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喜:十八年的坚守十八年的情

本报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屈效东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7-04-06 08:27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与奉献的坚守,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给了程楼人民;这是一腔关于真情与付出的坚守,他把所有的心血汗水,都给了大棚蔬菜。

他叫王太喜,18年只是时间的一个年轮,这18年他坚守的清贫、执着和操劳,都沉淀为程楼人民精神的沃土,让致富的希望发芽生根。

这份18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人起敬、令人动容。

上世纪90年代,宁陵县程楼乡种植大棚黄瓜就已声名远扬。18年来,程楼乡的群众靠大棚黄瓜种植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18年来,程楼乡的黄瓜种植因规模大、总产高、销售范围广,被人誉为“黄瓜之乡”、“绿色食品之乡”。可王太喜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从1999年被程楼乡党委、政府从外地聘来做农业技术员,他在程楼一干就是18年,至今仍在坚守,程楼乡数以百计的黄瓜大棚就是他的全部。

外来“和尚”念活致富经

常言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来自开封通许县的王太喜初到宁陵时,就被程楼群众认为是外地的“和尚”,只不过是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出现。可令程楼百姓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位外地“和尚”,用18年的时间念活了他们的增收致富经。

王太喜高中毕业就到农业广播学校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后来成为老家的农业技术员。1996年,他又带职到河南农大深造,专门学习蔬菜种植技术。1999年,国家开始号召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宁陵县程楼乡在23个行政村推行大棚种植,出外选聘4名优秀农业技术员。当时,39岁的王太喜作为队长,带领3名农业技术员来到程楼。从此,拉开了他与程楼18年的情缘序幕。

土质、水质、气候……初到程楼,王太喜和时任农业副乡长的刘孝亮经过认真调研考察,建议程楼乡建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黄瓜“新世纪一号”。此品种的黄瓜,在8月份下种育苗,9月中下旬嫁接后移栽,入腊月能挂果上市,生产期能延长到来年5月底,每亩大棚收入约1万元。

当时,亩产值能创万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收入虽诱人,可推行起大棚种植,农民一怕建棚成本高,二怕管理没技术,三怕出现卖瓜难。

于是,程楼乡决定在一南一北的郭楼和王小楼两村搞试点。刘孝亮与王太喜分工协作,一个负责解决搭棚问题,一个负责培训农民黄瓜种植管理技术。

王太喜深知,要想让农民主动种植大棚,必须扭转他们的思想观念。于是,他首先带领500名农民远去山东、近去开封大棚种植基地参观取经。回来后趁热打铁,立即连续开办培训班18期,参训农民有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当年,郭楼、王小楼两村就建起了温室大棚110余座。

“程楼乡的大棚生产在此一举,咱要下劲工作,严格履职,这一仗只能打好不能打败。今年菜农一旦赔了本,明年再搞大棚生产就是句空话。”王太喜与3位同来的农技员下定决心帮群众致富,各自承包温室大棚20多座,从建棚到种植,从育苗到管理,就像农业保姆一样服务当地群众。

当年刚入冬,突降一场大雪。温室大棚就怕这样的天气,大雪刚停,程楼乡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就进了郭楼、王小楼帮忙扫雪,这时王太喜带领技术员已经开始工作。当时,王小楼村一群众大发牢骚,认为种植大棚风险太高,王太喜边为其扫雪边劝道:“种小麦玉米不也有旱涝之灾吗?要想夺高产,不下力气是不行的!”说着,王太喜棉衣一脱,直干得满头是汗。那位群众见王太喜如此帮自己,也赶紧干起活来。

种植大棚黄瓜第一年,由于乡里抓得紧,王太喜等技术员服务周到,菜农管理措施得当,单棚亩效益少的达7000元,多的超万元。次年,程楼乡温室大棚黄瓜种植遍地开花,全乡温室大棚猛增到850座,隔一年又增至1500座,程楼群众真正靠大棚黄瓜实现了增收致富梦。

群众心中认可的“程楼人”

大棚黄瓜让程楼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但大部分种植户都是知识分子或青壮年家庭,一些年弱贫困的家庭却只能“干着急”。此现象,王太喜看在眼中,却记在了心里。

“王技术员,你也教俺种黄瓜吧!俺老伴看病欠了不少钱,家里那二亩地光‘麦茬豆、豆茬麦’啥时间能还清账,俺年老没文化,可俺也想早日脱贫呀!”一天,程楼乡姜王庄村年近六旬的王明才来找王太喜,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听了王明才的一席话,王太喜打心里高兴,他正想帮这些年老贫困的家庭增收致富。从此,他和王明才老人成了“好朋友”。老人建棚,他亲自去指导;老人搞嫁接,他手把手教;棚内啥时该浇水,黄瓜啥时该打药,他随时去帮忙;有外地客商来买瓜,他先通知老人。就这样,王明才当年所种的两亩黄瓜,就卖了1.8万多元,不但还清了5000元外债,3年内老人还盖起了4间新屋。乔迁之日,王明才老人专门请王太喜去喝酒,感激不尽。

河坡村的徐清山原来也是贫困户,自2007年建起3亩温室大棚后,王太喜的手机就成了“热线电话”。黄瓜移栽、打药、浇水、病害,有任何问题,徐清山都会给王太喜打个电话,有时一天能打几十个电话。可王太喜不嫌麻烦、不嫌费事,每次都耐心听、认真讲。碰到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王太喜骑车直奔过去,现场指导。

在王太喜的帮教之下,徐清山种的大棚黄瓜年年丰产丰收。当记者问他种黄瓜这10年收入如何时,徐清山却卖起了“关子”,说道:“也没挣多少钱,我给4个儿女办婚嫁欠债10万元还清了,去年又全款35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老徐你别显摆了,你种黄瓜的收入不如我,更不如俺村的杨文征。我除了还债,还办了儿女的婚事,30万元盖了一座楼, 10多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听见徐清山谈起种植黄瓜的收入,站在一旁的祁营村群众郭士连接过话茬子介绍,杨文征在王太喜的指导下,所种的454号黄瓜年年因上市早,摊上十六七元一斤的好价钱,去年他还投入百万在郑州买了一套商品房。

18年来,程楼乡的大棚黄瓜生产有高潮也有低谷。前几年,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收入攀高,也由于一些农民租赁土地合同到期,致使不少温室大棚闲置。因此,该乡所聘农技员也逐步撤走。可王太喜却说,“程楼还有千余座温室大棚,这里的菜农需要新技术种瓜种菜,只要程楼温室大棚、程楼百姓需要我,我就不会走”。

亏欠最多的是家人

程楼百姓脱贫致富离不开王太喜,那么,王太喜一家能离开他吗?

王太喜家有4个子女,初来程楼时家中父母已年过七旬,家中还有7亩地需要耕种。他到程楼后很少回家,家庭重担落在了妻子一人肩头。

那年冬天,王太喜的大儿子订婚,媒人不断前来,妻就打电话要他回家操心一下儿子的婚事,他却在电话中说,“婚事你和儿子做主,现在是黄瓜管理的关键时刻,我回不去”。有一年秋,女儿考学,妻又来电,他又说,“现在虽不该种黄瓜,可我正在为菜农选择优良黄瓜品种,回不去”。

前年春节,王太喜只在家呆了半月。离家时,老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儿呀,我和你娘都是90岁的人了,今晚脱鞋明早不知道会不会穿上哟,你就不能在家多住几天?”王太喜听后,鼻子一酸说:“老爹呀,儿本该守在二老跟前,可程楼百姓和大棚离不开我呀。”他到程楼刚一月,噩耗便从家乡传来,其父去世。赶回家中,王太喜跪在老父灵前哭成了泪人。

程楼百姓富了,可王太喜一如既往。18年前王太喜来到程楼,乡里每月给他2000元工薪,这待遇一直没浮动过。后来,关祥启同志任程楼乡党委书记后,觉得王太喜为程楼付出太多,工作又辛苦操劳,决定月工资增至3000元。可王太喜一听直摇头,反而说:“我知道程楼乡的情况,百姓富政府穷,财政状况一直紧张,以后每月就给我1500元工资吧!我决定临街开个农资服务部,以防菜农再买假农资,我也能有点收入。”

就这样,乡政府在街面上找了一间门面,可每年2000元的租金王太喜自己承担,不让乡里出。如今,王太喜的农资服务部成了菜农的“家”,大家有事没事总爱到这里交流种植经验、学习农业技术。正在选农资的杨文征说:“老王货真价低服务好,俺们菜农有钱没钱都能拿货,俺不信他俺信谁,王太喜就是俺程楼人。”

“王太喜是俺程楼人!”这话不是杨文征一人说的,这是程楼百姓的共同的心声。走访中,经常听程楼群众介绍,王太喜不但技术好,人品也好,乐于助人。这么多年来,街面上谁家有结婚待客的喜事,也都请他来喝杯喜酒。

18年,或许只是时光中的一瞬。可对一个人来说,人生又有几个18年。一位异乡人坚守18年,抛家离舍不言苦,传播技术不停歇,帮助程楼乡4万多农民增收致富,也把情与爱撒遍了绿色大地和千家万户。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王太喜:十八年的坚守十八年的情
2017-04-06 08:27   本报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屈效东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这是一份关于责任与奉献的坚守,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给了程楼人民;这是一腔关于真情与付出的坚守,他把所有的心血汗水,都给了大棚蔬菜。

他叫王太喜,18年只是时间的一个年轮,这18年他坚守的清贫、执着和操劳,都沉淀为程楼人民精神的沃土,让致富的希望发芽生根。

这份18年如一日的坚守,让人起敬、令人动容。

上世纪90年代,宁陵县程楼乡种植大棚黄瓜就已声名远扬。18年来,程楼乡的群众靠大棚黄瓜种植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18年来,程楼乡的黄瓜种植因规模大、总产高、销售范围广,被人誉为“黄瓜之乡”、“绿色食品之乡”。可王太喜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从1999年被程楼乡党委、政府从外地聘来做农业技术员,他在程楼一干就是18年,至今仍在坚守,程楼乡数以百计的黄瓜大棚就是他的全部。

外来“和尚”念活致富经

常言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来自开封通许县的王太喜初到宁陵时,就被程楼群众认为是外地的“和尚”,只不过是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出现。可令程楼百姓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位外地“和尚”,用18年的时间念活了他们的增收致富经。

王太喜高中毕业就到农业广播学校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后来成为老家的农业技术员。1996年,他又带职到河南农大深造,专门学习蔬菜种植技术。1999年,国家开始号召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宁陵县程楼乡在23个行政村推行大棚种植,出外选聘4名优秀农业技术员。当时,39岁的王太喜作为队长,带领3名农业技术员来到程楼。从此,拉开了他与程楼18年的情缘序幕。

土质、水质、气候……初到程楼,王太喜和时任农业副乡长的刘孝亮经过认真调研考察,建议程楼乡建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黄瓜“新世纪一号”。此品种的黄瓜,在8月份下种育苗,9月中下旬嫁接后移栽,入腊月能挂果上市,生产期能延长到来年5月底,每亩大棚收入约1万元。

当时,亩产值能创万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收入虽诱人,可推行起大棚种植,农民一怕建棚成本高,二怕管理没技术,三怕出现卖瓜难。

于是,程楼乡决定在一南一北的郭楼和王小楼两村搞试点。刘孝亮与王太喜分工协作,一个负责解决搭棚问题,一个负责培训农民黄瓜种植管理技术。

王太喜深知,要想让农民主动种植大棚,必须扭转他们的思想观念。于是,他首先带领500名农民远去山东、近去开封大棚种植基地参观取经。回来后趁热打铁,立即连续开办培训班18期,参训农民有6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当年,郭楼、王小楼两村就建起了温室大棚110余座。

“程楼乡的大棚生产在此一举,咱要下劲工作,严格履职,这一仗只能打好不能打败。今年菜农一旦赔了本,明年再搞大棚生产就是句空话。”王太喜与3位同来的农技员下定决心帮群众致富,各自承包温室大棚20多座,从建棚到种植,从育苗到管理,就像农业保姆一样服务当地群众。

当年刚入冬,突降一场大雪。温室大棚就怕这样的天气,大雪刚停,程楼乡政府全体工作人员就进了郭楼、王小楼帮忙扫雪,这时王太喜带领技术员已经开始工作。当时,王小楼村一群众大发牢骚,认为种植大棚风险太高,王太喜边为其扫雪边劝道:“种小麦玉米不也有旱涝之灾吗?要想夺高产,不下力气是不行的!”说着,王太喜棉衣一脱,直干得满头是汗。那位群众见王太喜如此帮自己,也赶紧干起活来。

种植大棚黄瓜第一年,由于乡里抓得紧,王太喜等技术员服务周到,菜农管理措施得当,单棚亩效益少的达7000元,多的超万元。次年,程楼乡温室大棚黄瓜种植遍地开花,全乡温室大棚猛增到850座,隔一年又增至1500座,程楼群众真正靠大棚黄瓜实现了增收致富梦。

群众心中认可的“程楼人”

大棚黄瓜让程楼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但大部分种植户都是知识分子或青壮年家庭,一些年弱贫困的家庭却只能“干着急”。此现象,王太喜看在眼中,却记在了心里。

“王技术员,你也教俺种黄瓜吧!俺老伴看病欠了不少钱,家里那二亩地光‘麦茬豆、豆茬麦’啥时间能还清账,俺年老没文化,可俺也想早日脱贫呀!”一天,程楼乡姜王庄村年近六旬的王明才来找王太喜,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听了王明才的一席话,王太喜打心里高兴,他正想帮这些年老贫困的家庭增收致富。从此,他和王明才老人成了“好朋友”。老人建棚,他亲自去指导;老人搞嫁接,他手把手教;棚内啥时该浇水,黄瓜啥时该打药,他随时去帮忙;有外地客商来买瓜,他先通知老人。就这样,王明才当年所种的两亩黄瓜,就卖了1.8万多元,不但还清了5000元外债,3年内老人还盖起了4间新屋。乔迁之日,王明才老人专门请王太喜去喝酒,感激不尽。

河坡村的徐清山原来也是贫困户,自2007年建起3亩温室大棚后,王太喜的手机就成了“热线电话”。黄瓜移栽、打药、浇水、病害,有任何问题,徐清山都会给王太喜打个电话,有时一天能打几十个电话。可王太喜不嫌麻烦、不嫌费事,每次都耐心听、认真讲。碰到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王太喜骑车直奔过去,现场指导。

在王太喜的帮教之下,徐清山种的大棚黄瓜年年丰产丰收。当记者问他种黄瓜这10年收入如何时,徐清山却卖起了“关子”,说道:“也没挣多少钱,我给4个儿女办婚嫁欠债10万元还清了,去年又全款35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老徐你别显摆了,你种黄瓜的收入不如我,更不如俺村的杨文征。我除了还债,还办了儿女的婚事,30万元盖了一座楼, 10多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听见徐清山谈起种植黄瓜的收入,站在一旁的祁营村群众郭士连接过话茬子介绍,杨文征在王太喜的指导下,所种的454号黄瓜年年因上市早,摊上十六七元一斤的好价钱,去年他还投入百万在郑州买了一套商品房。

18年来,程楼乡的大棚黄瓜生产有高潮也有低谷。前几年,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收入攀高,也由于一些农民租赁土地合同到期,致使不少温室大棚闲置。因此,该乡所聘农技员也逐步撤走。可王太喜却说,“程楼还有千余座温室大棚,这里的菜农需要新技术种瓜种菜,只要程楼温室大棚、程楼百姓需要我,我就不会走”。

亏欠最多的是家人

程楼百姓脱贫致富离不开王太喜,那么,王太喜一家能离开他吗?

王太喜家有4个子女,初来程楼时家中父母已年过七旬,家中还有7亩地需要耕种。他到程楼后很少回家,家庭重担落在了妻子一人肩头。

那年冬天,王太喜的大儿子订婚,媒人不断前来,妻就打电话要他回家操心一下儿子的婚事,他却在电话中说,“婚事你和儿子做主,现在是黄瓜管理的关键时刻,我回不去”。有一年秋,女儿考学,妻又来电,他又说,“现在虽不该种黄瓜,可我正在为菜农选择优良黄瓜品种,回不去”。

前年春节,王太喜只在家呆了半月。离家时,老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儿呀,我和你娘都是90岁的人了,今晚脱鞋明早不知道会不会穿上哟,你就不能在家多住几天?”王太喜听后,鼻子一酸说:“老爹呀,儿本该守在二老跟前,可程楼百姓和大棚离不开我呀。”他到程楼刚一月,噩耗便从家乡传来,其父去世。赶回家中,王太喜跪在老父灵前哭成了泪人。

程楼百姓富了,可王太喜一如既往。18年前王太喜来到程楼,乡里每月给他2000元工薪,这待遇一直没浮动过。后来,关祥启同志任程楼乡党委书记后,觉得王太喜为程楼付出太多,工作又辛苦操劳,决定月工资增至3000元。可王太喜一听直摇头,反而说:“我知道程楼乡的情况,百姓富政府穷,财政状况一直紧张,以后每月就给我1500元工资吧!我决定临街开个农资服务部,以防菜农再买假农资,我也能有点收入。”

就这样,乡政府在街面上找了一间门面,可每年2000元的租金王太喜自己承担,不让乡里出。如今,王太喜的农资服务部成了菜农的“家”,大家有事没事总爱到这里交流种植经验、学习农业技术。正在选农资的杨文征说:“老王货真价低服务好,俺们菜农有钱没钱都能拿货,俺不信他俺信谁,王太喜就是俺程楼人。”

“王太喜是俺程楼人!”这话不是杨文征一人说的,这是程楼百姓的共同的心声。走访中,经常听程楼群众介绍,王太喜不但技术好,人品也好,乐于助人。这么多年来,街面上谁家有结婚待客的喜事,也都请他来喝杯喜酒。

18年,或许只是时光中的一瞬。可对一个人来说,人生又有几个18年。一位异乡人坚守18年,抛家离舍不言苦,传播技术不停歇,帮助程楼乡4万多农民增收致富,也把情与爱撒遍了绿色大地和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 zc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