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70)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4-07 12:23

方枘圆凿

“方枘圆凿”这一成语中的“枘(ruì)”即指榫头;“凿”即指榫眼、铆眼。人们在用木料制作器具时,凿出的铆眼称作凿,削成的榫头称作枘,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合适地装配起来,因为方形的榫头是不能固定在圆形铆眼里的。后来用此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

关于这一成语的源头,有人认为出自战国时楚国人宋玉《九辨》中的“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其实是出于春秋时宋国葵丘人文子所著的《文子》一书。文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学生,而宋玉(字子渊)是战国时楚顷襄王时人,比文子要晚。

文子是记录和解释老子之言的人,所著《文子》一书(又名《通玄真经》)说:“老子曰:天下几有常法哉?当于世事,得于人理,顺于天地,详于鬼神,即可以正治矣。便于事,顺于人,即可治天下。自然通神明,何常有法也?昔者三皇无制令而民从,五帝有制令而无刑罚,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三皇者,伏牺、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项、高辛、唐、虞。三王者,夏禹、殷汤、周文王。夫上古不令而民从,未世峻法而民诈,故无为为化易,有为为治难,盟誓不禁,刑戮随之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轻辱,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论民俗而节缓急。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夫制于法者,不可与达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必有独见之明,独闻之聪,然后能擅道而行。拘法守文者,动用乖滞,独闻独见者,不得离道也。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应时而变;不知治道之源者,虽循终乱。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柄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夫执法守文而无变通者,自以为治,犹持方内圆,安能适中?夫存危治乱,非智不能,道先称古,虽愚有余。故不用之法,圣人不行也;不验之言,明主不听也。事当虽愚必用,理乖虽贤必舍。”

这段文言的大概意思是:老子说:天下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了!合于当时的世事情状,得宜于人民的性情,顺于天地的运动趋势,详于鬼神的吉凶变化,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了。过去,三皇虽然没有什么法度制令,但是人民淳朴乐于跟从,五帝虽然有法度制令,但是悬而不用,天下也治理得很好,夏后氏能够做到说话算话,言而有信,殷人可以做到誓于鬼神,约束为信,周人则是歃血为盟,赏善罚暴。到了末世就衰败不堪了,世人忍垢而轻于受辱,贪得无厌而少廉寡耻,于是君王就奉行法度制令,以民俗为标准节制缓急轻重之事,利用各种器械,因时制宜而制定规矩。所以受制于法度制令的人,不可与之做法制以外之事,拘于礼法之人,无法与之随时应变,一定是有自己独立明见之人,有独立广博知识之人,才能自己把握权变衡量的度量而立法制度。所以知道法度制令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的人,才能够随机应变,不知道这些道理的人,即使勉强做出权变之策也一定会无以为续;现在这些治学之人,自以为能够遵循古人之法而因袭故业,手里把持着典籍,守着僵硬难解的文字,还希望以此为标准来治理国家,甚至觉得非此不可,就好像拿着方枘想要放到圆孔中去,想要做得合情合理,确实太难了。所以存危治乱的根本,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能力的。凡事总是以古为例,即使愚人也能做到。所以不是已经证明了的方法,圣人也不会轻易使用;不是可以被验证的方法,贤明的君王也不会轻信。

由于《文子》中的“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后来就有了方枘圆凿这一成语。

例句:“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70)
2021-04-07 12:23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方枘圆凿

“方枘圆凿”这一成语中的“枘(ruì)”即指榫头;“凿”即指榫眼、铆眼。人们在用木料制作器具时,凿出的铆眼称作凿,削成的榫头称作枘,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合适地装配起来,因为方形的榫头是不能固定在圆形铆眼里的。后来用此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

关于这一成语的源头,有人认为出自战国时楚国人宋玉《九辨》中的“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其实是出于春秋时宋国葵丘人文子所著的《文子》一书。文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学生,而宋玉(字子渊)是战国时楚顷襄王时人,比文子要晚。

文子是记录和解释老子之言的人,所著《文子》一书(又名《通玄真经》)说:“老子曰:天下几有常法哉?当于世事,得于人理,顺于天地,详于鬼神,即可以正治矣。便于事,顺于人,即可治天下。自然通神明,何常有法也?昔者三皇无制令而民从,五帝有制令而无刑罚,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三皇者,伏牺、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项、高辛、唐、虞。三王者,夏禹、殷汤、周文王。夫上古不令而民从,未世峻法而民诈,故无为为化易,有为为治难,盟誓不禁,刑戮随之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轻辱,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论民俗而节缓急。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夫制于法者,不可与达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必有独见之明,独闻之聪,然后能擅道而行。拘法守文者,动用乖滞,独闻独见者,不得离道也。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应时而变;不知治道之源者,虽循终乱。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柄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夫执法守文而无变通者,自以为治,犹持方内圆,安能适中?夫存危治乱,非智不能,道先称古,虽愚有余。故不用之法,圣人不行也;不验之言,明主不听也。事当虽愚必用,理乖虽贤必舍。”

这段文言的大概意思是:老子说:天下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了!合于当时的世事情状,得宜于人民的性情,顺于天地的运动趋势,详于鬼神的吉凶变化,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了。过去,三皇虽然没有什么法度制令,但是人民淳朴乐于跟从,五帝虽然有法度制令,但是悬而不用,天下也治理得很好,夏后氏能够做到说话算话,言而有信,殷人可以做到誓于鬼神,约束为信,周人则是歃血为盟,赏善罚暴。到了末世就衰败不堪了,世人忍垢而轻于受辱,贪得无厌而少廉寡耻,于是君王就奉行法度制令,以民俗为标准节制缓急轻重之事,利用各种器械,因时制宜而制定规矩。所以受制于法度制令的人,不可与之做法制以外之事,拘于礼法之人,无法与之随时应变,一定是有自己独立明见之人,有独立广博知识之人,才能自己把握权变衡量的度量而立法制度。所以知道法度制令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的人,才能够随机应变,不知道这些道理的人,即使勉强做出权变之策也一定会无以为续;现在这些治学之人,自以为能够遵循古人之法而因袭故业,手里把持着典籍,守着僵硬难解的文字,还希望以此为标准来治理国家,甚至觉得非此不可,就好像拿着方枘想要放到圆孔中去,想要做得合情合理,确实太难了。所以存危治乱的根本,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和能力的。凡事总是以古为例,即使愚人也能做到。所以不是已经证明了的方法,圣人也不会轻易使用;不是可以被验证的方法,贤明的君王也不会轻信。

由于《文子》中的“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后来就有了方枘圆凿这一成语。

例句:“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3月7日)
补录户籍 “特事特办”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日月湖畔 牡丹争艳
有碍观瞻
清明小长假 近郊赏美景
悠享假期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