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一百七十:“汉风飞扬芒砀泽”(67)

保安山(五):古庙会的文化意蕴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2-24 01:06

芒砀山庙会

【阅读提示】

今年春节期间的芒砀山旅游景区与往年有些许不同,因为新冠疫情防控的原因,少了一项重要的祈福经贸活动——芒砀山庙会。若在以往的这个时候,保安山的芒山寺前会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百姓聚集于此,有烧香的,有唱戏的,有说书的,有游玩的,有做买卖的,摩肩接踵,自朝至暮,好不热闹。芒砀山庙会,作为芒砀山泽的一张民俗名片,传承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意蕴。宋孟寅先生说:“庙会文化就是最初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再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

古会新韵。近些年,芒砀山旅游景区在原有地域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具有汉文化特点的相关民俗活动,推出了芒砀山古庙会暨民俗文化旅游节。除了前来祈福的信众之外,提前多天就进入庙会的民俗艺人们纷纷亮出绝活:抬花轿、吃糖人、草编、柳编、面塑等各种手工艺术现场发力,泥娃、泥响、面人、彩刀、花枪琳琅满目,柳琴、大饶、鼓书此起彼伏,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小吃更是香飘满场,令人“一步三回头”。带有强烈豫东民俗特色的高跷、舞龙、竹马、旱船、打铁花、风筝展纷纷登场,永城市老中青三代地方艺人纷纷亮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会演吸引了众多群众。保安山山上山下,人头攒动,可谓游人如织。

庙会由来故事多 传说传承千年溯

春节期间,笔者在芒砀山一带采访,听当地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今年没办庙会。言谈举止之间,大家虽然略带遗憾,但因为疫情原因又给予了充分理解。山城集66岁的村民宋学永说:“我自小就喜欢赶庙会,会上啥都有,拨浪鼓、泥小响、捻捻转儿、小竹板儿,还有山里产的野菜、野果、中药材等。跟着父母赶会赶饿了,就在地摊上买水煎包、凉粉、蛙鱼、擀面皮吃,可好玩了。”时至今日,说起儿时的事情,老人仍如说家珍,娓娓道来,由此可见当地浓浓的庙会情结。

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俗文化。有关芒砀山庙会的起源,当地也有很多说法:一说芒砀山庙会兴起于秦末汉初时。当年,刘邦率军要攻克砀郡,而砀城易守难攻。他接受了大将萧何的计策,让一些壮实的兵丁,扮成赶芒砀山庙会的模样,潜伏到庙会中,一举攻克砀郡,收砀兵六千,使他的部队一次扩大到万余人。按此说法,汉兴芒砀,庙会功不可没。一说芒砀山庙会与三仙女有关。传说保安山前有一樵夫何振公吃斋好善,感动了上帝,下凡三位仙女姐妹投胎到何家。其中,三姑娘曾教村民在山上栽柿树以度饥荒,人们为了感谢她,建庙立牌位于正座,二姑娘、大姑娘则坐偏首、下首。后来大家以三姑娘脱凡归仙的日子农历三月二十为朝拜日,在奶奶庙前就兴起了庙会。

民间的传说毕竟不是史实,而按照相关史志记载和考古发现,芒砀山庙会始于唐而兴于宋,已有千余年历史。文物工作者在保安山梁孝王墓的圆台状封土堆上,发现有建筑基址及散存的唐宋时期的石碑、柱石、碎砖瓦块、绿色琉璃瓦、汉代板瓦、筒瓦。台基上面原有唐代寺院建筑,当地群众习称“梁孝王庙”或“奶奶庙”。寺院建筑至20世纪40年代被毁,1972年再次拆庙及围墙。由此可知,梁孝王墓顶原建有梁孝王祠,唐代以后改为寺庙,后来历代均有重修,今称芒山寺。而在保安山后山的李王后墓顶,原来也有一座庙,称为“后庙”,是祭祀王后的祠庙。20世纪40年代时,尚有几间破旧房屋,后坍塌只剩庙基,目前尚有石柱础、残碑等遗迹。庙会的兴起,当与祭祀梁孝王和王后或佛道诸神有关。

祀神经贸两相宜 佛道互容辐射广

庙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是祀神、贸易和文化娱乐。芒砀山庙会由最初的祭祀梁孝王和李王后为萌芽,随着唐宋寺庙的建成,改为祭祀佛道两教诸神。诸多民众赶庙会,多为敬神上香,求子、求婚、求财、求病愈、求升学、求仕途、求平安等。在这里还可感悟到佛道相容的氛围,原来奶奶庙里供奉的是道教之神碧霞元君、佩霞元君、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所以该庙又称“碧霞元君祠”。后来随着奶奶庙被更名为芒山禅院、芒山寺,佛教和道教文化融为一体,使宗教的排他性在这里荡然无存。其中的原因,当是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使这座佛道合一的寺庙得以发展壮大,而其中庙会文化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商贸活动,是芒砀山庙会的主要内容,而且贯彻始终。各行各业从外地赶来的客商和附近地带的小商贩以及出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满足了各阶层民众生活和生产上的需要。芒砀山庙会也从最初的三月庙会(三月二十至三十),延伸为春节庙会(初一至初十)、十月庙会(十月初五至十五)、腊月庙会(腊月十六至二十六),共计4个庙会。每逢庙会期间,来自豫、鲁、苏、皖、鄂、浙、沪等省市的商贾、游客、善男信女云集保安山,每日人数10万之众,日成交额数百万元,成为4省接合部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民间艺术节。据不完全统计,庙会影响力辐射半径在300公里至500公里。

民俗文娱活化石 芒砀景区金名片

芒砀山庙会活动,既是古代文化的缩影或说是“活化石”,又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生态,是遗传基础上的变异,是保留基础上的扬弃。在祀神娱神的基础上,产生了庙会文艺,可谓多姿多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演戏——“唱大戏”。每会会头、社首均事先约请合适的戏班,少则一台,多的数台以至于十数台,届时“唱对台戏”以争取观众。因农村平时少有比较正规的文娱活动,所以看戏者无论日场、夜场均非常踊跃,每台戏观赏者常至数千人。庙会期间还有社火表演,诸如竹马、旱船、高跷、狮子、龙灯、盘鼓、唢呐、扇子舞、秧歌等。外地艺人,如演杂技的、拉洋片的、玩猴的、演曲艺的,以及江湖郎中、算命看相的又错杂其间,使场面更加热闹,盛会气氛越发浓郁。这样,庙会就成为民间多种文娱活动的总汇和乡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安山书会是芒砀山庙会的又一亮点。据老艺人们回忆,会前100多里的渔鼓书、渔鼓坠、大鼓书、评书、琴书、小饶坠艺人都云集于此。新中国成立前,经艺人推选掌穴人有邵元振、秦教昌等人,掌穴人每年根据艺人来的多少和说唱技能,然后确定说唱场地。当时来的艺人很多,光渔鼓筒子就支起好几摞,分十几铺子书场。演唱说书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谁的听众多谁就水平高,不是比赛胜似比赛。因此,大家都拿出绝招好活,如老艺人刘福昌的“大鼓状元”、乔德侠的“盖三县”等美称,均由庙会而得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以求神拜佛为中心的庙会活动现在也在发生变化,重要的是去赶会从事经济活动,走亲访友散散心,或带上孩子到山上游玩一番。据当地老人讲,芒砀山庙会在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当时方圆数百里朝山进香的人,车水马龙拥挤不动,奶奶庙周围的井水都打干,道路旁的麦苗被踩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普教育水平的提高,庙会活动成为经济娱乐的一部分,其“民俗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活美”,由此成为芒砀山景区的金名片之一。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五泽十二水”系列之一百七十:“汉风飞扬芒砀泽”(67)
保安山(五):古庙会的文化意蕴
2021-02-24 01:06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芒砀山庙会

【阅读提示】

今年春节期间的芒砀山旅游景区与往年有些许不同,因为新冠疫情防控的原因,少了一项重要的祈福经贸活动——芒砀山庙会。若在以往的这个时候,保安山的芒山寺前会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百姓聚集于此,有烧香的,有唱戏的,有说书的,有游玩的,有做买卖的,摩肩接踵,自朝至暮,好不热闹。芒砀山庙会,作为芒砀山泽的一张民俗名片,传承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意蕴。宋孟寅先生说:“庙会文化就是最初以寺庙为依托,以宗教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再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

古会新韵。近些年,芒砀山旅游景区在原有地域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具有汉文化特点的相关民俗活动,推出了芒砀山古庙会暨民俗文化旅游节。除了前来祈福的信众之外,提前多天就进入庙会的民俗艺人们纷纷亮出绝活:抬花轿、吃糖人、草编、柳编、面塑等各种手工艺术现场发力,泥娃、泥响、面人、彩刀、花枪琳琅满目,柳琴、大饶、鼓书此起彼伏,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小吃更是香飘满场,令人“一步三回头”。带有强烈豫东民俗特色的高跷、舞龙、竹马、旱船、打铁花、风筝展纷纷登场,永城市老中青三代地方艺人纷纷亮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会演吸引了众多群众。保安山山上山下,人头攒动,可谓游人如织。

庙会由来故事多 传说传承千年溯

春节期间,笔者在芒砀山一带采访,听当地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今年没办庙会。言谈举止之间,大家虽然略带遗憾,但因为疫情原因又给予了充分理解。山城集66岁的村民宋学永说:“我自小就喜欢赶庙会,会上啥都有,拨浪鼓、泥小响、捻捻转儿、小竹板儿,还有山里产的野菜、野果、中药材等。跟着父母赶会赶饿了,就在地摊上买水煎包、凉粉、蛙鱼、擀面皮吃,可好玩了。”时至今日,说起儿时的事情,老人仍如说家珍,娓娓道来,由此可见当地浓浓的庙会情结。

庙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俗文化。有关芒砀山庙会的起源,当地也有很多说法:一说芒砀山庙会兴起于秦末汉初时。当年,刘邦率军要攻克砀郡,而砀城易守难攻。他接受了大将萧何的计策,让一些壮实的兵丁,扮成赶芒砀山庙会的模样,潜伏到庙会中,一举攻克砀郡,收砀兵六千,使他的部队一次扩大到万余人。按此说法,汉兴芒砀,庙会功不可没。一说芒砀山庙会与三仙女有关。传说保安山前有一樵夫何振公吃斋好善,感动了上帝,下凡三位仙女姐妹投胎到何家。其中,三姑娘曾教村民在山上栽柿树以度饥荒,人们为了感谢她,建庙立牌位于正座,二姑娘、大姑娘则坐偏首、下首。后来大家以三姑娘脱凡归仙的日子农历三月二十为朝拜日,在奶奶庙前就兴起了庙会。

民间的传说毕竟不是史实,而按照相关史志记载和考古发现,芒砀山庙会始于唐而兴于宋,已有千余年历史。文物工作者在保安山梁孝王墓的圆台状封土堆上,发现有建筑基址及散存的唐宋时期的石碑、柱石、碎砖瓦块、绿色琉璃瓦、汉代板瓦、筒瓦。台基上面原有唐代寺院建筑,当地群众习称“梁孝王庙”或“奶奶庙”。寺院建筑至20世纪40年代被毁,1972年再次拆庙及围墙。由此可知,梁孝王墓顶原建有梁孝王祠,唐代以后改为寺庙,后来历代均有重修,今称芒山寺。而在保安山后山的李王后墓顶,原来也有一座庙,称为“后庙”,是祭祀王后的祠庙。20世纪40年代时,尚有几间破旧房屋,后坍塌只剩庙基,目前尚有石柱础、残碑等遗迹。庙会的兴起,当与祭祀梁孝王和王后或佛道诸神有关。

祀神经贸两相宜 佛道互容辐射广

庙会的活动内容主要是祀神、贸易和文化娱乐。芒砀山庙会由最初的祭祀梁孝王和李王后为萌芽,随着唐宋寺庙的建成,改为祭祀佛道两教诸神。诸多民众赶庙会,多为敬神上香,求子、求婚、求财、求病愈、求升学、求仕途、求平安等。在这里还可感悟到佛道相容的氛围,原来奶奶庙里供奉的是道教之神碧霞元君、佩霞元君、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所以该庙又称“碧霞元君祠”。后来随着奶奶庙被更名为芒山禅院、芒山寺,佛教和道教文化融为一体,使宗教的排他性在这里荡然无存。其中的原因,当是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使这座佛道合一的寺庙得以发展壮大,而其中庙会文化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商贸活动,是芒砀山庙会的主要内容,而且贯彻始终。各行各业从外地赶来的客商和附近地带的小商贩以及出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满足了各阶层民众生活和生产上的需要。芒砀山庙会也从最初的三月庙会(三月二十至三十),延伸为春节庙会(初一至初十)、十月庙会(十月初五至十五)、腊月庙会(腊月十六至二十六),共计4个庙会。每逢庙会期间,来自豫、鲁、苏、皖、鄂、浙、沪等省市的商贾、游客、善男信女云集保安山,每日人数10万之众,日成交额数百万元,成为4省接合部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民间艺术节。据不完全统计,庙会影响力辐射半径在300公里至500公里。

民俗文娱活化石 芒砀景区金名片

芒砀山庙会活动,既是古代文化的缩影或说是“活化石”,又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生态,是遗传基础上的变异,是保留基础上的扬弃。在祀神娱神的基础上,产生了庙会文艺,可谓多姿多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演戏——“唱大戏”。每会会头、社首均事先约请合适的戏班,少则一台,多的数台以至于十数台,届时“唱对台戏”以争取观众。因农村平时少有比较正规的文娱活动,所以看戏者无论日场、夜场均非常踊跃,每台戏观赏者常至数千人。庙会期间还有社火表演,诸如竹马、旱船、高跷、狮子、龙灯、盘鼓、唢呐、扇子舞、秧歌等。外地艺人,如演杂技的、拉洋片的、玩猴的、演曲艺的,以及江湖郎中、算命看相的又错杂其间,使场面更加热闹,盛会气氛越发浓郁。这样,庙会就成为民间多种文娱活动的总汇和乡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安山书会是芒砀山庙会的又一亮点。据老艺人们回忆,会前100多里的渔鼓书、渔鼓坠、大鼓书、评书、琴书、小饶坠艺人都云集于此。新中国成立前,经艺人推选掌穴人有邵元振、秦教昌等人,掌穴人每年根据艺人来的多少和说唱技能,然后确定说唱场地。当时来的艺人很多,光渔鼓筒子就支起好几摞,分十几铺子书场。演唱说书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谁的听众多谁就水平高,不是比赛胜似比赛。因此,大家都拿出绝招好活,如老艺人刘福昌的“大鼓状元”、乔德侠的“盖三县”等美称,均由庙会而得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以求神拜佛为中心的庙会活动现在也在发生变化,重要的是去赶会从事经济活动,走亲访友散散心,或带上孩子到山上游玩一番。据当地老人讲,芒砀山庙会在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当时方圆数百里朝山进香的人,车水马龙拥挤不动,奶奶庙周围的井水都打干,道路旁的麦苗被踩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普教育水平的提高,庙会活动成为经济娱乐的一部分,其“民俗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活美”,由此成为芒砀山景区的金名片之一。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网友留言选登(2月23日)
盲道已完善 通行无忧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打铁花 闹新春
视觉新闻
春风送暖放纸鸢
春风一夜柳色新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