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劳模的不变初心

——记者跟踪采访王泽林27年的见证

本报记者 郭文剑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12-06 07:42

74岁的全国劳模王泽林在自己的慈善书画院里泼墨创作。 本报记者傅 青 摄

上周末,看到记者作为老朋友登门来访,74岁的全国劳模王泽林连忙拿出刚收到的一封信,并拨拉着手机找到之前收到的同样内容的短信,难掩兴奋之情。

这是来自国家信访局的一封回复感谢信——“王泽林:您好!近日致习近平总书记的来信收悉。感谢您对总书记的拥护支持!多年来,您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无私奉献,扶助大量孤儿、贫困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您的善举彰显了一名老党员、老劳模的本色和担当,令人钦佩,值得肯定和学习!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利!此复。国家信访局 2017年11月10日”。

“党的十九大一闭幕,我控制不住内心激动,就给总书记写信表达我的心情和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的享受,没想到还收到了国家信访局的回信,给予那么大的鼓励。”王泽林说。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全国劳模、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虞城县刘店乡大王庄农民王泽林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坚守,记者跟踪采访27年以新闻见证。

(一)从《汗洒黄土地生金》到《王泽林的故事》

与王泽林第一次接触,是27年前的1990年6月,记者还是在报社实习的大三学生,王泽林是虞城县小侯乡(现在称刘店乡)大王庄种田致富的农民典型。

当时的王泽林,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像铁打的硬汉,在自家20多亩责任田里搭起个茅草庵,曾创下“一年六种六收”“亩产吨粮万斤菜”“亩收入2700元”的奇迹。

翻出刊登在1990年6月8日《商丘日报》上的通讯《汗洒黄土地生金——农民王泽林与土地的较量》,27年前的采访经历依稀如昨:“王泽林奔波在农田里,一个人顶几个人干,村里人称他是‘铁人’‘硬汉’,然而他时时不忘是党的富民政策给他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还深悟‘独木不成林’的道理。他丰收没忘国家,致富也没忘记乡邻。”

后来得知,被评为县级“农村科技模范”和地区“夏粮生产缴售模范户”的王泽林198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跟踪采访得知,王泽林并没止步于“土坷垃里刨金砖”式的苦干,而是基于“先富带后富”的考虑不断创新巧干。1993年开始,他在自家责任田进行小麦良种繁育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帮助周边农民进行高产开发,使90多户农民年人均增收超千元。前来参观的、邀请他外出传经的,应接不暇。于是,王泽林在自家地头建起了一座院落,挂上“王泽林农业技术免费培训学校”的招牌,大门两侧的对联表达初衷:意志如钢办学堂,为民致富奔小康。

1995年5月,已连续多年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王泽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记者跟踪采写了第二篇通讯《王泽林的故事》,刊登于当年6月1日《商丘日报》,开头有感而发,“多年的接触使我深深体会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子所获得的荣誉中,饱含着他对金色土地的眷恋,对父老乡亲深沉的爱……”

(二)从《用汗水和心血为党旗增辉》到《34名孤儿的幸福和一名农民党员的责任》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我作为一名农民党员,就要尽自己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几十年的接触中,王泽林经常重复这句话,而每次重复他都充满着深情和自豪。

这种深情和自豪,王泽林一直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

重读21年前的通讯《用汗水和心血为党旗增辉——农民王泽林的人生追求》(1996年6月6日《商丘日报》刊发),想起当年采写的经历,依然心潮难平——

“随着家庭收入的年年增长,王泽林照顾救济的困难户也越来越多。本村无儿无女的王传生老两口、孤儿寡母的王二掌母子俩、父母早亡的王久深等,都牵挂着王泽林的心。从柴米油盐到种子化肥到盖房娶妻,他都尽力帮扶。”

“一天,正挂着吊针的王泽林突然想起了件重要的事情,忙对守护在一旁的妻子说:快该过年了,你回去马上把咱养的那头猪杀了,留够咱自家吃的,其余的送给村里的困难户、军烈属,反正咱也不缺钱花。”

“1994年,王泽林为虞城县高中赠送了1500公斤大白菜;1995年,王泽林听说人民日报社在小侯乡捐建希望小学的消息后,主动捐出1000元……”

这种深情和自豪,王泽林当成了一种执着践行的责任。

11年前,全国劳模王泽林倾其所有照顾孤寡老人和收养孤儿的事迹,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批示赞扬,“此为善举,应予鼓励”“向王泽林同志学习、致敬”。记者写下关于王泽林的第四篇通讯《34名孤儿的幸福和一名农民党员的责任》,发表在2006年8月28日《京九晚报》——

“很多农村青年出外打工,苦于没有技术,他又开办了一个裁剪缝纫班,免费培训本村及附近村庄的青年……他还请来医生,开办了免费医院,为本村及附近10多个村庄的30多名伤残、孤寡老人建档,提供免费医疗。”

“王泽林收养孤儿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那天,王泽林在电视中无意中看到睢阳区郭村镇李庄村一对父母双亡的姐弟俩,跟年迈的爷爷度日的画面。一夜无眠的王泽林第二天就搭车到了李庄村,为孤苦姐弟俩送去了新衣服,并接回自己家照顾。全国劳模王泽林救助孤儿的事不胫而走,一些孤儿的亲戚或者所在村的村干部,纷纷领着孤儿慕名找到王泽林……”

在后来的跟踪采访中,记者知道,为了支撑起最多34名孤儿的大家庭,王泽林动员全家上阵倾心照顾。除了接受社会的捐助外,王泽林先后办过教具厂、卖过小磨香油等,盈利全部用来贴补自己的孤儿院。

十几年过去了,王泽林收养的孤儿长大成人,或打工,或当兵,或上班,好多已成家立业。尤其是王泽林每年资助的贫困学生,有17名考上大学,如今分布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全国各地。“看着这些孩子们成才成家,我所有的付出都值了!”王泽林很幸福地说。

(三)从《王劳模的“中国梦”》到《王劳模的笔墨情怀》

近年来,昔日热闹的“全国劳模王泽林慈善孤儿院”冷清了许多,年过古稀的王泽林已悄然转型“玩”起了书法。

2015年2月,记者顺路看望王泽林。在挂着“全国劳模王泽林慈善书画院”门匾的画室里,只见两张画案上笔墨纸砚应有尽有,书画装裱机一侧陈放,空中四壁悬挂、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法条幅。最耀眼的是落款“全国劳模王泽林书”的雄浑大字“中国梦”。

“‘一颗红心报党恩,一生一世办好事’是他的追求。有感于党的十八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更感慨于时代发展的大变化,王泽林2014年办起慈善书画院,利用自己早年存有的一点书法功底,加上勤学苦练,大笔书写‘中国梦’。他打算将自己书写并装裱好的‘中国梦’送给乡村学校和社会各界,弘扬社会正能量。”2015年2月12日《商丘日报》刊发记者采制的摄影报道《王劳模的“中国梦”》,这样叙述。

“我们党倡导文化自信,我现在练习书法也越来越有自信。去年送出去好多‘中国梦’,今年主打‘诚信是金’,不少企业老板看中拿走,钱随便给。”这是今年11月21日《商丘日报》刊发记者采写的短文《王劳模的笔墨情怀》中的记录。

上周末,记者再次走进王泽林的“慈善书画院”,更觉书香墨海、新风扑面。“十九大描述的发展前景更加让人提劲,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导更是说到俺心窝里了。”王泽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激动,他新创作、新装裱悬挂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法布满两大间书画院。“已免费送给附近的解楼小学、王七庙小学,我以书法作品宣传十九大精神,很受欢迎。”王泽林开心地说。

初心不改,晚霞似火。通过装裱赠送或者任人选购自己的书法作品,宣传党的政策,教化诚信向善,74岁的全国劳模王泽林依然执着前行。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一位全国劳模的不变初心
——记者跟踪采访王泽林27年的见证
2017-12-06 07:42   本报记者 郭文剑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74岁的全国劳模王泽林在自己的慈善书画院里泼墨创作。 本报记者傅 青 摄

上周末,看到记者作为老朋友登门来访,74岁的全国劳模王泽林连忙拿出刚收到的一封信,并拨拉着手机找到之前收到的同样内容的短信,难掩兴奋之情。

这是来自国家信访局的一封回复感谢信——“王泽林:您好!近日致习近平总书记的来信收悉。感谢您对总书记的拥护支持!多年来,您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无私奉献,扶助大量孤儿、贫困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您的善举彰显了一名老党员、老劳模的本色和担当,令人钦佩,值得肯定和学习!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利!此复。国家信访局 2017年11月10日”。

“党的十九大一闭幕,我控制不住内心激动,就给总书记写信表达我的心情和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我的享受,没想到还收到了国家信访局的回信,给予那么大的鼓励。”王泽林说。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全国劳模、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虞城县刘店乡大王庄农民王泽林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坚守,记者跟踪采访27年以新闻见证。

(一)从《汗洒黄土地生金》到《王泽林的故事》

与王泽林第一次接触,是27年前的1990年6月,记者还是在报社实习的大三学生,王泽林是虞城县小侯乡(现在称刘店乡)大王庄种田致富的农民典型。

当时的王泽林,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像铁打的硬汉,在自家20多亩责任田里搭起个茅草庵,曾创下“一年六种六收”“亩产吨粮万斤菜”“亩收入2700元”的奇迹。

翻出刊登在1990年6月8日《商丘日报》上的通讯《汗洒黄土地生金——农民王泽林与土地的较量》,27年前的采访经历依稀如昨:“王泽林奔波在农田里,一个人顶几个人干,村里人称他是‘铁人’‘硬汉’,然而他时时不忘是党的富民政策给他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还深悟‘独木不成林’的道理。他丰收没忘国家,致富也没忘记乡邻。”

后来得知,被评为县级“农村科技模范”和地区“夏粮生产缴售模范户”的王泽林198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跟踪采访得知,王泽林并没止步于“土坷垃里刨金砖”式的苦干,而是基于“先富带后富”的考虑不断创新巧干。1993年开始,他在自家责任田进行小麦良种繁育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帮助周边农民进行高产开发,使90多户农民年人均增收超千元。前来参观的、邀请他外出传经的,应接不暇。于是,王泽林在自家地头建起了一座院落,挂上“王泽林农业技术免费培训学校”的招牌,大门两侧的对联表达初衷:意志如钢办学堂,为民致富奔小康。

1995年5月,已连续多年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王泽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记者跟踪采写了第二篇通讯《王泽林的故事》,刊登于当年6月1日《商丘日报》,开头有感而发,“多年的接触使我深深体会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子所获得的荣誉中,饱含着他对金色土地的眷恋,对父老乡亲深沉的爱……”

(二)从《用汗水和心血为党旗增辉》到《34名孤儿的幸福和一名农民党员的责任》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我作为一名农民党员,就要尽自己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几十年的接触中,王泽林经常重复这句话,而每次重复他都充满着深情和自豪。

这种深情和自豪,王泽林一直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

重读21年前的通讯《用汗水和心血为党旗增辉——农民王泽林的人生追求》(1996年6月6日《商丘日报》刊发),想起当年采写的经历,依然心潮难平——

“随着家庭收入的年年增长,王泽林照顾救济的困难户也越来越多。本村无儿无女的王传生老两口、孤儿寡母的王二掌母子俩、父母早亡的王久深等,都牵挂着王泽林的心。从柴米油盐到种子化肥到盖房娶妻,他都尽力帮扶。”

“一天,正挂着吊针的王泽林突然想起了件重要的事情,忙对守护在一旁的妻子说:快该过年了,你回去马上把咱养的那头猪杀了,留够咱自家吃的,其余的送给村里的困难户、军烈属,反正咱也不缺钱花。”

“1994年,王泽林为虞城县高中赠送了1500公斤大白菜;1995年,王泽林听说人民日报社在小侯乡捐建希望小学的消息后,主动捐出1000元……”

这种深情和自豪,王泽林当成了一种执着践行的责任。

11年前,全国劳模王泽林倾其所有照顾孤寡老人和收养孤儿的事迹,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批示赞扬,“此为善举,应予鼓励”“向王泽林同志学习、致敬”。记者写下关于王泽林的第四篇通讯《34名孤儿的幸福和一名农民党员的责任》,发表在2006年8月28日《京九晚报》——

“很多农村青年出外打工,苦于没有技术,他又开办了一个裁剪缝纫班,免费培训本村及附近村庄的青年……他还请来医生,开办了免费医院,为本村及附近10多个村庄的30多名伤残、孤寡老人建档,提供免费医疗。”

“王泽林收养孤儿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那天,王泽林在电视中无意中看到睢阳区郭村镇李庄村一对父母双亡的姐弟俩,跟年迈的爷爷度日的画面。一夜无眠的王泽林第二天就搭车到了李庄村,为孤苦姐弟俩送去了新衣服,并接回自己家照顾。全国劳模王泽林救助孤儿的事不胫而走,一些孤儿的亲戚或者所在村的村干部,纷纷领着孤儿慕名找到王泽林……”

在后来的跟踪采访中,记者知道,为了支撑起最多34名孤儿的大家庭,王泽林动员全家上阵倾心照顾。除了接受社会的捐助外,王泽林先后办过教具厂、卖过小磨香油等,盈利全部用来贴补自己的孤儿院。

十几年过去了,王泽林收养的孤儿长大成人,或打工,或当兵,或上班,好多已成家立业。尤其是王泽林每年资助的贫困学生,有17名考上大学,如今分布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全国各地。“看着这些孩子们成才成家,我所有的付出都值了!”王泽林很幸福地说。

(三)从《王劳模的“中国梦”》到《王劳模的笔墨情怀》

近年来,昔日热闹的“全国劳模王泽林慈善孤儿院”冷清了许多,年过古稀的王泽林已悄然转型“玩”起了书法。

2015年2月,记者顺路看望王泽林。在挂着“全国劳模王泽林慈善书画院”门匾的画室里,只见两张画案上笔墨纸砚应有尽有,书画装裱机一侧陈放,空中四壁悬挂、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法条幅。最耀眼的是落款“全国劳模王泽林书”的雄浑大字“中国梦”。

“‘一颗红心报党恩,一生一世办好事’是他的追求。有感于党的十八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更感慨于时代发展的大变化,王泽林2014年办起慈善书画院,利用自己早年存有的一点书法功底,加上勤学苦练,大笔书写‘中国梦’。他打算将自己书写并装裱好的‘中国梦’送给乡村学校和社会各界,弘扬社会正能量。”2015年2月12日《商丘日报》刊发记者采制的摄影报道《王劳模的“中国梦”》,这样叙述。

“我们党倡导文化自信,我现在练习书法也越来越有自信。去年送出去好多‘中国梦’,今年主打‘诚信是金’,不少企业老板看中拿走,钱随便给。”这是今年11月21日《商丘日报》刊发记者采写的短文《王劳模的笔墨情怀》中的记录。

上周末,记者再次走进王泽林的“慈善书画院”,更觉书香墨海、新风扑面。“十九大描述的发展前景更加让人提劲,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导更是说到俺心窝里了。”王泽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激动,他新创作、新装裱悬挂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法布满两大间书画院。“已免费送给附近的解楼小学、王七庙小学,我以书法作品宣传十九大精神,很受欢迎。”王泽林开心地说。

初心不改,晚霞似火。通过装裱赠送或者任人选购自己的书法作品,宣传党的政策,教化诚信向善,74岁的全国劳模王泽林依然执着前行。

责任编辑: zc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