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710)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11-22 16:17

击壤鼓腹

“击壤鼓腹”中的“击壤”,是上古时代的一种投掷游戏;“鼓腹”的意思即鼓起肚子,形容吃得饱。这一成语原本说的是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来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马蹄》。

《马蹄》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在庄子的眼里,他所处的当时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摈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对人们的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此文对于仁义、礼乐的所谓虚伪性、蒙蔽性揭露得很深刻。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寄喻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第二部分对比上古时代一切都具有共同的本性,一切都生成于自然,谴责后代推行仁、义、礼、乐摧残了人的本性和事物的真情,并直接指出这就是“圣人之过”。第三部分继续以马作比喻,进一步说明一切羁绊都是对自然本性的摧残,圣人推行的所谓仁义,只能是鼓励人们“争归于利”。庄子的思想主要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所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想摈弃一切所谓假慈、假仁、假义等“大伪”。实际上是一种空想。社会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既然发展到了圣人主张以仁义礼智信治世的时代,如果把这些也摒弃,其实也是一种人为。所以,深入思考起来,庄子的思想有的也是互相矛盾的。

《庄子·马蹄》中有这么一段:“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通作‘摩’,触摩),怒则分背(背对着背)相踶(dì,踢的意思)。马知(智巧)已此矣。夫加之以衡(车辕前面的横木)扼(亦作‘轭’。叉马颈的条木),齐之以月题(马额上状如月形的佩饰),而马知介(独)倪(睨,侧目怒视之意)、闉扼(曲颈不伸,抗拒木轭)、鸷(zhì,凶猛)曼(狂突。鸷曼指马暴戾不驯)、诡衔(意思是马诡谲地想吐出口里的橛衔)、窃辔(偷偷地想脱出马笼头)。故马之知(智巧)而态(能)至盗(与人抗敌的意思)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口里所含的食物)而熙(通作‘嬉’,嬉戏),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饱饱的)而游(游戏,游玩),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再说马。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这时的马,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事,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不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而不能终止。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

“击壤鼓腹”这一成语,便是从《庄子·马蹄》中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而来的,被人们用以称颂太平盛世。

例句:“长使仆辈为匪人耶?其终无以见明,而不得击壤鼓腹乐尧、舜之道耶?”(唐代柳宗元《与裴埙书》)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710)
2021-11-22 16:17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击壤鼓腹

“击壤鼓腹”中的“击壤”,是上古时代的一种投掷游戏;“鼓腹”的意思即鼓起肚子,形容吃得饱。这一成语原本说的是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来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马蹄》。

《马蹄》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在庄子的眼里,他所处的当时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摈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对人们的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此文对于仁义、礼乐的所谓虚伪性、蒙蔽性揭露得很深刻。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寄喻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第二部分对比上古时代一切都具有共同的本性,一切都生成于自然,谴责后代推行仁、义、礼、乐摧残了人的本性和事物的真情,并直接指出这就是“圣人之过”。第三部分继续以马作比喻,进一步说明一切羁绊都是对自然本性的摧残,圣人推行的所谓仁义,只能是鼓励人们“争归于利”。庄子的思想主要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所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想摈弃一切所谓假慈、假仁、假义等“大伪”。实际上是一种空想。社会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既然发展到了圣人主张以仁义礼智信治世的时代,如果把这些也摒弃,其实也是一种人为。所以,深入思考起来,庄子的思想有的也是互相矛盾的。

《庄子·马蹄》中有这么一段:“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通作‘摩’,触摩),怒则分背(背对着背)相踶(dì,踢的意思)。马知(智巧)已此矣。夫加之以衡(车辕前面的横木)扼(亦作‘轭’。叉马颈的条木),齐之以月题(马额上状如月形的佩饰),而马知介(独)倪(睨,侧目怒视之意)、闉扼(曲颈不伸,抗拒木轭)、鸷(zhì,凶猛)曼(狂突。鸷曼指马暴戾不驯)、诡衔(意思是马诡谲地想吐出口里的橛衔)、窃辔(偷偷地想脱出马笼头)。故马之知(智巧)而态(能)至盗(与人抗敌的意思)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口里所含的食物)而熙(通作‘嬉’,嬉戏),鼓腹(鼓着肚子,意指吃得饱饱的)而游(游戏,游玩),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再说马。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这时的马,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事,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不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而不能终止。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

“击壤鼓腹”这一成语,便是从《庄子·马蹄》中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而来的,被人们用以称颂太平盛世。

例句:“长使仆辈为匪人耶?其终无以见明,而不得击壤鼓腹乐尧、舜之道耶?”(唐代柳宗元《与裴埙书》)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农业高效园区成为乡 ...
寒潮来袭 树木“穿衣”
商丘国际会展中心项 ...
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拓...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经协商授权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商丘网”,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