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零二 范仲淹的交友之道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2-26 07:25

范仲淹塑像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10余部。

■阅读提示

“交游”一词意为结交朋友。宋代士人交游之风兴盛,甚至到了“举世重交游”的程度。在宋代,人们依凭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游方式,如亲友、同学、同年、师生、僚友、世交、同乡、方外,等等,均有其各具特色的社交圈。作为北宋中期的名士、名臣,范仲淹无疑成为当时社交圈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范仲淹诗文集中涉及的交游人物有270余人之多,其中以诗酬唱方式交往的近100人。本期,马学庆将主要关注范仲淹的交游之道,以交游为依托多侧面地展现范仲淹高尚人格。

尊师重道

范仲淹在商丘期间有着广泛的交游。其交游大致可分为师长前辈、同年僚友、晚辈学生、亲戚朋友、方外隐士等几类。对自己的交友之道,他在《淡交若水赋》中说:“唯德是依,因心而友”,“进弗违于泛爱,退不失于流谦”,“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

在对师长前辈的交游中,范仲淹坚持尊师重道,敬老尊贤。如范仲淹曾因晏殊之荐而入馆阁。面对这位小自己两岁的举主,范仲淹终生“皆称门生”。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调往杭州途中还专程拜访了已被贬知陈州的晏殊。此时范仲淹仍以门生自称,并在《过陈州上晏相公》一诗中写道:“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来绛帐就师资。”这充分体现了他尊师重道的品格。

范仲淹对宋初名相王曾怀有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他在天禧三年(1019年)任亳州从事时,上书当时知大名府的王曾,誉称其才德纯美,名扬四海。王曾次年即除参知政事,乾兴元年(1022年)拜相,天圣二年(1024年)成为首相,执政5年半。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王曾因昭应宫火灾罢相。

范仲淹在天圣五年(1027年)守母丧期间,经深思熟虑,撰写了《上执政书》。这是范仲淹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不仅是他日后恪守的施政纲领,也是他改革的最早蓝图。王曾对这通万言书极为赏识,遂授意晏殊推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为秘阁校理。在范仲淹多年浮沉下僚后终于在仕途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范仲淹在这之后的仕途中也不遗余力地识拔、荐选人才。

深情厚谊

“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作为开一代士风的领袖人物,主张交友要遵循“唯德是依,因心而友”,“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的基本准则。“唯德是依,因心而友”可以说是宋人交游中的最高境界,即“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

他在《杨文公写真赞》中提到:杨亿与王旦、寇准、马知节等“一代之伟人”,“深相交许,情如金石,‘则公之道’其正可知矣”。南宋尤袤曾跋范仲淹致尹洙二札,写道:“此一卷帖,情义谆谆,不啻兄弟。盖二公爱君忧国,道合志同,其相与之厚,自应尔耳。”这种评价非常切合范仲淹与李纮、富弼、韩琦、欧阳修、尹洙等人的关系,他们之间亲如手足,情逾骨肉,其价值趣向、道德伦理观念、理想追求基本一致,却并不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相反,他们为了国事常“公言廷争”乃至“色忿”。正如周必大所论:“前贤先国事,后伸朋友之谊,皆可师法。”

范仲淹以其人格魅力和“山高水长”的道德风范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和后世的好评。如他因三黜贬饶州时,李纮就挺身而出。他因言事被谪饶州,“朝之贵人皆切齿”时,王质

“祖宴都门”。范仲淹恐连累他而婉谢,王质却义无反顾,称“吾愿为党人,从而贬之光矣”。后两人由同僚结为儿女亲家。宋人将这种不以个人利害为趋舍的交游,美其名曰“云霞之交”“金石之交”。

思贤若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墨子称“尚贤”,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他们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吏。范仲淹受儒、墨、道等思想影响,对贤才的重视及举荐极为用心,见贤必亲而不党同伐异。他有自定的严格标准:“幕府辟客须可为己师者,乃辟之。虽朋友亦不可辟,盖为我敬之为师则心怀尊奉,每事取法,于我有益耳。”

范仲淹无论在朝待从、执政或出为边帅、宣抚期间,都出于公心慧眼识才,举荐了大量人才。在《范文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的举状中,我们能看到范仲淹所举荐各种人才有数十人。在欧阳修、韩琦等人所撰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知道尹洙之兄尹源,刘敞之父刘立之,王砺之子、刘敞舅王冲等人均得到范仲淹的力荐,颇蒙知遇之恩。而范仲淹对人才的举荐,在《宋史》中的相关则记载更多。

范仲淹用人唯才,不问亲疏,“用人多取气节,阔略细故”。北宋“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局面的形成,与范仲淹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有很大的作用。正如韩琦所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范仲淹还经常戒助子弟应慎交游,繁惕夸夸其谈的阿谀奉迎之徒,“日以温习文字,清心洁行”,谦虚谨慎,坚持自身的品行修养为要。

大批人才能得到起用,是宋仁宗后期出现嘉祐之治的重要原因,也为王安石变法塑造了不少英才。这其中,范仲淹功不可没。

淡交若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是出自《庄子·外篇·山木》中的名句。范仲淹也持有相似的交游原则,他在《淡交若水赋》中阐释君子求发,恬淡为上的道理。他在此赋中说自己的交友之道是“唯德是依,因心而友”,“进弗违于泛爱,退不失于流谦”,“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

“我爱古人节,皎皎明于霜。”范仲淹在《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中的诗句正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倡导顽廉懦立的气节观念。范仲淹在交游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伦理道德规范。用苏轼的话来概括就是:“守道而总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君子之间的交往,真诚的友谊是放在第一位。君子注重的是两人间志趣与心灵的沟通,利益在其次。所以君子间的交往就像白开水,看起来淡而无味,却最能养人,沁人心脾。范仲淹一生交游,有布衣贫时的寒素之交,有共同苦学的同砚席交,有以文史相乐的文字之交,有时相过从的忘年之交,有以书法琴艺交流的知音之交等。但不论何种交游,范仲淹都严格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如他对林逋、徐复等隐士颇为推崇,其《寄林处士》诗云:“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寄赠林逋处士》又云:“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凉。”可见他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二百零二 范仲淹的交友之道
2021-02-26 07:25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范仲淹塑像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10余部。

■阅读提示

“交游”一词意为结交朋友。宋代士人交游之风兴盛,甚至到了“举世重交游”的程度。在宋代,人们依凭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游方式,如亲友、同学、同年、师生、僚友、世交、同乡、方外,等等,均有其各具特色的社交圈。作为北宋中期的名士、名臣,范仲淹无疑成为当时社交圈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范仲淹诗文集中涉及的交游人物有270余人之多,其中以诗酬唱方式交往的近100人。本期,马学庆将主要关注范仲淹的交游之道,以交游为依托多侧面地展现范仲淹高尚人格。

尊师重道

范仲淹在商丘期间有着广泛的交游。其交游大致可分为师长前辈、同年僚友、晚辈学生、亲戚朋友、方外隐士等几类。对自己的交友之道,他在《淡交若水赋》中说:“唯德是依,因心而友”,“进弗违于泛爱,退不失于流谦”,“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

在对师长前辈的交游中,范仲淹坚持尊师重道,敬老尊贤。如范仲淹曾因晏殊之荐而入馆阁。面对这位小自己两岁的举主,范仲淹终生“皆称门生”。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调往杭州途中还专程拜访了已被贬知陈州的晏殊。此时范仲淹仍以门生自称,并在《过陈州上晏相公》一诗中写道:“曾入黄扉陪国论,重来绛帐就师资。”这充分体现了他尊师重道的品格。

范仲淹对宋初名相王曾怀有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他在天禧三年(1019年)任亳州从事时,上书当时知大名府的王曾,誉称其才德纯美,名扬四海。王曾次年即除参知政事,乾兴元年(1022年)拜相,天圣二年(1024年)成为首相,执政5年半。天圣七年(1029年)六月,王曾因昭应宫火灾罢相。

范仲淹在天圣五年(1027年)守母丧期间,经深思熟虑,撰写了《上执政书》。这是范仲淹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不仅是他日后恪守的施政纲领,也是他改革的最早蓝图。王曾对这通万言书极为赏识,遂授意晏殊推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为秘阁校理。在范仲淹多年浮沉下僚后终于在仕途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范仲淹在这之后的仕途中也不遗余力地识拔、荐选人才。

深情厚谊

“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作为开一代士风的领袖人物,主张交友要遵循“唯德是依,因心而友”,“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的基本准则。“唯德是依,因心而友”可以说是宋人交游中的最高境界,即“士友当亲,而贤否不可不辨”,“始终相与,不以死生贵贱易其心”。

他在《杨文公写真赞》中提到:杨亿与王旦、寇准、马知节等“一代之伟人”,“深相交许,情如金石,‘则公之道’其正可知矣”。南宋尤袤曾跋范仲淹致尹洙二札,写道:“此一卷帖,情义谆谆,不啻兄弟。盖二公爱君忧国,道合志同,其相与之厚,自应尔耳。”这种评价非常切合范仲淹与李纮、富弼、韩琦、欧阳修、尹洙等人的关系,他们之间亲如手足,情逾骨肉,其价值趣向、道德伦理观念、理想追求基本一致,却并不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相反,他们为了国事常“公言廷争”乃至“色忿”。正如周必大所论:“前贤先国事,后伸朋友之谊,皆可师法。”

范仲淹以其人格魅力和“山高水长”的道德风范赢得了时人的尊敬和后世的好评。如他因三黜贬饶州时,李纮就挺身而出。他因言事被谪饶州,“朝之贵人皆切齿”时,王质

“祖宴都门”。范仲淹恐连累他而婉谢,王质却义无反顾,称“吾愿为党人,从而贬之光矣”。后两人由同僚结为儿女亲家。宋人将这种不以个人利害为趋舍的交游,美其名曰“云霞之交”“金石之交”。

思贤若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墨子称“尚贤”,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他们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吏。范仲淹受儒、墨、道等思想影响,对贤才的重视及举荐极为用心,见贤必亲而不党同伐异。他有自定的严格标准:“幕府辟客须可为己师者,乃辟之。虽朋友亦不可辟,盖为我敬之为师则心怀尊奉,每事取法,于我有益耳。”

范仲淹无论在朝待从、执政或出为边帅、宣抚期间,都出于公心慧眼识才,举荐了大量人才。在《范文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的举状中,我们能看到范仲淹所举荐各种人才有数十人。在欧阳修、韩琦等人所撰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知道尹洙之兄尹源,刘敞之父刘立之,王砺之子、刘敞舅王冲等人均得到范仲淹的力荐,颇蒙知遇之恩。而范仲淹对人才的举荐,在《宋史》中的相关则记载更多。

范仲淹用人唯才,不问亲疏,“用人多取气节,阔略细故”。北宋“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局面的形成,与范仲淹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有很大的作用。正如韩琦所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范仲淹还经常戒助子弟应慎交游,繁惕夸夸其谈的阿谀奉迎之徒,“日以温习文字,清心洁行”,谦虚谨慎,坚持自身的品行修养为要。

大批人才能得到起用,是宋仁宗后期出现嘉祐之治的重要原因,也为王安石变法塑造了不少英才。这其中,范仲淹功不可没。

淡交若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是出自《庄子·外篇·山木》中的名句。范仲淹也持有相似的交游原则,他在《淡交若水赋》中阐释君子求发,恬淡为上的道理。他在此赋中说自己的交友之道是“唯德是依,因心而友”,“进弗违于泛爱,退不失于流谦”,“每定交而不杂,必推义而为上”。

“我爱古人节,皎皎明于霜。”范仲淹在《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中的诗句正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倡导顽廉懦立的气节观念。范仲淹在交游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伦理道德规范。用苏轼的话来概括就是:“守道而总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君子之间的交往,真诚的友谊是放在第一位。君子注重的是两人间志趣与心灵的沟通,利益在其次。所以君子间的交往就像白开水,看起来淡而无味,却最能养人,沁人心脾。范仲淹一生交游,有布衣贫时的寒素之交,有共同苦学的同砚席交,有以文史相乐的文字之交,有时相过从的忘年之交,有以书法琴艺交流的知音之交等。但不论何种交游,范仲淹都严格遵循伦理道德规范。如他对林逋、徐复等隐士颇为推崇,其《寄林处士》诗云:“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寄赠林逋处士》又云:“风俗因君厚,文章至老凉。”可见他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编辑: 张晨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深夜3人合力救出跳河轻生女
电表更换暂时停止 物业公司还未更换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元宵临近 花灯热销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
视觉新闻
抗旱浇麦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