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杨永良和他的四十本工作日记

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王支援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6-03-01 09:00

自从担任虞城县城郊乡郑庄村生产队长开始,到从郑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老党员杨永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在日记本上留下的誓言:“破上百十斤,豁出命来干,面貌不改变,不算英雄汉。”从1973年当生产队长开始,他写了40本工作日记,记录下他在郑庄的足迹和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的心血和执着,写满了他对郑庄群众的深情。

“我树立雄心,发下誓言,决心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学一手技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忠于党的赤胆决心。”

——摘自杨永良1976年4月20日工作日记

2月2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记者在郑庄村村室里见到了年已68岁的杨永良。杨永良高高的个子,面容清瘦,一双粗糙的大手温暖而有力。他从一个纸箱里取出日记本,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记者看到,一本本封皮泛黄的笔记本,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墨蓝色的笔迹依然是那样的清晰。每一个字符,都好似老党员的一颗滚烫的心。

老杨能坚持写工作日记,得益于他能够坚持学习。在他刚当生产队长时,就在队里办起了政治夜校。队里的青年通过政治学习,思想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比方说,队里计划明天往地里送粪,天明起来一看,队里的粪堆不见了,被一堆一堆均匀地分布在大田里,可谁也不承认自己半夜起来干活,连工分也不要。那时上大学兴推荐,大队里连续4年的推荐指标都出自他们生产队。在他出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时,他更是从思想教育入手,组织青年学习,使得全大队的青年政治觉悟大提升,帮助军烈属、五保户等困难群众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大队团支部连续多年被团县委评为“先进团支部”,他本人多次获得“模范团干”等荣誉称号。

对老杨来说,写日记反过来又促进了他的学习。他说:“对一些党的大政方针,光读读看看记不住,也理解不深刻,写在日记里就能促进理解,理解透了开广播会时就能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老百姓才能接受得了。”

“村干部官不大,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村村看村村,户户看干部,干部看的是支书。”

——摘自杨永良1987年8月28日工作日记

杨永良时刻牢记自己在村民中要以身作则,从来不把自己当“官”看。1995年,村里想打井解决群众浇地的困难,有个村民组的群众不想出劳力,打井队在田地里等着不能开工。在经过几次上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正在感冒发烧的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扛起铁锨,带领村干部为打井队挖坑做前期准备工作。这个村民组的群众坐不住了,感慨地说:“人家老杨为了啥,打好井又不能浇自家的地,咱们出工吧!”这一年,郑庄村打了14眼机井,一下子解决了村民种地靠天吃饭的问题。

在老杨的心中,群众的问题没小事。1999年11月,村民杨永刚与杨得起因自留地灰角遗失引发纠纷,两家都在地边栽树,矛盾冲突随时都可能升级。灰角不可能再找到,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连续几天里,老杨好似生了病,坐卧不安,有时睡着睡着突然坐起来。老杨回忆起这件事,风趣地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最终想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两家不是弄乱了地边吗,咱从地南头路边量起,一共几口人的地,拿总长一除,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给两家划清了地边,重打了灰角。两家人都心服口服,握手言和。解决完纠纷后,老杨将这件事记在工作日记上,当天晚上睡了个好觉。

2003年7月20日,日记写的是老杨在郑庄小学捐资建校动员会上的讲话。老杨说,捐资建校,是他在村支书岗位上最难忘的一件事。那时,郑庄小学教室部分已是危房,为了安全起见,有3个班的学生不得不转到临近村小学去上学。这一年,上面拨下来建校款,不过还得村里配套一部分。为了让群众自愿捐款,他一连开了23天的广播会讲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在老杨的努力下,村民们终于纷纷解囊,当年盖成了18间标准化教室,解决了村里孩子的上学问题。村民刘景福说:“教室焕然一新,安全了,环境也好了,我们当家长的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这多亏了杨支书!”

“老牛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虽然已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是仍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摘自杨永良2005年5月26日申请退休时的工作日记

为群众付出的点点滴滴,杨永良却没有记在工作日记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自修介绍说,老杨时刻关心着村里困难群众的疾苦。现年98岁的村民张凤仙的儿子在外工作,丧偶的她独自居住在村里。老杨一直把她当亲人一样照顾,经常帮她打面、买药、买煤球什么的,一碰到下雨天,老杨最先想到是她家的房子漏不漏雨,就是半夜里也要起来去看一看。村里人不理解,说老杨跟她没亲没故,操这么多心为啥?老杨说:“咱是党员、是村党支部书记,关心村里的困难群众是分内的事。”

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的杨永良,依然散发着余热,帮助村里做工作,尽一个老党员的职责。2014年,村里修下水道,一些群众意见大,担心下水道离房子近,水透过墙体渗到屋里。是老杨一趟趟到群众家里做工作,有时一谈就是半夜,最后终于做通所有群众的工作,下水道得以顺利修建,提升了全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村室外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村民杨成文对记者说:“老支书目前住的还是3间土墙屋子。他辛辛苦苦几十年不贪不占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俺郑庄的老百姓!”

春华秋实。在杨永良和继任村领导班子的努力下,如今的郑庄,正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多措并举多轮驱动,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了三产联动、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郑庄村人民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各项民生事业也得到了保障。杨永良本人也接连多年被虞城县委和城郊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商丘要闻
老党员杨永良和他的四十本工作日记
2016-03-01 09:00   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王支援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自从担任虞城县城郊乡郑庄村生产队长开始,到从郑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老党员杨永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在日记本上留下的誓言:“破上百十斤,豁出命来干,面貌不改变,不算英雄汉。”从1973年当生产队长开始,他写了40本工作日记,记录下他在郑庄的足迹和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的心血和执着,写满了他对郑庄群众的深情。

“我树立雄心,发下誓言,决心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学一手技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忠于党的赤胆决心。”

——摘自杨永良1976年4月20日工作日记

2月28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记者在郑庄村村室里见到了年已68岁的杨永良。杨永良高高的个子,面容清瘦,一双粗糙的大手温暖而有力。他从一个纸箱里取出日记本,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记者看到,一本本封皮泛黄的笔记本,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墨蓝色的笔迹依然是那样的清晰。每一个字符,都好似老党员的一颗滚烫的心。

老杨能坚持写工作日记,得益于他能够坚持学习。在他刚当生产队长时,就在队里办起了政治夜校。队里的青年通过政治学习,思想素质得到迅速提高。比方说,队里计划明天往地里送粪,天明起来一看,队里的粪堆不见了,被一堆一堆均匀地分布在大田里,可谁也不承认自己半夜起来干活,连工分也不要。那时上大学兴推荐,大队里连续4年的推荐指标都出自他们生产队。在他出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时,他更是从思想教育入手,组织青年学习,使得全大队的青年政治觉悟大提升,帮助军烈属、五保户等困难群众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大队团支部连续多年被团县委评为“先进团支部”,他本人多次获得“模范团干”等荣誉称号。

对老杨来说,写日记反过来又促进了他的学习。他说:“对一些党的大政方针,光读读看看记不住,也理解不深刻,写在日记里就能促进理解,理解透了开广播会时就能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老百姓才能接受得了。”

“村干部官不大,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村村看村村,户户看干部,干部看的是支书。”

——摘自杨永良1987年8月28日工作日记

杨永良时刻牢记自己在村民中要以身作则,从来不把自己当“官”看。1995年,村里想打井解决群众浇地的困难,有个村民组的群众不想出劳力,打井队在田地里等着不能开工。在经过几次上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正在感冒发烧的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扛起铁锨,带领村干部为打井队挖坑做前期准备工作。这个村民组的群众坐不住了,感慨地说:“人家老杨为了啥,打好井又不能浇自家的地,咱们出工吧!”这一年,郑庄村打了14眼机井,一下子解决了村民种地靠天吃饭的问题。

在老杨的心中,群众的问题没小事。1999年11月,村民杨永刚与杨得起因自留地灰角遗失引发纠纷,两家都在地边栽树,矛盾冲突随时都可能升级。灰角不可能再找到,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连续几天里,老杨好似生了病,坐卧不安,有时睡着睡着突然坐起来。老杨回忆起这件事,风趣地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最终想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两家不是弄乱了地边吗,咱从地南头路边量起,一共几口人的地,拿总长一除,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给两家划清了地边,重打了灰角。两家人都心服口服,握手言和。解决完纠纷后,老杨将这件事记在工作日记上,当天晚上睡了个好觉。

2003年7月20日,日记写的是老杨在郑庄小学捐资建校动员会上的讲话。老杨说,捐资建校,是他在村支书岗位上最难忘的一件事。那时,郑庄小学教室部分已是危房,为了安全起见,有3个班的学生不得不转到临近村小学去上学。这一年,上面拨下来建校款,不过还得村里配套一部分。为了让群众自愿捐款,他一连开了23天的广播会讲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在老杨的努力下,村民们终于纷纷解囊,当年盖成了18间标准化教室,解决了村里孩子的上学问题。村民刘景福说:“教室焕然一新,安全了,环境也好了,我们当家长的也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了,这多亏了杨支书!”

“老牛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我虽然已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是仍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摘自杨永良2005年5月26日申请退休时的工作日记

为群众付出的点点滴滴,杨永良却没有记在工作日记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自修介绍说,老杨时刻关心着村里困难群众的疾苦。现年98岁的村民张凤仙的儿子在外工作,丧偶的她独自居住在村里。老杨一直把她当亲人一样照顾,经常帮她打面、买药、买煤球什么的,一碰到下雨天,老杨最先想到是她家的房子漏不漏雨,就是半夜里也要起来去看一看。村里人不理解,说老杨跟她没亲没故,操这么多心为啥?老杨说:“咱是党员、是村党支部书记,关心村里的困难群众是分内的事。”

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的杨永良,依然散发着余热,帮助村里做工作,尽一个老党员的职责。2014年,村里修下水道,一些群众意见大,担心下水道离房子近,水透过墙体渗到屋里。是老杨一趟趟到群众家里做工作,有时一谈就是半夜,最后终于做通所有群众的工作,下水道得以顺利修建,提升了全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村室外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村民杨成文对记者说:“老支书目前住的还是3间土墙屋子。他辛辛苦苦几十年不贪不占为了啥?还不是为了俺郑庄的老百姓!”

春华秋实。在杨永良和继任村领导班子的努力下,如今的郑庄,正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多措并举多轮驱动,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了三产联动、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郑庄村人民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各项民生事业也得到了保障。杨永良本人也接连多年被虞城县委和城郊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 曹娟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污水时常冒出 居民希...
连接变压器电缆存隐 ...
睢阳区公用事业局:这段华夏路绿化树和路灯都在考虑中
高高兴兴搬新家 为何电价如此高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两城”联创在行动
非遗产品网销俏 贫困...
酷暑难耐哪里去 纳凉...
超载了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