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千年的古城风景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04-17 08:19

商丘古城全貌航拍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巍峨高大的城墙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沿城楼边侧拾阶而上能到城门楼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保存较为完好的穆氏四合院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院院相连的陈家大院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陈家大院规模相当宏大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侯府和壮悔堂这两处宅院是典型的豫东地区明清风格建筑群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陈家大院内的陈氏宗祠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建设中的城隍庙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修复中的陈家大院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修旧如旧的古建筑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城墙外城湖环绕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城门楼雄伟壮观、庄重典雅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古城有城墙围着,只有四个城门可通外界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华商文化广场内耸立着华商始祖王亥像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被誉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段遗址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归德府文庙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修葺一新的美人胡同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这是一座魅力无限的古都城。所谓“魅力”,即是“充满了吸引力”。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类的一种可爱性格,而商丘古都城深埋的历史文化,恰恰有着满足人类这种性格的基因。

我们该如何从宏观上看待商丘古都城呢?记者觉得,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文明形容为汪洋大海,那么商丘古都城就是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每一个人所看到的古城,都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构成这座冰山的每一粒历史的结晶,都能够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从史前时期的“三皇五帝”到明清朝代的“八家七户”,古城经历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每一个时期。古城不仅是历史的看客,她更亲身参与到历史之中——她感受着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美好与伤痛,更在历史的进程中塑造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繁华。

当一粒沙、一棵树参与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时,它们便从自然的产物成为了历史的产物,进而成为了历史生命的细胞。由此而扩展到整个商丘古都城,你如今所看到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院落,甚至是每一个空间留出的“空白”,都充满了历史的生命感。无论后人如何去改变它们,无论它们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它们都是在历史之中成长和发展的,永生永存。

所以,当如今我们来到古城,我们不能仅仅从空间上去欣赏她外在的美,更应在历史中品读她内在的美。这种内在的美,是古城南湖上今人泛舟与古人吟唱的优美交响,是应天书院里今人怀古与古人望今的浪漫情怀,是壮悔堂内今人与古人共赏《桃花扇》的穿越,是闹龙街上今人与古人的共同市井生活。

所以,当如今我们来到古城,我们不能仅仅从置身事外的角度去参观她,更应浸入历史中与她一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你会发现古老的城池是那么崭新,你会发现崭新的城池是那么古老。你会感受到自身在历史中是如此的渺小,你会发现历史在古城的一砖一瓦中是如此的现实。

在时光里感受古城沉淀千年的风景,我们会发现,古城既传统又现代。她的美貌含蓄而内敛,她的情怀幽深而细致,她的智慧如深泉和皓月,她的故事怎么说也说不完。

文字/本报记者 祁 博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沉淀千年的古城风景
2017-04-17 08:19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商丘古城全貌航拍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巍峨高大的城墙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沿城楼边侧拾阶而上能到城门楼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保存较为完好的穆氏四合院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院院相连的陈家大院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陈家大院规模相当宏大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侯府和壮悔堂这两处宅院是典型的豫东地区明清风格建筑群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陈家大院内的陈氏宗祠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建设中的城隍庙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修复中的陈家大院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修旧如旧的古建筑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城墙外城湖环绕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城门楼雄伟壮观、庄重典雅 本报记者 傅 青 摄

古城有城墙围着,只有四个城门可通外界 本报记者 刘 忠 摄

华商文化广场内耸立着华商始祖王亥像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被誉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 本报记者 邢 栋 摄

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段遗址 本报记者 石 松 摄

归德府文庙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 本报记者 崔申义 摄

修葺一新的美人胡同 本报记者 崔 坤 摄

这是一座魅力无限的古都城。所谓“魅力”,即是“充满了吸引力”。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类的一种可爱性格,而商丘古都城深埋的历史文化,恰恰有着满足人类这种性格的基因。

我们该如何从宏观上看待商丘古都城呢?记者觉得,如果把人类的历史文明形容为汪洋大海,那么商丘古都城就是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每一个人所看到的古城,都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构成这座冰山的每一粒历史的结晶,都能够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从史前时期的“三皇五帝”到明清朝代的“八家七户”,古城经历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每一个时期。古城不仅是历史的看客,她更亲身参与到历史之中——她感受着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美好与伤痛,更在历史的进程中塑造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繁华。

当一粒沙、一棵树参与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时,它们便从自然的产物成为了历史的产物,进而成为了历史生命的细胞。由此而扩展到整个商丘古都城,你如今所看到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院落,甚至是每一个空间留出的“空白”,都充满了历史的生命感。无论后人如何去改变它们,无论它们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它们都是在历史之中成长和发展的,永生永存。

所以,当如今我们来到古城,我们不能仅仅从空间上去欣赏她外在的美,更应在历史中品读她内在的美。这种内在的美,是古城南湖上今人泛舟与古人吟唱的优美交响,是应天书院里今人怀古与古人望今的浪漫情怀,是壮悔堂内今人与古人共赏《桃花扇》的穿越,是闹龙街上今人与古人的共同市井生活。

所以,当如今我们来到古城,我们不能仅仅从置身事外的角度去参观她,更应浸入历史中与她一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你会发现古老的城池是那么崭新,你会发现崭新的城池是那么古老。你会感受到自身在历史中是如此的渺小,你会发现历史在古城的一砖一瓦中是如此的现实。

在时光里感受古城沉淀千年的风景,我们会发现,古城既传统又现代。她的美貌含蓄而内敛,她的情怀幽深而细致,她的智慧如深泉和皓月,她的故事怎么说也说不完。

文字/本报记者 祁 博

责任编辑: 姬艳峰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