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652)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8-12 09:06

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中的“灼”为明白。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大宗师》。该文中虚拟一个理想中的“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说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而后当(恰当,正确),其所待者特(但,不过)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针对,对付)寡,不雄成(不雄据自己的成绩,即不凭借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傲视他人、凌驾他人),不谟(不图谋、不算计)士(通作‘事’。一说“士”当就字面讲,‘谟士’则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士人的信赖)。若然者,过而弗悔,当(恰巧,正好)而不自得(自以为得意)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沾湿),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通作‘格’)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言气息深沉,发自根本),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言语吞吐像堵在喉头似的)若哇(象声词,形容声音靡曼)。其耆欲深者,其天机(天生的神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通‘拒’,拒绝、回避的意思);翛然(无拘束,自由自在的样子)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当为‘损’字之讹,损害的意思)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额);凄然似秋,煖(xuān,同‘煊’,温暖的意思)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合适,相称)而莫知其极。”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熏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啊!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作“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会战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不过是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作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庄子·大宗师》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对道的见解又是那么透彻,所以后来就有了“真知灼见”这一成语。

例句:“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652)
2021-08-12 09:06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中的“灼”为明白。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正确的认识,透辟的见解。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的著作《庄子·大宗师》。该文中虚拟一个理想中的“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说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而后当(恰当,正确),其所待者特(但,不过)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针对,对付)寡,不雄成(不雄据自己的成绩,即不凭借自己取得的成绩而傲视他人、凌驾他人),不谟(不图谋、不算计)士(通作‘事’。一说“士”当就字面讲,‘谟士’则采用不正当手段谋取士人的信赖)。若然者,过而弗悔,当(恰巧,正好)而不自得(自以为得意)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沾湿),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通作‘格’)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言气息深沉,发自根本),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言语吞吐像堵在喉头似的)若哇(象声词,形容声音靡曼)。其耆欲深者,其天机(天生的神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通‘拒’,拒绝、回避的意思);翛然(无拘束,自由自在的样子)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当为‘损’字之讹,损害的意思)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额);凄然似秋,煖(xuān,同‘煊’,温暖的意思)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合适,相称)而莫知其极。”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熏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啊!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作“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会战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不过是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作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庄子·大宗师》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人”对道的见解又是那么透彻,所以后来就有了“真知灼见”这一成语。

例句:“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梁园区廉政广场 乒乓球桌又破又少 相关部门将申请维修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共克时艰 抗击疫情
我市12—17岁人群可 ...
共克时艰 战胜疫情
全天候坚守战“疫”一线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