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剑出鞘】收藏巴金(3)

袁正建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11-06 11:43

近年来,几次在旧书摊上买到巴金的作品,想写一篇《旧书摊上的巴金》的文章,来记录文学书籍的冷遇和萧条,但一直没有写。这次借助巴金诞辰116周年和纪念巴金逝世15周年的机会,来个“绝地反击”。只想证明一下:经典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作家的名字会经常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多媒体、自媒体时代,文学被边缘化,阅读碎片化,但文学的复兴正在开始,文化自信的力量正逐步壮大。

在近年来收藏的报纸中,纪念巴老的文章时常被我收起。2014年11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版,有一篇新华社高级记者赵兰英写的《见证巴金过生日》,并配发一幅照片。照片的内容是2013年10月5日,参观者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参观拍摄雕塑作品“世纪良心——巴金”。赵兰英是上海人,197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后被分配至新华社上海分社从事记者工作。她多次跟踪采访巴金,写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分量的文章,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赵兰英在《一个记者笔下的文化人》、《感觉巴金》等书籍中,以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与巴金及其家人的交往。

编辑出身的李辉是我十分喜欢的作家。李辉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就与陈思和合作出版了《巴金论稿》。他1982年毕业后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前后三十多年都与作家们打交道。除了编报,他还在《新民晚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版面上开设专栏。近年来,我一直关注他与其他作家共同开办的“六根”公众号,也从中读到了很多关于当代文学的文章。李辉在2014年11月26《人民日报》的文章——《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写道:“巴金虽然已经远去,感觉中,他依然与我们同在。他的作品,他在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发出的声音,并没有消散,依旧回响于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时时撞击心胸,提醒我们思考,总在告诫我们,历史不会截然分开。”

2020年3月20日,春分日。我收到从郑州几经辗转邮寄而来的李辉的《先生们》。在这本书里,李辉记录了他作为报纸副刊编辑和与文化名人——大师们、先生们的交往和书信往来。该书的第一篇即是《<随想录>已成绝唱,巴金仍与我们同行》。读过该文之后,才知道巴金谈日本电影《望乡》的深远意义。1978年12月2日,巴金写下短文《谈<望乡>》之后,交给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从此成为他在该报开辟“随想录”专栏的肇始。此后,巴金一直坚持了8个年头,直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怀念胡风》。这在当时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而且是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和自我忏悔。

《收获》是在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创办的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学生时代,我经常从阅览室里借阅,平时在街头书报亭里遇见也购买。2018年11月,当我从朋友圈里看到《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编著的《一个人的文学史》(上下册)出版后,花了98元从北京小众书坊购来。在上册的“与作家合影”一节,第一幅照片里就是巴金与程永新的照片,图下一行小字写着:“八十年代给主编巴金过生日”。两张沙发并排,左边的程永新是一个毛头小伙,右边的巴金白发满头。巴老左手边是一支拐杖,右手边是一本《收获》。在下册的“名家书法”一节,第一幅是巴金1993年11月给程的题词。巴金与《收获》相伴几十年,为当代中国培养出一批叫得响的作家,而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是彪炳史册。

因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我写了3篇《收藏巴金》的文章。本来只计划写1篇,算是对巴老的纪念。但是,翻看着自己收藏的有关巴金的新旧书籍和各类报纸,抑制不住。由于版面所限,有些内容无法展开。谢谢读者诸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郑剑出鞘】收藏巴金(3)
2020-11-06 11:43   袁正建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近年来,几次在旧书摊上买到巴金的作品,想写一篇《旧书摊上的巴金》的文章,来记录文学书籍的冷遇和萧条,但一直没有写。这次借助巴金诞辰116周年和纪念巴金逝世15周年的机会,来个“绝地反击”。只想证明一下:经典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作家的名字会经常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多媒体、自媒体时代,文学被边缘化,阅读碎片化,但文学的复兴正在开始,文化自信的力量正逐步壮大。

在近年来收藏的报纸中,纪念巴老的文章时常被我收起。2014年11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版,有一篇新华社高级记者赵兰英写的《见证巴金过生日》,并配发一幅照片。照片的内容是2013年10月5日,参观者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参观拍摄雕塑作品“世纪良心——巴金”。赵兰英是上海人,197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后被分配至新华社上海分社从事记者工作。她多次跟踪采访巴金,写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分量的文章,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赵兰英在《一个记者笔下的文化人》、《感觉巴金》等书籍中,以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与巴金及其家人的交往。

编辑出身的李辉是我十分喜欢的作家。李辉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就与陈思和合作出版了《巴金论稿》。他1982年毕业后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前后三十多年都与作家们打交道。除了编报,他还在《新民晚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版面上开设专栏。近年来,我一直关注他与其他作家共同开办的“六根”公众号,也从中读到了很多关于当代文学的文章。李辉在2014年11月26《人民日报》的文章——《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写道:“巴金虽然已经远去,感觉中,他依然与我们同在。他的作品,他在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发出的声音,并没有消散,依旧回响于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时时撞击心胸,提醒我们思考,总在告诫我们,历史不会截然分开。”

2020年3月20日,春分日。我收到从郑州几经辗转邮寄而来的李辉的《先生们》。在这本书里,李辉记录了他作为报纸副刊编辑和与文化名人——大师们、先生们的交往和书信往来。该书的第一篇即是《<随想录>已成绝唱,巴金仍与我们同行》。读过该文之后,才知道巴金谈日本电影《望乡》的深远意义。1978年12月2日,巴金写下短文《谈<望乡>》之后,交给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从此成为他在该报开辟“随想录”专栏的肇始。此后,巴金一直坚持了8个年头,直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怀念胡风》。这在当时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而且是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和自我忏悔。

《收获》是在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创办的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学生时代,我经常从阅览室里借阅,平时在街头书报亭里遇见也购买。2018年11月,当我从朋友圈里看到《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编著的《一个人的文学史》(上下册)出版后,花了98元从北京小众书坊购来。在上册的“与作家合影”一节,第一幅照片里就是巴金与程永新的照片,图下一行小字写着:“八十年代给主编巴金过生日”。两张沙发并排,左边的程永新是一个毛头小伙,右边的巴金白发满头。巴老左手边是一支拐杖,右手边是一本《收获》。在下册的“名家书法”一节,第一幅是巴金1993年11月给程的题词。巴金与《收获》相伴几十年,为当代中国培养出一批叫得响的作家,而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是彪炳史册。

因巴金先生逝世15周年,我写了3篇《收藏巴金》的文章。本来只计划写1篇,算是对巴老的纪念。但是,翻看着自己收藏的有关巴金的新旧书籍和各类报纸,抑制不住。由于版面所限,有些内容无法展开。谢谢读者诸君!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这条路不具备开通公交车的条件
工贸路两侧的人行道何时能修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建设中的七里桥蓄水 ...
工人在生产线上整理皮革
工人正在宁陵智慧产 ...
泛舟赏秋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