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72)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4-09 18:15

周规折矩

“周规折矩”中的“周”,指圆规画出的圆周,“规”指圆规,比喻法度;“周规”合起来,在这里是比喻以法度为准绳。“折”本来是指直角尺的折角处,“矩”指直角尺,也用来比喻法度;“折矩”合起来,在这里也比喻以法度为准绳。所以,“折矩周规”的意思是以法度为准绳,事事循规蹈矩。

典故出自西汉礼学家、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玉藻》。篇中说了许多规矩。其中说道:“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士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进面,答之拜则走。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于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不讳。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韨。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ruǎn mín)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qí)组绶。”

这段文字说的是:凡陪侍国君,站在国君身边,身子应稍微前倾,使绅带不倚身而下垂裳的前摆委地,好像让脚踩上一般;头要微低,使双颊如屋檐般斜垂,两手重合而下垂;视线虽然向下,而全神却贯注于国君。视线下不低于国君的腰带,上不高于国君衣服的交领。听国君讲话,要用左耳来听,因为左耳比右耳听得仔细。凡国君派使者召唤臣子,用的符节共有三个。用两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紧急,臣子要跑着前往。用一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较缓,臣子快步前往也就行了。凡是国君召唤,臣子如果是当班,就要不等穿上鞋子就去;如果不当班,就要不等备好车子就去:士对于大夫的光临,不敢出门拜迎,因为出门拜迎是双方身份相等才有的礼节,但可以在大夫告别时拜送。士去拜访卿大夫,应在门外先拜,然后进门见面。如果卿大夫在门内答拜,士要赶快避开,表示不敢当。士在国君处讲话,如果涉及已故的大夫,就要称其谥号,或者称其字,不可称名;如果涉及的是已故的士,则可以称名。士与大夫讲话,提到某士,就称其名,说到某大夫,则要称字。士在大夫处谈话,只避公讳,不避私讳。凡祭祀群神,不须避讳。庙祭的祝瑕之辞,也不避先人之讳。老师教学生典籍也不须避讳,否则会误导后生。书写文告、宣读法律也不须避讳,否则会误了事情。古代,君子身上一定要佩玉,行走时右边的玉佩随着人的动作撞击发出徵、角之音,左边的佩玉发出的是宫、羽之音,趋走时的节拍应与《采齐》(古乐曲名)相应,行走时的节拍应与《肆夏》(古乐章名)相应。反转身所走的路线要符合规,呈圆形,转弯时所走的直线要符合矩,呈直角形。前进时要将身体略俯,像作揖一样;退后要微微仰起身子。这样,玉佩就会随着人体态的变化而发出铿锵有节奏的鸣声。正因为君子乘车的时候能听到车上的銮铃的声音,在步行时又能够听到佩玉的鸣声,所以一切邪僻的念头也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灵了。当国君在身边的时候就不两边佩玉,即要把左边的玉佩用丝带结起来,不让它发出声音,但右边可以佩,这样就不会撞击出声响。在家居时可以两边的玉佩都悬挂着,上朝时却一定要把左佩系结起来。斋戒时要绝对肃静,所以要把左右佩都屈折向上掖到革带上,以免发出任何声响,同时要服玄端(古代中国的玄色礼服),用赤而微黑的蔽膝(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从天子到士,他们的革带上一定有佩玉,只有在办丧事时例外。佩玉上有个部件叫冲牙,君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玉就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黑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杂色的丝带;士佩瓀玟(美石名),用赤黄色的丝带。孔子佩带的玉是直径五寸的象牙环,用杂色的丝带。

“周规折矩”取“周还中规,折还中矩”之意,成了成语。

例句:“今天下内讧外侮,诚宜得倜傥非常之人任而使之,非为其能周规而折矩,前拱而后揖也。”(清代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72)
2021-04-09 18:15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周规折矩

“周规折矩”中的“周”,指圆规画出的圆周,“规”指圆规,比喻法度;“周规”合起来,在这里是比喻以法度为准绳。“折”本来是指直角尺的折角处,“矩”指直角尺,也用来比喻法度;“折矩”合起来,在这里也比喻以法度为准绳。所以,“折矩周规”的意思是以法度为准绳,事事循规蹈矩。

典故出自西汉礼学家、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玉藻》。篇中说了许多规矩。其中说道:“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霤,垂拱,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士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进面,答之拜则走。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于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凡祭不讳,庙中不讳,教学临文不讳。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韨。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ruǎn mín)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qí)组绶。”

这段文字说的是:凡陪侍国君,站在国君身边,身子应稍微前倾,使绅带不倚身而下垂裳的前摆委地,好像让脚踩上一般;头要微低,使双颊如屋檐般斜垂,两手重合而下垂;视线虽然向下,而全神却贯注于国君。视线下不低于国君的腰带,上不高于国君衣服的交领。听国君讲话,要用左耳来听,因为左耳比右耳听得仔细。凡国君派使者召唤臣子,用的符节共有三个。用两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紧急,臣子要跑着前往。用一个符节来召,表示事情较缓,臣子快步前往也就行了。凡是国君召唤,臣子如果是当班,就要不等穿上鞋子就去;如果不当班,就要不等备好车子就去:士对于大夫的光临,不敢出门拜迎,因为出门拜迎是双方身份相等才有的礼节,但可以在大夫告别时拜送。士去拜访卿大夫,应在门外先拜,然后进门见面。如果卿大夫在门内答拜,士要赶快避开,表示不敢当。士在国君处讲话,如果涉及已故的大夫,就要称其谥号,或者称其字,不可称名;如果涉及的是已故的士,则可以称名。士与大夫讲话,提到某士,就称其名,说到某大夫,则要称字。士在大夫处谈话,只避公讳,不避私讳。凡祭祀群神,不须避讳。庙祭的祝瑕之辞,也不避先人之讳。老师教学生典籍也不须避讳,否则会误导后生。书写文告、宣读法律也不须避讳,否则会误了事情。古代,君子身上一定要佩玉,行走时右边的玉佩随着人的动作撞击发出徵、角之音,左边的佩玉发出的是宫、羽之音,趋走时的节拍应与《采齐》(古乐曲名)相应,行走时的节拍应与《肆夏》(古乐章名)相应。反转身所走的路线要符合规,呈圆形,转弯时所走的直线要符合矩,呈直角形。前进时要将身体略俯,像作揖一样;退后要微微仰起身子。这样,玉佩就会随着人体态的变化而发出铿锵有节奏的鸣声。正因为君子乘车的时候能听到车上的銮铃的声音,在步行时又能够听到佩玉的鸣声,所以一切邪僻的念头也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灵了。当国君在身边的时候就不两边佩玉,即要把左边的玉佩用丝带结起来,不让它发出声音,但右边可以佩,这样就不会撞击出声响。在家居时可以两边的玉佩都悬挂着,上朝时却一定要把左佩系结起来。斋戒时要绝对肃静,所以要把左右佩都屈折向上掖到革带上,以免发出任何声响,同时要服玄端(古代中国的玄色礼服),用赤而微黑的蔽膝(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从天子到士,他们的革带上一定有佩玉,只有在办丧事时例外。佩玉上有个部件叫冲牙,君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玉就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黑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杂色的丝带;士佩瓀玟(美石名),用赤黄色的丝带。孔子佩带的玉是直径五寸的象牙环,用杂色的丝带。

“周规折矩”取“周还中规,折还中矩”之意,成了成语。

例句:“今天下内讧外侮,诚宜得倜傥非常之人任而使之,非为其能周规而折矩,前拱而后揖也。”(清代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4月8日)
李先生的党员组织关系已顺利转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田间劳作
清淤进行时
春暖花开
包河两岸 花红柳绿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