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顺业:第一书记变身“全职保姆”

本报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路仲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08-31 08:16

8月30日,第一书记郑顺业(右)和村支书一起到村内的黄瓜温室大棚走访,为卢长钢扩大大棚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沟通交流、出谋划策。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从种到摘、再到卖,俺从来没有犯过愁。”8月29日,宁陵县华堡镇卢集村种植大户卢长钢一边采摘着大棚里新鲜的袖珍黄瓜,一边跟记者唠嗑:“能有今天,得感谢郑书记,是他手把手帮俺走上了致富路。”

卢长钢为啥这样说?郑顺业为他做了什么?这还得追根溯源。

卢集村是重点贫困村,有耕地2299亩,全村青年绝大多数长年在外打工,在家的人完全依赖土地一年两茬的产出,是典型的“棒茬麦、麦茬棒”传统经济。

两年前,初来卢集村驻村扶贫的市国资委干部郑顺业了解到村情后,决心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扶持村里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搞大棚种植,由传统经济向经济作物转型,并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大会,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点燃了群众致富的创业激情。

万事开头难,搞规模化大棚蔬菜种植也是这样,群众光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技术、人力、物力的支撑。为找到适合干大棚种植的人选为大家当标杆,郑顺业几乎走遍了全村的每家每户,与有创业意向的群众促膝长谈,听打算,谋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年,在郑顺业的走访了解与带动下,45岁的村民卢长钢脱颖而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自家地上建起了5亩恒温大棚,全部种上了袖珍黄瓜。25天后,就见到了收益,每天收黄瓜1000斤以上,收入在2000元左右,仅2016年春节前后,他每天收入就超出1万元。

尝到了大棚种植甜头的卢长钢,注册成立了宁陵县丰种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年来,流转土地300多亩,吸纳社员217人,扩建大棚16座,种植西瓜、毛豆、黄瓜等果蔬产品,年产量达3万斤,收益4万多元。同时,还带动了13名贫困人员进棚就业,经济效益明显。

一人成功,全村“跟风”。郑顺业的因势利导、积极谋划,点燃了全村人的创业激情,聊“棚”谈“养”的多了,说了就干、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的多了,改变了以往“空调屋里享清闲,一摊麻将到天黑”的不良风气。

贫困户没有启动资金,郑顺业积极联系宁陵县德商村镇银行,协调每户5万元的无担保贷款50万元;村民没有技术,郑顺业就主动聘请市蔬果专家来村里传授种植与管理技术,组织种植人员到民权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瓜果销路不畅,郑顺业就主动联系山东寿光的瓜果商一拨一拨到村里,让村里的蔬菜瓜果外销,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谋发展,见成效。三年前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如今成了周边闻名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瓜果飘香的新农村。

目前,卢集村已建成大棚45亩,正在筹建50余亩;村民卢长念种植的130亩应霜红、秋彤、国庆红、黄金蜜四个品种的冬桃,明年就能挂果,百亩桃树下套种的花生、毛豆、西瓜、蔬菜等,年收益亩均2000多元;村民卢正领的一池8万尾泥鳅,预计产量三四千斤,将于中秋上市,肯定又能卖个好价钱……

“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规模经济、把经济做成产业,关键是自己要负责任、有担当,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搞好服务。”谈起卢集村经济发展规划,郑顺业如是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靠技术来保障,今年秋季百名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班就要在村新文化广场开课,通过专家授课、“一对一”技术指导,为村里培养出更多的致富带头人。另外,在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筹划把文化广场、扶贫车间、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农家乐等纳为一体,开展集餐饮服务、休闲娱乐、观赏采摘于一体的具有农家特色的旅游业,通过改善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整村稳定脱贫。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郑顺业:第一书记变身“全职保姆”
2017-08-31 08:16   本报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路仲良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8月30日,第一书记郑顺业(右)和村支书一起到村内的黄瓜温室大棚走访,为卢长钢扩大大棚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沟通交流、出谋划策。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从种到摘、再到卖,俺从来没有犯过愁。”8月29日,宁陵县华堡镇卢集村种植大户卢长钢一边采摘着大棚里新鲜的袖珍黄瓜,一边跟记者唠嗑:“能有今天,得感谢郑书记,是他手把手帮俺走上了致富路。”

卢长钢为啥这样说?郑顺业为他做了什么?这还得追根溯源。

卢集村是重点贫困村,有耕地2299亩,全村青年绝大多数长年在外打工,在家的人完全依赖土地一年两茬的产出,是典型的“棒茬麦、麦茬棒”传统经济。

两年前,初来卢集村驻村扶贫的市国资委干部郑顺业了解到村情后,决心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扶持村里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搞大棚种植,由传统经济向经济作物转型,并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大会,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点燃了群众致富的创业激情。

万事开头难,搞规模化大棚蔬菜种植也是这样,群众光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技术、人力、物力的支撑。为找到适合干大棚种植的人选为大家当标杆,郑顺业几乎走遍了全村的每家每户,与有创业意向的群众促膝长谈,听打算,谋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年,在郑顺业的走访了解与带动下,45岁的村民卢长钢脱颖而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自家地上建起了5亩恒温大棚,全部种上了袖珍黄瓜。25天后,就见到了收益,每天收黄瓜1000斤以上,收入在2000元左右,仅2016年春节前后,他每天收入就超出1万元。

尝到了大棚种植甜头的卢长钢,注册成立了宁陵县丰种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年来,流转土地300多亩,吸纳社员217人,扩建大棚16座,种植西瓜、毛豆、黄瓜等果蔬产品,年产量达3万斤,收益4万多元。同时,还带动了13名贫困人员进棚就业,经济效益明显。

一人成功,全村“跟风”。郑顺业的因势利导、积极谋划,点燃了全村人的创业激情,聊“棚”谈“养”的多了,说了就干、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的多了,改变了以往“空调屋里享清闲,一摊麻将到天黑”的不良风气。

贫困户没有启动资金,郑顺业积极联系宁陵县德商村镇银行,协调每户5万元的无担保贷款50万元;村民没有技术,郑顺业就主动聘请市蔬果专家来村里传授种植与管理技术,组织种植人员到民权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瓜果销路不畅,郑顺业就主动联系山东寿光的瓜果商一拨一拨到村里,让村里的蔬菜瓜果外销,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谋发展,见成效。三年前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如今成了周边闻名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瓜果飘香的新农村。

目前,卢集村已建成大棚45亩,正在筹建50余亩;村民卢长念种植的130亩应霜红、秋彤、国庆红、黄金蜜四个品种的冬桃,明年就能挂果,百亩桃树下套种的花生、毛豆、西瓜、蔬菜等,年收益亩均2000多元;村民卢正领的一池8万尾泥鳅,预计产量三四千斤,将于中秋上市,肯定又能卖个好价钱……

“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规模经济、把经济做成产业,关键是自己要负责任、有担当,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搞好服务。”谈起卢集村经济发展规划,郑顺业如是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靠技术来保障,今年秋季百名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班就要在村新文化广场开课,通过专家授课、“一对一”技术指导,为村里培养出更多的致富带头人。另外,在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筹划把文化广场、扶贫车间、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农家乐等纳为一体,开展集餐饮服务、休闲娱乐、观赏采摘于一体的具有农家特色的旅游业,通过改善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整村稳定脱贫。

责任编辑: 贺宇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