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乡:故道沃土哺育下的现代农业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报道组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6-04-13 07:55

刘集乡堤坝上劳作的果农。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邢 栋 摄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  全媒体探访示意图

商丘网讯 沿着虞城段黄河故道逆流而上,我们来到了农业大乡刘集乡。经过对虞城段黄河故道几天的探访,我们有了这样的一种感受:当你以为自己已经对故道有了一定的了解的时候,故道却总会在一处不起眼的地方藏上一个“意外”,令人猝不及防。

对刘集乡的探访,使我们的这种感受尤为突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刘集乡,去探索故道在这里隐藏起来的“意外”。

4月6日下午,在霏霏细雨之中,我们来到安静的刘集乡。在收到的关于刘集乡的介绍材料中,记者看到刘集乡被定义为“传统的农业大乡”。接着,我们就碰到了在刘集乡的第一个意外——当我们以为要在雨中欣赏这里大面积的传统种植作业区的时候,刘集乡却给我们展现出了它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种养产业。

我们首先来到刘集乡工业开发区内的河南乐为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集种鸭饲养,商品鸭孵化、放养、屠杀加工,熟食加工、饲料生产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企业。该企业是我市第二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也是第一家养殖业上市企业。

在全程参观了该企业的生产加工流水线和商品鸭孵化流水线之后,令人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公司董事长孙红松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做过多的介绍,而是和我们聊起了扶贫和故道生态保护!

“在家门口办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帮助当地的贫困户脱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孙红松坚定地说,“目前,我们已经在20个贫困村建立了2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给贫困户提供一个脱贫的平台。从他们手中收购的鸭子,我们将主要用于出口。”

“最近几年,我时常在故道两岸探寻。我发现,故道生态现在面临着很大的保护困境,有些堤岸在水流冲击和非法采土下,已经面目全非;有些古树也都慢慢消失在故道上了。”孙红松说,“出于对黄河故道的责任感,我们公司建成了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至少做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保护故道的生态。”

感受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复杂情绪,我们离开了乐为牧业。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麦田逐渐被湿漉漉的高大树木所替代,没等我们回过神来,汽车就一头扎进了树木密如牛毛的虞城县国营林场内。

“这里面可藏着个宝贝呢。”引路人神秘地说。而至于是什么宝贝,引路人没有明说,留给人无尽遐想。很快,谜案揭晓,再次让我们大感意外。

一扇毫无特色的铁皮大门和一道更无特色的围墙,裹住一大块土地。大门打开,满目惊艳。我们先是隐约看到了一条传统样式的木制走廊。木头没有上漆,更显古朴。走进院子,穿过走廊,迎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珍奇树木,以及规整有序的石板路。这里的空间既显得开阔,又不会让人觉得空荡。雨后的空气在院子里似乎更加的清新,深吸一口,凉凉的、甜甜的。

这个庄园,以及它周围的320亩土地,都属于虞城县古道园有机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苗木基地。合作社的经理李运河带着我们在基地里溜达了起来,“这一片都是银杏树,那一片是红豆杉,还有这边是香樟树和紫薇树。”一边走,李运河一边介绍,“远处还有桂花、石榴、广玉兰和速生白蜡。我这里还有小鹿呢,你们要不要看。”李运河的话,勾起了我们孩子般的天真——当然要看看小鹿了!

观赏小鹿,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小心翼翼,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只因李运河说的那句:“这些小鹿很胆小。”不过,当我们一个个探出半个脑袋去看那些小鹿的时候,却发现小鹿正大胆地探出整个身子去观察这群奇怪的人。

看了两个现代化农业企业,我们对刘集乡自诩的“传统农业大乡”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如此,刘集乡的特色农业目前也已渐成规模。刘集乡位于黄河故道滩区,土地肥沃,宜植瓜果。目前,该乡已形成以石庄、方庄为中心的千亩油桃基地;以陈集、柴庄为中心的千亩西瓜-花生套种基地;以耿庄为中心的千亩优质富士苹果基地。在“三个千亩基地”辐射带动下,全乡现有杂果种植面积1.2万亩。每当春回大地,荠菜、苦苣、马齿草、马蜂菜等各种野菜破土而出,极具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

带着满满的意外,我们离开了古道园。天色已近黄昏,坐在车上的我们再次讨论起在刘集乡听到的“孝思格天”的故事。

即使是在百度上,我们也没有搜索出“孝思格天”的具体介绍,只是根据故事和百度上对“格天”的解释,推测出这个词的意思或是:伟大的孝道直达天闻。

这个故事发生在刘集乡的小史楼村。但凡发生在黄河故道两旁的故事,大都因为历史久远而成为一种传说。但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发生在小史楼村的这个故事,却是由其传承之人向我们讲来的。

在小史楼村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书“孝思格天”四个字。据传,清光绪年间,小史楼村有一个叫王刘氏的农妇,丈夫早逝,留其一人照顾婆婆。有一年春天,婆婆想吃饺子但家中无钱买肉,王刘氏便在自己胳膊上割了一块肉包饺子。光绪皇帝听闻后,称其为孝思格天,在光绪32年为其立碑以记。在这块石碑上,还刻有王刘氏五个儿子的名字,其中四儿子名叫王银清。而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87岁的王西学老人,正是王银清的孙子!

上灯时分,细雨初歇,故道两旁却早已见不到袅袅炊烟。现代化进程,使故道逐渐成为一个历史的看客和见证者,在其丰沃身躯上成长起来的传统乡镇,也正加快着现代化的脚步。但总还是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坚持和发掘的,那就是对生态的保护和对历史的发掘。而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坚持和发掘,总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祁 博 高会鹏 )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丁 敏 闻 力 秋 影 袁正建

吴 涛 郭跃旗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刘建谠

美编:苏新诗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刘集乡:故道沃土哺育下的现代农业
2016-04-13 07:55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探访全媒体报道组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刘集乡堤坝上劳作的果农。 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邢 栋 摄

黄河故道生态走廊  全媒体探访示意图

商丘网讯 沿着虞城段黄河故道逆流而上,我们来到了农业大乡刘集乡。经过对虞城段黄河故道几天的探访,我们有了这样的一种感受:当你以为自己已经对故道有了一定的了解的时候,故道却总会在一处不起眼的地方藏上一个“意外”,令人猝不及防。

对刘集乡的探访,使我们的这种感受尤为突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刘集乡,去探索故道在这里隐藏起来的“意外”。

4月6日下午,在霏霏细雨之中,我们来到安静的刘集乡。在收到的关于刘集乡的介绍材料中,记者看到刘集乡被定义为“传统的农业大乡”。接着,我们就碰到了在刘集乡的第一个意外——当我们以为要在雨中欣赏这里大面积的传统种植作业区的时候,刘集乡却给我们展现出了它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种养产业。

我们首先来到刘集乡工业开发区内的河南乐为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集种鸭饲养,商品鸭孵化、放养、屠杀加工,熟食加工、饲料生产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企业。该企业是我市第二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也是第一家养殖业上市企业。

在全程参观了该企业的生产加工流水线和商品鸭孵化流水线之后,令人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公司董事长孙红松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做过多的介绍,而是和我们聊起了扶贫和故道生态保护!

“在家门口办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帮助当地的贫困户脱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孙红松坚定地说,“目前,我们已经在20个贫困村建立了2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给贫困户提供一个脱贫的平台。从他们手中收购的鸭子,我们将主要用于出口。”

“最近几年,我时常在故道两岸探寻。我发现,故道生态现在面临着很大的保护困境,有些堤岸在水流冲击和非法采土下,已经面目全非;有些古树也都慢慢消失在故道上了。”孙红松说,“出于对黄河故道的责任感,我们公司建成了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至少做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保护故道的生态。”

感受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复杂情绪,我们离开了乐为牧业。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麦田逐渐被湿漉漉的高大树木所替代,没等我们回过神来,汽车就一头扎进了树木密如牛毛的虞城县国营林场内。

“这里面可藏着个宝贝呢。”引路人神秘地说。而至于是什么宝贝,引路人没有明说,留给人无尽遐想。很快,谜案揭晓,再次让我们大感意外。

一扇毫无特色的铁皮大门和一道更无特色的围墙,裹住一大块土地。大门打开,满目惊艳。我们先是隐约看到了一条传统样式的木制走廊。木头没有上漆,更显古朴。走进院子,穿过走廊,迎面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珍奇树木,以及规整有序的石板路。这里的空间既显得开阔,又不会让人觉得空荡。雨后的空气在院子里似乎更加的清新,深吸一口,凉凉的、甜甜的。

这个庄园,以及它周围的320亩土地,都属于虞城县古道园有机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苗木基地。合作社的经理李运河带着我们在基地里溜达了起来,“这一片都是银杏树,那一片是红豆杉,还有这边是香樟树和紫薇树。”一边走,李运河一边介绍,“远处还有桂花、石榴、广玉兰和速生白蜡。我这里还有小鹿呢,你们要不要看。”李运河的话,勾起了我们孩子般的天真——当然要看看小鹿了!

观赏小鹿,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小心翼翼,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只因李运河说的那句:“这些小鹿很胆小。”不过,当我们一个个探出半个脑袋去看那些小鹿的时候,却发现小鹿正大胆地探出整个身子去观察这群奇怪的人。

看了两个现代化农业企业,我们对刘集乡自诩的“传统农业大乡”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如此,刘集乡的特色农业目前也已渐成规模。刘集乡位于黄河故道滩区,土地肥沃,宜植瓜果。目前,该乡已形成以石庄、方庄为中心的千亩油桃基地;以陈集、柴庄为中心的千亩西瓜-花生套种基地;以耿庄为中心的千亩优质富士苹果基地。在“三个千亩基地”辐射带动下,全乡现有杂果种植面积1.2万亩。每当春回大地,荠菜、苦苣、马齿草、马蜂菜等各种野菜破土而出,极具旅游价值和文化内涵。

带着满满的意外,我们离开了古道园。天色已近黄昏,坐在车上的我们再次讨论起在刘集乡听到的“孝思格天”的故事。

即使是在百度上,我们也没有搜索出“孝思格天”的具体介绍,只是根据故事和百度上对“格天”的解释,推测出这个词的意思或是:伟大的孝道直达天闻。

这个故事发生在刘集乡的小史楼村。但凡发生在黄河故道两旁的故事,大都因为历史久远而成为一种传说。但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发生在小史楼村的这个故事,却是由其传承之人向我们讲来的。

在小史楼村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书“孝思格天”四个字。据传,清光绪年间,小史楼村有一个叫王刘氏的农妇,丈夫早逝,留其一人照顾婆婆。有一年春天,婆婆想吃饺子但家中无钱买肉,王刘氏便在自己胳膊上割了一块肉包饺子。光绪皇帝听闻后,称其为孝思格天,在光绪32年为其立碑以记。在这块石碑上,还刻有王刘氏五个儿子的名字,其中四儿子名叫王银清。而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87岁的王西学老人,正是王银清的孙子!

上灯时分,细雨初歇,故道两旁却早已见不到袅袅炊烟。现代化进程,使故道逐渐成为一个历史的看客和见证者,在其丰沃身躯上成长起来的传统乡镇,也正加快着现代化的脚步。但总还是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坚持和发掘的,那就是对生态的保护和对历史的发掘。而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坚持和发掘,总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执笔:商丘报业全媒体记者 祁 博 高会鹏 )

策划:郭文剑

统筹:宋圣英 张浩哲 孙克东

执行:丁 敏 闻 力 秋 影 袁正建

吴 涛 郭跃旗 靳文庆 李瑾瑜

傅 青 魏文慧 刘建谠

美编:苏新诗

责任编辑: Nick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