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一十

明代忠烈陈闻诗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4-23 07:33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仅就知名度来说,陈闻诗绝对算不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以“陈闻诗”为关键词检索,号称无所不能的搜索平台只能提供一段不过几十字的简介,集纳海量学术文章的中国知网竟然找不到一篇相关学术论文。但如果以人物事迹作为判断标准,陈诗闻绝对算得上一位值得记忆的历史人物。他用牺牲自我的方式坚守了自己的程朱理学信念,并因此受到明廷表彰,入乡贤祠、忠义祠,被载入志书,得到后世纪念。

才华横溢 闻达于乡

陈闻诗,字庭训(一说廷训),号东里,学者称为“东里先生”。据柘城慈圣虎陈村陈氏保留的《陈氏家谱》记载,陈闻诗生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初一。其父名陈浩,字文涛,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六。虽然也是一位读书人,但陈浩一生勤于农事,未考取功名。也许是因为家中兄弟较多的缘故,陈浩长大后从虎陈迁居柘城县城西北七里井,娶妻王氏,生二子,长子陈伸德,次子陈闻诗。后来,陈浩的后裔逐步繁衍,成为陈庄,即今柘城邵园前李楼村小陈庄。

据《柘城县志》记载,陈闻诗“生而警颖,秀发眉宇翛然,识者知其不凡”。童年时期,父亲陈浩便让陈闻诗到外边求学,请当地有学问的塾师辅导他读书。陈闻诗很聪明,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他“日诵千余言,文采赡丽”。当时,柘城县督学萧公见到陈闻诗后觉得他不同寻常,便选取圣贤书中的名句进行试探。年少的陈闻诗不仅全部背诵了下来,而且还能讲出其中的道理。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颇有学识的陈闻诗大受萧公赞赏。未及弱冠,陈闻诗便补博士弟子员,享受县学补助。第二年,陈闻诗进入大梁书院读书,负责书院教学的官府台司及书院讲师都十分欣赏他,推荐了大批圣贤书给他。陈闻诗读书也很有特点,对程朱理学非常感兴趣,尤其对理学宗师所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讲求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十分着迷。在用心研读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处世规范,恪守伦理。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26岁的陈闻诗参加乡试,考中丁酉榜举人。陈闻诗平素为人敦厚朴实,并且处世谨慎。对待自己的朋友,他宽厚友善,以诚相待。在家里,他对父母十分孝顺。30岁时,陈闻诗父母相继去世,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他“以礼居丧,哀毁骨立”。即因父母的去世,他哀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此后,他“居恒闭户诵读,人罕睹其面,数十年绝迹公门,不乐仕进”。但也有文献记载,陈闻诗在此期间曾3次参加京城会试,均未考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他“益下帷发愤,期为名世儒”。就是说,即便此生无缘考中进士,也要发愤读书,成为当世名儒。自此,他“天文、地理以及星象、术数,靡不究其旨归,而于性命之学尤邃”。也就是说,他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及阴阳、历算等各种学问,对每种学问,他都穷追其理,精益求精。

在古代,人们对星象、术数看得很神秘,而陈闻诗学得这些卜课、占算之术并经常使用,一时间让三乡五里的乡亲敬佩不已,人们均传他是诸葛孔明再世。而恰恰就是这些阴阳历算之术,却给他立身处世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坚守理学 自戕明志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柘城爆发了明代历史上河南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师尚诏起义。

师尚诏起义由远襄人师尚诏、王邦用等人率领发起。起义爆发后,农民军首先攻占了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知府及守卫仓皇逃跑,检校董纶被生擒斩首。接着,师尚诏率军西进,“攻宁陵弗克,睢州戒严”。看到在睢县严阵以待难以迅速突破,他便避难就易,挥兵南下攻打柘城。当时柘城旧城被淹废止,新任县令姜寿见无险可守,望风而逃,柘城不战而下。

在柘城期间,民间疯传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所示,师尚诏当为天子。如今天子有了,而军师尚未出山。由于陈闻诗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算,并且十多年绝迹于公门,不给官府来往,是反对明廷的象征。于是,师尚诏等人便错误地认为陈闻诗是军师的合适人选,遂派人把陈闻诗从虎陈请到柘城古县城南耿庄的一家富户家里,劝他“出山”做义军的军师,共举义旗,反抗明朝统治,共创宏图伟业。

师尚诏等人当时被轻松得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陈闻诗会马上同意,没想到却遭到陈闻诗的严词拒绝。作为一名程朱理学的坚定拥趸,陈闻诗早已经将“三纲五常”刻记于心。在陈闻诗心中,忠君守节的封建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怎么可能追随当时他认为是叛贼的师尚诏?陈闻诗立即拒绝了师尚诏的要求。师尚诏、王邦用仍不死心,对他百般引诱,而陈闻诗坚辞不就。师尚诏大怒,一连斩杀了陈闻诗的几个仆从,并厉声威胁说:“你如果不答应,我杀光你陈家全族。”陈闻诗恐陈家族人遭到伤害,就对师尚诏说:“如果一定让我出山,必先答应我不杀人、不纵火。”得到师尚诏许诺后,陈闻诗这才不得不加入义军。

陈闻诗加入义军是迫于无奈,本质上并不想与起义军为伍。据清光绪版《柘城县志·人物志》记载,陈闻诗加入起义军后“水谷不入口”,绝食以明志。当大军行至鹿邑县元武集(今鹿邑县玄武镇)时,他乘监视士兵一时松懈,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绝命血诗:“鹿鸣晏罢十余年,亲老安心效舞斑。不幸时衰遭命蹇,志将一死继常山。”而后自尽。

陈闻诗自杀后,师尚诏大怒,火焚其尸。师尚诏领兵攻打鹿邑之后,陈氏家人将陈闻诗焦黑的尸骨收拢在一起,运回柘城,安葬在城西八里三贤庙西侧(今邵园小陈庄南)。后来,柘城县知县姜寿把陈闻诗的事迹上报给朝廷,明世宗嘉靖皇帝钦佩其忠节,下旨敕赠陈闻诗为凤阳府同知,为其立祠祭祀。并敕赠归德府同知,与守卫归德战死的检校董纶一同祀于唐六王庙之左,复祀乡贤祠、忠义祠。清乾隆年间,虎陈陈氏族人陈绍曾见忠义祠毁坏严重,召集陈氏族人修缮,且作《重修凤阳公祠当引》以记之。该文收录在光绪版《柘城县志》中。

陈闻诗早年娶妻韩氏,生有一子,名守愚,为柘城官学生员;及长,娶周氏为妻,生一子名煦。此后一直单传,至其曾孙鸿教,方有二子,人丁逐步兴旺,后形成一村,名曰小陈庄。

铁骨铮铮 载入史册

在明朝统治者看来,陈闻诗拒绝加入起义军并不惜以死明志的做法对维护统治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是必须支持肯定并大加褒扬的。因此,明世宗朱厚熜亲作《谕祭庭训公文》云:“尔等殚力御贼,委身死事,爰軫忠义,特为建祠。兹当仲春,遣官赐祭。英灵如在,异渥用歆,尚飨!”并号召百官祭祀。后来,清代名臣张廷玉等编纂明朝历史,又把陈闻诗的事迹载入。《明史》以114字概括了他的英勇节义:“贼师尚诏陷归德,闻闻诗名,欲劫为帅。已陷柘城,拥之至,诱说百端不屈,引其家数人斩之。曰‘不从,灭尔族’。闻诗绐曰‘必欲吾行,毋杀人,毋纵火’。贼许诺,拥以行,闻诗遂不食,至鹿邑,自径死。诏赠凤阳同知,立祠死所。”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柘城县知县姜寿与时任教谕寿濂联合修嘉靖版《柘城县志》,即把《英烈公忠义传》载入。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柘城县知县张绎续修《柘城县志》,又将《英烈公忠义传》收录。同时,张绎作《陈英烈论》曰:“陈孝廉之死,议者曰‘死城守而能死,斯其烈矣’呼!匹夫不可夺志,何况士乎?何待城守,第一死完已节耳!而孝廉以三语之盟,全一城之生灵,胜于五千之师,此岂与徒死者比,其必有后于宋乎?”

此后,柘城围绕陈闻诗逐步形成一种忠烈文化,上至郡守、县令,下至民间百姓都对陈闻诗这种忠烈精神报以极大的关注。很多诗人经过英烈祠时也会有感而发,写诗颂扬。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诗句。

清代睢州郡守赵瑗曾作《过陈英烈祠》:“半生供子职,有力为亲竭。移孝可作忠,间关遇凶悖。横行彼枭獍,盟歃起仓猝。潜摄宵小心,甘为正人竭。百姓惨为鱼,群奸狂似猲。胁降方厉刃,绐吠聊投骨。题诗旋自经,古壁幽光发。殒身全已名,名在不虚殁。殒身兼活人,丰功况超越。浩气今犹存,森然逼飓渤。”

清乾隆年间的柘城县知县李志鲁曾作《赵郡伯寄示过陈英烈祠诗感而有作》,其诗云:“一片英魂出故乡,凤阳忠节继睢阳。死迟几日全桑梓,笑掷残躯答虎狼。碧血高留元武集,丹心长配六忠堂。自从太守新题壁,重使人传翰墨香。”

清乾隆年间,扶沟诗人李时芳路过柘城,作《题忠烈公祠》:“自古谁无死,君今俨若生。词严群盗慑,节懍一诗成。祀典延株野,褒封出禁城。英魂依不主,旷代景芳声。”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知识分子对陈闻诗的高度认同。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一十
明代忠烈陈闻诗
2021-04-23 07:33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阅读提示】

仅就知名度来说,陈闻诗绝对算不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以“陈闻诗”为关键词检索,号称无所不能的搜索平台只能提供一段不过几十字的简介,集纳海量学术文章的中国知网竟然找不到一篇相关学术论文。但如果以人物事迹作为判断标准,陈诗闻绝对算得上一位值得记忆的历史人物。他用牺牲自我的方式坚守了自己的程朱理学信念,并因此受到明廷表彰,入乡贤祠、忠义祠,被载入志书,得到后世纪念。

才华横溢 闻达于乡

陈闻诗,字庭训(一说廷训),号东里,学者称为“东里先生”。据柘城慈圣虎陈村陈氏保留的《陈氏家谱》记载,陈闻诗生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初一。其父名陈浩,字文涛,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六。虽然也是一位读书人,但陈浩一生勤于农事,未考取功名。也许是因为家中兄弟较多的缘故,陈浩长大后从虎陈迁居柘城县城西北七里井,娶妻王氏,生二子,长子陈伸德,次子陈闻诗。后来,陈浩的后裔逐步繁衍,成为陈庄,即今柘城邵园前李楼村小陈庄。

据《柘城县志》记载,陈闻诗“生而警颖,秀发眉宇翛然,识者知其不凡”。童年时期,父亲陈浩便让陈闻诗到外边求学,请当地有学问的塾师辅导他读书。陈闻诗很聪明,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他“日诵千余言,文采赡丽”。当时,柘城县督学萧公见到陈闻诗后觉得他不同寻常,便选取圣贤书中的名句进行试探。年少的陈闻诗不仅全部背诵了下来,而且还能讲出其中的道理。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颇有学识的陈闻诗大受萧公赞赏。未及弱冠,陈闻诗便补博士弟子员,享受县学补助。第二年,陈闻诗进入大梁书院读书,负责书院教学的官府台司及书院讲师都十分欣赏他,推荐了大批圣贤书给他。陈闻诗读书也很有特点,对程朱理学非常感兴趣,尤其对理学宗师所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讲求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等”十分着迷。在用心研读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处世规范,恪守伦理。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26岁的陈闻诗参加乡试,考中丁酉榜举人。陈闻诗平素为人敦厚朴实,并且处世谨慎。对待自己的朋友,他宽厚友善,以诚相待。在家里,他对父母十分孝顺。30岁时,陈闻诗父母相继去世,光绪版《柘城县志》记载他“以礼居丧,哀毁骨立”。即因父母的去世,他哀痛欲绝,瘦得皮包骨头。此后,他“居恒闭户诵读,人罕睹其面,数十年绝迹公门,不乐仕进”。但也有文献记载,陈闻诗在此期间曾3次参加京城会试,均未考中,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他“益下帷发愤,期为名世儒”。就是说,即便此生无缘考中进士,也要发愤读书,成为当世名儒。自此,他“天文、地理以及星象、术数,靡不究其旨归,而于性命之学尤邃”。也就是说,他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及阴阳、历算等各种学问,对每种学问,他都穷追其理,精益求精。

在古代,人们对星象、术数看得很神秘,而陈闻诗学得这些卜课、占算之术并经常使用,一时间让三乡五里的乡亲敬佩不已,人们均传他是诸葛孔明再世。而恰恰就是这些阴阳历算之术,却给他立身处世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坚守理学 自戕明志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柘城爆发了明代历史上河南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师尚诏起义。

师尚诏起义由远襄人师尚诏、王邦用等人率领发起。起义爆发后,农民军首先攻占了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知府及守卫仓皇逃跑,检校董纶被生擒斩首。接着,师尚诏率军西进,“攻宁陵弗克,睢州戒严”。看到在睢县严阵以待难以迅速突破,他便避难就易,挥兵南下攻打柘城。当时柘城旧城被淹废止,新任县令姜寿见无险可守,望风而逃,柘城不战而下。

在柘城期间,民间疯传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所示,师尚诏当为天子。如今天子有了,而军师尚未出山。由于陈闻诗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算,并且十多年绝迹于公门,不给官府来往,是反对明廷的象征。于是,师尚诏等人便错误地认为陈闻诗是军师的合适人选,遂派人把陈闻诗从虎陈请到柘城古县城南耿庄的一家富户家里,劝他“出山”做义军的军师,共举义旗,反抗明朝统治,共创宏图伟业。

师尚诏等人当时被轻松得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陈闻诗会马上同意,没想到却遭到陈闻诗的严词拒绝。作为一名程朱理学的坚定拥趸,陈闻诗早已经将“三纲五常”刻记于心。在陈闻诗心中,忠君守节的封建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怎么可能追随当时他认为是叛贼的师尚诏?陈闻诗立即拒绝了师尚诏的要求。师尚诏、王邦用仍不死心,对他百般引诱,而陈闻诗坚辞不就。师尚诏大怒,一连斩杀了陈闻诗的几个仆从,并厉声威胁说:“你如果不答应,我杀光你陈家全族。”陈闻诗恐陈家族人遭到伤害,就对师尚诏说:“如果一定让我出山,必先答应我不杀人、不纵火。”得到师尚诏许诺后,陈闻诗这才不得不加入义军。

陈闻诗加入义军是迫于无奈,本质上并不想与起义军为伍。据清光绪版《柘城县志·人物志》记载,陈闻诗加入起义军后“水谷不入口”,绝食以明志。当大军行至鹿邑县元武集(今鹿邑县玄武镇)时,他乘监视士兵一时松懈,咬破手指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绝命血诗:“鹿鸣晏罢十余年,亲老安心效舞斑。不幸时衰遭命蹇,志将一死继常山。”而后自尽。

陈闻诗自杀后,师尚诏大怒,火焚其尸。师尚诏领兵攻打鹿邑之后,陈氏家人将陈闻诗焦黑的尸骨收拢在一起,运回柘城,安葬在城西八里三贤庙西侧(今邵园小陈庄南)。后来,柘城县知县姜寿把陈闻诗的事迹上报给朝廷,明世宗嘉靖皇帝钦佩其忠节,下旨敕赠陈闻诗为凤阳府同知,为其立祠祭祀。并敕赠归德府同知,与守卫归德战死的检校董纶一同祀于唐六王庙之左,复祀乡贤祠、忠义祠。清乾隆年间,虎陈陈氏族人陈绍曾见忠义祠毁坏严重,召集陈氏族人修缮,且作《重修凤阳公祠当引》以记之。该文收录在光绪版《柘城县志》中。

陈闻诗早年娶妻韩氏,生有一子,名守愚,为柘城官学生员;及长,娶周氏为妻,生一子名煦。此后一直单传,至其曾孙鸿教,方有二子,人丁逐步兴旺,后形成一村,名曰小陈庄。

铁骨铮铮 载入史册

在明朝统治者看来,陈闻诗拒绝加入起义军并不惜以死明志的做法对维护统治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是必须支持肯定并大加褒扬的。因此,明世宗朱厚熜亲作《谕祭庭训公文》云:“尔等殚力御贼,委身死事,爰軫忠义,特为建祠。兹当仲春,遣官赐祭。英灵如在,异渥用歆,尚飨!”并号召百官祭祀。后来,清代名臣张廷玉等编纂明朝历史,又把陈闻诗的事迹载入。《明史》以114字概括了他的英勇节义:“贼师尚诏陷归德,闻闻诗名,欲劫为帅。已陷柘城,拥之至,诱说百端不屈,引其家数人斩之。曰‘不从,灭尔族’。闻诗绐曰‘必欲吾行,毋杀人,毋纵火’。贼许诺,拥以行,闻诗遂不食,至鹿邑,自径死。诏赠凤阳同知,立祠死所。”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柘城县知县姜寿与时任教谕寿濂联合修嘉靖版《柘城县志》,即把《英烈公忠义传》载入。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柘城县知县张绎续修《柘城县志》,又将《英烈公忠义传》收录。同时,张绎作《陈英烈论》曰:“陈孝廉之死,议者曰‘死城守而能死,斯其烈矣’呼!匹夫不可夺志,何况士乎?何待城守,第一死完已节耳!而孝廉以三语之盟,全一城之生灵,胜于五千之师,此岂与徒死者比,其必有后于宋乎?”

此后,柘城围绕陈闻诗逐步形成一种忠烈文化,上至郡守、县令,下至民间百姓都对陈闻诗这种忠烈精神报以极大的关注。很多诗人经过英烈祠时也会有感而发,写诗颂扬。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诗句。

清代睢州郡守赵瑗曾作《过陈英烈祠》:“半生供子职,有力为亲竭。移孝可作忠,间关遇凶悖。横行彼枭獍,盟歃起仓猝。潜摄宵小心,甘为正人竭。百姓惨为鱼,群奸狂似猲。胁降方厉刃,绐吠聊投骨。题诗旋自经,古壁幽光发。殒身全已名,名在不虚殁。殒身兼活人,丰功况超越。浩气今犹存,森然逼飓渤。”

清乾隆年间的柘城县知县李志鲁曾作《赵郡伯寄示过陈英烈祠诗感而有作》,其诗云:“一片英魂出故乡,凤阳忠节继睢阳。死迟几日全桑梓,笑掷残躯答虎狼。碧血高留元武集,丹心长配六忠堂。自从太守新题壁,重使人传翰墨香。”

清乾隆年间,扶沟诗人李时芳路过柘城,作《题忠烈公祠》:“自古谁无死,君今俨若生。词严群盗慑,节懍一诗成。祀典延株野,褒封出禁城。英魂依不主,旷代景芳声。”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知识分子对陈闻诗的高度认同。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22日)
市政部门快速行动 新路面已铺好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奋力“虫口夺粮” 确...
视觉新闻
射箭高手聚商丘 张弓...
工人在锂电池生产车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