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71)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1-06 11:46

大辩不言 存而不论

“大辩不言”中的“大辩”,为善于辩论的意思。“不言”即不必开口而道理自明之意。这种不开口对于辩论来说,有时会取得比开口更大更好的效果。这一成语是说: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这种深藏不露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存而不论”的“存”为保存之意;“论”即讨论。这一成语是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的《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界线),言未始有常(定见,定论),为是而有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次序)有义(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研究)而不议(不评说)。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众人辩之以相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不宣扬),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qiān,通‘谦’),不勇不忮(zhì,嫉妒,伤害)。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整个宇宙)。注焉而不满,酌(舀取)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潜隐光亮而不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也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作潜藏不露的光亮。

《庄子·齐物论》中的这一节,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忘物才能齐物。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庄子要人忘掉生死,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从而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由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就有了“大辩不言”和“存而不论”这两个成语。

例句:“他说了对联的上联与下联不能颠倒,有人说他少见多怪,他不与辩驳,显示出大辩不言的沉稳个性。”

“然既为术数之学,则治经者存而不论可矣。”(清代陈澧《东塾读书记 尚书》)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71)
2020-11-06 11:46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大辩不言 存而不论

“大辩不言”中的“大辩”,为善于辩论的意思。“不言”即不必开口而道理自明之意。这种不开口对于辩论来说,有时会取得比开口更大更好的效果。这一成语是说: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这种深藏不露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存而不论”的“存”为保存之意;“论”即讨论。这一成语是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典故出自战国时宋国人庄周的《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界线),言未始有常(定见,定论),为是而有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次序)有义(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研究)而不议(不评说)。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众人辩之以相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不宣扬),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qiān,通‘谦’),不勇不忮(zhì,嫉妒,伤害)。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整个宇宙)。注焉而不满,酌(舀取)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潜隐光亮而不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也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作潜藏不露的光亮。

《庄子·齐物论》中的这一节,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忘物才能齐物。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庄子要人忘掉生死,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从而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由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就有了“大辩不言”和“存而不论”这两个成语。

例句:“他说了对联的上联与下联不能颠倒,有人说他少见多怪,他不与辩驳,显示出大辩不言的沉稳个性。”

“然既为术数之学,则治经者存而不论可矣。”(清代陈澧《东塾读书记 尚书》)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这条路不具备开通公交车的条件
工贸路两侧的人行道何时能修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建设中的七里桥蓄水 ...
工人在生产线上整理皮革
工人正在宁陵智慧产 ...
泛舟赏秋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