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50)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3-09 15:39

终身不齿

“终身不齿”中的“齿”为录用的意思。这一成语是指一辈子都不被录用。郑玄注:“齿,犹录也。”孔颖达疏:“以年相次是录其长幼,故云齿犹录也。”

典故出自西汉礼学家、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儒家经典《礼记·王制》。“王制”指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葬丧、刑罚、建立城邑、选拨官吏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礼记·王制》中有这样一段话:“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司徒职掌修习六礼以节制人民的性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齐八政以防止潜越,规范道德以统一风俗,赡养老人以促进孝顺的风气,救济孤寡以避免这部分人被社会遗弃,奖励贤者以鼓励人人学好,清除坏人以警戒人们改正错误。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将不听从教诲的人报告上来,选定一个吉日,把乡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请到乡学,演习乡射礼,射中多者居前,演习乡饮酒礼,年纪大者居前;司徒带领国学的学生也来帮忙。这样做的用意在于感化那些不听从教诲的人。隔了一年,如果他们还不悔改,司徒就命令国都右边三乡的长官将这些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左边三乡,命令国都左边三乡的长官将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右边三乡,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样的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一点的郊,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的遂,在遂学里再对他们进行一次感化教育。几经教育仍不悔改,说明已不可救药,就把他们放逐到遥远的边疆,一辈子都不予录用。

古代君主之所以制定这样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维持王家统治。要使王家统治巩固,必须使社会安定;而要使社会安定,治理官吏和教化民众是两大关键。封建社会“不齿”这一严厉惩罚,是为了在国家政府机构形成清正廉洁的为政风气。官吏为政清廉、仁爱子民,这是维护王家统治的需要,一方面可以保证社会安定,使王家统治不致动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士大夫及官吏的人格修炼,树立高尚的名节观。

“不齿”的严厉惩罚,对危害王权、皇权的官吏的打击是严重的,先晓喻官吏不要胡作非为,如果通过再三教育仍然不听,就可能遭到被终身不齿的惩罚,轻则危及自身,重则连及子孙后代。封建社会有一种制度,官吏的子孙与兄弟一般会因恩荫,成年步入仕途,而如果父兄受到了“不齿”的惩罚,这一资格也可能被撤除。因此,为官者鉴于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考虑,不可不慎之又慎。为官者的家属、亲戚、朋友,也会考虑不可为自己的私利去影响官吏,都会严以律已,遵守礼法。因此,“不齿”的法规对维持社会道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不齿”这一法规的内蕴功能与统治者的政治理念相契合,才使其从周朝之初到清代一直得到延续,经久不衰。

示例:“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宋史·卫肤敏传》)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550)
2021-03-09 15:39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终身不齿

“终身不齿”中的“齿”为录用的意思。这一成语是指一辈子都不被录用。郑玄注:“齿,犹录也。”孔颖达疏:“以年相次是录其长幼,故云齿犹录也。”

典故出自西汉礼学家、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儒家经典《礼记·王制》。“王制”指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葬丧、刑罚、建立城邑、选拨官吏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礼记·王制》中有这样一段话:“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司徒职掌修习六礼以节制人民的性情,明辨七教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整齐八政以防止潜越,规范道德以统一风俗,赡养老人以促进孝顺的风气,救济孤寡以避免这部分人被社会遗弃,奖励贤者以鼓励人人学好,清除坏人以警戒人们改正错误。司徒命令六乡的长官将不听从教诲的人报告上来,选定一个吉日,把乡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们请到乡学,演习乡射礼,射中多者居前,演习乡饮酒礼,年纪大者居前;司徒带领国学的学生也来帮忙。这样做的用意在于感化那些不听从教诲的人。隔了一年,如果他们还不悔改,司徒就命令国都右边三乡的长官将这些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左边三乡,命令国都左边三乡的长官将不听教诲者检举出来并且转移到右边三乡,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和第一次同样的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一点的郊,在新的环境中让他们再接受一次感化教育。隔了一年还不悔改,就把他们迁移到更远的遂,在遂学里再对他们进行一次感化教育。几经教育仍不悔改,说明已不可救药,就把他们放逐到遥远的边疆,一辈子都不予录用。

古代君主之所以制定这样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维持王家统治。要使王家统治巩固,必须使社会安定;而要使社会安定,治理官吏和教化民众是两大关键。封建社会“不齿”这一严厉惩罚,是为了在国家政府机构形成清正廉洁的为政风气。官吏为政清廉、仁爱子民,这是维护王家统治的需要,一方面可以保证社会安定,使王家统治不致动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士大夫及官吏的人格修炼,树立高尚的名节观。

“不齿”的严厉惩罚,对危害王权、皇权的官吏的打击是严重的,先晓喻官吏不要胡作非为,如果通过再三教育仍然不听,就可能遭到被终身不齿的惩罚,轻则危及自身,重则连及子孙后代。封建社会有一种制度,官吏的子孙与兄弟一般会因恩荫,成年步入仕途,而如果父兄受到了“不齿”的惩罚,这一资格也可能被撤除。因此,为官者鉴于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考虑,不可不慎之又慎。为官者的家属、亲戚、朋友,也会考虑不可为自己的私利去影响官吏,都会严以律已,遵守礼法。因此,“不齿”的法规对维持社会道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不齿”这一法规的内蕴功能与统治者的政治理念相契合,才使其从周朝之初到清代一直得到延续,经久不衰。

示例:“下则斥之远方,终身不齿,岂可犹畀祠禄,使尘班列哉?”(《宋史·卫肤敏传》)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3月9日)
医保部门工作人员回复: 30种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不...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绿色田野春管忙
学党史感党恩 听党话...
蛋鸡养殖
打理黄瓜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