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九十八

范仲淹在商丘的文学实践之文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1-23 16:40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10余部。

阅读提示

现今,范仲淹存文有赋38篇、表状53篇、奏疏173篇、书150篇、序12篇、论8篇、记8篇、碑铭墓志52篇。这其中,以奏疏等政论文为数最多。范仲淹的政论文论证剀切,文笔流畅,长短不拘。其他创作,有记叙、有抒情,多数文辞简洁、舒卷自如,且富有个性特色。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写道:“其文亦不待叙而传。”马学庆认为,范仲淹的文章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文以载道,辞约理精。本期,马学庆将为大家简析范仲淹在应天府期间写下的《南京书院题名记》《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上执政书》《易义》《四德说》《泰州张侯祠堂颂》《求追赠考妣状》等文章。

《南京书院题名记》

学者杨庆曾在《宋代散文研究》中谈到过“记”体散文。他说,“魏晋之前记体尚未独成一式。至唐,韩愈、柳宗元创作记体散文,遂成一式;入宋则更加盛丽多姿,蔚成大国”。范仲淹正处在“记”体散文兴盛的宋代。

范仲淹的“记”体散文今存8篇,《南京书院题名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清白堂记》《岳阳楼记》《邠州建学记》《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景裕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眉寿堂记》。《南京书院题名记》是范仲淹最早的记文,创作于天圣六年(1028年)。此时,范仲淹丁忧大约结束,他特意作文盛赞书院的功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范仲淹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对儒学的弘扬发展。

《南京书院题名记》里叙述了书院的创办历史,颂扬了书院的优良学风和为国家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功绩。范仲淹在这里的“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以及“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有忧天下之心”的豪言壮语,充分反映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教育治学的思想。

文章开篇就以赋体笔法论述宋朝开国建业之功。“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一组三字对句,两组四字对句,就是律赋中的“壮”“紧”笔法。接下来,文章以散句记述了宋朝开国之初戚同文在居所行教的事迹,以及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其居所建成学舍之后执教人才聚集,宋真宗为之赐名嘉奖的事。随后,文章与《岳阳楼记》十分类似,以整段的赋体行文,大量运用4字对句,并杂以长句对,且对仗工整。对句长短错落结合,使文章舒缓有致,节奏铿锵;句子的大量押韵,又使得行文韵律优美,一气呵成。整段行文纵横捭阖,骈散自如,雅丽典重,极具文学色彩。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作于天圣六年(1028年)。应天书院学生朱从道好学上进,范仲淹特作文《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借阐明“从道”含义宣讲自己的教育宗旨,旨在培养具有远大志向、道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文章第一段记述了天圣六年枢密留守侍郎齐郡公兴学之事;第二段记述沛国朱生就学及命名的过程;第三段阐释论述了何谓“道”;最后一段发乎议论,对书生之名和成就的取得进行综述,皆源于“公之盛德”。

从文章可以看出,文中的“道”实指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人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理想,并非玄虚深奥的抽象之物。据此“兴复古道”,以救文弊,就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就是范仲淹的文风“复古”之论。范仲淹对“道”的理解是:“臣则由乎忠,子则由乎孝,行己由乎礼,制事由乎义,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范仲淹追问“子将从之乎”。如果能够追随此“道”,“然后可以言国,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岂不大哉”,这显然不是仅仅在教育、鼓励朱从道一个人,而是对应天书院所有学生的勉励。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是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8年)代晏殊写的奏状,主要目的是挽留王洙继续在应天书院教书。天圣六年九月,王洙在应天书院任讲说已满三年,被调为贺州主簿。按宋代官制,职官在一地任期满三年,就要调迁一次。但是,这次王洙并没有去贺州就任主簿,原因是被应天府府尹晏殊极力奏请宋廷后继续留在应天书院教授诸生。

状中首先分析了教育之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然后解释学校中名师的重要性,极力赞赏王洙的才学,并建议王洙担任南京讲书状。此文论证充分,文辞华美,读来很能服人。因为此文,王洙继续留在应天书院讲学,为书院培养了很多人才。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王洙被荐为国子监说书后才离开书院。

《上执政书》

《上执政书》创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此时,在应天府为母亲服丧的范仲淹于应天书院写成了这篇万言政论性散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向朝廷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倡言变革的思想。整文气势恢宏,文辞朴实,设论富于新意,且论证充分,是一篇难得的名篇佳作。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上书的目的;第二部分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论证为什么要革新,怎样革新,引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周易》“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提出变革思想;第三部分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6点具体变革主张,并对于这6点应变措施及具体落实办法作了相对详尽的剖析;第四部分阐明这次上书的立场,不是为了“功名之计”。

《易义》

在文学成就之外,范仲淹的易学成就同样为后世所景仰。现存范仲淹关于《周易》的论述主要见于《范文正公文集》中的《易义》和数篇以阐发《周易》思想为主旨的律赋。

范仲淹《易义》全文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主要解释《周易》64卦中的27卦。其中,上经只解释《乾》卦,下经则解释了26卦,即从《咸》卦至《兑》卦,中间缺《姤》《归妹》两卦。范仲淹《易义》的解《易》方法和宗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在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易学一般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以易说人事是义理派的主要特点。范仲淹属于北宋中期的义理派,他通过分析卦的内外二体关系及通过卦与卦的对比等方法来解《易》,最终都归结于人事,这是其《易义》解《易》的基本宗旨。首先,他借说《易》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次,《易义》在解释每一卦时,都要指出这个卦显示了什么样的时机,君子应当如何行动。

《四德说》

《四德说》写作于天圣六年(1028年),此时范仲淹正服母丧掌教应天书院。

在《四德说》一文中,范仲淹首先提出“《易》有说卦,所以明其象而示其教也”,认为“德”即元、亨、利、贞,用人、育人以此为准。接着,他对“四德”进行了具体阐释,并指出行用“四德”是“道”“教”必然,并进一步指出不行“四德”的危害性。文章的最后部分,范仲淹以尧舜、汤武、夏禹等历史名人行“四德”的史实为例,说明“处必亲仁,元之基也;动能俟时,亨之始也;进思济物,利之方也;守诚不回,贞之道也”。

范仲淹在府学教育上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范仲淹的选才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领先,“用人多取气节,阔略细故”。范仲流为府学所请的师资,如孙明复、胡瑗,其二人均为有德有识之士,人品学问世所共知。

《泰州张侯祠堂颂》

范仲淹述写过一些墓志碑铭祭文祠堂记述之类的文章,《泰州张侯祠堂颂》即为此类。《泰州张侯祠堂颂》是为泰州张纶生祠所写。据考证,此文写于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掌教应天书院期间。

天圣四年(1026年)秋,在范仲淹的极力倡导下,在淮南发运副使张绝和转运使胡令仪的主持下,兴修捍海堰。天圣六年(1028年)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两年修成,堤堰横跨通、泰、楚三州,长约75公里,复流逋2600余户。捍海堰对防止海潮倒灌,克服内涝发挥了极大作用,历千年而堤基犹在。此堤被当地人誉称为“范公提”。

捍海堰筑成后不久,泰州地区老百姓为感恩张纶,特地兴建了一座祭拜张纶的“生祠堂”。因张纶健在,为活着的人建祠堂是谓“生祠”。祠堂建成后,范仲淹专门为祠堂写了篇名为《泰州张候祠堂颂》的文章。

此文语言朴素流畅,真切感人。文章初始介绍了张纶在修筑捍海堰前的主要业绩,接着写张纶请求修复海陵旧海堰遭到横议未成后,又与胡转运使共同向朝廷写报告,请求修筑捍海堰最终得到批准的经过。文章的最后是称颂张纶的60句颂词。除了对张纶进行了颂扬,范仲淹在此文中没有提到他自己。

《求追赠考妣状》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丁母忧服除。他在晏殊举荐下入京为秘阁校理,直到天圣九年(1031年)才葬母于河南府万安山,也就是现在的洛阳。这段时间,其母暂厝葬于南都附近。这样,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其母亲二次葬时范仲淹必有一次南都之行,且会盘桓一些时日。根据文中“今又俯临葬礼,尚阙褒封”一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他的《求追赠考妣状》也应写于此时此地。

此文通过对寡母谢氏养育之恩的深情追述,表达了对慈母的赤诚怀念。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名作,不仅体现了范仲淹“性至孝”的品行,也展现了他在古文写作方面的功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九十八
范仲淹在商丘的文学实践之文
2021-01-23 16:40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10余部。

阅读提示

现今,范仲淹存文有赋38篇、表状53篇、奏疏173篇、书150篇、序12篇、论8篇、记8篇、碑铭墓志52篇。这其中,以奏疏等政论文为数最多。范仲淹的政论文论证剀切,文笔流畅,长短不拘。其他创作,有记叙、有抒情,多数文辞简洁、舒卷自如,且富有个性特色。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叙》中写道:“其文亦不待叙而传。”马学庆认为,范仲淹的文章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文以载道,辞约理精。本期,马学庆将为大家简析范仲淹在应天府期间写下的《南京书院题名记》《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上执政书》《易义》《四德说》《泰州张侯祠堂颂》《求追赠考妣状》等文章。

《南京书院题名记》

学者杨庆曾在《宋代散文研究》中谈到过“记”体散文。他说,“魏晋之前记体尚未独成一式。至唐,韩愈、柳宗元创作记体散文,遂成一式;入宋则更加盛丽多姿,蔚成大国”。范仲淹正处在“记”体散文兴盛的宋代。

范仲淹的“记”体散文今存8篇,《南京书院题名记》《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清白堂记》《岳阳楼记》《邠州建学记》《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景裕重建至圣文宣王庙记》《眉寿堂记》。《南京书院题名记》是范仲淹最早的记文,创作于天圣六年(1028年)。此时,范仲淹丁忧大约结束,他特意作文盛赞书院的功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范仲淹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对儒学的弘扬发展。

《南京书院题名记》里叙述了书院的创办历史,颂扬了书院的优良学风和为国家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功绩。范仲淹在这里的“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以及“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有忧天下之心”的豪言壮语,充分反映了他博大的胸怀和教育治学的思想。

文章开篇就以赋体笔法论述宋朝开国建业之功。“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一组三字对句,两组四字对句,就是律赋中的“壮”“紧”笔法。接下来,文章以散句记述了宋朝开国之初戚同文在居所行教的事迹,以及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其居所建成学舍之后执教人才聚集,宋真宗为之赐名嘉奖的事。随后,文章与《岳阳楼记》十分类似,以整段的赋体行文,大量运用4字对句,并杂以长句对,且对仗工整。对句长短错落结合,使文章舒缓有致,节奏铿锵;句子的大量押韵,又使得行文韵律优美,一气呵成。整段行文纵横捭阖,骈散自如,雅丽典重,极具文学色彩。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作于天圣六年(1028年)。应天书院学生朱从道好学上进,范仲淹特作文《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借阐明“从道”含义宣讲自己的教育宗旨,旨在培养具有远大志向、道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文章第一段记述了天圣六年枢密留守侍郎齐郡公兴学之事;第二段记述沛国朱生就学及命名的过程;第三段阐释论述了何谓“道”;最后一段发乎议论,对书生之名和成就的取得进行综述,皆源于“公之盛德”。

从文章可以看出,文中的“道”实指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人的行为准则和人格理想,并非玄虚深奥的抽象之物。据此“兴复古道”,以救文弊,就必须学习儒家经典。这就是范仲淹的文风“复古”之论。范仲淹对“道”的理解是:“臣则由乎忠,子则由乎孝,行己由乎礼,制事由乎义,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范仲淹追问“子将从之乎”。如果能够追随此“道”,“然后可以言国,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岂不大哉”,这显然不是仅仅在教育、鼓励朱从道一个人,而是对应天书院所有学生的勉励。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是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8年)代晏殊写的奏状,主要目的是挽留王洙继续在应天书院教书。天圣六年九月,王洙在应天书院任讲说已满三年,被调为贺州主簿。按宋代官制,职官在一地任期满三年,就要调迁一次。但是,这次王洙并没有去贺州就任主簿,原因是被应天府府尹晏殊极力奏请宋廷后继续留在应天书院教授诸生。

状中首先分析了教育之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然后解释学校中名师的重要性,极力赞赏王洙的才学,并建议王洙担任南京讲书状。此文论证充分,文辞华美,读来很能服人。因为此文,王洙继续留在应天书院讲学,为书院培养了很多人才。直到明道二年(1033年),王洙被荐为国子监说书后才离开书院。

《上执政书》

《上执政书》创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此时,在应天府为母亲服丧的范仲淹于应天书院写成了这篇万言政论性散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向朝廷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倡言变革的思想。整文气势恢宏,文辞朴实,设论富于新意,且论证充分,是一篇难得的名篇佳作。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提出上书的目的;第二部分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论证为什么要革新,怎样革新,引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周易》“穷则

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提出变革思想;第三部分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6点具体变革主张,并对于这6点应变措施及具体落实办法作了相对详尽的剖析;第四部分阐明这次上书的立场,不是为了“功名之计”。

《易义》

在文学成就之外,范仲淹的易学成就同样为后世所景仰。现存范仲淹关于《周易》的论述主要见于《范文正公文集》中的《易义》和数篇以阐发《周易》思想为主旨的律赋。

范仲淹《易义》全文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主要解释《周易》64卦中的27卦。其中,上经只解释《乾》卦,下经则解释了26卦,即从《咸》卦至《兑》卦,中间缺《姤》《归妹》两卦。范仲淹《易义》的解《易》方法和宗旨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在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易学一般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以易说人事是义理派的主要特点。范仲淹属于北宋中期的义理派,他通过分析卦的内外二体关系及通过卦与卦的对比等方法来解《易》,最终都归结于人事,这是其《易义》解《易》的基本宗旨。首先,他借说《易》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次,《易义》在解释每一卦时,都要指出这个卦显示了什么样的时机,君子应当如何行动。

《四德说》

《四德说》写作于天圣六年(1028年),此时范仲淹正服母丧掌教应天书院。

在《四德说》一文中,范仲淹首先提出“《易》有说卦,所以明其象而示其教也”,认为“德”即元、亨、利、贞,用人、育人以此为准。接着,他对“四德”进行了具体阐释,并指出行用“四德”是“道”“教”必然,并进一步指出不行“四德”的危害性。文章的最后部分,范仲淹以尧舜、汤武、夏禹等历史名人行“四德”的史实为例,说明“处必亲仁,元之基也;动能俟时,亨之始也;进思济物,利之方也;守诚不回,贞之道也”。

范仲淹在府学教育上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范仲淹的选才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领先,“用人多取气节,阔略细故”。范仲流为府学所请的师资,如孙明复、胡瑗,其二人均为有德有识之士,人品学问世所共知。

《泰州张侯祠堂颂》

范仲淹述写过一些墓志碑铭祭文祠堂记述之类的文章,《泰州张侯祠堂颂》即为此类。《泰州张侯祠堂颂》是为泰州张纶生祠所写。据考证,此文写于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掌教应天书院期间。

天圣四年(1026年)秋,在范仲淹的极力倡导下,在淮南发运副使张绝和转运使胡令仪的主持下,兴修捍海堰。天圣六年(1028年)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两年修成,堤堰横跨通、泰、楚三州,长约75公里,复流逋2600余户。捍海堰对防止海潮倒灌,克服内涝发挥了极大作用,历千年而堤基犹在。此堤被当地人誉称为“范公提”。

捍海堰筑成后不久,泰州地区老百姓为感恩张纶,特地兴建了一座祭拜张纶的“生祠堂”。因张纶健在,为活着的人建祠堂是谓“生祠”。祠堂建成后,范仲淹专门为祠堂写了篇名为《泰州张候祠堂颂》的文章。

此文语言朴素流畅,真切感人。文章初始介绍了张纶在修筑捍海堰前的主要业绩,接着写张纶请求修复海陵旧海堰遭到横议未成后,又与胡转运使共同向朝廷写报告,请求修筑捍海堰最终得到批准的经过。文章的最后是称颂张纶的60句颂词。除了对张纶进行了颂扬,范仲淹在此文中没有提到他自己。

《求追赠考妣状》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丁母忧服除。他在晏殊举荐下入京为秘阁校理,直到天圣九年(1031年)才葬母于河南府万安山,也就是现在的洛阳。这段时间,其母暂厝葬于南都附近。这样,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其母亲二次葬时范仲淹必有一次南都之行,且会盘桓一些时日。根据文中“今又俯临葬礼,尚阙褒封”一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他的《求追赠考妣状》也应写于此时此地。

此文通过对寡母谢氏养育之恩的深情追述,表达了对慈母的赤诚怀念。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名作,不仅体现了范仲淹“性至孝”的品行,也展现了他在古文写作方面的功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多部门沟通协商后 老人的卡能正常使用了
施工已经结束 污水也没有了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展示剪纸作品
视觉新闻
夏邑县郭庄农贸区高 ...
草莓味美 价格不菲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