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与“正姓”

宋立民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1-18 00:34

11月14日,新书发布会上,翻看商丘师院人文学院刘万华老师十二卷皇皇巨著《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作为宋姓后人,除了感激,更有惭愧: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宋荦,自己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其他同姓先祖的著述——万华收集整理了明清商丘宋氏47位文人的著述资料,于宋氏家族史的研究上,真是功莫大焉!

其实,这惭愧,从13日与王树林教授一起从广州白云机场北上之际已经开始。树林师兄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深潜商丘地方文化,其侯方域研究享誉四方。飞机上,说及他的《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里有关宋姓的掌故,如数家珍,仿佛笔者才是“外姓”。而树林兄有关宋荦的诗歌创作、诗集的版本考述等,也都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开拓意义。

所以,坐在新书发布会的会场,笔者耳边一直回响南京大学董健先生一篇文章的题目:《灭史断其根 灭教断其后》。如果没有记错,那是董健先生十几年前的文章,发表在广东名刊《同舟共进》上。他说教育的商品化、产业化,让人急功近利,坐不住冷板凳,难免使教育失其本义,叫坊间望而生畏。而刘万华老师所做的,恰恰就是“十年磨一剑”的“苦力活”。恩师华锺彦先生四十年前在讲诗经的课堂上,就谆谆告诫弟子:要搞文学,先治经史。无奈能够像万华老师一样念兹在兹、探幽发微的学者,却似乎愈发罕见了。

正是在此意义上,窃以为这样的发布会,在我们商丘古城,是只嫌其少而不厌其多——主办、承办、协办单位联手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总结这次会议,或曰思考刘万华老师成功的足迹,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对于学者本人,要敢结“大果子”。以往说做学问,总觉得“大果子”与从业时间成正比,年轻人要“打基础为重”。殊不知万华老师甫进商丘师范学院,就已经瞄准了宋荦这棵“大树”,上穷碧落下黄泉,决心托出一盘完备的大餐留给后世的美食家们。这种学术气魄,恰恰是今天的年轻学者尤可效法的。二是对于学术眼界,一定要有好导师。万华老师的博士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先生高屋建瓴地策划,对于史料的分类、收录、校勘、编排等方面的悉心指导,是《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文献价值的可靠保证——例如在以前的研究陈国之外,到近代商丘宋氏大量佚文、相关绘画、书法作品、碑刻文献等的辑录,诸多稀见的稿抄本乃至海内孤本的考证、校勘,没有“高手”指点是难以完成的。三是对于地方文化,要有热心人。地方官的文化意识,地方高校的学科规划与学术氛围,院系领导的大局观,地方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等,是卤肉的“老汤”,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关键也在这种通力协作。四是对于出版大业,要有识珠慧眼乃至牺牲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业内外好评如潮,让同行艳羡。殊不知背后的艰辛难以备述。别的不说,一个优秀的古籍校对,如今都是宝贵财富——当年商丘师范学院王子超老师在《大河报》发文,自己坐火车跑到报社校对,因为一般编辑连字都认不全,更不必说校对。万华老师近五百万字的巨著,编辑不说“字字看来都是血”,一字一句审读、校勘谈何容易。总编钱之江说:“该书是古籍整理著作中的精品力作,是近十年来明清文献整理的重要收获之一,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效益,将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诚哉斯言。尤其叫人动容的是,该巨著的责编路伟副编审,本人就是宋荦研究专家,而且自己也曾搜集了不少资料,要做宋荦的项目。看到万华老师的计划与成果,放弃自己的初衷,拔刀相助,提供资料,玉成此事——活活一段出版史佳话。

子曰:“必也正名乎。”说安邦治国,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事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老百姓就不知怎么办才好了。笔者想:姓名姓名,“姓”还在“名”之前,如果“百家姓”都能够把自己的家族史做得扎扎实实,真乃我文化古国的大幸事也。

因此,立民斗胆代表同姓,对万华老师与所有为这套巨著付出心血的师友们说一句:谢谢啦!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正名”与“正姓”
2020-11-18 00:34   宋立民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11月14日,新书发布会上,翻看商丘师院人文学院刘万华老师十二卷皇皇巨著《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作为宋姓后人,除了感激,更有惭愧: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宋荦,自己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其他同姓先祖的著述——万华收集整理了明清商丘宋氏47位文人的著述资料,于宋氏家族史的研究上,真是功莫大焉!

其实,这惭愧,从13日与王树林教授一起从广州白云机场北上之际已经开始。树林师兄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深潜商丘地方文化,其侯方域研究享誉四方。飞机上,说及他的《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里有关宋姓的掌故,如数家珍,仿佛笔者才是“外姓”。而树林兄有关宋荦的诗歌创作、诗集的版本考述等,也都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开拓意义。

所以,坐在新书发布会的会场,笔者耳边一直回响南京大学董健先生一篇文章的题目:《灭史断其根 灭教断其后》。如果没有记错,那是董健先生十几年前的文章,发表在广东名刊《同舟共进》上。他说教育的商品化、产业化,让人急功近利,坐不住冷板凳,难免使教育失其本义,叫坊间望而生畏。而刘万华老师所做的,恰恰就是“十年磨一剑”的“苦力活”。恩师华锺彦先生四十年前在讲诗经的课堂上,就谆谆告诫弟子:要搞文学,先治经史。无奈能够像万华老师一样念兹在兹、探幽发微的学者,却似乎愈发罕见了。

正是在此意义上,窃以为这样的发布会,在我们商丘古城,是只嫌其少而不厌其多——主办、承办、协办单位联手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总结这次会议,或曰思考刘万华老师成功的足迹,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对于学者本人,要敢结“大果子”。以往说做学问,总觉得“大果子”与从业时间成正比,年轻人要“打基础为重”。殊不知万华老师甫进商丘师范学院,就已经瞄准了宋荦这棵“大树”,上穷碧落下黄泉,决心托出一盘完备的大餐留给后世的美食家们。这种学术气魄,恰恰是今天的年轻学者尤可效法的。二是对于学术眼界,一定要有好导师。万华老师的博士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旭先生高屋建瓴地策划,对于史料的分类、收录、校勘、编排等方面的悉心指导,是《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文献价值的可靠保证——例如在以前的研究陈国之外,到近代商丘宋氏大量佚文、相关绘画、书法作品、碑刻文献等的辑录,诸多稀见的稿抄本乃至海内孤本的考证、校勘,没有“高手”指点是难以完成的。三是对于地方文化,要有热心人。地方官的文化意识,地方高校的学科规划与学术氛围,院系领导的大局观,地方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等,是卤肉的“老汤”,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关键也在这种通力协作。四是对于出版大业,要有识珠慧眼乃至牺牲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业内外好评如潮,让同行艳羡。殊不知背后的艰辛难以备述。别的不说,一个优秀的古籍校对,如今都是宝贵财富——当年商丘师范学院王子超老师在《大河报》发文,自己坐火车跑到报社校对,因为一般编辑连字都认不全,更不必说校对。万华老师近五百万字的巨著,编辑不说“字字看来都是血”,一字一句审读、校勘谈何容易。总编钱之江说:“该书是古籍整理著作中的精品力作,是近十年来明清文献整理的重要收获之一,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效益,将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诚哉斯言。尤其叫人动容的是,该巨著的责编路伟副编审,本人就是宋荦研究专家,而且自己也曾搜集了不少资料,要做宋荦的项目。看到万华老师的计划与成果,放弃自己的初衷,拔刀相助,提供资料,玉成此事——活活一段出版史佳话。

子曰:“必也正名乎。”说安邦治国,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事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老百姓就不知怎么办才好了。笔者想:姓名姓名,“姓”还在“名”之前,如果“百家姓”都能够把自己的家族史做得扎扎实实,真乃我文化古国的大幸事也。

因此,立民斗胆代表同姓,对万华老师与所有为这套巨著付出心血的师友们说一句:谢谢啦!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这条路不具备开通公交车的条件
工贸路两侧的人行道何时能修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挖掘红色教育资源 打...
农业机械化为乡村振 ...
睢阳区打造“家门口 ...
农民增收致富“软黄金”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