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穆青与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编

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04-13 08:05

与会人员集体合影。

 研讨会上,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分别向宁陵县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训基地、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匾牌。

参加完祭拜仪式后,与会人员一起参观老坚决故居,追寻穆青与老坚决的深厚友谊。

为纪念穆青与老坚决的情谊,穆青亲属代表穆晓莉等向宁陵县赠送珍贵文献——穆青亲笔为老坚决书写的碑文。

与会人员到老坚决潘从正墓前祭拜敬献花篮。

核心提示 〉〉

梨花带雨香满城,梨乡宁陵迎客来。为进一步弘扬老坚决“缀网劳蛛”精神,重温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与老坚决潘从正在采访过程中结下的深厚友谊,4月8日、9日,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酥梨之乡宁陵隆重举行。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和永城汉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新华社河南分社、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广州日报社、大河网、商丘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资深编辑记者,商丘市有关领导干部,宁陵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穆青和老坚决潘从正家人等近百人共同参加。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围绕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由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办,宁陵县委、县政府承办,广泛收集到各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人士对进一步挖掘、弘扬老坚决精神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宁陵县筹建老坚决干部学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也将对宁陵县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文化传承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报特对部分参与研讨人员的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穆青与老坚决精神需要传承发扬

董广安(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穆青研究中心主任):去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时,脑海里一直闪现的是这些年来追寻穆青、学习穆青、研究穆青的画面。从2004年起,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的研究。我们今天追忆“勿忘人民”的人民记者穆青与“造福人民”的植树老人潘从正,重温因为“人民”二字,结下的一生友谊,留下的世纪佳话和新闻界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意义非凡。

穆青一向主张讴歌时代精神、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报道要顾全大局、有利于安定团结的思想,其实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念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事实证明,他一生的新闻实践都在全力维护着新闻的生命线。“勿忘人民”是穆青说得最多、题词最多的四个字。他认为当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长期在河南农村建立调查研究基地,和他的诸多采访对象保持着长达几十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情谊。潘从正老人是与穆青交情最深的一位采访对象。

我们不能要求今天每个记者都像当年采写焦裕禄那样,在兰考一蹲就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也不敢保证我们报道的典型人物都能像焦裕禄、潘从正那样影响几代人。但是,今天我们的新闻事业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穆青精神”: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实事求是、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仍然值得我们媒体人坚守、传承和弘扬。

李惊雷(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6月,新华社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同年12月,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中宣部为了更好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而推进的计划。

根据刘云山同志的指示,郑州大学于2004年11月11日批复成立穆青研究中心。13年来,研究中心开展了重走穆青路、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的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活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开放式研究穆青的学术机构,更集聚了一批研究穆青的雄厚力量。目前,穆青研究中心的影响力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今天,穆青研究中心与宁陵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这次学术会议,打开了穆青研究的新思路、新形式,为今后合作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乔云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界人物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特约理事):穆青笔下的老坚决,用自己的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让昔日风沙盐碱地,变成了绿色遍野的新农村;以心血和汗水,以“缀网劳蛛”的精神为百姓和后人撑起一方绿荫;诠释着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民族精神。

穆青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杰出的受到人民爱戴的名记者、新华社社长,他写的潘从正,植树造林,使2000亩风沙地变成良田,是千真万确的可以看到的事实。他的报道引起了党和人民的广泛关注,掀起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热潮。保护环境,现在已成为联合国成员国的共同行动。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实践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精神。潘从正的革命精神,浩然正气,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至宝。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却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时代在前进,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提升,发生了巨变,现在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有手机就有话筒,就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传播。但是,穆青精神,老坚决固沙造林、保护人们生存环境的故事要继续传承。

老坚决精神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李振兴(宁陵县县委书记):宁陵农业有“三宝”:酥梨、花生、白蜡条,这“三宝”都和一辈子都在种树防风固沙的老坚决潘从正有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坚决成为豫东大地上和焦裕禄齐名的全国典型,十个优秀共产党员之一。他是绿色宁陵的先行者,生态宁陵的奠基人;他是全国林业生产责任制的首倡者;他发明的立体防风固沙模式推广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事迹曾载入中小学教材。《人民日报》评价老坚决精神“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党和国家的至宝”。

老坚决精神概括来说就是“缀网劳蛛”的精神,细化来讲就是“心系百姓,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坚决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了火热建设年代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既体现了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又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既体现了党性的崇高,又张扬了创新的精神,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普遍的意义。

老坚决精神体现了振兴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老坚决潘从正以一生的奋斗践行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榜样的力量。“老坚决”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越要弘扬“老坚决”精神。

张同德(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商丘日报原主任记者) :在宁陵,我曾采写过潘从正、王利申、高国强等典型,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坚决。“勿忘人民”是穆青的信条,他采写的“十个共产党员”等典型,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而老坚决“缀网劳蛛”的精神,则是为了治理风沙、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促使穆青和“老坚决”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穆青四次走访老坚决,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散文《心上的树》。1989年,老坚决去世,穆青流着泪亲自为这位老朋友撰写了碑文。穆青同志挖掘新闻的方式,为如今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为今后如何更好地进行走转改提供了范本。

宁陵老坚决故居里的碑文、友谊树等实物,便是打造新闻工作者教育基地的难得教材。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已在老坚决故居设立研究基地,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商丘新闻界也已在这里挂牌。相信宁陵县会顺势而为,与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等联合,将这里打造成名扬全国的新闻界教育基地。

盛朝新(永城市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穆青精神的核心就是“勿忘人民”。穆青对老坚决潘从正的新闻报道,正是穆青精神的一贯体现。穆青情系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勿忘人民”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敬业负责、勇于担当、传播正能量;新闻必须客观公正,讲实话、讲真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忧患鼓与呼,为先进典型鼓与舞。

老坚决潘从正是宁陵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绿色宁陵的先行者、生态宁陵的奠基人。老坚决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主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勤于作为。老坚决精神的时代价值:政治价值,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思想价值,老坚决精神已经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文化价值,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是红色文化的教科书之一。

穆青与老坚决精神的交汇,谱写了一曲时代的经典赞歌,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指明了方向。这启示我们,宁陵老坚决干部学院的建设势在必行,既有迫切性,更有必要性。

马学庆(宁陵县志办主任):一位老人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另一位老人是老坚决潘从正。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因为彼此心中都有一颗造福民众的信念,于是走到了一起。穆青老社长第一次采访“老坚决”时,那年潘从正63岁,他44岁正值中年;当穆社长第四次访问宁陵看望“老坚决”时,潘从正已是84岁,他65岁,已成老人。两位老人的情缘因树而生,可以概括为:酥梨缘、樱桃谊、泡桐情。

一种精神是“勿忘人民”,另一种精神是“缀网劳蛛”。两种精神将世世代代激励着广大民众和党员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生生不息。

穆青老社长以“勿忘人民”的精神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的佳作。老坚决潘从正用“缀网劳蛛”的精神,用生命筑起一道绿色长青的丰碑。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和老坚决“缀网劳蛛”的精神,具有时代的标杆价值,是两名优秀共产党员一生命运的缩影和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扎根基层为民生的根本宗旨。这种精神的正能量标杆,闪耀着时代光芒,是鼓舞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

至今,我们对两位老人的怀念和感恩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推移而有丝毫的褪色和暗淡,他们是在民众和党员干部中留下永恒印记的人,具有时代的生命价值。

穆青与老坚决 共同的“为民情怀”

赵德润(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馆员、《国是咨询》总编辑):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对穆青“勿忘人民”精神与老坚决“缀网劳蛛”精神融合研究的一次高规格、高水平学术盛会,拓展了理论创新的时空维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成果丰硕,意义深远。建议当地党委政府要传承和发扬穆青与老坚决精神,争取把穆青与老坚决精神的品牌打造好、发挥好、利用好,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丁柏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主持人):这个研讨会创意好、主题佳,是一个由政、学、研联手主办的学术会议,这是一个可以从心灵和学理上获得双重收获的学术会议。参观老坚决故居,聆听了关于他艰苦植树造林的故事,精神受到了熏陶,灵魂经受了洗礼,老坚决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课、“两学一做”的党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开起来容易、赏起来很漂亮,但老坚决栽梨树却历尽磨难。潘从正干的活是栽树,但意义并不局限于栽树;潘从正的故事是励志故事,但其价值远远超出励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体现“坚决”且“老”的本色,老而弥坚的本色,他一生就做一件事:种树,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体现造福后代、利国利民的本色。潘从正是一位没有背景、没有来头但感人至深的平民英雄,坚韧、坚毅、坚强,他是民族的脊梁。

对记者楷模穆青和平民英雄潘从正进行研讨,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看得准:一代农民的风范;耐得住:从发现到报道潘从正,时隔14年,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挖得深:先后采访过2次,到基层、到现场进行深入细致采访,至今不过时;贴得近:婉拒县委邀请,不住招待所,而是和潘从正住在一起,结为挚友。

解国记(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十多年前,我曾在穆青研讨会上作过一个题为《“第一课”和“最后一课”》的发言。第一课指的是1985年9月,穆青来河南分社讲了一番话:我感到我们这个队伍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不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这样下去,我们可以出万元户、出罪犯,就是出不了名记者。“最后一课”指的是,穆青去世一周年前夕,我了解到他丧葬后存款只剩800多元。

现在来看,“最后一课”这话说早了。宁陵重温穆青老坚决精神,亲见商丘、宁陵县市党政领导、穆青研究中心及各地专家学者,努力研讨弘扬传承其事迹精神的举动,再次触动我的心灵,冥冥之中觉得穆老还在给我上课,这堂课又让我想到很多东西,其中一点就是融媒时代的应变与坚守问题。

过去的单一媒介,分化了大脑接纳信息的感官;融媒时代的全媒体,重新满足了人体感官的综合接收功能。但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守什么?当然是“勿忘人民”,是像穆青为代表的记者,与和老坚决为代表的人民那样,心与心地交流。这个坚守必须毫不动摇,像老坚决种树那种缀网劳蛛般地坚守。

来到宁陵大地,眼观一望无际的梨花,看老坚决故居、墓地,耳闻酝酿中的“老坚决干部培训基地”等,我联想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梅花香自苦寒来”。

禹建强、王荟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五年来,新闻传播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穆青与农民的情谊,被称为“穆青现象”、“百姓情结”。在穆青报道过的众多普通百姓中,老坚决与穆青结下了深厚友谊。穆青四次前往宁陵,采访并看望老坚决。此外,两人平日里还保持着书信往来。1986年,穆青在最后一次看望老坚决时,二人在老坚决房前合栽了一棵泡桐树。老坚决去世后,穆青更是两次为他撰写碑文,纪念、缅怀这位为宁陵绿化荒沙奉献一生的植树英雄。

回望穆青的新闻采访经历,穆青从来没有离开过脚下的大地,没有离开过实地求证和深入基层。试想:如果穆青没有多次前往宁陵与潘从正同吃同住,如此立体、真实、鲜活的河南农民老坚决又怎能跃然纸上?

从《人民记者穆青传记》中可以发现,除了典型人物外,穆青还采访报道了很多诸如老坚决一类的小人物,以其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面貌感动了一众读者。穆青把人民群众视为尘封土埋的明珠,于是他发现了老坚决身上的那份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奉献的大我精神。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

我们在21世纪探讨穆青与老坚决,很重要的一点是探讨在急速变化的新闻传播领域,如何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挖掘新闻价值,全面、真实地反映群众生活与社会变迁。对照穆青,审视、反问当代记者心中是否装着真实、装着群众、是否把群众作为报道主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高会鹏摄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让穆青与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编
2017-04-13 08:05   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高会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与会人员集体合影。

 研讨会上,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分别向宁陵县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训基地、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匾牌。

参加完祭拜仪式后,与会人员一起参观老坚决故居,追寻穆青与老坚决的深厚友谊。

为纪念穆青与老坚决的情谊,穆青亲属代表穆晓莉等向宁陵县赠送珍贵文献——穆青亲笔为老坚决书写的碑文。

与会人员到老坚决潘从正墓前祭拜敬献花篮。

核心提示 〉〉

梨花带雨香满城,梨乡宁陵迎客来。为进一步弘扬老坚决“缀网劳蛛”精神,重温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与老坚决潘从正在采访过程中结下的深厚友谊,4月8日、9日,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酥梨之乡宁陵隆重举行。来自中央文史研究馆、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和永城汉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新华社河南分社、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广州日报社、大河网、商丘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资深编辑记者,商丘市有关领导干部,宁陵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穆青和老坚决潘从正家人等近百人共同参加。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围绕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由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办,宁陵县委、县政府承办,广泛收集到各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人士对进一步挖掘、弘扬老坚决精神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宁陵县筹建老坚决干部学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也将对宁陵县经济社会发展、红色文化传承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报特对部分参与研讨人员的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穆青与老坚决精神需要传承发扬

董广安(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穆青研究中心主任):去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时,脑海里一直闪现的是这些年来追寻穆青、学习穆青、研究穆青的画面。从2004年起,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的研究。我们今天追忆“勿忘人民”的人民记者穆青与“造福人民”的植树老人潘从正,重温因为“人民”二字,结下的一生友谊,留下的世纪佳话和新闻界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意义非凡。

穆青一向主张讴歌时代精神、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报道要顾全大局、有利于安定团结的思想,其实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理念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事实证明,他一生的新闻实践都在全力维护着新闻的生命线。“勿忘人民”是穆青说得最多、题词最多的四个字。他认为当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他长期在河南农村建立调查研究基地,和他的诸多采访对象保持着长达几十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情谊。潘从正老人是与穆青交情最深的一位采访对象。

我们不能要求今天每个记者都像当年采写焦裕禄那样,在兰考一蹲就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也不敢保证我们报道的典型人物都能像焦裕禄、潘从正那样影响几代人。但是,今天我们的新闻事业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穆青精神”: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实事求是、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仍然值得我们媒体人坚守、传承和弘扬。

李惊雷(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6月,新华社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同年12月,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中宣部为了更好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而推进的计划。

根据刘云山同志的指示,郑州大学于2004年11月11日批复成立穆青研究中心。13年来,研究中心开展了重走穆青路、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的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活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开放式研究穆青的学术机构,更集聚了一批研究穆青的雄厚力量。目前,穆青研究中心的影响力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今天,穆青研究中心与宁陵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这次学术会议,打开了穆青研究的新思路、新形式,为今后合作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乔云霞(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界人物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特约理事):穆青笔下的老坚决,用自己的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让昔日风沙盐碱地,变成了绿色遍野的新农村;以心血和汗水,以“缀网劳蛛”的精神为百姓和后人撑起一方绿荫;诠释着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民族精神。

穆青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杰出的受到人民爱戴的名记者、新华社社长,他写的潘从正,植树造林,使2000亩风沙地变成良田,是千真万确的可以看到的事实。他的报道引起了党和人民的广泛关注,掀起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热潮。保护环境,现在已成为联合国成员国的共同行动。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实践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精神。潘从正的革命精神,浩然正气,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至宝。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却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0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时代在前进,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提升,发生了巨变,现在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有手机就有话筒,就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传播。但是,穆青精神,老坚决固沙造林、保护人们生存环境的故事要继续传承。

老坚决精神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李振兴(宁陵县县委书记):宁陵农业有“三宝”:酥梨、花生、白蜡条,这“三宝”都和一辈子都在种树防风固沙的老坚决潘从正有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坚决成为豫东大地上和焦裕禄齐名的全国典型,十个优秀共产党员之一。他是绿色宁陵的先行者,生态宁陵的奠基人;他是全国林业生产责任制的首倡者;他发明的立体防风固沙模式推广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事迹曾载入中小学教材。《人民日报》评价老坚决精神“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党和国家的至宝”。

老坚决精神概括来说就是“缀网劳蛛”的精神,细化来讲就是“心系百姓,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坚决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了火热建设年代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风貌;既体现了共产党人远大的理想,又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既体现了党性的崇高,又张扬了创新的精神,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普遍的意义。

老坚决精神体现了振兴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老坚决潘从正以一生的奋斗践行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榜样的力量。“老坚决”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越要弘扬“老坚决”精神。

张同德(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商丘日报原主任记者) :在宁陵,我曾采写过潘从正、王利申、高国强等典型,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坚决。“勿忘人民”是穆青的信条,他采写的“十个共产党员”等典型,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而老坚决“缀网劳蛛”的精神,则是为了治理风沙、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促使穆青和“老坚决”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穆青四次走访老坚决,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散文《心上的树》。1989年,老坚决去世,穆青流着泪亲自为这位老朋友撰写了碑文。穆青同志挖掘新闻的方式,为如今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为今后如何更好地进行走转改提供了范本。

宁陵老坚决故居里的碑文、友谊树等实物,便是打造新闻工作者教育基地的难得教材。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已在老坚决故居设立研究基地,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商丘新闻界也已在这里挂牌。相信宁陵县会顺势而为,与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等联合,将这里打造成名扬全国的新闻界教育基地。

盛朝新(永城市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穆青精神的核心就是“勿忘人民”。穆青对老坚决潘从正的新闻报道,正是穆青精神的一贯体现。穆青情系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勿忘人民”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敬业负责、勇于担当、传播正能量;新闻必须客观公正,讲实话、讲真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忧患鼓与呼,为先进典型鼓与舞。

老坚决潘从正是宁陵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绿色宁陵的先行者、生态宁陵的奠基人。老坚决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主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勤于作为。老坚决精神的时代价值:政治价值,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思想价值,老坚决精神已经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文化价值,廉政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是红色文化的教科书之一。

穆青与老坚决精神的交汇,谱写了一曲时代的经典赞歌,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指明了方向。这启示我们,宁陵老坚决干部学院的建设势在必行,既有迫切性,更有必要性。

马学庆(宁陵县志办主任):一位老人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另一位老人是老坚决潘从正。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因为彼此心中都有一颗造福民众的信念,于是走到了一起。穆青老社长第一次采访“老坚决”时,那年潘从正63岁,他44岁正值中年;当穆社长第四次访问宁陵看望“老坚决”时,潘从正已是84岁,他65岁,已成老人。两位老人的情缘因树而生,可以概括为:酥梨缘、樱桃谊、泡桐情。

一种精神是“勿忘人民”,另一种精神是“缀网劳蛛”。两种精神将世世代代激励着广大民众和党员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生生不息。

穆青老社长以“勿忘人民”的精神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的佳作。老坚决潘从正用“缀网劳蛛”的精神,用生命筑起一道绿色长青的丰碑。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和老坚决“缀网劳蛛”的精神,具有时代的标杆价值,是两名优秀共产党员一生命运的缩影和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扎根基层为民生的根本宗旨。这种精神的正能量标杆,闪耀着时代光芒,是鼓舞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

至今,我们对两位老人的怀念和感恩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推移而有丝毫的褪色和暗淡,他们是在民众和党员干部中留下永恒印记的人,具有时代的生命价值。

穆青与老坚决 共同的“为民情怀”

赵德润(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馆员、《国是咨询》总编辑):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对穆青“勿忘人民”精神与老坚决“缀网劳蛛”精神融合研究的一次高规格、高水平学术盛会,拓展了理论创新的时空维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成果丰硕,意义深远。建议当地党委政府要传承和发扬穆青与老坚决精神,争取把穆青与老坚决精神的品牌打造好、发挥好、利用好,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丁柏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主持人):这个研讨会创意好、主题佳,是一个由政、学、研联手主办的学术会议,这是一个可以从心灵和学理上获得双重收获的学术会议。参观老坚决故居,聆听了关于他艰苦植树造林的故事,精神受到了熏陶,灵魂经受了洗礼,老坚决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课、“两学一做”的党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开起来容易、赏起来很漂亮,但老坚决栽梨树却历尽磨难。潘从正干的活是栽树,但意义并不局限于栽树;潘从正的故事是励志故事,但其价值远远超出励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体现“坚决”且“老”的本色,老而弥坚的本色,他一生就做一件事:种树,他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体现造福后代、利国利民的本色。潘从正是一位没有背景、没有来头但感人至深的平民英雄,坚韧、坚毅、坚强,他是民族的脊梁。

对记者楷模穆青和平民英雄潘从正进行研讨,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看得准:一代农民的风范;耐得住:从发现到报道潘从正,时隔14年,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挖得深:先后采访过2次,到基层、到现场进行深入细致采访,至今不过时;贴得近:婉拒县委邀请,不住招待所,而是和潘从正住在一起,结为挚友。

解国记(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原总编辑):十多年前,我曾在穆青研讨会上作过一个题为《“第一课”和“最后一课”》的发言。第一课指的是1985年9月,穆青来河南分社讲了一番话:我感到我们这个队伍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不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这样下去,我们可以出万元户、出罪犯,就是出不了名记者。“最后一课”指的是,穆青去世一周年前夕,我了解到他丧葬后存款只剩800多元。

现在来看,“最后一课”这话说早了。宁陵重温穆青老坚决精神,亲见商丘、宁陵县市党政领导、穆青研究中心及各地专家学者,努力研讨弘扬传承其事迹精神的举动,再次触动我的心灵,冥冥之中觉得穆老还在给我上课,这堂课又让我想到很多东西,其中一点就是融媒时代的应变与坚守问题。

过去的单一媒介,分化了大脑接纳信息的感官;融媒时代的全媒体,重新满足了人体感官的综合接收功能。但新闻工作者应该坚守什么?当然是“勿忘人民”,是像穆青为代表的记者,与和老坚决为代表的人民那样,心与心地交流。这个坚守必须毫不动摇,像老坚决种树那种缀网劳蛛般地坚守。

来到宁陵大地,眼观一望无际的梨花,看老坚决故居、墓地,耳闻酝酿中的“老坚决干部培训基地”等,我联想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梅花香自苦寒来”。

禹建强、王荟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五年来,新闻传播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穆青与农民的情谊,被称为“穆青现象”、“百姓情结”。在穆青报道过的众多普通百姓中,老坚决与穆青结下了深厚友谊。穆青四次前往宁陵,采访并看望老坚决。此外,两人平日里还保持着书信往来。1986年,穆青在最后一次看望老坚决时,二人在老坚决房前合栽了一棵泡桐树。老坚决去世后,穆青更是两次为他撰写碑文,纪念、缅怀这位为宁陵绿化荒沙奉献一生的植树英雄。

回望穆青的新闻采访经历,穆青从来没有离开过脚下的大地,没有离开过实地求证和深入基层。试想:如果穆青没有多次前往宁陵与潘从正同吃同住,如此立体、真实、鲜活的河南农民老坚决又怎能跃然纸上?

从《人民记者穆青传记》中可以发现,除了典型人物外,穆青还采访报道了很多诸如老坚决一类的小人物,以其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面貌感动了一众读者。穆青把人民群众视为尘封土埋的明珠,于是他发现了老坚决身上的那份为国为民为子孙后代奉献的大我精神。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主体,也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

我们在21世纪探讨穆青与老坚决,很重要的一点是探讨在急速变化的新闻传播领域,如何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挖掘新闻价值,全面、真实地反映群众生活与社会变迁。对照穆青,审视、反问当代记者心中是否装着真实、装着群众、是否把群众作为报道主角,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高会鹏摄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