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逢春·“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⑨

谢集镇:依偎在故道旁的“第二归德府”

全媒体记者 祁 博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6-04-21 08:10

谢集镇境内的黄河故道大堤。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车到梁园区谢集镇,停下脚步,请先跟随记者深吸一口气。在后面的讲述中,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感受埋藏在谢集镇历史中的那些秘密。

谢集镇地处豫鲁两省、梁曹民宁四县(区)接合部。历史上的谢集镇有“第二归德府”之称,当地漕运发达、交通便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也因此,这里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

“步口村”的由来和农业发展

我们在谢集镇尚楼村一段宽敞平整的上坡路上停下,开始步行。路面逐渐抬高,在我们稍微有些气喘吁吁的时候,故道大堤直入眼帘。

只见一条沟渠从故道大堤南侧横穿而过,切断我们脚下的孙谢路。这条看来不起眼的沟渠可不一般,它可是商丘人尽皆知的包河的源头。

我们所处的这段故道大堤,在当年被称为“步口”。所谓步口,也就是黄河漕运的渡口,就和现在高速公路的出站口一样。在谢集镇,如张步口村、王步口村,都是因当年步口的地位而得名。

沿着一条石板路登上故道大堤,没有刻意修整过的堤顶依然郁郁葱葱。在两行杨树中间的绿草地上,蒲公英正随风放飞春日的希望。

离开包河源头,我们转道黄辛庄詹楼村去看那里的葡萄种植产业。詹楼村的葡萄种植始于20多年前村民詹林录将在外地学到的葡萄种植技术带回村里的时候。目前,詹楼村有葡萄种植面积600多亩,涉及夏黑、108、红提、绿宝石、粉红等十多个品种。该村已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并申请了“亿果”商标,下一步将开展葡萄的深加工。

詹楼村的葡萄种植能够延续20多年,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得益于葡萄种植技术在该村的普及和升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故道沃土的哺育。而如果说起故道沃土对谢集镇的哺育,那么谢集镇至少有两家企业应证了故道的肥沃。这两家企业就是中粮储谢集粮库和白象食品集团河南面业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之所以落户于谢集镇,正是因为谢集粮食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一直以来,谢集镇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切实提高亩均效益和整体生产水平。为切实推进高效优质农业开发,培育小麦高产丰收基地,该镇在西街村、高楼村、肖庄村等7个行政村建立了“万亩小麦示范方”。

老谢集里的故事

艳阳高照,树影斑驳,我们来到了谢集镇西街村,去参观西街小学。或许你会感到疑惑,一所小学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别忘了记者上面说到了,在谢集,任何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有丰富的历史,就比如这所小学。

还没有进入小学,就有一面石碑映入眼帘,石碑上书“民国学堂”四个大字。进入小学,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设计古朴又不失大气的礼堂规制的建筑。该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约288平方米,门窗上弧下方配以砖雕花饰,二层楼顶四周饰以七层砖雕花沿,正面山花中间雕竖匾“培养国基”,门楣上方雕“大礼堂”三个字,三个字左右分别刻有“忠诚、孝悌、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据谢集镇老文化站站长、今年已经70多岁的段清伦介绍,这八个字就是当年民国小学的校训。

“谢集西街小学始建于1921年,是在原白衣阁和平布寺庙宇的基础上建立的学堂。1952年我在这里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已改名为谢集西街小学。解放前,这里可是民国的县立万全小学校。”段清伦说,“什么是万全小学校呢,就是学校教授的内容,基本包含了现代教育所教授的内容。这所小学,在当时商丘的西北部,是唯一的万全小学校。”

谢集西街小学所处的位置,古时是谢集镇的镇中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谢集”。这里曾有四面城墙和护城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据段清伦回忆,古城四座大门有着四个“霸气”的名字,分别为“东流抵柱”、“西土怙茂”、“南楼堂荫”、“北广渊丛”。至于这四个名字的意思,段清伦也已经说不清楚了。他只记得,老谢集的城墙在1971年的时候被拆除,拆下的青砖都服务于当年的水利设施了。

离开谢集西街小学的时候,我们偶见一块石碑,上面隐约刻着“归德州”三个字,这块石碑的来历已没有人能说清,但是这块石碑似乎正默默诉说着谢集的历史,以及黄河给这里带来的繁华和灾难。

神秘的“712”工程

在谢集镇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距离谢集镇3里路远的三里村的故道大堤。这段大堤其实平淡无奇,只是有一些突出大堤、需两人合抱的粗管子引人注目。从一个小步口下到大堤的南侧,我们看到了一扇黑洞洞的石门。进入石门,眼前一片漆黑,只感到阵阵的凉意。等眼睛适应了一会,我们终于看清了石门里的乾坤——一个直径20多米、高近20米的巨大蒙古包式空间!谁能想到,在这段故道大堤下,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处令人惊讶的去处!站在这里面,那些在外面看起来粗壮的管子,就显得非常细小了。而这些外漏的管子,也仅是这里的通气口而已。

“这里就是当年的‘712’工程,是1971年2月为备战而修建的秘密油库。”当年参与了该工程修建的董自臣说,“如这样的油库,在这段大堤下并排修建了10个。”当然,这些油库目前已经废弃,但是其坚固的建构使其历久弥新。

对谢集镇的探访在我们的不断惊讶中结束了。黄河故道右岸的这座小镇,埋藏了太多的历史,而我们的探访,只揭开了这里所埋藏的秘密的冰山一角。至于历史长河下那些默默无闻的故事,就需要你来细细地追寻了。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故道逢春·“东和环保杯”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⑨
谢集镇:依偎在故道旁的“第二归德府”
2016-04-21 08:10   全媒体记者 祁 博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谢集镇境内的黄河故道大堤。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崔 坤 摄

车到梁园区谢集镇,停下脚步,请先跟随记者深吸一口气。在后面的讲述中,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感受埋藏在谢集镇历史中的那些秘密。

谢集镇地处豫鲁两省、梁曹民宁四县(区)接合部。历史上的谢集镇有“第二归德府”之称,当地漕运发达、交通便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也因此,这里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

“步口村”的由来和农业发展

我们在谢集镇尚楼村一段宽敞平整的上坡路上停下,开始步行。路面逐渐抬高,在我们稍微有些气喘吁吁的时候,故道大堤直入眼帘。

只见一条沟渠从故道大堤南侧横穿而过,切断我们脚下的孙谢路。这条看来不起眼的沟渠可不一般,它可是商丘人尽皆知的包河的源头。

我们所处的这段故道大堤,在当年被称为“步口”。所谓步口,也就是黄河漕运的渡口,就和现在高速公路的出站口一样。在谢集镇,如张步口村、王步口村,都是因当年步口的地位而得名。

沿着一条石板路登上故道大堤,没有刻意修整过的堤顶依然郁郁葱葱。在两行杨树中间的绿草地上,蒲公英正随风放飞春日的希望。

离开包河源头,我们转道黄辛庄詹楼村去看那里的葡萄种植产业。詹楼村的葡萄种植始于20多年前村民詹林录将在外地学到的葡萄种植技术带回村里的时候。目前,詹楼村有葡萄种植面积600多亩,涉及夏黑、108、红提、绿宝石、粉红等十多个品种。该村已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并申请了“亿果”商标,下一步将开展葡萄的深加工。

詹楼村的葡萄种植能够延续20多年,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得益于葡萄种植技术在该村的普及和升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故道沃土的哺育。而如果说起故道沃土对谢集镇的哺育,那么谢集镇至少有两家企业应证了故道的肥沃。这两家企业就是中粮储谢集粮库和白象食品集团河南面业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之所以落户于谢集镇,正是因为谢集粮食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一直以来,谢集镇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切实提高亩均效益和整体生产水平。为切实推进高效优质农业开发,培育小麦高产丰收基地,该镇在西街村、高楼村、肖庄村等7个行政村建立了“万亩小麦示范方”。

老谢集里的故事

艳阳高照,树影斑驳,我们来到了谢集镇西街村,去参观西街小学。或许你会感到疑惑,一所小学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别忘了记者上面说到了,在谢集,任何不起眼的地方都可能有丰富的历史,就比如这所小学。

还没有进入小学,就有一面石碑映入眼帘,石碑上书“民国学堂”四个大字。进入小学,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座设计古朴又不失大气的礼堂规制的建筑。该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约288平方米,门窗上弧下方配以砖雕花饰,二层楼顶四周饰以七层砖雕花沿,正面山花中间雕竖匾“培养国基”,门楣上方雕“大礼堂”三个字,三个字左右分别刻有“忠诚、孝悌、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据谢集镇老文化站站长、今年已经70多岁的段清伦介绍,这八个字就是当年民国小学的校训。

“谢集西街小学始建于1921年,是在原白衣阁和平布寺庙宇的基础上建立的学堂。1952年我在这里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已改名为谢集西街小学。解放前,这里可是民国的县立万全小学校。”段清伦说,“什么是万全小学校呢,就是学校教授的内容,基本包含了现代教育所教授的内容。这所小学,在当时商丘的西北部,是唯一的万全小学校。”

谢集西街小学所处的位置,古时是谢集镇的镇中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谢集”。这里曾有四面城墙和护城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据段清伦回忆,古城四座大门有着四个“霸气”的名字,分别为“东流抵柱”、“西土怙茂”、“南楼堂荫”、“北广渊丛”。至于这四个名字的意思,段清伦也已经说不清楚了。他只记得,老谢集的城墙在1971年的时候被拆除,拆下的青砖都服务于当年的水利设施了。

离开谢集西街小学的时候,我们偶见一块石碑,上面隐约刻着“归德州”三个字,这块石碑的来历已没有人能说清,但是这块石碑似乎正默默诉说着谢集的历史,以及黄河给这里带来的繁华和灾难。

神秘的“712”工程

在谢集镇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距离谢集镇3里路远的三里村的故道大堤。这段大堤其实平淡无奇,只是有一些突出大堤、需两人合抱的粗管子引人注目。从一个小步口下到大堤的南侧,我们看到了一扇黑洞洞的石门。进入石门,眼前一片漆黑,只感到阵阵的凉意。等眼睛适应了一会,我们终于看清了石门里的乾坤——一个直径20多米、高近20米的巨大蒙古包式空间!谁能想到,在这段故道大堤下,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处令人惊讶的去处!站在这里面,那些在外面看起来粗壮的管子,就显得非常细小了。而这些外漏的管子,也仅是这里的通气口而已。

“这里就是当年的‘712’工程,是1971年2月为备战而修建的秘密油库。”当年参与了该工程修建的董自臣说,“如这样的油库,在这段大堤下并排修建了10个。”当然,这些油库目前已经废弃,但是其坚固的建构使其历久弥新。

对谢集镇的探访在我们的不断惊讶中结束了。黄河故道右岸的这座小镇,埋藏了太多的历史,而我们的探访,只揭开了这里所埋藏的秘密的冰山一角。至于历史长河下那些默默无闻的故事,就需要你来细细地追寻了。

责任编辑: 姬艳峰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