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728)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12-17 17:07

一晦一明

“一晦一明”意即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在他的著作《庄子·田子方》中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说:孔子拜见老聃,老聃刚洗了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孔子在门下屏蔽之处等候,不一会儿见到老聃,孔子惊奇地说:“是孔丘我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真像是枯槁的树桩,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老聃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浑沌鸿濛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不解地问:“您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聃说:“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闭而不能谈论,还是让我为你说个大概。最为阴冷的阴气是那么肃肃寒冷,最为灼热的阳气是那么赫赫炎热,肃肃的阴气出自苍天,赫赫的阳气发自大地;阴阳二气相互交通融合,因而产生万物,有时候还会成为万物的纲纪却不会显现出具体的形体。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为,却不能看到它造就万物、推演变化的功绩。生长有它萌发的初始阶段,死亡也有它消退败亡的归向,但是开始和终了相互循环,没有开端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们变化的穷尽。倘若不是这样,那么谁又能是万物的本源!”

孔子听了,说:“请问游心于宇宙之初、万物之始的情况。”

老聃回答:“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美’‘至乐’了,体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乐’,这就叫作‘至人’。”

孔子说:“我希望能听到那样的方法。”

老聃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生活的草泽;水生的虫豸,不害怕改变生活的水域。这是因为只进行了小小的变化而没有失去惯常的生活环境,这样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就不会进入到内心。普天之下,莫不是万物共同生息的环境?获得这共同生活的环境而又混同其间,那么人的四肢以及众多的躯体都将最终变成为尘垢。而死亡、生存终结、开始也将像昼夜更替一样,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扰乱它,更何况去介意那些得失祸福呢?舍弃得失祸福之类附属于己的东西,就像丢弃泥土一样,懂得自身远比这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变化而丧失。况且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过终极,怎么值得使内心忧患!已经体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晓这个道理。”

孔子说:“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来修养心性,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够免于这样做呢?”

老聃说:“不是这样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对于德行,无须加以培养万物也不会脱离他的影响,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太阳与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着修养呢!”

孔子从老聃那儿走出,把见到老聃的情况告诉给了他的弟子颜回,说:“我对于大道,就好像瓮中的小飞虫对于瓮外的广阔天地啊!不是老聃的启迪揭开了我的蒙昧,我就不知道天地之大。”

老聃说的“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原文为“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一晦一明”这一成语由此而来。

例句:“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728)
2021-12-17 17:07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一晦一明

“一晦一明”意即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在他的著作《庄子·田子方》中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说:孔子拜见老聃,老聃刚洗了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孔子在门下屏蔽之处等候,不一会儿见到老聃,孔子惊奇地说:“是孔丘我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真像是枯槁的树桩,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老聃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浑沌鸿濛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不解地问:“您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老聃说:“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闭而不能谈论,还是让我为你说个大概。最为阴冷的阴气是那么肃肃寒冷,最为灼热的阳气是那么赫赫炎热,肃肃的阴气出自苍天,赫赫的阳气发自大地;阴阳二气相互交通融合,因而产生万物,有时候还会成为万物的纲纪却不会显现出具体的形体。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为,却不能看到它造就万物、推演变化的功绩。生长有它萌发的初始阶段,死亡也有它消退败亡的归向,但是开始和终了相互循环,没有开端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们变化的穷尽。倘若不是这样,那么谁又能是万物的本源!”

孔子听了,说:“请问游心于宇宙之初、万物之始的情况。”

老聃回答:“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至美’‘至乐’了,体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乐’,这就叫作‘至人’。”

孔子说:“我希望能听到那样的方法。”

老聃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生活的草泽;水生的虫豸,不害怕改变生活的水域。这是因为只进行了小小的变化而没有失去惯常的生活环境,这样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就不会进入到内心。普天之下,莫不是万物共同生息的环境?获得这共同生活的环境而又混同其间,那么人的四肢以及众多的躯体都将最终变成为尘垢。而死亡、生存终结、开始也将像昼夜更替一样,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扰乱它,更何况去介意那些得失祸福呢?舍弃得失祸福之类附属于己的东西,就像丢弃泥土一样,懂得自身远比这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为珍贵,珍贵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变化而丧失。况且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过终极,怎么值得使内心忧患!已经体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晓这个道理。”

孔子说:“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来修养心性,古时候的君子,又有谁能够免于这样做呢?”

老聃说:“不是这样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对于德行,无须加以培养万物也不会脱离他的影响,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太阳与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着修养呢!”

孔子从老聃那儿走出,把见到老聃的情况告诉给了他的弟子颜回,说:“我对于大道,就好像瓮中的小飞虫对于瓮外的广阔天地啊!不是老聃的启迪揭开了我的蒙昧,我就不知道天地之大。”

老聃说的“消逝、生长、满盈、虚空,时而晦暗时而显明,一天天地改变,一月月地演化”,原文为“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一晦一明”这一成语由此而来。

例句:“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流沙被克服 路面修好了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网友留言选登
归德华府小区如果验收顺利元旦前就能用上暖气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管护蔬菜秧苗
采摘草莓
凤鸣岛晨曦
迎宾东路 日新月异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经协商授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