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祠 巾帼英雄演绎不朽家国情怀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亚威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2-21 02:25

木兰祠

木兰乡一角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首《木兰辞》让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也让这位巾帼英雄忠、孝、贞、烈、义的家国情怀被千古传诵。花木兰,中国古代民族女英雄,隋末兵户魏应汉之女,自幼随父练武,深受其父喜爱。后来北部突厥犯边,其父年事已高,弟尚幼,木兰为了尽忠尽孝慨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一十二载,英勇机智屡立战功。凯旋后不受封赏,坚毅返乡侍奉双亲,忠孝节义,被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木兰本姓魏,祖居虞城县木兰镇周庄村相邻的小魏庄,其母是周庄村人。时过境迁,昔日的小魏庄不知何时消失,成了周庄村的一部分。饱经沧桑的木兰祠也几经战火兵燹而损毁,又一一重修。而今,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营廓台遗址、木兰祠里的老石碑、村外的千年皂荚树,以及似花非花的星星草,仍在默默讲述着那段永不尘封的历史。

从“花非花”看木兰其人

木兰酒店、木兰广场、木兰戎装雕像……走进虞城县木兰镇(原营廓镇),随处可见的“木兰”元素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自从“中国木兰之乡”落户虞城,木兰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如今,“木兰”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四月八,雨哗哗。”据木兰镇宣传委员蒋红梅介绍,传说中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她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早在1993年农历四月初八,虞城县举办了首届木兰文化节和木兰学术研讨会。自2000年后,规格升高,商丘市接手举办两年一届的木兰文化节系列活动。

探访木兰文化,总绕不开一个地方——木兰镇周庄村。这儿有一座千年古祠,名为“木兰祠”。据记载,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雕像,还有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胜利归来的雕塑和组画。

木兰究竟为何许人也?颇有争议。而其实,坐落在木兰祠院内的两通幸存古碑解开了这个谜。一是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这是全国记载木兰事迹最早、最有说服力的一块古碑。另一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石碑翔实地记载了木兰的出生地、姓氏、事迹以及家人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花木兰为周庄村人。

木兰祠负责人程凤华指着第二通“辨误记”石碑说,以前人们称木兰祠为娘娘庙,称木兰为娘娘,而实际上木兰是位姑娘,并非娘娘。孝烈将军祠内有一套木兰从军图,以当代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的木兰从军画册为底本精心复制而成,20余幅绘画作品和《木兰辞》全诗,均为传世佳作,更有利于人们了解木兰其人。

没有历史痕迹的单调繁华,给人的感觉是失意。而这里,一通石碑,一棵树木,一个故事,一幅画,总能让你触摸到历史灰烬的余温。在木兰祠内,一种酷似结满红花的植物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走进细看,所谓的“红花”,实则为植物的叶子。程凤华说,这是一种名为“星星草”的植物,2009年,从祠内石质地板的夹缝中开始生出这种植物,后来越来越多。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灵性的植物,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花木兰本姓魏,也不是男儿身,我们这儿的群众将星星草‘花非花’的说法与花木兰“非花姓”的事实联系起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程凤华说。

千年古树见证木兰故里

花木兰既然姓魏,为何名为“花木兰”?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木兰家种了一棵木兰树,木兰花开,美艳惊人,其父为她取名“花木兰”。而花木兰的娘姓周,是周庄村人,木兰是魏氏后代,生于北魏年间,祖居今与周庄村相邻的小魏庄,全家五口人,父亲魏应汉,母亲魏周氏,姐姐木惠,弟弟木棣。当时魏庄村有百十口人,后来村子自然消失,现成了周庄村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于将周庄称为花木兰的故乡也在情理之中了。

与周庄村相邻的小孟楼村西头的一棵皂荚树,曾演绎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棵千年古树,2007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国家一级古树。据说,花木兰16岁那年,边关急,战事紧,几道应征军贴接连不断送到魏家,而魏应汉年事已高。木兰心疼父亲,她说服家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出发那天,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至小孟楼村的一棵小皂荚树前,木兰将马拴在树上,含泪与父母话别。父亲拉着木兰的手,老泪纵横:“木兰,此树为证,我们每天都在这棵树下等着你凯旋。”

此后,木兰的父母每天都要到皂荚树下遥望。1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皂荚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可木兰仍在边疆拼杀。木兰征战12年,凯旋那天,父女在皂荚树下相见,抱头痛哭。

有趣的是,这棵树距地面半米多高的树干上有一个大疙瘩,且千百年来丝毫未影响树木的生长。当地人说,木兰出征之时与其父母话别,蒋马拴在了这棵树上,是马儿啃了树皮。如今,这棵参天古树一树成林,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木兰文化与家国情怀

据史实记载:虞城县营廓镇的前址,是古“完国”的国都,后改为“完州”,又改为县,亦称“完城”。隋代,有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魏木兰,她所在的魏庄村原在“完城”东,故在《木兰辞》中有“出廓相扶将”的诗句。相传,该镇是兵家常争之地,一度战火弥漫,曾因是古代的练兵场而得名。金代时名营廓镇,属睢阳。明代以后简称“营廓”,属商丘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谷熟县,1954年始属虞城县。

据考证,营廓镇是一座千年古镇,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专家认定,营廓不仅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并延续有龙山文化和商、周、汉、唐,直至明清朝的文化遗址,确属古镇遗址,距今有5500多年的历史,说明从那时就一直有人类聚居。该遗址于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千古名镇,更因一位女扮男妆、征战疆场12载的“花木兰”而名扬天下。据说,花木兰曾在营廓台上练兵射箭时,一箭射到千米之外的木兰祠处,所以后来人称营廓台与木兰祠只是“一箭之地”。千百年来,在木兰故里虞城县,百姓怀着敬仰的心情把木兰的身世编成了动人故事,来纪念这位传奇英雄。2008年,“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兰精神的影响深入人心,全国闻名的木兰民兵班始建于解放初期,她们以木兰为榜样,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努力维护地方治安,婚事新办、拒收彩礼。程凤华说,花木兰的出现,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从她身上折射出的忠、孝、贞、烈、义是从古至今都需要的精神,“她将一个人的家国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家国情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所需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恒的话题。这才是木兰精神、木兰文化的本质所在”。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木兰祠 巾帼英雄演绎不朽家国情怀
2020-12-21 02:25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亚威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晶晶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木兰祠

木兰乡一角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首《木兰辞》让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也让这位巾帼英雄忠、孝、贞、烈、义的家国情怀被千古传诵。花木兰,中国古代民族女英雄,隋末兵户魏应汉之女,自幼随父练武,深受其父喜爱。后来北部突厥犯边,其父年事已高,弟尚幼,木兰为了尽忠尽孝慨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一十二载,英勇机智屡立战功。凯旋后不受封赏,坚毅返乡侍奉双亲,忠孝节义,被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木兰本姓魏,祖居虞城县木兰镇周庄村相邻的小魏庄,其母是周庄村人。时过境迁,昔日的小魏庄不知何时消失,成了周庄村的一部分。饱经沧桑的木兰祠也几经战火兵燹而损毁,又一一重修。而今,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营廓台遗址、木兰祠里的老石碑、村外的千年皂荚树,以及似花非花的星星草,仍在默默讲述着那段永不尘封的历史。

从“花非花”看木兰其人

木兰酒店、木兰广场、木兰戎装雕像……走进虞城县木兰镇(原营廓镇),随处可见的“木兰”元素牵动着我们的思绪。自从“中国木兰之乡”落户虞城,木兰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如今,“木兰”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四月八,雨哗哗。”据木兰镇宣传委员蒋红梅介绍,传说中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她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早在1993年农历四月初八,虞城县举办了首届木兰文化节和木兰学术研讨会。自2000年后,规格升高,商丘市接手举办两年一届的木兰文化节系列活动。

探访木兰文化,总绕不开一个地方——木兰镇周庄村。这儿有一座千年古祠,名为“木兰祠”。据记载,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雕像,还有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胜利归来的雕塑和组画。

木兰究竟为何许人也?颇有争议。而其实,坐落在木兰祠院内的两通幸存古碑解开了这个谜。一是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这是全国记载木兰事迹最早、最有说服力的一块古碑。另一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石碑翔实地记载了木兰的出生地、姓氏、事迹以及家人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花木兰为周庄村人。

木兰祠负责人程凤华指着第二通“辨误记”石碑说,以前人们称木兰祠为娘娘庙,称木兰为娘娘,而实际上木兰是位姑娘,并非娘娘。孝烈将军祠内有一套木兰从军图,以当代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的木兰从军画册为底本精心复制而成,20余幅绘画作品和《木兰辞》全诗,均为传世佳作,更有利于人们了解木兰其人。

没有历史痕迹的单调繁华,给人的感觉是失意。而这里,一通石碑,一棵树木,一个故事,一幅画,总能让你触摸到历史灰烬的余温。在木兰祠内,一种酷似结满红花的植物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走进细看,所谓的“红花”,实则为植物的叶子。程凤华说,这是一种名为“星星草”的植物,2009年,从祠内石质地板的夹缝中开始生出这种植物,后来越来越多。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灵性的植物,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花木兰本姓魏,也不是男儿身,我们这儿的群众将星星草‘花非花’的说法与花木兰“非花姓”的事实联系起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程凤华说。

千年古树见证木兰故里

花木兰既然姓魏,为何名为“花木兰”?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木兰家种了一棵木兰树,木兰花开,美艳惊人,其父为她取名“花木兰”。而花木兰的娘姓周,是周庄村人,木兰是魏氏后代,生于北魏年间,祖居今与周庄村相邻的小魏庄,全家五口人,父亲魏应汉,母亲魏周氏,姐姐木惠,弟弟木棣。当时魏庄村有百十口人,后来村子自然消失,现成了周庄村的一部分。当地人习惯于将周庄称为花木兰的故乡也在情理之中了。

与周庄村相邻的小孟楼村西头的一棵皂荚树,曾演绎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棵千年古树,2007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国家一级古树。据说,花木兰16岁那年,边关急,战事紧,几道应征军贴接连不断送到魏家,而魏应汉年事已高。木兰心疼父亲,她说服家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出发那天,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至小孟楼村的一棵小皂荚树前,木兰将马拴在树上,含泪与父母话别。父亲拉着木兰的手,老泪纵横:“木兰,此树为证,我们每天都在这棵树下等着你凯旋。”

此后,木兰的父母每天都要到皂荚树下遥望。1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皂荚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可木兰仍在边疆拼杀。木兰征战12年,凯旋那天,父女在皂荚树下相见,抱头痛哭。

有趣的是,这棵树距地面半米多高的树干上有一个大疙瘩,且千百年来丝毫未影响树木的生长。当地人说,木兰出征之时与其父母话别,蒋马拴在了这棵树上,是马儿啃了树皮。如今,这棵参天古树一树成林,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木兰文化与家国情怀

据史实记载:虞城县营廓镇的前址,是古“完国”的国都,后改为“完州”,又改为县,亦称“完城”。隋代,有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魏木兰,她所在的魏庄村原在“完城”东,故在《木兰辞》中有“出廓相扶将”的诗句。相传,该镇是兵家常争之地,一度战火弥漫,曾因是古代的练兵场而得名。金代时名营廓镇,属睢阳。明代以后简称“营廓”,属商丘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谷熟县,1954年始属虞城县。

据考证,营廓镇是一座千年古镇,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专家认定,营廓不仅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并延续有龙山文化和商、周、汉、唐,直至明清朝的文化遗址,确属古镇遗址,距今有5500多年的历史,说明从那时就一直有人类聚居。该遗址于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千古名镇,更因一位女扮男妆、征战疆场12载的“花木兰”而名扬天下。据说,花木兰曾在营廓台上练兵射箭时,一箭射到千米之外的木兰祠处,所以后来人称营廓台与木兰祠只是“一箭之地”。千百年来,在木兰故里虞城县,百姓怀着敬仰的心情把木兰的身世编成了动人故事,来纪念这位传奇英雄。2008年,“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兰精神的影响深入人心,全国闻名的木兰民兵班始建于解放初期,她们以木兰为榜样,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努力维护地方治安,婚事新办、拒收彩礼。程凤华说,花木兰的出现,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从她身上折射出的忠、孝、贞、烈、义是从古至今都需要的精神,“她将一个人的家国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家国情怀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所需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恒的话题。这才是木兰精神、木兰文化的本质所在”。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涵洞积水 政府无奈
更多业主称有相同遭遇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冬 韵
民政部门确认八一路 ...
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
中国冷谷双创生态园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