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水文化探源

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6-03-25 07:19

商丘网讯 虞城县自夏禹以来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境内自南向北还分布着包拯陈州放粮的包河、隋朝大运河、响河、周商永运河、黄河故道等多条河流。由此形成的自然水系,构成的湖光水韵和人文景观,犹如一条开阔的长廊,向人们吟咏着她的昨天和今天,书写着她的纯朴和热情,描绘着她的追求和心愿……

首先看一下虞城县的大致历史脉络。据《虞城县志》载,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氏,后称虞国,是上古国都之一。3600年前,伊尹助成汤建立商朝,建都于南亳(今虞城县谷熟镇)。秦代此地置虞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把三国时魏国的梁郡改称宋州,而原属梁郡的虞县也被更名为虞城县,属宋州。从那时起,虞城县建县已有1400余年。1954年,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谷熟县与虞城县合并为新的虞城县。为便于领导,原虞城县城所在地从利民镇迁到马牧集(今虞城县县城)。所以,利民镇是虞城县的老城。在称虞城县之前的虞县及虞国,史学家称之为古虞。古虞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中华文明,境内现存商均祠、伊尹祠、孟渚台、仓颉造字处、木兰祠、明城墙等名胜古迹210多处,古文化遗址84处。

再来看一下,有史记载的,这个上古之都与黄河之水的几个历史节点吧:

《禹贡》载:禹分天下为九州,黄河之南为豫州,虞属豫州地。禹受舜禅让后封舜子均于虞,称有虞氏(后称虞国)。夏朝时期,大禹治水经历孟诸(今虞城县孟渚泽)。

夏朝第四代帝王后相之子少康(即杜康)逃亡到虞,当了庖正,发明了秫酒,后安居纶城(今虞城县利民镇东南)。

周初,助成汤建商朝,后力佐5帝的商朝重臣伊尹曾将商第四位帝王太甲放逐于桐宫(今李老家孙洼一带);宋昭公去孟渚泽(今虞城县古王集、八里堂一带)打猎;宋景公游空泽(即空桐泽今虞城县三庄、稍岗、李老家一带)。

王莽新朝时期,梁王刘武建梁园,方圆300里,包括虞城县孟渚泽、空桐泽、马牧等处,当时著名文人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都曾游玩于此。梁园遗址东梁园村依然存在于今虞城县城郊乡西北。

三国两晋时期,大将刘裕遣周超之自彭城沿汴水(谷熟县城北5公里处经过)故沟,斩林穿道350公里,以开水路。

隋杨广即位当年(公元605年)即下令开挖通济渠。在宋州城(今商丘市)南,经虞城县蔡道口、芒种桥乡、谷熟镇、站集乡、沙岗店村进入夏邑县。据《大业杂记》记载:“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

北宋时期,汴河决口,谷熟县(即老虞城县)一片汪洋。

大宗祥符七年(1014年),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之于李固渡(今滑县以南)决黄河,东注古汴河,从此黄河流经虞城县境。

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虞城再次没于黄水。

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虞城水灾致人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今单县)。至元八年(1271年)开挖巴河(位于今杨后堤南),筑堤百余里,植柳1.8万余株,修复黄河大堤,植柳千株。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开挖白河马牧集至夏邑段,以缓黄河水势,不久淤平。是年黄河数次在虞城境内决口,影响最深远的有两次:一次在贾家坝(今贾寨八里堂交界处)旧县城及许多村庄(今利民镇一带)被水吞没,此后开挖刘腊坡至稳集河道,上引黄河入淮泗。一次在黄堌坝(今乔集乡将军庙处)决口,形成横河(今称洪河),注入夏邑巴清河。总河刘东星疏浚赵渠,西自商丘经虞城南,东至砀山、萧县、徐州。

清朝,黄河在大王庙、高家堂、土楼等处决口,虞城境内又是一片汪洋。

有以上史实可考,虞舜以来的上古时期,黄河总是眷顾虞城县,并且让虞城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结下最早之缘的是孟渚泽与空桐泽——虞城最早的地名——孟诸(公元前21世纪),最早的事件——大禹治水经历虞城。

孟渚泽,何许物?是如何来的?对虞城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说文解字》:“渚,小洲也。”《新华字典》:“渚zhǔ 水中小块陆地:洲渚。渚田。鼋头渚。”孟渚泽,应该是在水中有不少小块陆地(洲、岛)的大泽。

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将《禹贡》以来的诸多地理典籍中关于孟诸泽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孟猪亦犹是也,《郑注》云望诸,明都也,在睢阳;《地理志》云禹贡盟诸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元和郡县志》云孟诸泽在宋州虞城县西北,周回五十里。案:孟猪、明都、望诸,皆同声假借,泽在今归德府商丘县东北,接虞城县界虞城西北,有孟诸台亦故泽地也。自元以后归德屡被河决,泽之畔岸不可复寻矣”。明、清以后文献皆称此泽为孟诸,今从。

孟渚泽不是物件,而是由上古时代的洪水所形成的大面积水域!

上古五帝之时,人们视洪水若猛兽。其神话及传说仅典籍所载不下上百种。由于地势原因,天下之水多聚集东南而入海,西北高原多为沙漠干旱之地。关于地势往东南倾斜的现象,造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神话。然治理洪水,无论是典籍史料或传说,其功首推夏禹。《吕氏春秋》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所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洪水。禹疏河决江、为彭之障于东土,所括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是大禹将汇集在东南一带的洪水用疏导之法引入东海,才使这一带显出了陆地。《淮南子.人间训》中又载:“古者沟防不修,水为害民,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古人不懂水利建设,洪水来了只知用土围堵,而不知挖渠排泄,是大禹凿开“龙门”,(亦作凌门),才使洪水东流入海。

《墨子.兼爱》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鱼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噱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渚之大泽,洒为九浍,以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大禹为了使东南汇聚的大片洪水退去,他“北决九河,通十二渚三江”,一气治理了十三年,“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孟渚洪水去后,大泽成为一片湿地,此湿地广漠无限,水草丰茂,人们“填淤肥美,聚而耕之,稍筑室宅,遂成部落”,这大概就是古孟渚形成的情形。

《本经训》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古地名。据考在今鲁西南一带。“薄”,音“迫”也,这是说由共工带来的洪水,已经迫近了鲁西南一带,也就是说孟渚一带。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典籍又载:“江淮通流,民皆上丘陵,赴树木”,“水逆行……”“蛇龙居之,民无定所。”由此可见,夏禹之前的孟渚泽是一片无际河泽。典籍之外的中国许多古代神话故事中也能窥见和证明孟渚泽洪水浩大的样子。如《海外北经》中神话故事“夸父逐日”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为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带的洪水不能解渴,于是他欲“北饮大泽”,可惜没有达到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又如《林辞·宋玉对楚王问》中,宋玉也提到了孟渚:“……鲲鱼发昆仑之墟,暴髻碣石,暮宿于孟渚……”。鲲鱼是传说中海中的大鱼,多居于北海。每天早晨从北海到昆仑,从昆仑到河北碣石稍作休息后再往东南,晚上就栖在孟渚泽大湖中,次日游东海。由此也可说明:古时孟渚是一片洪波河泽,夏禹之后,洪水退去而形成了大泽。

孟诸泽地望何在?据《禹贡》、《左传》、《周礼》、《史记》、《汉书》录载,孟渚泽,又名孟猪、望诸、明都、盟诸等。位于商丘东北、虞城县西北、单县西南。是中国九大古泽之首。故址在今虞城县利民以西、贾寨以东、古王集以北,包括山东单县西南部部分地域,古为天然湿地,荒木森天,野草丛生。春秋最盛,至元湮没。汉司马相如、枚乘等,唐李白、杜甫等均留有吟咏。可惜孟渚泽在今天已鲜有人知。

《周礼·职方》》曰 :“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汉人郑玄说:即孟诸。《尔雅》说“宋有孟诸”。

据《尚书·禹贡》豫州:“导菏泽,被孟诸。”孟渚泽,早在远古时代,起码在大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春秋之宋国,都城在今商丘市南,时孟诸泽属宋国。《左传》称之为盟都,《禹贡》称之为“孟猪”,即“导菏泽,被孟猪”是也;《周礼》称之为“望诸”,《史记》谓之为明都,《汉书》谓之“盟诸”,《汉书地理志》中即有“导菏泽,被孟猪”的说法。《汉书梁国》载:“盟诸泽在东北”;《史记司马相如传》说:梁孝王刘武“游孟诸”。《汉书补注》指出“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在睢阳县东北”。

《史记·夏本纪》:“道菏泽,被明都。”《汉书·地理志》:“睢阳。故宋国,微子所封。《禹贡》盟诸泽在东北。”。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虞城县条:“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载:“孟诸泽在府(注:归德府)东北,接虞城县界。今虞城县西北有孟诸台,亦故泽地也。《禹贡》:导荷泽,被孟猪。《尔雅》十薮,宋有孟诸。《左传》僖二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赐以孟诸之麋。又文十年,宋道楚子田孟诸。哀十四年,宋皇野语向巢:迹人来告,逢泽有介麋焉。或曰:逢,犹遇;泽,即孟诸。《周礼》谓之望诸,《史记》谓之明都,《汉志》谓之盟诸。”《单县志》载:“南起归、虞;北至济、兖;西连曹、成;东接丰、沛……,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泽又称作孟潴、望诸、明都、盟都。”《尚书·禹贡》青州:“其泽薮曰望诸。”《尔雅·释地》十薮:“宋有孟诸”。《水经注》:“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均指此。它位于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古泗水支流丹水横贯其中。唐时,“周廻五十里”;金、元以后,屡遭黄河冲积,泽渐湮没。

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宋州》虞城县:“虞城县西南至州七十里。本虞国,舜后所封之邑,后汉及晋属梁国,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迴五十里,俗号盟诸泽”。《太平寰宇记》虞城县:“孟渚台在县西北十里,《尔雅》云宋有孟渚,郭璞曰薮泽名。”“县西北十里”正是今虞城县古王集乡所在地,向南2公里有东梁园村,唐时尚有周五十里的水面。其北面十余里,即现在鲁豫两省分界的黄河故道。唐代的孟渚泽已经处于末期,由于长期以来逐渐淤塞,已经比远古时期的孟渚泽缩小了很多,仅相当于原来直径的四分之一。宋《元丰九域志》虞城县下也有孟诸泽的记载。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虞城县水文化探源
2016-03-25 07:19   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刘起旭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商丘网讯 虞城县自夏禹以来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境内自南向北还分布着包拯陈州放粮的包河、隋朝大运河、响河、周商永运河、黄河故道等多条河流。由此形成的自然水系,构成的湖光水韵和人文景观,犹如一条开阔的长廊,向人们吟咏着她的昨天和今天,书写着她的纯朴和热情,描绘着她的追求和心愿……

首先看一下虞城县的大致历史脉络。据《虞城县志》载,公元前21世纪,夏禹封舜子商均于此,号有虞氏,后称虞国,是上古国都之一。3600年前,伊尹助成汤建立商朝,建都于南亳(今虞城县谷熟镇)。秦代此地置虞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把三国时魏国的梁郡改称宋州,而原属梁郡的虞县也被更名为虞城县,属宋州。从那时起,虞城县建县已有1400余年。1954年,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谷熟县与虞城县合并为新的虞城县。为便于领导,原虞城县城所在地从利民镇迁到马牧集(今虞城县县城)。所以,利民镇是虞城县的老城。在称虞城县之前的虞县及虞国,史学家称之为古虞。古虞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中华文明,境内现存商均祠、伊尹祠、孟渚台、仓颉造字处、木兰祠、明城墙等名胜古迹210多处,古文化遗址84处。

再来看一下,有史记载的,这个上古之都与黄河之水的几个历史节点吧:

《禹贡》载:禹分天下为九州,黄河之南为豫州,虞属豫州地。禹受舜禅让后封舜子均于虞,称有虞氏(后称虞国)。夏朝时期,大禹治水经历孟诸(今虞城县孟渚泽)。

夏朝第四代帝王后相之子少康(即杜康)逃亡到虞,当了庖正,发明了秫酒,后安居纶城(今虞城县利民镇东南)。

周初,助成汤建商朝,后力佐5帝的商朝重臣伊尹曾将商第四位帝王太甲放逐于桐宫(今李老家孙洼一带);宋昭公去孟渚泽(今虞城县古王集、八里堂一带)打猎;宋景公游空泽(即空桐泽今虞城县三庄、稍岗、李老家一带)。

王莽新朝时期,梁王刘武建梁园,方圆300里,包括虞城县孟渚泽、空桐泽、马牧等处,当时著名文人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都曾游玩于此。梁园遗址东梁园村依然存在于今虞城县城郊乡西北。

三国两晋时期,大将刘裕遣周超之自彭城沿汴水(谷熟县城北5公里处经过)故沟,斩林穿道350公里,以开水路。

隋杨广即位当年(公元605年)即下令开挖通济渠。在宋州城(今商丘市)南,经虞城县蔡道口、芒种桥乡、谷熟镇、站集乡、沙岗店村进入夏邑县。据《大业杂记》记载:“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

北宋时期,汴河决口,谷熟县(即老虞城县)一片汪洋。

大宗祥符七年(1014年),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之于李固渡(今滑县以南)决黄河,东注古汴河,从此黄河流经虞城县境。

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虞城再次没于黄水。

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虞城水灾致人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今单县)。至元八年(1271年)开挖巴河(位于今杨后堤南),筑堤百余里,植柳1.8万余株,修复黄河大堤,植柳千株。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开挖白河马牧集至夏邑段,以缓黄河水势,不久淤平。是年黄河数次在虞城境内决口,影响最深远的有两次:一次在贾家坝(今贾寨八里堂交界处)旧县城及许多村庄(今利民镇一带)被水吞没,此后开挖刘腊坡至稳集河道,上引黄河入淮泗。一次在黄堌坝(今乔集乡将军庙处)决口,形成横河(今称洪河),注入夏邑巴清河。总河刘东星疏浚赵渠,西自商丘经虞城南,东至砀山、萧县、徐州。

清朝,黄河在大王庙、高家堂、土楼等处决口,虞城境内又是一片汪洋。

有以上史实可考,虞舜以来的上古时期,黄河总是眷顾虞城县,并且让虞城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结下最早之缘的是孟渚泽与空桐泽——虞城最早的地名——孟诸(公元前21世纪),最早的事件——大禹治水经历虞城。

孟渚泽,何许物?是如何来的?对虞城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说文解字》:“渚,小洲也。”《新华字典》:“渚zhǔ 水中小块陆地:洲渚。渚田。鼋头渚。”孟渚泽,应该是在水中有不少小块陆地(洲、岛)的大泽。

清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将《禹贡》以来的诸多地理典籍中关于孟诸泽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孟猪亦犹是也,《郑注》云望诸,明都也,在睢阳;《地理志》云禹贡盟诸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元和郡县志》云孟诸泽在宋州虞城县西北,周回五十里。案:孟猪、明都、望诸,皆同声假借,泽在今归德府商丘县东北,接虞城县界虞城西北,有孟诸台亦故泽地也。自元以后归德屡被河决,泽之畔岸不可复寻矣”。明、清以后文献皆称此泽为孟诸,今从。

孟渚泽不是物件,而是由上古时代的洪水所形成的大面积水域!

上古五帝之时,人们视洪水若猛兽。其神话及传说仅典籍所载不下上百种。由于地势原因,天下之水多聚集东南而入海,西北高原多为沙漠干旱之地。关于地势往东南倾斜的现象,造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神话。然治理洪水,无论是典籍史料或传说,其功首推夏禹。《吕氏春秋》载:“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所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洪水。禹疏河决江、为彭之障于东土,所括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是大禹将汇集在东南一带的洪水用疏导之法引入东海,才使这一带显出了陆地。《淮南子.人间训》中又载:“古者沟防不修,水为害民,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古人不懂水利建设,洪水来了只知用土围堵,而不知挖渠排泄,是大禹凿开“龙门”,(亦作凌门),才使洪水东流入海。

《墨子.兼爱》载:“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鱼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噱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渚之大泽,洒为九浍,以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大禹为了使东南汇聚的大片洪水退去,他“北决九河,通十二渚三江”,一气治理了十三年,“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孟渚洪水去后,大泽成为一片湿地,此湿地广漠无限,水草丰茂,人们“填淤肥美,聚而耕之,稍筑室宅,遂成部落”,这大概就是古孟渚形成的情形。

《本经训》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古地名。据考在今鲁西南一带。“薄”,音“迫”也,这是说由共工带来的洪水,已经迫近了鲁西南一带,也就是说孟渚一带。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典籍又载:“江淮通流,民皆上丘陵,赴树木”,“水逆行……”“蛇龙居之,民无定所。”由此可见,夏禹之前的孟渚泽是一片无际河泽。典籍之外的中国许多古代神话故事中也能窥见和证明孟渚泽洪水浩大的样子。如《海外北经》中神话故事“夸父逐日”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为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带的洪水不能解渴,于是他欲“北饮大泽”,可惜没有达到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又如《林辞·宋玉对楚王问》中,宋玉也提到了孟渚:“……鲲鱼发昆仑之墟,暴髻碣石,暮宿于孟渚……”。鲲鱼是传说中海中的大鱼,多居于北海。每天早晨从北海到昆仑,从昆仑到河北碣石稍作休息后再往东南,晚上就栖在孟渚泽大湖中,次日游东海。由此也可说明:古时孟渚是一片洪波河泽,夏禹之后,洪水退去而形成了大泽。

孟诸泽地望何在?据《禹贡》、《左传》、《周礼》、《史记》、《汉书》录载,孟渚泽,又名孟猪、望诸、明都、盟诸等。位于商丘东北、虞城县西北、单县西南。是中国九大古泽之首。故址在今虞城县利民以西、贾寨以东、古王集以北,包括山东单县西南部部分地域,古为天然湿地,荒木森天,野草丛生。春秋最盛,至元湮没。汉司马相如、枚乘等,唐李白、杜甫等均留有吟咏。可惜孟渚泽在今天已鲜有人知。

《周礼·职方》》曰 :“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汉人郑玄说:即孟诸。《尔雅》说“宋有孟诸”。

据《尚书·禹贡》豫州:“导菏泽,被孟诸。”孟渚泽,早在远古时代,起码在大禹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春秋之宋国,都城在今商丘市南,时孟诸泽属宋国。《左传》称之为盟都,《禹贡》称之为“孟猪”,即“导菏泽,被孟猪”是也;《周礼》称之为“望诸”,《史记》谓之为明都,《汉书》谓之“盟诸”,《汉书地理志》中即有“导菏泽,被孟猪”的说法。《汉书梁国》载:“盟诸泽在东北”;《史记司马相如传》说:梁孝王刘武“游孟诸”。《汉书补注》指出“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在睢阳县东北”。

《史记·夏本纪》:“道菏泽,被明都。”《汉书·地理志》:“睢阳。故宋国,微子所封。《禹贡》盟诸泽在东北。”。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虞城县条:“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载:“孟诸泽在府(注:归德府)东北,接虞城县界。今虞城县西北有孟诸台,亦故泽地也。《禹贡》:导荷泽,被孟猪。《尔雅》十薮,宋有孟诸。《左传》僖二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赐以孟诸之麋。又文十年,宋道楚子田孟诸。哀十四年,宋皇野语向巢:迹人来告,逢泽有介麋焉。或曰:逢,犹遇;泽,即孟诸。《周礼》谓之望诸,《史记》谓之明都,《汉志》谓之盟诸。”《单县志》载:“南起归、虞;北至济、兖;西连曹、成;东接丰、沛……,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泽又称作孟潴、望诸、明都、盟都。”《尚书·禹贡》青州:“其泽薮曰望诸。”《尔雅·释地》十薮:“宋有孟诸”。《水经注》:“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均指此。它位于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古泗水支流丹水横贯其中。唐时,“周廻五十里”;金、元以后,屡遭黄河冲积,泽渐湮没。

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宋州》虞城县:“虞城县西南至州七十里。本虞国,舜后所封之邑,后汉及晋属梁国,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迴五十里,俗号盟诸泽”。《太平寰宇记》虞城县:“孟渚台在县西北十里,《尔雅》云宋有孟渚,郭璞曰薮泽名。”“县西北十里”正是今虞城县古王集乡所在地,向南2公里有东梁园村,唐时尚有周五十里的水面。其北面十余里,即现在鲁豫两省分界的黄河故道。唐代的孟渚泽已经处于末期,由于长期以来逐渐淤塞,已经比远古时期的孟渚泽缩小了很多,仅相当于原来直径的四分之一。宋《元丰九域志》虞城县下也有孟诸泽的记载。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Nick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