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府八大家七大户的风云沉浮

——“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探访解析之明清篇(下)

撰文/本报记者 李艾凌 摄影/本报记者 邢栋 文化顾问/尚起兴 刘秀森 李可亭 张学勇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04-10 08:29

归德府文庙

本文作者与文化顾问李可亭在古城门探访交流

陈家大院

穆氏四合院

“致敬商丘古都城”探访聚焦活动导游示意图(8)

总 策 划:王全周

总 统 筹:曹月坤 刘道明 王景宇

执行策划:郭文剑 高进

文字统筹:郭文剑

随着历史的递进,百年沧桑,弹指空过。明末清初,名震商丘古城的“八大家”逐步由繁华、喧嚣归于沉寂,但古城的兴盛并未停歇,随之而起“七大户”又粉墨登场,缔造了古城新的华美篇章。

关于古城的“七大户”,民间传说有“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之说,也有说是“陈、蔡、穆、柴、尚、孟、胡”。但不论怎样的流传,曾经的“七大户”在清代至民国的归德古城实在是赫赫有名、威震四方,留下众多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的文物遗存。

陈家大院:续写桃花扇后世传奇

历史总是一脉相承,前后有关联的。陈家在当时可以说是“七大户”之首,位于商丘古城内的陈家大院,其实就是当年的侯府东园,当年侯方域的女婿陈宗石入赘到侯家之后,侯府东园也就成了陈家大院了。陈家大院不仅建筑精美、典雅别致,更有特别之处的是,陈家续写了桃花扇的后世传奇。

伴随着升起的朝阳,从古城东面进入宾阳门,沿东马道街北行数十米,就可以看到陈家大院建筑群。其北起小隅首东街,南到大隅首东街,东临东马道,西与归德府文庙相临,规模相当地宏大,据传整座陈家大院全盛时共有房屋33座120余间,占地1万余平方米。

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现存的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出后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豫东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侯方域到南京应试时,英俊倜傥,才华横溢,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并称为“明末四公子”。南明建立后,阮大铖大兴党狱,侯方域因参加复社而四处避难。清顺治二年,侯方域再下江南,在宜兴陈贞慧家被捕。当侯方域被带到船上准备押解到南京大狱时,陈贞慧前去送别侯方域,感言道:“你我两家同命相连,休戚相关,你这一去生死未卜,不如两家联姻!”就这样,两家定下了娃娃亲。陈贞慧去世后,宜兴陈家逐渐衰落。后来,哥哥陈维崧带着14岁的弟弟陈宗石来商丘,找到侯家投亲。从此,陈宗石在商丘落户,拜雪苑社的名流为师。侯家以东园为嫁妆,让陈宗石与侯家小姐成亲。后来,陈宗石中了进士,做了京官,陈宗石的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陈家连续四代出了五个翰林。陈氏一族不仅仕途亨通,而且受陈贞慧和侯方域的影响,陈宗石父子三人的文学诗赋在清初文坛也颇有一席之地。

随着陈家的兴盛,家业也越来越大,曾经的侯府东园得到了不断的扩建,甚至超越了侯府西园。至清中后期,陈家大院大部分建筑仍为陈家所有,至清末、民国时期家族衰败,房屋逐渐分割转让他人。据报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陈氏四合院里就曾经出土过大量文物,2015年商丘某工程队修缮陈家大院时,还挖出了50多个银元宝,一个元宝50两,上面刻有光绪年间的字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住古城的陈彦生和居住南京的陈舜肃等陈家后代向人讲述了陈、侯两家的历史故事,使商丘古城中陈、侯两个大家族的不少往事传了下来。

陈氏家族和“桃花扇”素有渊源。陈宗石的岳父便是桃花扇的主人、“归德才子”侯方域。据传说,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转交给侯方域。侯家小姐成亲后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后来在陈家保存了很长时间,上面有好多名人题字,成了陈家的传家之宝。

这桃花扇的后世更为传奇。有研究者考证,袁世凯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陈宗石的五世孙女。袁世凯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陈家大院居住,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袁世凯称帝后,陈家后人曾带着这把桃花扇找袁世凯认亲献宝,袁世凯接受了这把扇子还展示给了家人看。后来随着袁世凯的没落,这把扇子也消失了。民国初年,桃花扇曾经在北京露面,袁世凯的表侄张伯驹见到过这把桃花扇,曾想买下,但最终没有得手,从此桃花扇再无踪迹可寻。也有研究者声称,桃花扇命运多舛,历史上多次被人追查偷盗,其实一直在陈家后人手里珍藏,至今未曾面世。但不管桃花扇有怎样的下落,关于桃花扇的凄美爱情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穆氏四合院:低调背后暗藏奢华

历尽繁华和喧嚣,在这座古城生活过的官员士绅和富商大户都成了过眼云烟,但一些代表家族荣耀的历史建筑,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刷,却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清代归德府城内富户穆炳坛的穆氏四合院就是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宅院。

穆氏四合院坐落在商丘古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南,原是一处偌大的清代建筑群,占地6000多平方米,有房屋200多间,颇具规模。现存中宅院和堂楼院,只有当初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

清朝末年,穆炳坛兄弟八人,其长辈靠经商暴富,买田百顷,成了归德城里一个很盛的家族。父亲按同样的规模和样式,给他们各建了一处四合院,并且分给他们每人一份丰腴的田产。父亲年老后,八个儿子独立经营,初时也都是城里有名的富户。但由于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结果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有的败落下来。继续发展了的穆氏弟兄根据自己的实力,都对父亲遗留给自己的四合院重新进行了改建。老大穆炳坛做了知县,在弟兄八人中算是佼佼者,现存的穆氏四合院就是他家的主院。

穆氏四合院正门朝南,从3间过厅中间的一间开门,看门楣并不怎么起眼。进入穆氏四合院的大门,迎面有一墙,也就是俗称的“迎门墙”,既可挡煞气,又可起到很好的隐蔽作用,人不进入院子,很难看到宅内的活动,据说穆家兴盛的时候,这座四合院戒备森严,门前有人把守,一般人是进不到院里去的。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穆氏四合院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反映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这座四合院有堂屋5间,进深3间,东、西配房各3间。高大的主房和东西配房搭配严整,紧凑而协调,和前边的3间过厅一起形成四合,完美的整体布局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主房的两头有两道小门通向东西,加上过厅两头通向东西的两道小门和通向门前大道的正门,形成五门相照的格局。主房前出后包,墙为青砖灰口严砌,房顶为小瓦砍垄,扣得严丝合缝。上面屋脊的模式叫做“五脊六兽满跑子”,充分体现了明清四合院的主房建筑特征。五脊形成宏伟气势,六兽雄踞五脊的六个端点,讲述着“仙人指路”“麒麟征祥”等象征吉祥如意的故事,形象生动,趣味盎然。游走其中,真是为当时建筑师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而叫绝。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穆氏四合院可是“超标建筑”。按照明清时期的规定,一品、二品官员住的宅第厅堂为九宅九架,三品至五品官住的宅第厅堂五间九架,六品至九品官住的宅第厅堂三间七架,其余官员家的宅第不准在宅第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庶民富商的厅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不能使用斗拱、彩绘,不准在屋顶用琉璃瓦,大门也不准用正南正北方向,也不准外涂红漆等,否则,一旦被人告发就要被治罪。显然,穆氏所盖的四合院建筑群超越了朝廷的规定,是按照清朝的要员官宅建筑而成的。

在主房的东北角,尚存一座后院。后院也呈四合,堂楼上下两层,上有栏杆,和主房相比显得小巧玲珑,这是小姐的绣楼。楼后建有花园。久居深闺的小姐如果在囿居中心生寂寞,只能到后花园里去看看花儿,或者手扒楼门偷偷遥望街上的风景,不能随便走出三门四户。据说,当时像这样大家户的妇女,有的一辈子也没出过那深深的小院,她们的人生被禁锢在那小小的天地里,至于发生过多少难以言传的故事,只能凭人们去想象了。

在穆氏四合院的主房东间里,放着一张顶子床,当属“镇院之宝”了。这张床造型豪华大方,打造工艺不凡,传说这是明朝“沈阁老”沈鲤生前的卧榻,清光绪年间流落在进士蔡同春家,后来辗转到了穆家。这张床年岁虽然久远,但原来的油漆却依然如新,木质坚如瓷石。床上的棕垫攀织得严密而精美,至今不见松弛,可谓巧手之妙作。床壁上镶嵌着多幅瓷片。瓷片上烧制的人物和花鸟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更为奇特的是,制造这么高大、复杂的一张床,竟没用一个钉子,通体全是榫口扣合而成。数百年间,这张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折腾,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原来的面目,实在是质量高超的稀世珍宝了。

蔡家大院位于商丘古城北门里路西,为一清代建筑群,房屋均是青砖灰瓦、前出后包的硬山式建筑。“七大户”中的蔡家并不是归德城里的老户,而是在清朝时从外地迁到归德城的。当时,作为“八大家”之首的沈家家境已经败落,将一处大宅院卖给了蔡家,成了蔡家大院。蔡家在商丘购买了不少土地,成了有名的大户,蔡家大院也被建成归德城里的一道风景。

归德府文庙:孔儒文化浸润一方乡土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延续至今。商丘作为孔子的祖籍地,尊孔祭孔自然不会缺位,甚至受孔儒思想的浸润更多、影响更深,这位圣人在其青壮年时期多次还乡祭祖、讲学、游历。

现存的归德府文庙坐落在归德古城中山东街路北,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据《商丘县志》记载,归德府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初始3间,后历代都有重修,明弘治年间知州张玺重建为7间,明万历元年商丘知县何希周又有增建。原有大殿、棂星门、照壁、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东西庑、启圣祠、教谕宅和训导宅,现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和泮池。

踏入文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泮池,成半圆形,池上有拱形泮桥。大型祭祀活动时,只有功成名就者才可以从桥上过,无功名者需要从桥两边绕池而行,可以说它是一个等级标志。

穿过泮桥,眼前一处红墙绿瓦、颇为壮观的建筑,就是文庙的主殿大成殿,是归德府官员、儒生祭祀孔子的场所。现存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飞檐挑角,琉璃瓦顶,房顶由32根胸围1米的明柱擎起,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础。整座建筑雄伟气派,庄严尊贵。明伦堂位于大成殿西30米,面阔5间,进深3间,青砖灰瓦,单檐歇山顶,建于明正德年间,后经历代重修,为归德府最高学府。明伦堂高大雄伟,古朴粗旷,建筑艺术极具中原风格。

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庙后学”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全国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庙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在明清礼仪中,左为上,右为下。归德府文庙大成殿在左,是尊孔、祭孔的场所,明伦堂在右,是讲学和考课的地方。明清两代诞生的100多名归德府籍进士,都是在归德府文庙的明伦堂进行府试。府试可以看做是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通过了府试就可参加院试。

试想当年,沈鲤、宋纁、宋荦等左右过国家政坛、文坛、书坛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明伦堂内正襟危坐,激扬文字,畅言天下。每年春秋二祭,千百归德才俊衣冠肃整,在大成殿前跪成一地,对孔子行三拜九叩大礼,那是怎样的一道文化胜景?蒙童入学读书前,由家人领着到此先拜孔子,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思想传承?

虽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归德府文庙大成殿、明伦堂依然气势不减。现在,它不仅是商丘古城的一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也是当地群众举办国学讲座、文化论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

孔子一直把山东曲阜称为自己的“父母之邦”,把河南商丘称为自己的“祖先之国”。《礼记》一书记载,孔子自道:“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孔子一生重礼,祭祀时还要“祭之以礼”。其“礼”的思想根源深刻“反哺”了商丘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学子乃至普通百姓。

明代中后期归德古城没于黄河,明正德六年,应天书院迁城内大隅首东,明万历年间,归德知府郑三俊又建范文正公讲院,纪念范仲淹讲学育士之功。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士绅宋烒捐资在古城东南隅创建了“二贤祠”,祀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原宪、司马耕两位贤人。

在古城东门外,有座万寿亭,这是康熙三十一年,官府为报答康熙皇帝免除归德府丁田税粮而建造的一处特殊景观,内有碑刻、景亭等,碑称“万岁碑”,亭名“万寿亭”。万寿亭不仅仅曾是一方亭台,它还记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彰显了皇恩浩荡、英主爱民,反映了商丘古地忠君爱国、感恩报德的纯朴民风。

明清时期,归德古城不仅是儒家学风浓郁,各民族宗教也十分兴盛,在古城西建有白云寺,俗称“十方院”,城北关建有文殊寺,俗称“小五台”,城西关重修了清真寺,系河南省东部最古老、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为豫东诸多清真寺中的佼佼者。位于商丘市古城西北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寺,是当时享誉中州的一座大寺院,更是有顺治皇帝出家于此、康熙皇帝二下白云寺寻父的传说广为流传。

漫步归德古城,神游四面八方。现如今,如珍珠般洒落在古城内外的文物古迹,正在全方位地修复中。沉睡多年的古城正在被唤醒,它将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引来世人艳羡的目光。

商丘古城历史沿革

延伸阅读

●远古时期:甲骨文中有“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地名,都是指的商丘这个地方。公元前24世纪,五帝之中的颛顼高阳氏曾迁都商丘,五帝之中的帝喾高辛氏都亳(商丘)。

●夏商周时期:帝喾封他的儿子阏伯(契)于商(今商丘),商丘成为商国都城。阏伯的六世孙王亥创造了商业文明,被尊为商人始祖。后来,阏伯的十四世孙商汤灭夏“从先王居”都亳(商丘)。周朝宋国立都商丘。战国后期,魏国在商丘古城设立大宋郡。

●秦汉时期:秦朝时,设立郡县制,商丘古城时称睢阳城,隶属砀郡。西汉时期睢阳城是梁国的都城,在梁孝王治下空前辉煌。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商丘,大运河的通航,西到京师,南达江淮,北到幽燕,漕运商旅,八方辐辏,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均集聚于此,大大促进了商丘的商业活动,使之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商业大都市。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将宣武军改为归德军,商丘古城始得名归德。

●宋元时期:商丘古城既是北宋的龙潜之地,又是南宋的开国都城。宋太祖赵匡胤做后周归德节度使,陈桥兵变后称帝于开封定都,念及在宋州发迹,定国号为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升应天府为南京,建为陪都。北宋灭亡后,金兵南下,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于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定都即位。 元代初元军攻陷宋朝南京,改称归德府。

●明清时期: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商丘古城降府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世宗升州为府,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归德府设置将近八百年之久。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归德府八大家七大户的风云沉浮
——“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大型探访解析之明清篇(下)
2017-04-10 08:29   撰文/本报记者 李艾凌 摄影/本报记者 邢栋 文化顾问/尚起兴 刘秀森 李可亭 张学勇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归德府文庙

本文作者与文化顾问李可亭在古城门探访交流

陈家大院

穆氏四合院

“致敬商丘古都城”探访聚焦活动导游示意图(8)

总 策 划:王全周

总 统 筹:曹月坤 刘道明 王景宇

执行策划:郭文剑 高进

文字统筹:郭文剑

随着历史的递进,百年沧桑,弹指空过。明末清初,名震商丘古城的“八大家”逐步由繁华、喧嚣归于沉寂,但古城的兴盛并未停歇,随之而起“七大户”又粉墨登场,缔造了古城新的华美篇章。

关于古城的“七大户”,民间传说有“东陈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之说,也有说是“陈、蔡、穆、柴、尚、孟、胡”。但不论怎样的流传,曾经的“七大户”在清代至民国的归德古城实在是赫赫有名、威震四方,留下众多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的文物遗存。

陈家大院:续写桃花扇后世传奇

历史总是一脉相承,前后有关联的。陈家在当时可以说是“七大户”之首,位于商丘古城内的陈家大院,其实就是当年的侯府东园,当年侯方域的女婿陈宗石入赘到侯家之后,侯府东园也就成了陈家大院了。陈家大院不仅建筑精美、典雅别致,更有特别之处的是,陈家续写了桃花扇的后世传奇。

伴随着升起的朝阳,从古城东面进入宾阳门,沿东马道街北行数十米,就可以看到陈家大院建筑群。其北起小隅首东街,南到大隅首东街,东临东马道,西与归德府文庙相临,规模相当地宏大,据传整座陈家大院全盛时共有房屋33座120余间,占地1万余平方米。

陈家大院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现存的宅院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出后包,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显示了中原地区四合院建筑深邃幽静、典雅别致的艺术魅力,也是研究豫东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侯方域到南京应试时,英俊倜傥,才华横溢,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并称为“明末四公子”。南明建立后,阮大铖大兴党狱,侯方域因参加复社而四处避难。清顺治二年,侯方域再下江南,在宜兴陈贞慧家被捕。当侯方域被带到船上准备押解到南京大狱时,陈贞慧前去送别侯方域,感言道:“你我两家同命相连,休戚相关,你这一去生死未卜,不如两家联姻!”就这样,两家定下了娃娃亲。陈贞慧去世后,宜兴陈家逐渐衰落。后来,哥哥陈维崧带着14岁的弟弟陈宗石来商丘,找到侯家投亲。从此,陈宗石在商丘落户,拜雪苑社的名流为师。侯家以东园为嫁妆,让陈宗石与侯家小姐成亲。后来,陈宗石中了进士,做了京官,陈宗石的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陈家连续四代出了五个翰林。陈氏一族不仅仕途亨通,而且受陈贞慧和侯方域的影响,陈宗石父子三人的文学诗赋在清初文坛也颇有一席之地。

随着陈家的兴盛,家业也越来越大,曾经的侯府东园得到了不断的扩建,甚至超越了侯府西园。至清中后期,陈家大院大部分建筑仍为陈家所有,至清末、民国时期家族衰败,房屋逐渐分割转让他人。据报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陈氏四合院里就曾经出土过大量文物,2015年商丘某工程队修缮陈家大院时,还挖出了50多个银元宝,一个元宝50两,上面刻有光绪年间的字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居住古城的陈彦生和居住南京的陈舜肃等陈家后代向人讲述了陈、侯两家的历史故事,使商丘古城中陈、侯两个大家族的不少往事传了下来。

陈氏家族和“桃花扇”素有渊源。陈宗石的岳父便是桃花扇的主人、“归德才子”侯方域。据传说,桃花扇在李香君活着时,一直在李香君之手,李香君死后,转交给侯方域。侯家小姐成亲后就把这把桃花扇带到了陈家,后来在陈家保存了很长时间,上面有好多名人题字,成了陈家的传家之宝。

这桃花扇的后世更为传奇。有研究者考证,袁世凯是陈家的外甥,袁世凯的二祖母即袁甲三的夫人,就是陈宗石的五世孙女。袁世凯小时候曾在归德府陈家大院居住,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袁世凯称帝后,陈家后人曾带着这把桃花扇找袁世凯认亲献宝,袁世凯接受了这把扇子还展示给了家人看。后来随着袁世凯的没落,这把扇子也消失了。民国初年,桃花扇曾经在北京露面,袁世凯的表侄张伯驹见到过这把桃花扇,曾想买下,但最终没有得手,从此桃花扇再无踪迹可寻。也有研究者声称,桃花扇命运多舛,历史上多次被人追查偷盗,其实一直在陈家后人手里珍藏,至今未曾面世。但不管桃花扇有怎样的下落,关于桃花扇的凄美爱情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

穆氏四合院:低调背后暗藏奢华

历尽繁华和喧嚣,在这座古城生活过的官员士绅和富商大户都成了过眼云烟,但一些代表家族荣耀的历史建筑,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刷,却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清代归德府城内富户穆炳坛的穆氏四合院就是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宅院。

穆氏四合院坐落在商丘古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南,原是一处偌大的清代建筑群,占地6000多平方米,有房屋200多间,颇具规模。现存中宅院和堂楼院,只有当初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一。

清朝末年,穆炳坛兄弟八人,其长辈靠经商暴富,买田百顷,成了归德城里一个很盛的家族。父亲按同样的规模和样式,给他们各建了一处四合院,并且分给他们每人一份丰腴的田产。父亲年老后,八个儿子独立经营,初时也都是城里有名的富户。但由于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结果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有的败落下来。继续发展了的穆氏弟兄根据自己的实力,都对父亲遗留给自己的四合院重新进行了改建。老大穆炳坛做了知县,在弟兄八人中算是佼佼者,现存的穆氏四合院就是他家的主院。

穆氏四合院正门朝南,从3间过厅中间的一间开门,看门楣并不怎么起眼。进入穆氏四合院的大门,迎面有一墙,也就是俗称的“迎门墙”,既可挡煞气,又可起到很好的隐蔽作用,人不进入院子,很难看到宅内的活动,据说穆家兴盛的时候,这座四合院戒备森严,门前有人把守,一般人是进不到院里去的。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穆氏四合院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反映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这座四合院有堂屋5间,进深3间,东、西配房各3间。高大的主房和东西配房搭配严整,紧凑而协调,和前边的3间过厅一起形成四合,完美的整体布局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主房的两头有两道小门通向东西,加上过厅两头通向东西的两道小门和通向门前大道的正门,形成五门相照的格局。主房前出后包,墙为青砖灰口严砌,房顶为小瓦砍垄,扣得严丝合缝。上面屋脊的模式叫做“五脊六兽满跑子”,充分体现了明清四合院的主房建筑特征。五脊形成宏伟气势,六兽雄踞五脊的六个端点,讲述着“仙人指路”“麒麟征祥”等象征吉祥如意的故事,形象生动,趣味盎然。游走其中,真是为当时建筑师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而叫绝。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穆氏四合院可是“超标建筑”。按照明清时期的规定,一品、二品官员住的宅第厅堂为九宅九架,三品至五品官住的宅第厅堂五间九架,六品至九品官住的宅第厅堂三间七架,其余官员家的宅第不准在宅第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庶民富商的厅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不能使用斗拱、彩绘,不准在屋顶用琉璃瓦,大门也不准用正南正北方向,也不准外涂红漆等,否则,一旦被人告发就要被治罪。显然,穆氏所盖的四合院建筑群超越了朝廷的规定,是按照清朝的要员官宅建筑而成的。

在主房的东北角,尚存一座后院。后院也呈四合,堂楼上下两层,上有栏杆,和主房相比显得小巧玲珑,这是小姐的绣楼。楼后建有花园。久居深闺的小姐如果在囿居中心生寂寞,只能到后花园里去看看花儿,或者手扒楼门偷偷遥望街上的风景,不能随便走出三门四户。据说,当时像这样大家户的妇女,有的一辈子也没出过那深深的小院,她们的人生被禁锢在那小小的天地里,至于发生过多少难以言传的故事,只能凭人们去想象了。

在穆氏四合院的主房东间里,放着一张顶子床,当属“镇院之宝”了。这张床造型豪华大方,打造工艺不凡,传说这是明朝“沈阁老”沈鲤生前的卧榻,清光绪年间流落在进士蔡同春家,后来辗转到了穆家。这张床年岁虽然久远,但原来的油漆却依然如新,木质坚如瓷石。床上的棕垫攀织得严密而精美,至今不见松弛,可谓巧手之妙作。床壁上镶嵌着多幅瓷片。瓷片上烧制的人物和花鸟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更为奇特的是,制造这么高大、复杂的一张床,竟没用一个钉子,通体全是榫口扣合而成。数百年间,这张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折腾,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原来的面目,实在是质量高超的稀世珍宝了。

蔡家大院位于商丘古城北门里路西,为一清代建筑群,房屋均是青砖灰瓦、前出后包的硬山式建筑。“七大户”中的蔡家并不是归德城里的老户,而是在清朝时从外地迁到归德城的。当时,作为“八大家”之首的沈家家境已经败落,将一处大宅院卖给了蔡家,成了蔡家大院。蔡家在商丘购买了不少土地,成了有名的大户,蔡家大院也被建成归德城里的一道风景。

归德府文庙:孔儒文化浸润一方乡土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延续至今。商丘作为孔子的祖籍地,尊孔祭孔自然不会缺位,甚至受孔儒思想的浸润更多、影响更深,这位圣人在其青壮年时期多次还乡祭祖、讲学、游历。

现存的归德府文庙坐落在归德古城中山东街路北,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据《商丘县志》记载,归德府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四年(1317),初始3间,后历代都有重修,明弘治年间知州张玺重建为7间,明万历元年商丘知县何希周又有增建。原有大殿、棂星门、照壁、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戟门、东西庑、启圣祠、教谕宅和训导宅,现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和泮池。

踏入文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泮池,成半圆形,池上有拱形泮桥。大型祭祀活动时,只有功成名就者才可以从桥上过,无功名者需要从桥两边绕池而行,可以说它是一个等级标志。

穿过泮桥,眼前一处红墙绿瓦、颇为壮观的建筑,就是文庙的主殿大成殿,是归德府官员、儒生祭祀孔子的场所。现存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飞檐挑角,琉璃瓦顶,房顶由32根胸围1米的明柱擎起,柱下有1米高的鼓形柱础。整座建筑雄伟气派,庄严尊贵。明伦堂位于大成殿西30米,面阔5间,进深3间,青砖灰瓦,单檐歇山顶,建于明正德年间,后经历代重修,为归德府最高学府。明伦堂高大雄伟,古朴粗旷,建筑艺术极具中原风格。

与全国其他各地文庙“前庙后学”布局不同的是,归德府文庙是全国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形成了“左庙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在明清礼仪中,左为上,右为下。归德府文庙大成殿在左,是尊孔、祭孔的场所,明伦堂在右,是讲学和考课的地方。明清两代诞生的100多名归德府籍进士,都是在归德府文庙的明伦堂进行府试。府试可以看做是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通过了府试就可参加院试。

试想当年,沈鲤、宋纁、宋荦等左右过国家政坛、文坛、书坛的风云人物,都曾在明伦堂内正襟危坐,激扬文字,畅言天下。每年春秋二祭,千百归德才俊衣冠肃整,在大成殿前跪成一地,对孔子行三拜九叩大礼,那是怎样的一道文化胜景?蒙童入学读书前,由家人领着到此先拜孔子,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思想传承?

虽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归德府文庙大成殿、明伦堂依然气势不减。现在,它不仅是商丘古城的一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也是当地群众举办国学讲座、文化论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

孔子一直把山东曲阜称为自己的“父母之邦”,把河南商丘称为自己的“祖先之国”。《礼记》一书记载,孔子自道:“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孔子一生重礼,祭祀时还要“祭之以礼”。其“礼”的思想根源深刻“反哺”了商丘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学子乃至普通百姓。

明代中后期归德古城没于黄河,明正德六年,应天书院迁城内大隅首东,明万历年间,归德知府郑三俊又建范文正公讲院,纪念范仲淹讲学育士之功。康熙四十四年(1705),商丘士绅宋烒捐资在古城东南隅创建了“二贤祠”,祀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原宪、司马耕两位贤人。

在古城东门外,有座万寿亭,这是康熙三十一年,官府为报答康熙皇帝免除归德府丁田税粮而建造的一处特殊景观,内有碑刻、景亭等,碑称“万岁碑”,亭名“万寿亭”。万寿亭不仅仅曾是一方亭台,它还记载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彰显了皇恩浩荡、英主爱民,反映了商丘古地忠君爱国、感恩报德的纯朴民风。

明清时期,归德古城不仅是儒家学风浓郁,各民族宗教也十分兴盛,在古城西建有白云寺,俗称“十方院”,城北关建有文殊寺,俗称“小五台”,城西关重修了清真寺,系河南省东部最古老、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为豫东诸多清真寺中的佼佼者。位于商丘市古城西北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寺,是当时享誉中州的一座大寺院,更是有顺治皇帝出家于此、康熙皇帝二下白云寺寻父的传说广为流传。

漫步归德古城,神游四面八方。现如今,如珍珠般洒落在古城内外的文物古迹,正在全方位地修复中。沉睡多年的古城正在被唤醒,它将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引来世人艳羡的目光。

商丘古城历史沿革

延伸阅读

●远古时期:甲骨文中有“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地名,都是指的商丘这个地方。公元前24世纪,五帝之中的颛顼高阳氏曾迁都商丘,五帝之中的帝喾高辛氏都亳(商丘)。

●夏商周时期:帝喾封他的儿子阏伯(契)于商(今商丘),商丘成为商国都城。阏伯的六世孙王亥创造了商业文明,被尊为商人始祖。后来,阏伯的十四世孙商汤灭夏“从先王居”都亳(商丘)。周朝宋国立都商丘。战国后期,魏国在商丘古城设立大宋郡。

●秦汉时期:秦朝时,设立郡县制,商丘古城时称睢阳城,隶属砀郡。西汉时期睢阳城是梁国的都城,在梁孝王治下空前辉煌。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商丘,大运河的通航,西到京师,南达江淮,北到幽燕,漕运商旅,八方辐辏,粮商、盐商、茶商、丝商等均集聚于此,大大促进了商丘的商业活动,使之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商业大都市。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将宣武军改为归德军,商丘古城始得名归德。

●宋元时期:商丘古城既是北宋的龙潜之地,又是南宋的开国都城。宋太祖赵匡胤做后周归德节度使,陈桥兵变后称帝于开封定都,念及在宋州发迹,定国号为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升应天府为南京,建为陪都。北宋灭亡后,金兵南下,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于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定都即位。 元代初元军攻陷宋朝南京,改称归德府。

●明清时期:明代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商丘古城降府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明世宗升州为府,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归德府设置将近八百年之久。

责任编辑: 田戈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