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沧桑话饭棚

记者 白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9-25 10:20

口述:张雪峰

文字整理:记者 白鹏

“隋唐运河船夫号,六里饭棚开饭铃。”

在中国版图上,有个叫做“六里饭棚”的地名,这个地名牌位于今天的夏邑县会亭镇正东六里的关仓村(实为官仓村)管辖地、古运河大堤上的宿永商公路(解放前叫宿永商官路)旁。据我爷爷说,我家门口的六里饭棚,在大运河的繁荣时期,一个饭棚能供给上千人的官仓粮食仓库搬运人员吃饭,是隋唐大运河第一大饭棚,也是当时的“中国大运河第一大饭棚”,按当今的叫法就是曾经的“第一大饭店”!

“先有六里饭棚,后有归德古城。”这是家乡流传的一句民谚。我家就住在千年历史的六里饭棚附近,我家的土地位于“隋堤、隋坑”。六里饭棚始建于大约1400余年前的隋唐大运河漕运繁荣时期,而现存商丘归德古城重建始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归德古城的重建晚于六里饭棚几个朝代,当然历史上的商丘古城是“城摞城”,可谓“一城阅尽五千年”,历史更悠久。

六里饭棚可谓是“一棚阅尽千年”。说起棚,多指简漏的房屋。棚,也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进化史上的重要符号,先有棚、后有屋,当然,若是没有隋唐大运河的繁荣,也就没有古老的六里饭棚能在中华民族千年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

“六里饭棚官运红,官河官路藏官棚。”听老人讲,六里饭棚曾是“官运十足的官棚”。官运来自人气,官仓是官办的仓库、六里饭棚是官办的饭铺,船多、人多、粮食多、人气多,自然六里饭棚的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就多了。得信息者得天下,俺家门口的六里饭棚可不是一般的民间卖饭的饭棚,那可谓是“官商信息的交流棚、知识传播的课堂棚”。

“千里隋堤千船粮,官民上岸会官仓。”民谚中的隋唐盛世的大运河码头储粮地官方仓库“官仓”,就是今天六里饭棚所在地夏邑县会亭镇关仓村(官仓村)。

“东马牧、西会亭,六里饭棚最兴隆。”六里饭棚属于现在的会亭镇关仓村管辖,在建国初期被误登为现在的关仓村。再细点说,六里饭棚座落于解放前时期老“宿永商郑官路”,是苏北、皖北地区西进中原必经的重要东西要道。民国时期以前是属于夏邑县会亭驿(也称会亭铺)“官仓村”管辖的“官棚”,是隋唐大运河繁荣时期漕运河工搬装卸粮食到官仓(今叫关仓)的河工大饭堂。当然,一身“官运、官气”的六里饭棚,也是一千多年前给行走在隋唐大运河以堤带路的商贾邮差提供休息吃饭的临时驿站。

“停船商贾柳堤会,运河号子冲天忙;借问会亭打酒处,六里饭棚烧鸡香。紧十里、慢十里,六里饭棚有好吃哩。”以上都是流传在豫东与皖北地区古运河官路上商贾邮差的赶路谚语。

“先有六里饭棚、后有归德古城。”这首民谚是说现存的商丘归德古城兴建于明代,晚于隋唐时代兴盛的六里饭棚。六里饭棚在隋唐时期地盘太大了,大到方圆五公里的地盘都是六里饭棚的官方仓库与古运河码头的场地。当今的六里饭棚又太小了,小到连一个行政村都不是,竟然只剩下公路上的一张油漆斑驳地指示路牌,竟然没有一家营业中的饭店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普及,铺满秦砖汉瓦的六里饭棚门口官路上,商贾们行走脚步声少了,昼夜川流不息的汽车反而截断了六里饭棚的商业炊烟,剩下的只有乡愁。

我出于对六里饭棚丰富的饮食文化历史责任,在2020年新注册了一家“六里饭棚红花烧鸡店”,希望能够找回1000多年来的六里饭棚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的工匠精神灵魂。

尽管中国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已经20年了,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官路上的六里饭棚地名过了一千五百年了仍然是“官位不倒”,甚至于比其所在的关仓村(官仓村)还有名。比如,十里八里的村邻若问起我是哪村人?我说是关仓村的,多数人会追问,是六里饭棚那里的关仓村吗?我一般都是激动的回答:对对对。对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乡村的我来讲,盼望着能吃饱饭是个人生梦想之一,六里饭棚的“饭”字给了太多周边村民填饱肚子憧憬与记忆符号。

“金官仓、银傅阁,都赶不上六里饭棚的票子多。”官仓(今关仓行政村)、付阁(自然村)都曾是六里饭棚2公里内的村庄名,现在是归属关仓村(解放前叫官仓村)管辖。我的爷爷张士俊是位著名食品作坊主,凡事讲究工匠精神,做起事认真到从来不原谅任何错误的人。爷爷曾经在六里饭棚开过红花烧鸡店,在我们的眼中一直是不苟言笑,每当听到我们小孩子唱到这首儿歌,一定是“阴转晴天”,偶尔也会慈眉善目般的赏给我们几个同龄小朋友一人一个坏变蛋(坏掉的变鸡蛋)。

为什么爷爷最爱听“金官仓、银傅阁、都赶不上六里饭棚的票子多”这句儿歌?我活到快六十岁至今才明白,原来,爷爷是在六里饭棚开食品杂货店的,也是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六里饭棚按照传统食品工艺加工生产最后一位坚守者。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六里饭棚在古运河商业符号,一定是中原大地、豫东地区最具代表商业的根、商人的魂。很幸运,我是唱着六里饭棚远古时期民谚儿歌及家传的工匠秘诀长大的。

“与人方便造福子孙后代,登高望远广聚天下财源。”这是我在1992年镌刻在祖宅的楹联。今天,曾经走遍了40来个国家的我,在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资产管理班”以及在2018年于53岁获得了加拿大著名商学院的金融学硕士,还有所取得的一点点国际化商业经验、国际化求问真理的足迹,也许正是家训力量的承托。

“朋友多了穷不了,知识多了钱自找。”这句顺口溜是爷爷教我大伯、父亲的,我父亲又传给了我们这一辈,还有爱交朋友,是祖上商业世家的我家“祖传秘方”。在我十七岁也当了村干部时,我因为爱结交朋友,与老家六里饭棚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支书大多数都熟。每次与这些周边村村支书喝酒聊天,六里饭棚的故事和话题总绕不过去。

“小日本、真是坏,一人一个三八盖(三八步枪)。小日本、真孬种,杀咱无数老百姓……”日本鬼子进攻中原时,也是经过我们家门口的官路及官路上的六里饭棚。坦克车见人碾人,一路向西疯狂开进商丘、开封,没几天,蒋介石政府不得不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千万中原人民死伤惨重。在家乡豫东乡村,民间口传的抗日故事很多,打日本的故事也是我小时候在老牛屋最感兴趣的故事。

从地图上看,当今的公路交通图显示,六里饭棚的位置是安徽宿州到河南郑州的必经之路。目前,我所在的老家村民小组与六里饭棚所在的村民小组都是一个行政村关仓村(官仓村)管辖,按民俗民约就是一个大村子。我爷爷张士俊在我小时候仍然强调给孙辈的我们几个小孩子,见了六里饭棚的人要亲呦。长大了才知道,民国时期,我爷爷张士俊曾经在离祖屋五百米远的六里饭棚开过食品作坊铺,那六里饭棚曾经装载着爷爷曾经的商业梦想。爷爷说,他当年在六里饭棚开店时期,是他的人生最幸福的时光。爷爷说,卤制的红花烧鸡,金红色,好看又好吃,夏天也能放十来天不变质。爷爷的六里饭棚商业梦想正在“如日中天”时期,日本兵从徐州、宿州进攻中原的战斗打响了,自此,爷爷的六里饭棚红花烧鸡及食品作坊撤回家里,改加工与销售一体的坐商为行商,把糕点为主的食品加工好后打包,雇上三两车夫,用“独轮红车子”沿着今天的“宿永商郑公路”(解放前叫宿永商官路)一路向东,批发到宿州、濉溪、徐州等地(解放前叫东乡)。

“宁要一句言,不要一把钱。”这是父亲张宗善传授我的家训格言,也算是我们张家的家传商业“秘诀”吧。家父张宗善,中学文化,曾经工作于上万名职工的郑州市运输公司财务部任职副处长。家父在郑州工作时最得意的一件事是,去长春一汽为河南省接过首批解放牌大卡车,算是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了。听家父的同学讲,我的父亲张宗善若是不是支援家乡水利工程建设因公因病致残落难家乡,一定能够是做到高级干部。父亲教我“宁要一句言,不要一把钱”这句人生与商业真理时,是在我十六岁高中毕业那年。那一年,我用自行车驮着两个鸡蛋框去安徽宿州市销售变蛋,也是我第一次从六里饭棚为出发起点的商业第一步。

人心齐、泰山移。弘扬和发掘家门口六里饭棚深远的非物质遗产精髓,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更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好转的今年5月份,我第一时间去拜访了在京乡友、原国家测绘局财务司张学锋司长,希望能够查询到一下家乡家门口的六里饭棚最古老时间的古老地图标注,得到了热情接待。临别,张学锋司长建议未来若是“合村并镇”,把关仓村改名、改称六里饭棚村,对于纵横千里中原的古运河文化发掘与传播,对于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找回六里饭棚一千多年的初心和文化承载,有着重要意义。

我希望,不远的将来,“六里饭棚”所承载的非遗文化与新型商业能够协同发展。让曾经凝聚了千年历史、千里里程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最闪耀的豫东之星、中原骄傲的“中国大运河第一饭棚”再现繁荣辉煌。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运河沧桑话饭棚
2020-09-25 10:20   记者 白鹏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口述:张雪峰

文字整理:记者 白鹏

“隋唐运河船夫号,六里饭棚开饭铃。”

在中国版图上,有个叫做“六里饭棚”的地名,这个地名牌位于今天的夏邑县会亭镇正东六里的关仓村(实为官仓村)管辖地、古运河大堤上的宿永商公路(解放前叫宿永商官路)旁。据我爷爷说,我家门口的六里饭棚,在大运河的繁荣时期,一个饭棚能供给上千人的官仓粮食仓库搬运人员吃饭,是隋唐大运河第一大饭棚,也是当时的“中国大运河第一大饭棚”,按当今的叫法就是曾经的“第一大饭店”!

“先有六里饭棚,后有归德古城。”这是家乡流传的一句民谚。我家就住在千年历史的六里饭棚附近,我家的土地位于“隋堤、隋坑”。六里饭棚始建于大约1400余年前的隋唐大运河漕运繁荣时期,而现存商丘归德古城重建始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归德古城的重建晚于六里饭棚几个朝代,当然历史上的商丘古城是“城摞城”,可谓“一城阅尽五千年”,历史更悠久。

六里饭棚可谓是“一棚阅尽千年”。说起棚,多指简漏的房屋。棚,也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进化史上的重要符号,先有棚、后有屋,当然,若是没有隋唐大运河的繁荣,也就没有古老的六里饭棚能在中华民族千年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

“六里饭棚官运红,官河官路藏官棚。”听老人讲,六里饭棚曾是“官运十足的官棚”。官运来自人气,官仓是官办的仓库、六里饭棚是官办的饭铺,船多、人多、粮食多、人气多,自然六里饭棚的居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就多了。得信息者得天下,俺家门口的六里饭棚可不是一般的民间卖饭的饭棚,那可谓是“官商信息的交流棚、知识传播的课堂棚”。

“千里隋堤千船粮,官民上岸会官仓。”民谚中的隋唐盛世的大运河码头储粮地官方仓库“官仓”,就是今天六里饭棚所在地夏邑县会亭镇关仓村(官仓村)。

“东马牧、西会亭,六里饭棚最兴隆。”六里饭棚属于现在的会亭镇关仓村管辖,在建国初期被误登为现在的关仓村。再细点说,六里饭棚座落于解放前时期老“宿永商郑官路”,是苏北、皖北地区西进中原必经的重要东西要道。民国时期以前是属于夏邑县会亭驿(也称会亭铺)“官仓村”管辖的“官棚”,是隋唐大运河繁荣时期漕运河工搬装卸粮食到官仓(今叫关仓)的河工大饭堂。当然,一身“官运、官气”的六里饭棚,也是一千多年前给行走在隋唐大运河以堤带路的商贾邮差提供休息吃饭的临时驿站。

“停船商贾柳堤会,运河号子冲天忙;借问会亭打酒处,六里饭棚烧鸡香。紧十里、慢十里,六里饭棚有好吃哩。”以上都是流传在豫东与皖北地区古运河官路上商贾邮差的赶路谚语。

“先有六里饭棚、后有归德古城。”这首民谚是说现存的商丘归德古城兴建于明代,晚于隋唐时代兴盛的六里饭棚。六里饭棚在隋唐时期地盘太大了,大到方圆五公里的地盘都是六里饭棚的官方仓库与古运河码头的场地。当今的六里饭棚又太小了,小到连一个行政村都不是,竟然只剩下公路上的一张油漆斑驳地指示路牌,竟然没有一家营业中的饭店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普及,铺满秦砖汉瓦的六里饭棚门口官路上,商贾们行走脚步声少了,昼夜川流不息的汽车反而截断了六里饭棚的商业炊烟,剩下的只有乡愁。

我出于对六里饭棚丰富的饮食文化历史责任,在2020年新注册了一家“六里饭棚红花烧鸡店”,希望能够找回1000多年来的六里饭棚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的工匠精神灵魂。

尽管中国进入了高速公路时代已经20年了,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官路上的六里饭棚地名过了一千五百年了仍然是“官位不倒”,甚至于比其所在的关仓村(官仓村)还有名。比如,十里八里的村邻若问起我是哪村人?我说是关仓村的,多数人会追问,是六里饭棚那里的关仓村吗?我一般都是激动的回答:对对对。对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乡村的我来讲,盼望着能吃饱饭是个人生梦想之一,六里饭棚的“饭”字给了太多周边村民填饱肚子憧憬与记忆符号。

“金官仓、银傅阁,都赶不上六里饭棚的票子多。”官仓(今关仓行政村)、付阁(自然村)都曾是六里饭棚2公里内的村庄名,现在是归属关仓村(解放前叫官仓村)管辖。我的爷爷张士俊是位著名食品作坊主,凡事讲究工匠精神,做起事认真到从来不原谅任何错误的人。爷爷曾经在六里饭棚开过红花烧鸡店,在我们的眼中一直是不苟言笑,每当听到我们小孩子唱到这首儿歌,一定是“阴转晴天”,偶尔也会慈眉善目般的赏给我们几个同龄小朋友一人一个坏变蛋(坏掉的变鸡蛋)。

为什么爷爷最爱听“金官仓、银傅阁、都赶不上六里饭棚的票子多”这句儿歌?我活到快六十岁至今才明白,原来,爷爷是在六里饭棚开食品杂货店的,也是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六里饭棚按照传统食品工艺加工生产最后一位坚守者。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六里饭棚在古运河商业符号,一定是中原大地、豫东地区最具代表商业的根、商人的魂。很幸运,我是唱着六里饭棚远古时期民谚儿歌及家传的工匠秘诀长大的。

“与人方便造福子孙后代,登高望远广聚天下财源。”这是我在1992年镌刻在祖宅的楹联。今天,曾经走遍了40来个国家的我,在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资产管理班”以及在2018年于53岁获得了加拿大著名商学院的金融学硕士,还有所取得的一点点国际化商业经验、国际化求问真理的足迹,也许正是家训力量的承托。

“朋友多了穷不了,知识多了钱自找。”这句顺口溜是爷爷教我大伯、父亲的,我父亲又传给了我们这一辈,还有爱交朋友,是祖上商业世家的我家“祖传秘方”。在我十七岁也当了村干部时,我因为爱结交朋友,与老家六里饭棚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支书大多数都熟。每次与这些周边村村支书喝酒聊天,六里饭棚的故事和话题总绕不过去。

“小日本、真是坏,一人一个三八盖(三八步枪)。小日本、真孬种,杀咱无数老百姓……”日本鬼子进攻中原时,也是经过我们家门口的官路及官路上的六里饭棚。坦克车见人碾人,一路向西疯狂开进商丘、开封,没几天,蒋介石政府不得不炸开黄河花园口,致使千万中原人民死伤惨重。在家乡豫东乡村,民间口传的抗日故事很多,打日本的故事也是我小时候在老牛屋最感兴趣的故事。

从地图上看,当今的公路交通图显示,六里饭棚的位置是安徽宿州到河南郑州的必经之路。目前,我所在的老家村民小组与六里饭棚所在的村民小组都是一个行政村关仓村(官仓村)管辖,按民俗民约就是一个大村子。我爷爷张士俊在我小时候仍然强调给孙辈的我们几个小孩子,见了六里饭棚的人要亲呦。长大了才知道,民国时期,我爷爷张士俊曾经在离祖屋五百米远的六里饭棚开过食品作坊铺,那六里饭棚曾经装载着爷爷曾经的商业梦想。爷爷说,他当年在六里饭棚开店时期,是他的人生最幸福的时光。爷爷说,卤制的红花烧鸡,金红色,好看又好吃,夏天也能放十来天不变质。爷爷的六里饭棚商业梦想正在“如日中天”时期,日本兵从徐州、宿州进攻中原的战斗打响了,自此,爷爷的六里饭棚红花烧鸡及食品作坊撤回家里,改加工与销售一体的坐商为行商,把糕点为主的食品加工好后打包,雇上三两车夫,用“独轮红车子”沿着今天的“宿永商郑公路”(解放前叫宿永商官路)一路向东,批发到宿州、濉溪、徐州等地(解放前叫东乡)。

“宁要一句言,不要一把钱。”这是父亲张宗善传授我的家训格言,也算是我们张家的家传商业“秘诀”吧。家父张宗善,中学文化,曾经工作于上万名职工的郑州市运输公司财务部任职副处长。家父在郑州工作时最得意的一件事是,去长春一汽为河南省接过首批解放牌大卡车,算是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了。听家父的同学讲,我的父亲张宗善若是不是支援家乡水利工程建设因公因病致残落难家乡,一定能够是做到高级干部。父亲教我“宁要一句言,不要一把钱”这句人生与商业真理时,是在我十六岁高中毕业那年。那一年,我用自行车驮着两个鸡蛋框去安徽宿州市销售变蛋,也是我第一次从六里饭棚为出发起点的商业第一步。

人心齐、泰山移。弘扬和发掘家门口六里饭棚深远的非物质遗产精髓,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更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好转的今年5月份,我第一时间去拜访了在京乡友、原国家测绘局财务司张学锋司长,希望能够查询到一下家乡家门口的六里饭棚最古老时间的古老地图标注,得到了热情接待。临别,张学锋司长建议未来若是“合村并镇”,把关仓村改名、改称六里饭棚村,对于纵横千里中原的古运河文化发掘与传播,对于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找回六里饭棚一千多年的初心和文化承载,有着重要意义。

我希望,不远的将来,“六里饭棚”所承载的非遗文化与新型商业能够协同发展。让曾经凝聚了千年历史、千里里程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最闪耀的豫东之星、中原骄傲的“中国大运河第一饭棚”再现繁荣辉煌。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杂物被清理一空 人行道也修好了
居民要求过高 需要等待资金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庆丰收 迎小康
“凝聚侨眷心 共度中...
民警在火车站治安巡逻
视觉新闻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