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96)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2-11 09:50

明镜止水

成语“明镜止水”的意思是:静止的水就像明镜一样照鉴事物。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明代陆树声《清署笔谈》说:“明镜止水,喻心体也。”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

这一成语源于战国时都于商丘的宋国的哲学家庄周的著作《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借用孔子的嘴说,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当镜子用。

庄子要说明的道理是,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则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要认识自己,必须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明心见性。只有真正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能,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后来,人们就用“明镜止水”来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也说“心如止水”“静若止水”等。

关于“明镜止水”,有许多人发表感受。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说:“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赏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说:“圣人之无为,乃是指其心‘如明止水’,物至则照,物去则空,事物之来,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虽有为犹无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也。”《周子通书》说:“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无澈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切契内外之道,深合时措之宜。如天之无不覆(覆盖),如地之无不载。”

人们都羡慕圣贤之境。关于圣贤之境,有人认为:自古圣贤为人所景仰效法,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圣贤的境界,超然物外,而又不离世间人群。他们以宇宙自然为修身养性之境,以高超的人格来感化世道人心,所以“圣贤之境”有四点:第一,泰山高崇以立身。第二,明镜止水以居心。第三,青天白日以应事。第四,光风霁月以待人。圣贤待人,真挚诚恳,既不傲慢,也不怀成见,所谓“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疑忌猜测,不坚持己见,不会不知变通,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圣贤的胸怀洒落,品格高洁,如光风霁月一般,晴空朗照,万里无云。

也有人说:止水澄清,可以明鉴。其实人的心态何尝不是这样呢!把自己置身事外,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才是最高明的手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生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能想明白的,无论对与错,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从根本上看透了一件事情,就能对事情出现的变化一笑了之了,自己的思想上升到了一定的层次,不在乎名和利,只在乎所想到的,就会有精神上空前的满足。有时候发现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无限空明的境界,大胆试想一下,那些大师们悟道后顿入的空门,也许就是这种境界了。其实这种境界并不是想达到就达到的,很多时候却是想法上或行动上严重背离了这种境界,变得很世俗,然而,这还是很正常的,要是一味追求这种境界的话,反而有些为得道而得道的想法,就有了功利之心,这种境界也就自然不存在了,毕竟都是世俗之人,得道何尝容易。

由于《庄子·内篇·德充符》中的“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就有了“明镜止水”这一成语。

例句:“明镜止水以存心,泰山乔岳以立身。”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96)
2020-12-11 09:50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明镜止水

成语“明镜止水”的意思是:静止的水就像明镜一样照鉴事物。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明代陆树声《清署笔谈》说:“明镜止水,喻心体也。”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

这一成语源于战国时都于商丘的宋国的哲学家庄周的著作《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借用孔子的嘴说,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当镜子用。

庄子要说明的道理是,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则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要认识自己,必须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明心见性。只有真正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能,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后来,人们就用“明镜止水”来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也说“心如止水”“静若止水”等。

关于“明镜止水”,有许多人发表感受。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说:“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赏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说:“圣人之无为,乃是指其心‘如明止水’,物至则照,物去则空,事物之来,一切循乎自然,顺其理而应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虽有为犹无为,故曰无为而无不为也。”《周子通书》说:“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无澈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切契内外之道,深合时措之宜。如天之无不覆(覆盖),如地之无不载。”

人们都羡慕圣贤之境。关于圣贤之境,有人认为:自古圣贤为人所景仰效法,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圣贤的境界,超然物外,而又不离世间人群。他们以宇宙自然为修身养性之境,以高超的人格来感化世道人心,所以“圣贤之境”有四点:第一,泰山高崇以立身。第二,明镜止水以居心。第三,青天白日以应事。第四,光风霁月以待人。圣贤待人,真挚诚恳,既不傲慢,也不怀成见,所谓“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疑忌猜测,不坚持己见,不会不知变通,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圣贤的胸怀洒落,品格高洁,如光风霁月一般,晴空朗照,万里无云。

也有人说:止水澄清,可以明鉴。其实人的心态何尝不是这样呢!把自己置身事外,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才是最高明的手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生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能想明白的,无论对与错,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从根本上看透了一件事情,就能对事情出现的变化一笑了之了,自己的思想上升到了一定的层次,不在乎名和利,只在乎所想到的,就会有精神上空前的满足。有时候发现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无限空明的境界,大胆试想一下,那些大师们悟道后顿入的空门,也许就是这种境界了。其实这种境界并不是想达到就达到的,很多时候却是想法上或行动上严重背离了这种境界,变得很世俗,然而,这还是很正常的,要是一味追求这种境界的话,反而有些为得道而得道的想法,就有了功利之心,这种境界也就自然不存在了,毕竟都是世俗之人,得道何尝容易。

由于《庄子·内篇·德充符》中的“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就有了“明镜止水”这一成语。

例句:“明镜止水以存心,泰山乔岳以立身。”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燃气管道泄漏 10分钟...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包河桥路面现“裂缝”?
申请了20组红绿灯 将按需安装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冷风中的坚守
工人正在检测线上检 ...
工作人员在吊装道路 ...
园林工人在为景观树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