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九十七

范仲淹在商丘的文学实践之诗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1-01-15 00:29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10余部。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还是宋代文坛上非常活跃且有丰硕成果的文学家。明代周孔教为万历本《范文正公集》作序,甚至推尊范仲淹为“代斯文之主盟”。范仲淹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其名篇脍炙人口,传诵遐迩。在商丘期间,范仲淹写下了很多诗、文、赋、论、书信等作品。但长久以来,范仲淹在商丘的文学创作被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的经历研究所掩盖,较少引起研究者关注。从本期开始,马学庆将对范仲淹在商丘期间的作品作以梳理,重点关注范仲淹在商丘期间的文学实践。

言志感怀

依《全宋诗》所收数量计,范仲淹诗作现存302首、227题,另有2首联句诗,残诗4联8句。范仲淹的诗作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题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增加了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表现。忧心天下和旷达自适之情则贯穿范仲淹一生诗作,其诗歌没有无病呻吟、雕琢浮华之病,皆为意淳语真之作,与宋初浮华的诗风截然不同,这也是其诗歌理论在创作中的实践运用。

在艺术上,他的诗五言、七言皆有,古体、近体俱备,特别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或寓意高古,或托志清虚,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可称得上是宋诗中的精品。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期间,曾作一些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艺术价值颇高。从现存文献看,确切可考的创作于当时的诗歌,仅存七律《睢阳学舍书怀》,这也是他目前所存最早的一首诗歌。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洞松何必怨山苗。”

《睢阳学舍书怀》描写范仲淹彼时的生活感受,抒发他不凡的抱负和理想,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格调高迈,用典贴切,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首联开门见山描写他当时的困境和心情,颔联两句笔锋一转,勉励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自甘沉沦像接舆一样隐遁世外,而要向张华那样的人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诗的颈联写自己虽然生活贫困,但自甘其乐,虽然出身寒微,但有宏伟抱负,希望遇到知音、伯乐。尾联两句表达一种必胜的信念。

范仲淹的这首诗,在当时承袭五代柔靡浮艳风气、西昆体盛行的宋初诗坛上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这首诗也警策着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和人生历程,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思想的人物。

虽然现存只有这一首《睢阳学舍书怀》创作在商丘,但根据他当时的生活遭遇和思想状况推测,应该是还有其他作品的,只可惜已经亡佚了。另外,从创作技巧看,范仲淹能拥有如此成熟完美的艺术境界,也说明这不应该是他最早创作的一首诗。

送别抒情

据《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创作有《送李纮殿院赴阙》诗两首。这个时间,范仲淹正在应天府为母丁忧服丧。

其一:“寂寥门巷每相过,亲近贤人所得多。今日九重天上去,睢阳孤客奈愁何。”

范仲淹的妻子李氏是宋初宰相李昌龄的侄女。李纮是李昌龄侄子,也是李氏的堂兄弟。李纮要到京都汴京担任殿中侍御史之职,因此诗中称他为殿院。范仲淹这次在南京为母服丧,交游不多,所以诗的开头说自己门巷寂寥,常来常往的只有李纮,并称赞他为贤人,觉得与他交往自己受益颇多。后两句是写送别之情,说李纮一去,自己就成了睢阳孤客,再无知音,心情非常惆怅,表达了一种真诚的手足之情。与风靡当时的酬寄唱和应制诗相比,该诗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

诗其二:“霜露丘园不忍违,三年月日速如飞。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这首诗前两句写为母亲守丧的赤诚孝心,同时流露出对岁月飞逝的感慨和自己身卑职微、远大抱负不得实现的忧虑。后两句是写送别朋友之情。

这两首送别诗同样体现了范仲淹注重真情实感,反对无病呻吟的诗歌创作风格,为范仲淹诗歌的代表作。在宋初晚唐体、西昆体盛行的情势下,两诗较早体现出一种新变精神。

关切民生

北宋时期,推恩令造成官僚机构的空前庞大,对辽、西夏的巨大支出,再加上皇室的挥霍无度,使国家财政出现严重的“积贫积弱”。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百姓不堪其苦,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出身下层、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有不少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矛盾的诗作。《四民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古代社会中,国以农为本,农民是国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关心民生必然首先关心农民,《四民诗·农》表达了对农民生存现状的深切关注。全诗首先回顾了上古时代,国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给自足。继而写到世风一变,骄奢相袭,赋敛随意,使得农民生活常年困苦不堪,更不用说遇到灾荒之年了。诗的最后,范仲淹呼唤神农、后稷为不堪重负的农民讨个公道,这即是他为农民发出的呼唤,也是他对现实的深深悲叹。

正因为范仲淹重视百姓的疾苦,他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每到一处为官,都十分关心农桑。读范仲淹这首悲天悯农的诗,和我们吟诵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悲,却更切。

在《农》诗之外,《四民诗》还有3首,分别写下了范仲淹对士、工、商的看法。

《士》一诗开篇即揭出为士之宗旨,后写对世风日下的现状深表不满,诗的结尾范仲淹大声疾呼“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工》诗揭露了统治者大兴土木给工人造成的灾难。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竞相奢侈,另一方面则是工人的不满,其结果只能是耗尽工匠血汗,激化社会矛盾。范仲淹还以秦汉、陈隋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权者。现实中,范仲淹曾多次上书谏止,结果是屡遭贬谪。这些饱含苦心的诗篇,正是作者心忧天下的真实显现。

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的排名已经表明了商民在古代是为一般士大夫所不齿的阶层。然而在范仲淹看来,商民千里转货,互通有无,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十分痛恨秦汉以来统治阶级长期贬低、打压商业的政策,非常同情商民的艰难处境和遭遇,主张改弦更张,正视商民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还商民应有的人格尊严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商》一诗中,范仲淹肯定了商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并且认为由于秦以后民无常籍才造成商人的游移生活。范仲淹对他们寄予了很深的同情,同时为他们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而大声疾呼。

怡情雅致

“先忧后乐”“兼济天下”是范仲淹思想情志的主导方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范仲淹身上伟大与平凡的统一。在遭受一系列失败和打击,多次被贬后,范仲淹也深切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冲突,在诗歌中也不断发出现实压抑下的沉吟。这种情感多见于他与亲友及隐士的赠酬诗中。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服丧应天府时写下了《寄林处士》一诗:“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诗中的林处士便是林逋。林逋,字君复,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他曾漫游江淮间,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终生不仕不娶,唯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范仲淹倾幕闲隐、向往归退复杂的心态就体现在这与隐士相唱酬的诗篇中。另一首《寄西湖林处士》诗中,范仲淹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羡慕隐士“清歌独隐沦”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的遐想。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九十七
范仲淹在商丘的文学实践之诗
2021-01-15 00:29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10余部。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还是宋代文坛上非常活跃且有丰硕成果的文学家。明代周孔教为万历本《范文正公集》作序,甚至推尊范仲淹为“代斯文之主盟”。范仲淹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其名篇脍炙人口,传诵遐迩。在商丘期间,范仲淹写下了很多诗、文、赋、论、书信等作品。但长久以来,范仲淹在商丘的文学创作被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的经历研究所掩盖,较少引起研究者关注。从本期开始,马学庆将对范仲淹在商丘期间的作品作以梳理,重点关注范仲淹在商丘期间的文学实践。

言志感怀

依《全宋诗》所收数量计,范仲淹诗作现存302首、227题,另有2首联句诗,残诗4联8句。范仲淹的诗作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题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增加了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表现。忧心天下和旷达自适之情则贯穿范仲淹一生诗作,其诗歌没有无病呻吟、雕琢浮华之病,皆为意淳语真之作,与宋初浮华的诗风截然不同,这也是其诗歌理论在创作中的实践运用。

在艺术上,他的诗五言、七言皆有,古体、近体俱备,特别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或寓意高古,或托志清虚,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可称得上是宋诗中的精品。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期间,曾作一些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艺术价值颇高。从现存文献看,确切可考的创作于当时的诗歌,仅存七律《睢阳学舍书怀》,这也是他目前所存最早的一首诗歌。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洞松何必怨山苗。”

《睢阳学舍书怀》描写范仲淹彼时的生活感受,抒发他不凡的抱负和理想,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格调高迈,用典贴切,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首联开门见山描写他当时的困境和心情,颔联两句笔锋一转,勉励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自甘沉沦像接舆一样隐遁世外,而要向张华那样的人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诗的颈联写自己虽然生活贫困,但自甘其乐,虽然出身寒微,但有宏伟抱负,希望遇到知音、伯乐。尾联两句表达一种必胜的信念。

范仲淹的这首诗,在当时承袭五代柔靡浮艳风气、西昆体盛行的宋初诗坛上是一首难得的佳作。这首诗也警策着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和人生历程,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思想的人物。

虽然现存只有这一首《睢阳学舍书怀》创作在商丘,但根据他当时的生活遭遇和思想状况推测,应该是还有其他作品的,只可惜已经亡佚了。另外,从创作技巧看,范仲淹能拥有如此成熟完美的艺术境界,也说明这不应该是他最早创作的一首诗。

送别抒情

据《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创作有《送李纮殿院赴阙》诗两首。这个时间,范仲淹正在应天府为母丁忧服丧。

其一:“寂寥门巷每相过,亲近贤人所得多。今日九重天上去,睢阳孤客奈愁何。”

范仲淹的妻子李氏是宋初宰相李昌龄的侄女。李纮是李昌龄侄子,也是李氏的堂兄弟。李纮要到京都汴京担任殿中侍御史之职,因此诗中称他为殿院。范仲淹这次在南京为母服丧,交游不多,所以诗的开头说自己门巷寂寥,常来常往的只有李纮,并称赞他为贤人,觉得与他交往自己受益颇多。后两句是写送别之情,说李纮一去,自己就成了睢阳孤客,再无知音,心情非常惆怅,表达了一种真诚的手足之情。与风靡当时的酬寄唱和应制诗相比,该诗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

诗其二:“霜露丘园不忍违,三年月日速如飞。金门乍入应垂泪,因挂朝衣忆彩衣。”这首诗前两句写为母亲守丧的赤诚孝心,同时流露出对岁月飞逝的感慨和自己身卑职微、远大抱负不得实现的忧虑。后两句是写送别朋友之情。

这两首送别诗同样体现了范仲淹注重真情实感,反对无病呻吟的诗歌创作风格,为范仲淹诗歌的代表作。在宋初晚唐体、西昆体盛行的情势下,两诗较早体现出一种新变精神。

关切民生

北宋时期,推恩令造成官僚机构的空前庞大,对辽、西夏的巨大支出,再加上皇室的挥霍无度,使国家财政出现严重的“积贫积弱”。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百姓不堪其苦,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出身下层、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有不少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矛盾的诗作。《四民诗》就是这样的作品。

古代社会中,国以农为本,农民是国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关心民生必然首先关心农民,《四民诗·农》表达了对农民生存现状的深切关注。全诗首先回顾了上古时代,国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给自足。继而写到世风一变,骄奢相袭,赋敛随意,使得农民生活常年困苦不堪,更不用说遇到灾荒之年了。诗的最后,范仲淹呼唤神农、后稷为不堪重负的农民讨个公道,这即是他为农民发出的呼唤,也是他对现实的深深悲叹。

正因为范仲淹重视百姓的疾苦,他也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每到一处为官,都十分关心农桑。读范仲淹这首悲天悯农的诗,和我们吟诵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悲,却更切。

在《农》诗之外,《四民诗》还有3首,分别写下了范仲淹对士、工、商的看法。

《士》一诗开篇即揭出为士之宗旨,后写对世风日下的现状深表不满,诗的结尾范仲淹大声疾呼“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工》诗揭露了统治者大兴土木给工人造成的灾难。一方面是统治者的竞相奢侈,另一方面则是工人的不满,其结果只能是耗尽工匠血汗,激化社会矛盾。范仲淹还以秦汉、陈隋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权者。现实中,范仲淹曾多次上书谏止,结果是屡遭贬谪。这些饱含苦心的诗篇,正是作者心忧天下的真实显现。

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的排名已经表明了商民在古代是为一般士大夫所不齿的阶层。然而在范仲淹看来,商民千里转货,互通有无,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十分痛恨秦汉以来统治阶级长期贬低、打压商业的政策,非常同情商民的艰难处境和遭遇,主张改弦更张,正视商民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还商民应有的人格尊严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商》一诗中,范仲淹肯定了商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并且认为由于秦以后民无常籍才造成商人的游移生活。范仲淹对他们寄予了很深的同情,同时为他们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而大声疾呼。

怡情雅致

“先忧后乐”“兼济天下”是范仲淹思想情志的主导方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范仲淹身上伟大与平凡的统一。在遭受一系列失败和打击,多次被贬后,范仲淹也深切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冲突,在诗歌中也不断发出现实压抑下的沉吟。这种情感多见于他与亲友及隐士的赠酬诗中。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服丧应天府时写下了《寄林处士》一诗:“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

诗中的林处士便是林逋。林逋,字君复,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他曾漫游江淮间,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终生不仕不娶,唯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范仲淹倾幕闲隐、向往归退复杂的心态就体现在这与隐士相唱酬的诗篇中。另一首《寄西湖林处士》诗中,范仲淹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羡慕隐士“清歌独隐沦”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的遐想。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限高梁“长高” 大货车扰民
60岁以上独生子女补贴资金已到位 因更改单位名称导...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名字作画 趣味多多
分发快件
忙生产 保供应
检查维护农田水利设施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