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一十一

清代廉吏陈天清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4-30 09:53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终其一生,陈天清都没能取得显赫的官职,也没有积累巨额的财富。这似乎不符合多数人心中对于“成功人士”的定位。但如果抛开出将入相、光宗耀祖、掌握权柄等这些旧俗的评价标准,从一个更纯粹的“人”的角度来看待,富有才学、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挑战权威、造福一方的陈天清的一生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没有高官厚禄的陈天清能够青史留名,至今被柘城人追忆。

聪慧少年 博闻强识

陈天清,字如水,柘城县陈青集镇陈集村人。他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己丑年(1649年)中进士;后历任平乡知县、工部主事等职,一生为官清正,勤政为民,在学识方面有较高造诣,是清代陈氏家族的一个代表人物。

陈天清祖上世居虎陈。据清代著名教育家、同为柘城人的窦克勤撰写的《工部主事陈公墓志铭》所述,陈氏自始祖传至陈升,始居县城。陈升生陈诏,陈诏是陈天清的曾祖父,为县学廪膳生,其学问在柘城颇有影响。陈诏子陈善化,陈善化子陈鋀。陈鋀是陈天清父亲。陈天清弟兄二人,他有个弟弟叫陈天朝,也是邑学生员。此后,他们这支陈氏定居东陈集成为村庄,即现在的陈青集。

据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陈天清异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刚一进入学堂,私塾老师就非常器重他。虽然他们陈家迁居柘城县城已经多代,但并不富裕,家里依然很穷,连书籍也买不起。陈父见他酷爱读书,就给他借书阅读。按照窦克勤在《工部主事陈公墓志铭》中所写的内容,陈天清一夜之间便能把书读完,并且“尽窥其秘,置不再观,叩之豁如也”。也就是说,陈天清每读一书,都能深刻领会书中内涵,从此放下不再观看。如果有人问他书中内容,他都能对答如流。书读得好,陈天清文章写得也是辞藻华丽,条理清晰,对事物的论证有理有据,见解独到,从不人云亦云,同窗好友“皆谢不及”。大概是他“胸有夙悟”,因而成竹在胸,落笔成文。

正当陈天清刻苦读书,准备冲刺乡试的时候,他的父母却相继患病。当时正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及其他武装多次进攻柘城,社会秩序紊乱,很多家庭的生活陷入困顿。陈天清在这兵灾人祸之时,无钱给父母治病,只能到朋友处转借些银两再请郎中。好不容易请来郎中开了药方,陈天清却因为药铺关门停业而无处买药。他心急如焚,在夜里焚香向上天祈祷,愿以自己的身体替代父母让二老健康长寿。此后,他因伤心过度也一病不起。

陈天清的孝心并没能挽留住父母,二老相继离开人世。陈天清请来老家虎陈的族人把父母埋葬。光绪版《柘城县志·陈天清传》记载,此时的他“哀毁愈情,手足卒痦以营葬事,人谓有礼”。在当时的孝道文化中,陈天清被大家夸赞为知书达礼的孝子。

把父母埋葬后,陈天清的病情虽然慢慢好转,但贫困的家境并没有改变。于是他效法北宋名臣范仲淹划粥而食,过最简朴的日子。“值强暴侵侮不与校,益奋志读书。”虽然极其困惫,仍然手不释卷,刻苦攻读。两年后,他的努力得到回报,27岁的陈天清补博士弟子,即被增补为府学生员。他曾经说:“吾之学从忧勤惕厉中来,与世俗呫哔不同也。”陈天清自认为,他的优异成绩是从忧患、勤奋、警惕、谨慎与激励中得来,与世俗中的勤奋诵读是不同的。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顺治二年(1645年)秋,31岁的陈天清考中乙酉榜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秋,35岁的陈天清参加己丑榜会试,考中进士。从此,他进入仕途。次年春,陈天清到现在的河北邢台平乡县做知县。

刚到任,公堂上悬挂的一块“恶人牌”就引起了陈天清的注意。他向同僚询问事情的原委,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这是掌管诉讼的官吏所列举的县里爱告状的人。”闻听此言,陈天清突然严肃地说:“官吏有善有恶。如果恶在官吏,你说人家恶,人家则是一个善人。你说,他这个恶人之名,加得对吗?”陈天清立刻命衙役把悬挂在公堂的“恶人牌”拆除。

平乡位置偏僻,县、乡弟子大多没有读过书。陈天清发现这一现象后,决心作出改变。他在县域内设立义学200余所,捐出自己的俸禄聘请塾师,编写讲义用于义学教学。有时,他还亲自到课堂为学子们讲学,想方设法鼓励全县学子入学读书。如此不到三年,诵读之声已遍布平乡四野,社会风气也随之好转。陈天清廉明倡学的做法也因此声震上下,使他闻名州府。

平乡县地势低洼,每遇夏秋雨季便积水严重。百姓也常常因为排水问题发生争执,引发邻里矛盾。为解决排水和内涝的问题,陈天清一边筑建堤坝,疏通沟渠,一边勘探地形,绘制图纸,上报朝廷,建议工部开挖河道。朝廷下旨让他“便宜行事,民不可罹水害”。

陈天清在平乡8年,兴利除害,殚心尽职,曾说:“大事让它化为小事,小事让它化为无事。我作为县令,也信心十足,治理好全县了!”

刚正不阿 深得民心

陈天清在平乡做知县时遇到了一起冤案。当时平乡县一杨姓百姓蒙冤入狱,其家人得知陈天清为政清廉,便递状纸作辩护,希望还杨姓百姓一个清白。陈天清接状纸后认真查看案卷,了解案情,把当事人提上公堂审理。经过一番调查,陈天清也觉得杨姓百姓冤枉,叹息说:“哪有杀人之后不赶快离开案发地点的?”于是,他通过明察暗访,彻底查清此案,要替杨姓百姓翻案。

这个案件的漏洞比较明显,但要推翻以前的错误判决却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件案子之前是陈天清的上级郡守作出的判决。如果要还杨姓百姓一个清白,无疑会折了郡守的面子,让领导颜面无光。如果是混迹官场如鱼得水之人,恐怕会直接无视案情维持原判以维护领导尊严,但陈天清不同,他是个有信念的人。

郡守得知陈天清重查此案,便想方设法制造阻力,设置障碍。面对困难,陈天清没有知难而退,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甚至书写了“天道神明”四字匾额悬挂于公堂,并表态说:“我以此为座右铭,其他就全不管了!”郡守见他志不可夺,转而嘉奖他识大体、讲节操,夸奖他说:“陈县令真是位公正之人!”从此之后,这位郡守命令本州其他官员向陈天清学习,每遇到棘手的事也会向陈天清询问。

自明代天启年间以来,群聚在邢台西山的盗匪越来越多。清朝定鼎中原之后,这些盗匪散居四境,经常手持长矛、大刀劫掠百姓。因为平乡与邢台相距很近,所以平乡百姓也深受其害,无法安居乐业。陈天清了解到这种情况,并没有直接围剿这些盗匪,而是叹道:“他们也是人啊!又何至于此?但细想起来,他们也不过是饥寒交迫,失于教训而已!”于是,他仔细揣摩盗匪心理,张榜各处,限三年时间约他们改行,改行者给予宽恕。但这些盗匪不但不改行,反而把榜文撕掉,威胁县衙。陈天清得知这些盗匪无悔过之意时,怒道:“真是亡命之徒,不能再容忍他们胡作非为了!”于是,他施巧计让盗贼倾巢而出。在盗匪进平乡县城抢掠时将他们全部擒获。同时,他又在盗匪的老巢四周设置奇兵围追堵截,将盗匪一网打尽,彻底消灭了平乡匪患。

在平乡知县任上,善恶分明、勤政爱民的陈天清深得民心。在他离任平乡知县时,平乡“父老遮道号泣,赴上宪请留不可”。也就是说,平乡父老乡亲赴州府请求留下陈天清。不少百姓甚至整日候在驿馆门前,希望在新知县到任时能劝告他离开平乡到别处就任。然而,新来的官员没有听取当地民声,反而怪罪百姓多管闲事。从此,平乡父老再不敢到驿馆。

继任官员到任后,见平乡县被陈天清治理得秩序井然,才知道平乡父老的良苦用心。当陈天清要离开平乡赶赴京城时,新知县不敢出门相送,打扮后悄悄到平乡境外等候与陈天清作别。

陈天清到京城后,平乡父老派代表到京城同他商量,要为他树碑立传。陈天清断然拒绝。但是民心难违,平乡百姓还是为他建立了祠堂,树立了肖像,并将政绩刻碑于石,岁时展拜。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一十一
清代廉吏陈天清
2021-04-30 09:53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终其一生,陈天清都没能取得显赫的官职,也没有积累巨额的财富。这似乎不符合多数人心中对于“成功人士”的定位。但如果抛开出将入相、光宗耀祖、掌握权柄等这些旧俗的评价标准,从一个更纯粹的“人”的角度来看待,富有才学、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挑战权威、造福一方的陈天清的一生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没有高官厚禄的陈天清能够青史留名,至今被柘城人追忆。

聪慧少年 博闻强识

陈天清,字如水,柘城县陈青集镇陈集村人。他顺治二年(1645年)中举;顺治己丑年(1649年)中进士;后历任平乡知县、工部主事等职,一生为官清正,勤政为民,在学识方面有较高造诣,是清代陈氏家族的一个代表人物。

陈天清祖上世居虎陈。据清代著名教育家、同为柘城人的窦克勤撰写的《工部主事陈公墓志铭》所述,陈氏自始祖传至陈升,始居县城。陈升生陈诏,陈诏是陈天清的曾祖父,为县学廪膳生,其学问在柘城颇有影响。陈诏子陈善化,陈善化子陈鋀。陈鋀是陈天清父亲。陈天清弟兄二人,他有个弟弟叫陈天朝,也是邑学生员。此后,他们这支陈氏定居东陈集成为村庄,即现在的陈青集。

据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陈天清异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刚一进入学堂,私塾老师就非常器重他。虽然他们陈家迁居柘城县城已经多代,但并不富裕,家里依然很穷,连书籍也买不起。陈父见他酷爱读书,就给他借书阅读。按照窦克勤在《工部主事陈公墓志铭》中所写的内容,陈天清一夜之间便能把书读完,并且“尽窥其秘,置不再观,叩之豁如也”。也就是说,陈天清每读一书,都能深刻领会书中内涵,从此放下不再观看。如果有人问他书中内容,他都能对答如流。书读得好,陈天清文章写得也是辞藻华丽,条理清晰,对事物的论证有理有据,见解独到,从不人云亦云,同窗好友“皆谢不及”。大概是他“胸有夙悟”,因而成竹在胸,落笔成文。

正当陈天清刻苦读书,准备冲刺乡试的时候,他的父母却相继患病。当时正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及其他武装多次进攻柘城,社会秩序紊乱,很多家庭的生活陷入困顿。陈天清在这兵灾人祸之时,无钱给父母治病,只能到朋友处转借些银两再请郎中。好不容易请来郎中开了药方,陈天清却因为药铺关门停业而无处买药。他心急如焚,在夜里焚香向上天祈祷,愿以自己的身体替代父母让二老健康长寿。此后,他因伤心过度也一病不起。

陈天清的孝心并没能挽留住父母,二老相继离开人世。陈天清请来老家虎陈的族人把父母埋葬。光绪版《柘城县志·陈天清传》记载,此时的他“哀毁愈情,手足卒痦以营葬事,人谓有礼”。在当时的孝道文化中,陈天清被大家夸赞为知书达礼的孝子。

把父母埋葬后,陈天清的病情虽然慢慢好转,但贫困的家境并没有改变。于是他效法北宋名臣范仲淹划粥而食,过最简朴的日子。“值强暴侵侮不与校,益奋志读书。”虽然极其困惫,仍然手不释卷,刻苦攻读。两年后,他的努力得到回报,27岁的陈天清补博士弟子,即被增补为府学生员。他曾经说:“吾之学从忧勤惕厉中来,与世俗呫哔不同也。”陈天清自认为,他的优异成绩是从忧患、勤奋、警惕、谨慎与激励中得来,与世俗中的勤奋诵读是不同的。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顺治二年(1645年)秋,31岁的陈天清考中乙酉榜举人。顺治六年(1649年)秋,35岁的陈天清参加己丑榜会试,考中进士。从此,他进入仕途。次年春,陈天清到现在的河北邢台平乡县做知县。

刚到任,公堂上悬挂的一块“恶人牌”就引起了陈天清的注意。他向同僚询问事情的原委,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这是掌管诉讼的官吏所列举的县里爱告状的人。”闻听此言,陈天清突然严肃地说:“官吏有善有恶。如果恶在官吏,你说人家恶,人家则是一个善人。你说,他这个恶人之名,加得对吗?”陈天清立刻命衙役把悬挂在公堂的“恶人牌”拆除。

平乡位置偏僻,县、乡弟子大多没有读过书。陈天清发现这一现象后,决心作出改变。他在县域内设立义学200余所,捐出自己的俸禄聘请塾师,编写讲义用于义学教学。有时,他还亲自到课堂为学子们讲学,想方设法鼓励全县学子入学读书。如此不到三年,诵读之声已遍布平乡四野,社会风气也随之好转。陈天清廉明倡学的做法也因此声震上下,使他闻名州府。

平乡县地势低洼,每遇夏秋雨季便积水严重。百姓也常常因为排水问题发生争执,引发邻里矛盾。为解决排水和内涝的问题,陈天清一边筑建堤坝,疏通沟渠,一边勘探地形,绘制图纸,上报朝廷,建议工部开挖河道。朝廷下旨让他“便宜行事,民不可罹水害”。

陈天清在平乡8年,兴利除害,殚心尽职,曾说:“大事让它化为小事,小事让它化为无事。我作为县令,也信心十足,治理好全县了!”

刚正不阿 深得民心

陈天清在平乡做知县时遇到了一起冤案。当时平乡县一杨姓百姓蒙冤入狱,其家人得知陈天清为政清廉,便递状纸作辩护,希望还杨姓百姓一个清白。陈天清接状纸后认真查看案卷,了解案情,把当事人提上公堂审理。经过一番调查,陈天清也觉得杨姓百姓冤枉,叹息说:“哪有杀人之后不赶快离开案发地点的?”于是,他通过明察暗访,彻底查清此案,要替杨姓百姓翻案。

这个案件的漏洞比较明显,但要推翻以前的错误判决却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件案子之前是陈天清的上级郡守作出的判决。如果要还杨姓百姓一个清白,无疑会折了郡守的面子,让领导颜面无光。如果是混迹官场如鱼得水之人,恐怕会直接无视案情维持原判以维护领导尊严,但陈天清不同,他是个有信念的人。

郡守得知陈天清重查此案,便想方设法制造阻力,设置障碍。面对困难,陈天清没有知难而退,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甚至书写了“天道神明”四字匾额悬挂于公堂,并表态说:“我以此为座右铭,其他就全不管了!”郡守见他志不可夺,转而嘉奖他识大体、讲节操,夸奖他说:“陈县令真是位公正之人!”从此之后,这位郡守命令本州其他官员向陈天清学习,每遇到棘手的事也会向陈天清询问。

自明代天启年间以来,群聚在邢台西山的盗匪越来越多。清朝定鼎中原之后,这些盗匪散居四境,经常手持长矛、大刀劫掠百姓。因为平乡与邢台相距很近,所以平乡百姓也深受其害,无法安居乐业。陈天清了解到这种情况,并没有直接围剿这些盗匪,而是叹道:“他们也是人啊!又何至于此?但细想起来,他们也不过是饥寒交迫,失于教训而已!”于是,他仔细揣摩盗匪心理,张榜各处,限三年时间约他们改行,改行者给予宽恕。但这些盗匪不但不改行,反而把榜文撕掉,威胁县衙。陈天清得知这些盗匪无悔过之意时,怒道:“真是亡命之徒,不能再容忍他们胡作非为了!”于是,他施巧计让盗贼倾巢而出。在盗匪进平乡县城抢掠时将他们全部擒获。同时,他又在盗匪的老巢四周设置奇兵围追堵截,将盗匪一网打尽,彻底消灭了平乡匪患。

在平乡知县任上,善恶分明、勤政爱民的陈天清深得民心。在他离任平乡知县时,平乡“父老遮道号泣,赴上宪请留不可”。也就是说,平乡父老乡亲赴州府请求留下陈天清。不少百姓甚至整日候在驿馆门前,希望在新知县到任时能劝告他离开平乡到别处就任。然而,新来的官员没有听取当地民声,反而怪罪百姓多管闲事。从此,平乡父老再不敢到驿馆。

继任官员到任后,见平乡县被陈天清治理得秩序井然,才知道平乡父老的良苦用心。当陈天清要离开平乡赶赴京城时,新知县不敢出门相送,打扮后悄悄到平乡境外等候与陈天清作别。

陈天清到京城后,平乡父老派代表到京城同他商量,要为他树碑立传。陈天清断然拒绝。但是民心难违,平乡百姓还是为他建立了祠堂,树立了肖像,并将政绩刻碑于石,岁时展拜。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28日)
两个存疑的公交车站名都改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景区装扮一新迎“五一”
风力发电 节能减排
2021年商丘市第八届 ...
红色经典诵读活动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