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84)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4-27 15:24

朱弦三叹

“朱弦三叹”中的“朱弦”,指乐器上的红色丝弦。“叹”为赞叹的意思;“三叹”:宗庙奏乐,一人唱歌,三人赞叹而应和。喻指音乐美妙,令人赞叹不已。这一成语常用来指称音乐的美妙。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睢阳人戴圣编著的《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审察,研究)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接近)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的礼仪)非致味也。《清庙》(周人祭祀先祖文王时演奏的乐章)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合祭先王的祭祀),尚玄酒(水)而俎腥鱼(生鱼),大羹(不调以盐、菜的肉汁)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节制、调节好恶之情)而反人道之正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一般人是不懂得乐的,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从辨别声进而懂得音,从辨别音进而懂得乐,从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如果礼乐都能够懂得的话,那就叫作有德。自以为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都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就像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都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一样。举例来说,演奏《清庙》乐章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奏出的声音并不是多么悦耳,一个人领头唱,只有三个人应和,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追求动听。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而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其目的显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由此看来,古先圣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礼记·乐记》又进一步解释制礼作乐的作用说:人生来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骚动。这是先天赋予人的本性。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影响而心动的,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是因为本性受到了外界的引诱。外物来到,人的心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生出两种态度:喜好或者是厌恶。这种喜好或厌恶的态度如果人的自身无法制约的话,再加上对于外界事物的引诱不能自我反省和正确对待,不能回到初生时平静的本性,那么人的天生的理性就泯灭了。本来外界事物就在不断地影响着人,如果再加上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好恶反应不能节制,如此,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外界事物完全征服,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到了这一地步,就会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之心,就会干出纵欲放荡胡作非为的事来,以致强者压迫弱者,人多的欺负人少的,聪明人欺骗老实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有病的人无法得到治疗,老人、幼童、丧失父母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有鉴于此,古代圣王才制礼作乐,为的是给人们制定出节制的办法。例如,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教,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这是用来调节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人们交际的。用礼来节制民心,用乐来调和民性,用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罚加以防范。礼、乐、刑、政,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得到贯彻而不发生梗阻,那么王道政治就完备了。

由于《礼记·乐记》中的“《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来就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例句:“《流水》一弹真绝调,朱弦三叹有余音。”(清代查慎行《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84)
2021-04-27 15:24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朱弦三叹

“朱弦三叹”中的“朱弦”,指乐器上的红色丝弦。“叹”为赞叹的意思;“三叹”:宗庙奏乐,一人唱歌,三人赞叹而应和。喻指音乐美妙,令人赞叹不已。这一成语常用来指称音乐的美妙。

典故出自西汉经学家、礼学家睢阳人戴圣编著的《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审察,研究)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接近)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的礼仪)非致味也。《清庙》(周人祭祀先祖文王时演奏的乐章)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合祭先王的祭祀),尚玄酒(水)而俎腥鱼(生鱼),大羹(不调以盐、菜的肉汁)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节制、调节好恶之情)而反人道之正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一般人是不懂得乐的,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从辨别声进而懂得音,从辨别音进而懂得乐,从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如果礼乐都能够懂得的话,那就叫作有德。自以为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乐,都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就像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都并不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一样。举例来说,演奏《清庙》乐章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下边是稀疏的孔,奏出的声音并不是多么悦耳,一个人领头唱,只有三个人应和,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追求动听。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而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其目的显然也不在于追求好吃。由此看来,古先圣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享受,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礼记·乐记》又进一步解释制礼作乐的作用说:人生来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骚动。这是先天赋予人的本性。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影响而心动的,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是因为本性受到了外界的引诱。外物来到,人的心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生出两种态度:喜好或者是厌恶。这种喜好或厌恶的态度如果人的自身无法制约的话,再加上对于外界事物的引诱不能自我反省和正确对待,不能回到初生时平静的本性,那么人的天生的理性就泯灭了。本来外界事物就在不断地影响着人,如果再加上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好恶反应不能节制,如此,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外界事物完全征服,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到了这一地步,就会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之心,就会干出纵欲放荡胡作非为的事来,以致强者压迫弱者,人多的欺负人少的,聪明人欺骗老实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有病的人无法得到治疗,老人、幼童、丧失父母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有鉴于此,古代圣王才制礼作乐,为的是给人们制定出节制的办法。例如,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教,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这是用来调节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人们交际的。用礼来节制民心,用乐来调和民性,用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罚加以防范。礼、乐、刑、政,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得到贯彻而不发生梗阻,那么王道政治就完备了。

由于《礼记·乐记》中的“《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来就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例句:“《流水》一弹真绝调,朱弦三叹有余音。”(清代查慎行《送陈泽州相国予告归》诗)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23日)
网友留言选登(4月22日)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我市园林部门积极开 ...
喷洒农药
商丘火车站2021年度 ...
凯四街升级改造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