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66)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10-28 09:11

归正首丘

“归正首丘”是一个不常用的成语。这一成语中的“正”,为摆正的意思,即使其“朝向”;“首”即头;“丘”,指狐狸的巢穴。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对此解释说:“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传说,狐狸不管死在哪里,死时也要把头摆正,朝向它所住的洞穴的方向。“归正首丘”作为成语,指人死了以后归葬于故乡。

“归正首丘”的典故出自西汉时的经学家、礼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檀弓上》中一段记载:“大(太)公封于营丘(在周朝时的齐国),比及(及到,等到)五世,皆反(即‘返’)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孔颖达解释说:“此一节论忠臣不欲离王室之事。‘大公封于营丘’者,周之大师大公封于营丘,及其死也,反葬于镐京,陪文武之墓。其大公子孙,比及五世,虽死于齐,以太公在周,其子孙皆反葬于周也。言‘反葬’者,既从周乡齐,今又从齐反往归周,君子善其反葬似礼乐之意,故云先王制礼乐者,乐其所自生,谓爱乐已之王业所由生,以制乐名。若舜爱乐其王业所由,能绍尧之德,即乐名《大韶》;禹爱乐其王业,所谓由治水广大中国,则乐名《大夏》。”

“大公封于营丘”中的“大公”,即周朝的姜太公姜尚(姜子牙)。“营丘”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而得名。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国都。

“五世反葬”的意思是:姜太公封在齐之后,仍在周朝任太师之职,所以死后葬在了周朝的都城。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zèn)之(‘往’的意思)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哀公为周夷王所烹杀,故得葬于周。所以从姜太公至哀公,共五世,皆葬于周。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对“反葬之美”的说法颇不以为然。他认为:齐国距离周都二千多里,让那些死去之人跋山涉水,冒着严寒酷暑,从东向西葬到周地,这对死者并非仁义之举,其过程也是劳民伤财。何况,这些孝子贤孙到了周都,要不要朝见天子呢?不朝见,显然不合法度。可要是见天子,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穿丧服朝见天子是大不祥,不穿丧服又不合丧祭之礼。因此,“此数者无一而可”。清朝官员孙希旦认为:姜太公为周朝太师,丁公为虎贲氏,大概是在朝为官,因此死后得葬在周;哀公被烹在周;乙公、癸公无从考证,如果葬在周,则必是死在周地,否则不会远涉数千里把棺材拉到周都。所以,五世反葬为不忘本的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礼记·檀弓上》中的“乐,乐其所自生”:前一个“乐”字音yuè,乐制的意思;后一个“乐”字音lè,“以……为乐”的意思。

“礼不忘其本”:孔颖达解释说:“谓先王制礼,其王业根本,由质而兴,则制礼不忘其本,而尚质也;若王业根本由文而兴,制礼尚文也,是不忘其本也。礼之与乐皆是重本,今反葬于周,亦是重本,故引礼乐以美之。”

《礼记·檀弓上》的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太公姜尚被周天子封在营丘,他与他其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全都返葬在周地。君子说:“乐,是由于王对自己的宏图大业感到愉悦而生成的;礼,是王没有忘记创业的根本而制订的。”古代先人曾经说道:“狐狸死掉的时候也不忘把头朝向自己的巢穴,这是仁恩的表现啊!”

例句:“从此故乡日离日远,我们几个人,看这光景,不知还有归正首丘的日子么?”(佚名:《苦社会》)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466)
2020-10-28 09:11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归正首丘

“归正首丘”是一个不常用的成语。这一成语中的“正”,为摆正的意思,即使其“朝向”;“首”即头;“丘”,指狐狸的巢穴。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对此解释说:“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传说,狐狸不管死在哪里,死时也要把头摆正,朝向它所住的洞穴的方向。“归正首丘”作为成语,指人死了以后归葬于故乡。

“归正首丘”的典故出自西汉时的经学家、礼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檀弓上》中一段记载:“大(太)公封于营丘(在周朝时的齐国),比及(及到,等到)五世,皆反(即‘返’)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孔颖达解释说:“此一节论忠臣不欲离王室之事。‘大公封于营丘’者,周之大师大公封于营丘,及其死也,反葬于镐京,陪文武之墓。其大公子孙,比及五世,虽死于齐,以太公在周,其子孙皆反葬于周也。言‘反葬’者,既从周乡齐,今又从齐反往归周,君子善其反葬似礼乐之意,故云先王制礼乐者,乐其所自生,谓爱乐已之王业所由生,以制乐名。若舜爱乐其王业所由,能绍尧之德,即乐名《大韶》;禹爱乐其王业,所谓由治水广大中国,则乐名《大夏》。”

“大公封于营丘”中的“大公”,即周朝的姜太公姜尚(姜子牙)。“营丘”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而得名。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国都。

“五世反葬”的意思是:姜太公封在齐之后,仍在周朝任太师之职,所以死后葬在了周朝的都城。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zèn)之(‘往’的意思)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哀公为周夷王所烹杀,故得葬于周。所以从姜太公至哀公,共五世,皆葬于周。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对“反葬之美”的说法颇不以为然。他认为:齐国距离周都二千多里,让那些死去之人跋山涉水,冒着严寒酷暑,从东向西葬到周地,这对死者并非仁义之举,其过程也是劳民伤财。何况,这些孝子贤孙到了周都,要不要朝见天子呢?不朝见,显然不合法度。可要是见天子,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穿丧服朝见天子是大不祥,不穿丧服又不合丧祭之礼。因此,“此数者无一而可”。清朝官员孙希旦认为:姜太公为周朝太师,丁公为虎贲氏,大概是在朝为官,因此死后得葬在周;哀公被烹在周;乙公、癸公无从考证,如果葬在周,则必是死在周地,否则不会远涉数千里把棺材拉到周都。所以,五世反葬为不忘本的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礼记·檀弓上》中的“乐,乐其所自生”:前一个“乐”字音yuè,乐制的意思;后一个“乐”字音lè,“以……为乐”的意思。

“礼不忘其本”:孔颖达解释说:“谓先王制礼,其王业根本,由质而兴,则制礼不忘其本,而尚质也;若王业根本由文而兴,制礼尚文也,是不忘其本也。礼之与乐皆是重本,今反葬于周,亦是重本,故引礼乐以美之。”

《礼记·檀弓上》的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太公姜尚被周天子封在营丘,他与他其之后的五代齐国国君全都返葬在周地。君子说:“乐,是由于王对自己的宏图大业感到愉悦而生成的;礼,是王没有忘记创业的根本而制订的。”古代先人曾经说道:“狐狸死掉的时候也不忘把头朝向自己的巢穴,这是仁恩的表现啊!”

例句:“从此故乡日离日远,我们几个人,看这光景,不知还有归正首丘的日子么?”(佚名:《苦社会》)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太不安全了 这个井盖...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参战老兵心中的疑惑消除了
网友留言选登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睢县:聚焦绿色发展 ...
汉梁花海秋意浓
重阳节里饺子香
视觉新闻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