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670)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9-08 08:47

倾耳而听

“倾耳而听”中的“倾”为歪、侧着的意思。这一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侧着耳朵听。寓意为凡事须仔细听。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睢阳人戴圣编著的《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泛指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人),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充的意思)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孔子在家休息,他的弟子子夏在旁边侍立。子夏问道:“请问《诗经》上所说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怎样做才可以被叫作‘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百姓的父母’嘛,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用来普及于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子夏说:“什么是‘百姓的父母’,学生已经领教了。再请问什么叫作‘五至’?”孔子回答说:“既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与乐是相生相成。这种道理,瞪大眼睛来看,你无法看得到;支棱起耳朵来听,你无法听得到;但君王的这种思想却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作五至。”

文中的“三无”,指的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有学者研究说:此三者皆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所以称为“无”。但此“无”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大有”“真有”的“礼乐之原”。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说:“无声之乐,谓心之和而无待于声也。无体之礼,谓心之敬而无待于事也。无服之丧,谓心之至诚恻怛而无待于服也。三者存乎心,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焉则为《诗》,行之则为礼、为乐、为哀,而无所不至。盖五至者礼乐之实,而三无者礼乐之原也。”这就是说,“五至”所讨论的是“礼乐之实”,即心之所之、志之所至的问题,或者说是礼乐的本质问题。而“三无”所讨论的则是“礼乐之原”,即礼乐的来源问题。我们知道,乐皆有其声,礼皆有其体,丧皆有其服。这是就礼乐之存在而言。若察其源而究其始,则应看到乐之源本来无声,也无待于声,有“心之和”便足;礼之源亦本来无体,也无待于体,有“心之敬”便是;丧之源乃本来无服,也无待于服,心存“至诚恻怛”,便是丧之起源。孙希旦的这一认识,大概本于传说中的孔子的论述。据说孔子曾说过:“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这一段话里有对“三无”的解释,也有变了形的“五至”的提法。其三无所涉及的“敬也”“忧也”“欢也”,正如孙希旦所分析的那样,不是别的,乃是“心之”敬、忧、欢,是心所保持的某种状态,或者叫心态。心的状态不同于“心之所之”,它不是“志”,而是“志”之所自,照孙希旦的说法,叫作“三者存乎心,由是而之焉则为志”。换句话说,它是先于志而存于心且充于体的“气”。如果心存敬态,则礼气充体,“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而行之则礼至;心存忧态,则丧气充体,“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而行之则丧至;心存欢态,则乐气充体,“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而行之则乐至;如此等等。后来孟子说的作为“体之充也”的气,和作为“气之帅也”的志,应该便是从这些地方演化出来的。

由于孔子说的五至“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就有了“倾耳而听”这一成语。

例句:“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670)
2021-09-08 08:47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倾耳而听

“倾耳而听”中的“倾”为歪、侧着的意思。这一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侧着耳朵听。寓意为凡事须仔细听。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睢阳人戴圣编著的《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泛指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人),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充的意思)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孔子在家休息,他的弟子子夏在旁边侍立。子夏问道:“请问《诗经》上所说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怎样做才可以被叫作‘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百姓的父母’嘛,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用来普及于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子夏说:“什么是‘百姓的父母’,学生已经领教了。再请问什么叫作‘五至’?”孔子回答说:“既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与乐是相生相成。这种道理,瞪大眼睛来看,你无法看得到;支棱起耳朵来听,你无法听得到;但君王的这种思想却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作五至。”

文中的“三无”,指的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有学者研究说:此三者皆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所以称为“无”。但此“无”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大有”“真有”的“礼乐之原”。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说:“无声之乐,谓心之和而无待于声也。无体之礼,谓心之敬而无待于事也。无服之丧,谓心之至诚恻怛而无待于服也。三者存乎心,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焉则为《诗》,行之则为礼、为乐、为哀,而无所不至。盖五至者礼乐之实,而三无者礼乐之原也。”这就是说,“五至”所讨论的是“礼乐之实”,即心之所之、志之所至的问题,或者说是礼乐的本质问题。而“三无”所讨论的则是“礼乐之原”,即礼乐的来源问题。我们知道,乐皆有其声,礼皆有其体,丧皆有其服。这是就礼乐之存在而言。若察其源而究其始,则应看到乐之源本来无声,也无待于声,有“心之和”便足;礼之源亦本来无体,也无待于体,有“心之敬”便是;丧之源乃本来无服,也无待于服,心存“至诚恻怛”,便是丧之起源。孙希旦的这一认识,大概本于传说中的孔子的论述。据说孔子曾说过:“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这一段话里有对“三无”的解释,也有变了形的“五至”的提法。其三无所涉及的“敬也”“忧也”“欢也”,正如孙希旦所分析的那样,不是别的,乃是“心之”敬、忧、欢,是心所保持的某种状态,或者叫心态。心的状态不同于“心之所之”,它不是“志”,而是“志”之所自,照孙希旦的说法,叫作“三者存乎心,由是而之焉则为志”。换句话说,它是先于志而存于心且充于体的“气”。如果心存敬态,则礼气充体,“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而行之则礼至;心存忧态,则丧气充体,“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而行之则丧至;心存欢态,则乐气充体,“由是而之焉则为志”,发而行之则乐至;如此等等。后来孟子说的作为“体之充也”的气,和作为“气之帅也”的志,应该便是从这些地方演化出来的。

由于孔子说的五至“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就有了“倾耳而听”这一成语。

例句:“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白云如练蓝天如画
我市各医院诊疗秩序 ...
安全有序 排队办理
“中华慈善日”宣传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