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九十一

和与战相融合的战略思想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1-19 23:43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十余部。

【阅读提示】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兵家至圣”孙武看来,战争不是最佳选项,通过非武力的方式瓦解掉对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范仲淹秉持了近似的军事思想。他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铸剑戟为农器赋》,表达了“上敦淳朴,下无战事,国以之平”的和平主义的立场,表明了“以和止战,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与他在《上执政书》中的“备戎狄、择将才”积极备战的战略思想相呼应。本期,马学庆将为大家分析范仲淹“以和止战,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

范仲淹的和平立场

宋朝自立国就面临着来自周边民族的巨大军事压力。边患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北部的契丹与西部的党项。宋真宗在“澶渊之盟”与辽讲和后,宋朝边患就集中在了西部。西夏是11世纪初党项族贵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同辽、宋、金鼎立近300年之久。

宋朝建立后,宋太宗想铲除党项的割据势力,激起了党项贵族的反抗。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宋、夏间经常发生战争。西夏多次打败宋军,不断向四周扩张。到宋仁宗时期,西夏已占今甘肃的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这时宋朝虽然远比西夏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但军事上相对虚弱,而且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屡屡失误。

对待周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古人有一种制止侵略、和平相处的态度。杜甫在《前出塞》中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也是范仲淹对待西夏的基本立场。范仲淹的和平主义立场在他的《铸剑戟为农器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说:“兵者凶器,食惟民天……前王锋镝,不得已而用之。”“不知我者,谓我前功偕弃,故知我者谓我欲善其事。”“好战者随之而挫锐,力穑者因之而受赐。”“上敦淳朴,下无战争。三农以之劝,万国以之平。”这些语言表达了范仲淹制止战争、希望国家太平的思想。而此思想,正与《上执政书》中“盖备之弗预,知之弗为,许下之兵,日血十万,岂不痛心哉?今西北和好,诚为令图,安必虑危,备则无患”的想法如出一辙,目的都是避免战争。

从时间上来看,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执教时已形成了“以和止战,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这之后,他也在许多文章中反映过这种战略思想。比如他自己撰写的《攻守议》《再议攻守》《答安抚王内翰书》等文中,都透露出了“戎马之后,原野萧条”的观点,透露出了战争只能给民众带来苦难,只有和平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天伦之乐的认识,也透露出了他倡导和平的美好愿望。

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

当时宋人将西夏李元昊称帝视为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范仲淹也曾说:“昨者西戎僭中朝之号,四海愤怒。虽困天下,义当讨伐。”但在李元昊反宋,朝野讨伐呼声高涨的情况下,范仲淹却又反对贸然对西夏用兵,称“大凡胜则乘时鼓勇,败则望风丧气,不须体量,理之常也。”并引孙武语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兵,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故明主谨之,良将警之,安国之道也。”范仲淹的意思很明确,不可乘怒而战,应该在冷静思考、全盘筹划的基础上兴兵作战。

范仲淹积极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也是出于对当时情况的实际考虑。首先,范仲淹指出了宋朝将不知兵、士不习战,军事力量薄弱。范仲淹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即指出宋朝承平日久、人不识兵、将士习安、边防松弛的现状。范仲淹在经略陕西时分析当时延州的防守情况时也指出军备的松弛,“训练未精,将帅无谋”。

其次,就外部条件而言,范仲淹认为宋廷主动伐夏利于夏而不利于宋。这是范仲淹分析宋、夏所处的外部战争环境特征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与西夏惯于边防掠夺、无须巨大的养兵之费不同,宋军远戍,粮草军饷必须有千里馈输之劳,加上宋廷将士长期离乡远戍,军情怨愤,必然削弱兵力。范仲淹指出,即使宋军得其将帅,精练士卒,依靠边地险恶的环境,坐壁清野以待敌,或侥幸有所斩获,但敌败逃散,不几日“复旧汉疆”;如不能破敌,宋军深入追击敌人于大漠中,亦不能有所得,况且常遇风雨天气,宋兵赢粮远涉,粮尽路穷之际,“不敌自困”。

范仲淹还引用太宗朝的战争实例进一步分析,说明宋夏决战于绝漠险滩中,西夏军队能够充分发挥游牧民族军队之灵活轻捷的优势,动辄以轻骑挠搅宋军,败则逃散,胜则劫掠而去。宋廷步伍除了有舟车劳顿之苦、粮草军需之难、士卒远戍之怨,退不能长期坚守,进不能驱战于荒漠,毫无优势可言。

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范仲淹主张在当前武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与西夏采取“和”的策略。范仲淹引汉代孝文帝讲和匈奴的事迹,说明应该与西夏讲和,以息民力。如果乘怒与西夏开战,万一战败宋廷就会失去与西夏讲和的机会。如果朝廷以一郡所产之绢帛纳与西夏,以求得一国之无战,是“息天下之弊”,有利于宋廷。

以守为攻的战略计划

范仲淹虽然提出了“守”与“和”,但并不是消极防守,而是积极备战,以守为攻,“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

范仲淹赞同君王以德行、仁义宾服天下的政策,但他鉴于宋代几朝的历史教训,认为李元昊屡次请和,又屡次背盟出兵,所以讲和并不能一劳永逸,应该在边备不足、士卒未练、将帅不得其人的情况下,与西夏暂且约和。在休息民力的同时,发展武备充实库禀,像唐太祖、唐太宗对待突厥一样,“隆礼敦信,以盟好为权宜;选将练兵,以攻守为实事”。

就以守为战的策略而言,范仲淹提出“守以土兵则安,守以东兵则危”的观点。这里的“土兵”即土著之兵,“东兵”即京师之兵。因为土兵“习山川道路之利,怀父母妻子之恋,无久戍之苦,无数易之弊”。而守之以“东兵”,必然有粮草辎重远输之劳,有将士远戍之怨,“费厚则困于财,戍久则聚其怨。财困则难用,怨聚则难保。民力日穷,士心日离,他变之生,出于不测”。

与以土兵守边的观点一致,范仲淹还提出了“屯田”养兵以守的政策,“使兵寓于农”,免除远距离运送粮草的辛苦,充实边境库禀。将土兵之家徙于边境,免除土兵远戍怀乡之怨。范仲淹还重视利用蕃兵,“使熟户蕃兵与正军参用”。蕃兵即西北边境由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地方兵种。范仲淹认为蕃兵“皆能辛苦,熟于战斗。如抚驭之间,恩威得所,大可防托边界,减得兵马”。“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每大举入冠,必为前锋。故四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九十一
和与战相融合的战略思想
2020-11-19 23:43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十余部。

【阅读提示】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兵家至圣”孙武看来,战争不是最佳选项,通过非武力的方式瓦解掉对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范仲淹秉持了近似的军事思想。他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铸剑戟为农器赋》,表达了“上敦淳朴,下无战事,国以之平”的和平主义的立场,表明了“以和止战,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与他在《上执政书》中的“备戎狄、择将才”积极备战的战略思想相呼应。本期,马学庆将为大家分析范仲淹“以和止战,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

范仲淹的和平立场

宋朝自立国就面临着来自周边民族的巨大军事压力。边患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北部的契丹与西部的党项。宋真宗在“澶渊之盟”与辽讲和后,宋朝边患就集中在了西部。西夏是11世纪初党项族贵族在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同辽、宋、金鼎立近300年之久。

宋朝建立后,宋太宗想铲除党项的割据势力,激起了党项贵族的反抗。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宋、夏间经常发生战争。西夏多次打败宋军,不断向四周扩张。到宋仁宗时期,西夏已占今甘肃的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这时宋朝虽然远比西夏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但军事上相对虚弱,而且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屡屡失误。

对待周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古人有一种制止侵略、和平相处的态度。杜甫在《前出塞》中说:“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也是范仲淹对待西夏的基本立场。范仲淹的和平主义立场在他的《铸剑戟为农器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说:“兵者凶器,食惟民天……前王锋镝,不得已而用之。”“不知我者,谓我前功偕弃,故知我者谓我欲善其事。”“好战者随之而挫锐,力穑者因之而受赐。”“上敦淳朴,下无战争。三农以之劝,万国以之平。”这些语言表达了范仲淹制止战争、希望国家太平的思想。而此思想,正与《上执政书》中“盖备之弗预,知之弗为,许下之兵,日血十万,岂不痛心哉?今西北和好,诚为令图,安必虑危,备则无患”的想法如出一辙,目的都是避免战争。

从时间上来看,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执教时已形成了“以和止战,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这之后,他也在许多文章中反映过这种战略思想。比如他自己撰写的《攻守议》《再议攻守》《答安抚王内翰书》等文中,都透露出了“戎马之后,原野萧条”的观点,透露出了战争只能给民众带来苦难,只有和平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天伦之乐的认识,也透露出了他倡导和平的美好愿望。

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

当时宋人将西夏李元昊称帝视为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范仲淹也曾说:“昨者西戎僭中朝之号,四海愤怒。虽困天下,义当讨伐。”但在李元昊反宋,朝野讨伐呼声高涨的情况下,范仲淹却又反对贸然对西夏用兵,称“大凡胜则乘时鼓勇,败则望风丧气,不须体量,理之常也。”并引孙武语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兵,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故明主谨之,良将警之,安国之道也。”范仲淹的意思很明确,不可乘怒而战,应该在冷静思考、全盘筹划的基础上兴兵作战。

范仲淹积极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也是出于对当时情况的实际考虑。首先,范仲淹指出了宋朝将不知兵、士不习战,军事力量薄弱。范仲淹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即指出宋朝承平日久、人不识兵、将士习安、边防松弛的现状。范仲淹在经略陕西时分析当时延州的防守情况时也指出军备的松弛,“训练未精,将帅无谋”。

其次,就外部条件而言,范仲淹认为宋廷主动伐夏利于夏而不利于宋。这是范仲淹分析宋、夏所处的外部战争环境特征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与西夏惯于边防掠夺、无须巨大的养兵之费不同,宋军远戍,粮草军饷必须有千里馈输之劳,加上宋廷将士长期离乡远戍,军情怨愤,必然削弱兵力。范仲淹指出,即使宋军得其将帅,精练士卒,依靠边地险恶的环境,坐壁清野以待敌,或侥幸有所斩获,但敌败逃散,不几日“复旧汉疆”;如不能破敌,宋军深入追击敌人于大漠中,亦不能有所得,况且常遇风雨天气,宋兵赢粮远涉,粮尽路穷之际,“不敌自困”。

范仲淹还引用太宗朝的战争实例进一步分析,说明宋夏决战于绝漠险滩中,西夏军队能够充分发挥游牧民族军队之灵活轻捷的优势,动辄以轻骑挠搅宋军,败则逃散,胜则劫掠而去。宋廷步伍除了有舟车劳顿之苦、粮草军需之难、士卒远戍之怨,退不能长期坚守,进不能驱战于荒漠,毫无优势可言。

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范仲淹主张在当前武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与西夏采取“和”的策略。范仲淹引汉代孝文帝讲和匈奴的事迹,说明应该与西夏讲和,以息民力。如果乘怒与西夏开战,万一战败宋廷就会失去与西夏讲和的机会。如果朝廷以一郡所产之绢帛纳与西夏,以求得一国之无战,是“息天下之弊”,有利于宋廷。

以守为攻的战略计划

范仲淹虽然提出了“守”与“和”,但并不是消极防守,而是积极备战,以守为攻,“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

范仲淹赞同君王以德行、仁义宾服天下的政策,但他鉴于宋代几朝的历史教训,认为李元昊屡次请和,又屡次背盟出兵,所以讲和并不能一劳永逸,应该在边备不足、士卒未练、将帅不得其人的情况下,与西夏暂且约和。在休息民力的同时,发展武备充实库禀,像唐太祖、唐太宗对待突厥一样,“隆礼敦信,以盟好为权宜;选将练兵,以攻守为实事”。

就以守为战的策略而言,范仲淹提出“守以土兵则安,守以东兵则危”的观点。这里的“土兵”即土著之兵,“东兵”即京师之兵。因为土兵“习山川道路之利,怀父母妻子之恋,无久戍之苦,无数易之弊”。而守之以“东兵”,必然有粮草辎重远输之劳,有将士远戍之怨,“费厚则困于财,戍久则聚其怨。财困则难用,怨聚则难保。民力日穷,士心日离,他变之生,出于不测”。

与以土兵守边的观点一致,范仲淹还提出了“屯田”养兵以守的政策,“使兵寓于农”,免除远距离运送粮草的辛苦,充实边境库禀。将土兵之家徙于边境,免除土兵远戍怀乡之怨。范仲淹还重视利用蕃兵,“使熟户蕃兵与正军参用”。蕃兵即西北边境由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地方兵种。范仲淹认为蕃兵“皆能辛苦,熟于战斗。如抚驭之间,恩威得所,大可防托边界,减得兵马”。“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与汉界相附,每大举入冠,必为前锋。故四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战。”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这条支路不具备加宽的条件
这条路不具备开通公交车的条件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冬雨送寒
乡镇文艺骨干 集中“...
柘城垃圾焚烧发电项 ...
工作人员在仓库内打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