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采访活动 革命圣地

救治站里红旗妍

策划:张浩哲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刁志远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4-08 01:04

院内保存完好的水井

独具特色的墙画还原当时的场景

晚报记者在现场采访

阅读提示

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宁陵县张弓镇小吕集村,走进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看着一幅幅老照片,望着一件件老物件,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那段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乡亲们“砸冰取水洗血衣,妇孺昼夜救死伤”的场景恍如昨日。

1 烽火岁月中的救治站

70多年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打响,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60万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6天,歼敌55.5万余人。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在这场伟大的战役里,小吕集村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村里建立了临时救治站,在村妇女主任的带动下,村里十几名妇女不分昼夜地轮流照护伤病员,喂水喂饭,擦身洗衣。当时井里的水不够用,她们就在门口的清风塘边除雪破冰,不顾寒冷刺骨,为伤病员洗衣物、绷带等。在医护人员和乡亲们的精心护理下,康复的伤病员一个个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新的战斗和革命工作中。史料记载,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初,淮海战役最后一战激战永城时,小吕集村所有的青壮年在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卸门板、扒房子,组成了支前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顶严寒、踏泥雪、忍饥渴,奔赴百公里之外的前线,抢救回伤病员。今年91岁的革命老兵、共产党员王贵在16岁时就担任担架队护送员,曾4次从淮海战役前线护送伤病员,到小吕集后方救治站。谈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仍记忆犹新,“俺那时候抬着担架,从商丘那一带往这运送伤员,运送到小吕集救治站,在这里给伤员包扎、治疗。我那时候还小,跑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腿疼,脚磨破,但还是咬着牙继续走……”

“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杀猪宰羊不消停;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镇干部李金金读着当年的支前歌谣,仍让我们心潮澎湃。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救治站里有34名伤病员无法救治,最终长眠于此,安葬在现今的张弓镇烈士陵园。这些英烈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连姓名也没留下,可他们的英魂和精神却永世长存。

2 纪念馆里话支前

4月1日,记者从商丘出发,经连霍高速、商登高速和220国道,赶到了张弓镇小吕集村。刚进村子,首先看到的是整洁有序的党建广场——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座鲜红的党旗雕塑,上面镶嵌着9个金色大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广场东侧是5座产业扶贫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广场南侧是党建村史馆。村头有树龄长达500年的梨树,年年花开花谢,无声地见证着小吕集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在广场的西侧,一座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就是淮海战役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商丘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宁陵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牌匾悬挂在大门左侧。

2019年,张弓镇复原和整修了总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2平方米的淮海战役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打造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基地。

这座小院里,共有7个展厅和思源井、主题雕塑。馆内以墙绘的形式,重现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治站当年的情景。陈列有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使用过的马刀、匕首等作战武器;有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军人亲属捐赠的革命军人证明、革命烈士证书以及各类勋章;有再现当年支援前线、救治伤员场景的太平车、独轮车、担架、门板、药柜、厨具等。

“说起纪念馆,就不能不提到我们宁陵籍的一位老战士、老党员潘孝臣。潘老不仅向我们捐赠了众多珍贵资料,还不辞辛劳,多次从成都赶回家乡为广大干部群众上党课。”镇干部李金金在讲解中说。潘孝臣是张弓镇大徐庄村人,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63年因健康原因转业至原成都工学院,1992年6月离休。2019年8月,潘孝臣听闻张弓镇小吕集村在复建淮海战役后方医院救治站纪念馆,当年已87岁高龄的他,不顾旅途劳顿,从成都回到了阔别70多年的家乡,将与淮海战役有关的照片、书籍、文献、书画等多件珍贵文史资料,以及自己珍藏多年的淮海战役纪念章和淮海战役三等功奖状一并捐献给刚刚复建落成的淮海战役后方医院救治站纪念馆。当年9月23日,潘老又从成都赶来,参加了纪念馆揭牌仪式。

3 新时代传承好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更为了让所有后人铭记光辉历史,张弓镇在恢复救治站原貌的基础上,深挖革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红色精神,全力抢救、发掘和放大红根文化,将救治站和张弓镇革命烈士陵园打造成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并以此告慰安葬在张弓镇烈士陵园的34名烈士的英灵,告慰那些为了救治伤员作出巨大牺牲的先辈!

“张弓镇是革命老区,小吕集村在淮海战役期间被作为临时救治站,见证了商丘人民为战争的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张弓镇将持续利用好红色资源,扩大规模,丰富内容,把红色旅游做细、做好、做出水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张弓镇镇长赵儒磊介绍说。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庆祝建党百年采访活动 革命圣地
救治站里红旗妍
2021-04-08 01:04   策划:张浩哲 秦培林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刁志远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院内保存完好的水井

独具特色的墙画还原当时的场景

晚报记者在现场采访

阅读提示

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宁陵县张弓镇小吕集村,走进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看着一幅幅老照片,望着一件件老物件,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那段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乡亲们“砸冰取水洗血衣,妇孺昼夜救死伤”的场景恍如昨日。

1 烽火岁月中的救治站

70多年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打响,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60万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66天,歼敌55.5万余人。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在这场伟大的战役里,小吕集村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村里建立了临时救治站,在村妇女主任的带动下,村里十几名妇女不分昼夜地轮流照护伤病员,喂水喂饭,擦身洗衣。当时井里的水不够用,她们就在门口的清风塘边除雪破冰,不顾寒冷刺骨,为伤病员洗衣物、绷带等。在医护人员和乡亲们的精心护理下,康复的伤病员一个个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新的战斗和革命工作中。史料记载,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初,淮海战役最后一战激战永城时,小吕集村所有的青壮年在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卸门板、扒房子,组成了支前担架队、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顶严寒、踏泥雪、忍饥渴,奔赴百公里之外的前线,抢救回伤病员。今年91岁的革命老兵、共产党员王贵在16岁时就担任担架队护送员,曾4次从淮海战役前线护送伤病员,到小吕集后方救治站。谈起当时的情景,老人仍记忆犹新,“俺那时候抬着担架,从商丘那一带往这运送伤员,运送到小吕集救治站,在这里给伤员包扎、治疗。我那时候还小,跑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腿疼,脚磨破,但还是咬着牙继续走……”

“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千针万线不放松;男人碾米又磨面,杀猪宰羊不消停;为打胜仗人人忙,前后拧成一股绳……”镇干部李金金读着当年的支前歌谣,仍让我们心潮澎湃。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救治站里有34名伤病员无法救治,最终长眠于此,安葬在现今的张弓镇烈士陵园。这些英烈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连姓名也没留下,可他们的英魂和精神却永世长存。

2 纪念馆里话支前

4月1日,记者从商丘出发,经连霍高速、商登高速和220国道,赶到了张弓镇小吕集村。刚进村子,首先看到的是整洁有序的党建广场——广场正中矗立着一座鲜红的党旗雕塑,上面镶嵌着9个金色大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广场东侧是5座产业扶贫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广场南侧是党建村史馆。村头有树龄长达500年的梨树,年年花开花谢,无声地见证着小吕集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在广场的西侧,一座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就是淮海战役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商丘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民兵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宁陵县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牌匾悬挂在大门左侧。

2019年,张弓镇复原和整修了总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2平方米的淮海战役小吕集救治站纪念馆,打造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基地。

这座小院里,共有7个展厅和思源井、主题雕塑。馆内以墙绘的形式,重现了淮海战役后方医院小吕集救治站当年的情景。陈列有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使用过的马刀、匕首等作战武器;有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军人亲属捐赠的革命军人证明、革命烈士证书以及各类勋章;有再现当年支援前线、救治伤员场景的太平车、独轮车、担架、门板、药柜、厨具等。

“说起纪念馆,就不能不提到我们宁陵籍的一位老战士、老党员潘孝臣。潘老不仅向我们捐赠了众多珍贵资料,还不辞辛劳,多次从成都赶回家乡为广大干部群众上党课。”镇干部李金金在讲解中说。潘孝臣是张弓镇大徐庄村人,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63年因健康原因转业至原成都工学院,1992年6月离休。2019年8月,潘孝臣听闻张弓镇小吕集村在复建淮海战役后方医院救治站纪念馆,当年已87岁高龄的他,不顾旅途劳顿,从成都回到了阔别70多年的家乡,将与淮海战役有关的照片、书籍、文献、书画等多件珍贵文史资料,以及自己珍藏多年的淮海战役纪念章和淮海战役三等功奖状一并捐献给刚刚复建落成的淮海战役后方医院救治站纪念馆。当年9月23日,潘老又从成都赶来,参加了纪念馆揭牌仪式。

3 新时代传承好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更为了让所有后人铭记光辉历史,张弓镇在恢复救治站原貌的基础上,深挖革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红色精神,全力抢救、发掘和放大红根文化,将救治站和张弓镇革命烈士陵园打造成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并以此告慰安葬在张弓镇烈士陵园的34名烈士的英灵,告慰那些为了救治伤员作出巨大牺牲的先辈!

“张弓镇是革命老区,小吕集村在淮海战役期间被作为临时救治站,见证了商丘人民为战争的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张弓镇将持续利用好红色资源,扩大规模,丰富内容,把红色旅游做细、做好、做出水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张弓镇镇长赵儒磊介绍说。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联通公司表示 积极配合居民挪走碍事的电缆柜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活力商丘
101岁的徐广芝:“这...
利民河景观带贯穿睢 ...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技...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