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84)

刘秀森 2020-11-25 11:16

触目皆是

“触目皆是”这一成语的意思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典故出自唐代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朱敬则是河南商丘市永城人,字少连, 唐朝大臣、史学家;潇洒倜傥,很重节义,是个了不起的人。唐高宗咸亨年中,皇帝听说他的美名就召见他,与他交谈后见他学识渊博,见地不俗,很看重他。将要提拔任用他时,被中书舍人李敬玄所贬毁,只授了个洹水县尉。

武则天长寿年中,朱敬则长时间任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的右补阙。武则天称帝后广开密告之门,罗织诬陷,诛杀大臣。为了绝灭告密罗织他人罪名的情况,朱敬则上疏说:“李斯做秦国丞相时,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而秦朝建立之后却不是这样,而是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土崩瓦解。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汉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汉高帝听了,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汉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的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武则天认为很好。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朱敬则调任正谏大夫,代理宰相之职。御史大夫魏元忠、凤阁舍人张说被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兄弟俩陷害,将要受到重刑时,宰相们都不敢直言,只有朱敬则抗疏申理说:“元忠、张说一向忠正,加在他们头上的罪名无据。如果这样处以重刑,岂不失天下之望?”因此二人得免死刑。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曾经命画工画奸臣武三思和纳言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监王绍宗等十八人肖像,号称为高士图,他们每拉朱敬则参与,朱敬则都固辞不就。

朱敬则任宰相期间,多次举荐贤人,武则天认为他知人识才。

神龙(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元年(705年),朱敬则被调出朝廷,到郑州任刺史。不久告老还乡。第二年,因侍御史冉祖雍一向与朱敬则不和,便诬告说朱敬则与反对武则天的王同皎亲善,贬朱敬则为卢州刺史。数月以后,等继任者到来,他便还乡。朱敬则为官清廉,不贪财物,还乡时只有乘马一匹,他的子侄都步行跟随归乡。

景云(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三年(712年)五月,朱敬则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唐睿宗李旦曾对侍臣说:“神龙年以来,李多祚、王同皎恢复原官,韦月将、燕钦融都有褒赠,不晓得现在还有什么人还含有冤屈的。”吏部尚书刘幽求回答说:“原郑州刺史朱敬则,过去在武则天时任正谏大夫,主持政事,忠贞义烈,为天下人所推崇。神龙年时被诬陷,贬授卢州刺史。长安年中,他曾对我说:‘相王一定会承运受命,我们应当尽节侍奉。’到韦庶人篡权干扰朝政,臣于是见危赴难,希望有今天的振兴,虽然是武则天造成,也与朱敬则先开启我的思想分不开。现在陛下龙兴宝位,凶党就戮,但朱敬则还含冤九泉,未蒙昭雪。”唐睿宗同意刘幽求的话,追赠朱敬则秘书监,谥号为元。

“触目皆是”这一成语,便源于商丘人朱敬则《五等论》中的“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例句:“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鲁迅《华盖集续编》)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84)
2020-11-25 11:16   刘秀森     我要评论 

触目皆是

“触目皆是”这一成语的意思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典故出自唐代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朱敬则是河南商丘市永城人,字少连, 唐朝大臣、史学家;潇洒倜傥,很重节义,是个了不起的人。唐高宗咸亨年中,皇帝听说他的美名就召见他,与他交谈后见他学识渊博,见地不俗,很看重他。将要提拔任用他时,被中书舍人李敬玄所贬毁,只授了个洹水县尉。

武则天长寿年中,朱敬则长时间任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的右补阙。武则天称帝后广开密告之门,罗织诬陷,诛杀大臣。为了绝灭告密罗织他人罪名的情况,朱敬则上疏说:“李斯做秦国丞相时,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而秦朝建立之后却不是这样,而是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土崩瓦解。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汉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汉高帝听了,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汉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的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武则天认为很好。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朱敬则调任正谏大夫,代理宰相之职。御史大夫魏元忠、凤阁舍人张说被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兄弟俩陷害,将要受到重刑时,宰相们都不敢直言,只有朱敬则抗疏申理说:“元忠、张说一向忠正,加在他们头上的罪名无据。如果这样处以重刑,岂不失天下之望?”因此二人得免死刑。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曾经命画工画奸臣武三思和纳言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监王绍宗等十八人肖像,号称为高士图,他们每拉朱敬则参与,朱敬则都固辞不就。

朱敬则任宰相期间,多次举荐贤人,武则天认为他知人识才。

神龙(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元年(705年),朱敬则被调出朝廷,到郑州任刺史。不久告老还乡。第二年,因侍御史冉祖雍一向与朱敬则不和,便诬告说朱敬则与反对武则天的王同皎亲善,贬朱敬则为卢州刺史。数月以后,等继任者到来,他便还乡。朱敬则为官清廉,不贪财物,还乡时只有乘马一匹,他的子侄都步行跟随归乡。

景云(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三年(712年)五月,朱敬则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唐睿宗李旦曾对侍臣说:“神龙年以来,李多祚、王同皎恢复原官,韦月将、燕钦融都有褒赠,不晓得现在还有什么人还含有冤屈的。”吏部尚书刘幽求回答说:“原郑州刺史朱敬则,过去在武则天时任正谏大夫,主持政事,忠贞义烈,为天下人所推崇。神龙年时被诬陷,贬授卢州刺史。长安年中,他曾对我说:‘相王一定会承运受命,我们应当尽节侍奉。’到韦庶人篡权干扰朝政,臣于是见危赴难,希望有今天的振兴,虽然是武则天造成,也与朱敬则先开启我的思想分不开。现在陛下龙兴宝位,凶党就戮,但朱敬则还含冤九泉,未蒙昭雪。”唐睿宗同意刘幽求的话,追赠朱敬则秘书监,谥号为元。

“触目皆是”这一成语,便源于商丘人朱敬则《五等论》中的“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例句:“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鲁迅《华盖集续编》)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养护期结束后 这段八一路本周就能通车
老先生的养老金已经补发到位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夏邑:中药材种植成 ...
给板山羊添加饲料
“牛皮村”不再吹牛 ...
店集乡:巾帼建功创业忙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