就是钱,遍地都是“摇钱树”。

乡长韩先玲告诉记者:“水池铺乡辣椒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国无公害辣椒基地’‘中国辣椒之乡’荣誉称号。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引导本乡群众种植辣椒,产品畅销至上海、广州、浙江、福建、江苏、湖南等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并远销至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全乡辣椒年产值达2.5亿元。加之水池铺乡现有冷库120余座,辣椒收购点260多个,直接参与辣椒分拣、运输的人员有6000多人,每年可带动收入达1.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县区种植辣椒10万亩。”

在水池铺乡采访,记者发现这个乡的现代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亮点。如“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场+农户”运行模式,流转土地480亩,种植克伦生葡萄,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自驾采摘为一体的观光乡村农业园区。 流转土地700余亩,种植无菌菊、杭白菊,全部供应王老吉集团,亩产效益6000—8000元,带动周边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种植、管理、采摘,带动贫困群众50多人就业,贫困人员孙学友通过菊花种植和管理,月收入达到2000元。

深圳华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蛋白桑5000余亩,带动200多人就业,还发展500亩泰瑞农业苗圃基地和2000亩的羊肚菌以及花木基地。通过扶贫车间和规模化种植,达到了人人都有就业机会、家家户户增加收入的效果。

桑茶加工车间总经理苏小军透露,去年,本地桑叶不够用,从驻马店、阜阳、定陶等地采购桑叶,今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流转土地200亩,用于桑树种植;同时,在张屯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食用菊花。他还兴奋地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前不久,他和乡领导去广东英德市“广东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考察,与客商初步达成共识,在水池铺加工辣椒叶菜和桑叶菜,产品全部供应广东,到那时,水池铺乡5万多亩的田野里遍地都是“摇钱树”了!

奇迹三:小乡镇实现“都市化”

两年前曾听到过这样一句戏言:水池铺街上不离水。说的是几年前水池铺乡集镇区道路狭窄低洼,常年积水。历任乡党委、政府经过艰苦努力,上述情况逐年好转。

新一届乡党委、政府上任后,通过实施15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助推集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如今,道路宽了,街道亮了,街上栽植了名木花草,昔日的积水一去不返,群众出行四通八达,促进“瓜果蔬菜、鞋帽服装”两大市场,赢得了全乡群众的一致好评。

镇区顺了,村道也要顺畅。两年里,经过乡党委、政府谋划、运作,日夜不停“跑项目”找门路,最终实现了水泥路面“村村通”。

为了改变贫困村张屯村脏乱差的面貌,去年修建道路18条、1200米下水道,兴建2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9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完成电网改造11公里,并实现宽带光纤、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全覆盖。建成了13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完成危房改造14户,新修建公厕2座,购置垃圾清运车辆4辆,安装垃圾桶40个。

同时,乡党委、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精心谋划推进“六改”工程,采取政府奖补一部分,帮扶单位或帮扶责任人出一部分,企业或商会捐一部分,发动贫困户利用原有材料对自家院落、饮用水、厕所、厨房、改电、改俗进行改造改善。据统计,共筹措资金81万元,完成“六改”270户。

乡政府还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生活垃圾磁脉冲闪蒸矿化处理器,实现了分散生活垃圾就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替代传统的焚烧或掩埋垃圾处理方式,无二次污染,一个处理器日处理生活垃圾2至3吨,解决了3个行政村6000余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同时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通过在污水排出点种植蒲草、睡莲、荷花和放养水生物,有效处理了农村生活污水,既不产生二次污染,又美化了环境,真正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