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密码”

 本报记者 邵群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05-02 08:34

宋集镇林场村一角。 本报记者 邵群峰 通讯员 侯 磊 摄

宋集镇林场村腰鼓队在文化广场排练。 本报记者 邵群峰 通讯员 侯 磊 摄

曾经坑洼不平的村道宽阔平坦,干净整洁;曾经柴垛连片的墙根绿树成荫,花红草绿;一幅幅崇德向善的墙画醒目美观,一盏盏造型别致的路灯柔和明亮;文化广场上孩童们嬉戏打闹,腰鼓队敲锣打鼓……睢阳区宋集镇林场村恬静自然的和谐美景,是该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78岁的靳学兰大妈的感叹说出了林场村300多村民的心声。

今年以来,宋集镇以全区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丽宋集”为目标,以“村庄布局协调美,村容整洁生态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为标准,积极实施“六动”战略,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大流转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在4月20日进行的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集中观摩中,宋集镇排名第一。

美丽乡村

今年年初,宋集镇党委、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全体干部以“宋集兴我荣、宋集败我耻和我是宋集人,宋集发展我该怎么办”为主题,展开大讨论。随后,组织镇村干部分两批到安徽巢湖三瓜公社、亳州古井,河南信阳新集、郝堂,睢阳区坞墙镇、冯桥镇等地实地参观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发展等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以此让广大干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土地大流转等工作。

“必须抢抓今年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新机遇,在这项关乎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中争先进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宋集镇全体党员干部很快达成共识,并决心大干一场。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睢阳区提出要树立“七种意识”的指导方针,其中一个是“示范意识”。宋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范执行原则,因地制宜,确保规划村特色浓郁,地域风光突出,实现一村一韵。按照“一村一貌、一景一业”战略规划,宋集镇重点打造了林场生态文明村、马店民族文化村、李瓦房特色产业村三个试点村,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彻底改变林场村的村容村貌,宋集镇投资数十万元购置了大叶女贞、麦冬、碧桃、月季等,对该村房前屋后进行了高标准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打造文化、娱乐广场和儿童乐园,确保“三化”突显,提升打造品位;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长效机制,配备两名保洁员,负责全村垃圾收集和清运,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在全市率先建立村垃圾资源分拣中心,把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分拣,二次回收;手绘新“二十四孝图”和移风易俗宣传墙画,文图并茂,时刻提醒村民做到百善孝为先、破陋习树新风……

值得一提的是,宋集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村而治,不搞大拆大建,遵从群众的意愿”原则,用农村的东西装点农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在林场村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处,石碾子、石磨等废弃的老生产工具被合理利用,变废为宝;老砖旧瓦、酒坛酒瓶等,也出现在花坛路牙、文化广场等处,既装点了环境,又留住了乡愁、留住了回忆。

“天天一早一晚都有好多人在村里和广场上散步、跳舞锻炼身体,可热闹了。”带着孩子在林场村文化广场玩耍的村民张迎慧开心地说,“以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路也不平,谁愿意出门啊!”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也悄悄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环境卫生意识大大提高。

“现在村民不光每天自觉打扫庭院,生活垃圾也会自觉送到路边的垃圾箱里,走在路上也不乱扔果皮、纸屑了。”林场村党支部书记赵善良说,“村里的环境干净、漂亮,谁还好意思再乱扔垃圾啊!”

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宋集镇强力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居住环境真真切切的变化,内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活力乡村

105国道贯穿宋集镇南北。与林场村一路之隔的路东侧,是睢阳区益民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蔬基地。一个个紫黑色的圆茄,茄果饱满;一个个浅绿色的西葫芦,青翠喜人;一个个立体种植的8424西瓜,悬在空中,静待成熟……一个个大棚内,无不充满着丰收的景象。

这是今年宋集镇围绕林场村打造的鲜果采摘、花草观赏、农家休闲和千亩芍药四个基地中的其中一个。

今年,宋集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土地大流转相结合,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依托益民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江苏鼎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000亩,共同打造一期种植面积达1000亩的千亩芍药种植基地。该项目是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区,可带动周边400户农民从事芍药种植。

“千亩芍药种植基地和森梦圆园林花卉基地,麦收之后即可进行土地流转。”宋集镇党委书记武洪涛说,通过打造四个基地,吸引市民及周边群众前来采摘、观光、游玩,增加农民收入,可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因缺乏维护资金导致旧貌复燃的实际问题,打破以往单一的政府投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据了解,宋集镇共6.8万亩土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流转面积1.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2%。其中,1千亩方田5个、5百亩方田8个、百亩方田20个,注册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8家。

产业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农业之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美丽,才是宋集镇土地大流转的题中之意。

为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宋集镇鼓励村级党组织找准当前制约村级发展的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促进农民多元增收,让乡村更美、让农民更富。

村容村貌是乡村的外在体现,乡风文明才是乡村的内在灵魂。宋集镇始终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林场、马店、李瓦房等试点村全部建起文化墙、教育长廊,以及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等,采用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的漫画、顺口溜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容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各村还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传承良好家风,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树典型、创和谐”的良好氛围,带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培育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武洪涛说,“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体现出环境之美,更应体现出文明之美、发展之美。”

依据2017—2030年宋集镇发展总体规划,该镇依靠林河酒厂和半塔遗址,全力打造旅游、工业小镇,目前已打造了“四街一场”,即:林河文化大街、林河蔬菜市场街、林河酒文化大街、商贸步行街和丹尼斯大卖场。

听唱翻新杨柳枝,乡村美景扑面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宋集镇超前谋划、大干快上,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之梦一步步成为现实,一个充满活力、淳朴美丽、宜居宜业的偏远小镇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奔向跨越发展的目标……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宋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密码”
2017-05-02 08:34    本报记者 邵群峰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宋集镇林场村一角。 本报记者 邵群峰 通讯员 侯 磊 摄

宋集镇林场村腰鼓队在文化广场排练。 本报记者 邵群峰 通讯员 侯 磊 摄

曾经坑洼不平的村道宽阔平坦,干净整洁;曾经柴垛连片的墙根绿树成荫,花红草绿;一幅幅崇德向善的墙画醒目美观,一盏盏造型别致的路灯柔和明亮;文化广场上孩童们嬉戏打闹,腰鼓队敲锣打鼓……睢阳区宋集镇林场村恬静自然的和谐美景,是该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78岁的靳学兰大妈的感叹说出了林场村300多村民的心声。

今年以来,宋集镇以全区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丽宋集”为目标,以“村庄布局协调美,村容整洁生态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为标准,积极实施“六动”战略,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大流转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在4月20日进行的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集中观摩中,宋集镇排名第一。

美丽乡村

今年年初,宋集镇党委、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全体干部以“宋集兴我荣、宋集败我耻和我是宋集人,宋集发展我该怎么办”为主题,展开大讨论。随后,组织镇村干部分两批到安徽巢湖三瓜公社、亳州古井,河南信阳新集、郝堂,睢阳区坞墙镇、冯桥镇等地实地参观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城镇发展等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以此让广大干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土地大流转等工作。

“必须抢抓今年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新机遇,在这项关乎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中争先进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宋集镇全体党员干部很快达成共识,并决心大干一场。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睢阳区提出要树立“七种意识”的指导方针,其中一个是“示范意识”。宋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范执行原则,因地制宜,确保规划村特色浓郁,地域风光突出,实现一村一韵。按照“一村一貌、一景一业”战略规划,宋集镇重点打造了林场生态文明村、马店民族文化村、李瓦房特色产业村三个试点村,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彻底改变林场村的村容村貌,宋集镇投资数十万元购置了大叶女贞、麦冬、碧桃、月季等,对该村房前屋后进行了高标准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打造文化、娱乐广场和儿童乐园,确保“三化”突显,提升打造品位;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长效机制,配备两名保洁员,负责全村垃圾收集和清运,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在全市率先建立村垃圾资源分拣中心,把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分拣,二次回收;手绘新“二十四孝图”和移风易俗宣传墙画,文图并茂,时刻提醒村民做到百善孝为先、破陋习树新风……

值得一提的是,宋集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村而治,不搞大拆大建,遵从群众的意愿”原则,用农村的东西装点农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在林场村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处,石碾子、石磨等废弃的老生产工具被合理利用,变废为宝;老砖旧瓦、酒坛酒瓶等,也出现在花坛路牙、文化广场等处,既装点了环境,又留住了乡愁、留住了回忆。

“天天一早一晚都有好多人在村里和广场上散步、跳舞锻炼身体,可热闹了。”带着孩子在林场村文化广场玩耍的村民张迎慧开心地说,“以前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路也不平,谁愿意出门啊!”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也悄悄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环境卫生意识大大提高。

“现在村民不光每天自觉打扫庭院,生活垃圾也会自觉送到路边的垃圾箱里,走在路上也不乱扔果皮、纸屑了。”林场村党支部书记赵善良说,“村里的环境干净、漂亮,谁还好意思再乱扔垃圾啊!”

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宋集镇强力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居住环境真真切切的变化,内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活力乡村

105国道贯穿宋集镇南北。与林场村一路之隔的路东侧,是睢阳区益民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蔬基地。一个个紫黑色的圆茄,茄果饱满;一个个浅绿色的西葫芦,青翠喜人;一个个立体种植的8424西瓜,悬在空中,静待成熟……一个个大棚内,无不充满着丰收的景象。

这是今年宋集镇围绕林场村打造的鲜果采摘、花草观赏、农家休闲和千亩芍药四个基地中的其中一个。

今年,宋集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土地大流转相结合,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依托益民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江苏鼎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000亩,共同打造一期种植面积达1000亩的千亩芍药种植基地。该项目是集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区,可带动周边400户农民从事芍药种植。

“千亩芍药种植基地和森梦圆园林花卉基地,麦收之后即可进行土地流转。”宋集镇党委书记武洪涛说,通过打造四个基地,吸引市民及周边群众前来采摘、观光、游玩,增加农民收入,可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因缺乏维护资金导致旧貌复燃的实际问题,打破以往单一的政府投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据了解,宋集镇共6.8万亩土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流转面积1.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2%。其中,1千亩方田5个、5百亩方田8个、百亩方田20个,注册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8家。

产业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走现代化、规模化、生态化农业之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美丽,才是宋集镇土地大流转的题中之意。

为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宋集镇鼓励村级党组织找准当前制约村级发展的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促进农民多元增收,让乡村更美、让农民更富。

村容村貌是乡村的外在体现,乡风文明才是乡村的内在灵魂。宋集镇始终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林场、马店、李瓦房等试点村全部建起文化墙、教育长廊,以及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等,采用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的漫画、顺口溜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等内容展现在群众面前,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各村还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传承良好家风,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树典型、创和谐”的良好氛围,带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进一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培育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武洪涛说,“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体现出环境之美,更应体现出文明之美、发展之美。”

依据2017—2030年宋集镇发展总体规划,该镇依靠林河酒厂和半塔遗址,全力打造旅游、工业小镇,目前已打造了“四街一场”,即:林河文化大街、林河蔬菜市场街、林河酒文化大街、商贸步行街和丹尼斯大卖场。

听唱翻新杨柳枝,乡村美景扑面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宋集镇超前谋划、大干快上,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之梦一步步成为现实,一个充满活力、淳朴美丽、宜居宜业的偏远小镇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奔向跨越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