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水墨人物画家王清健管窥

杨石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9-25 10:13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的王清健,早已不是10年前的王清健,更不是20年前的王清健。倘若套用唐代诗人高适的名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为“中州(乃至神州)谁人不识王清健”,来称赞其才气大、成果硕、名气高,亦不为过。诚然,这里的识君者,乃特指文化圈子尤其是美术圈子里的衮衮人士。

深水静流 画坛翘楚

王清健,笔名青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主要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研究。曾任商丘日报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主任编辑和商丘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专业画家、学术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商丘市美协名誉主席。这些耀眼的桂冠,是他长期坚持卓尔不群的艺术实践的回报。

王清健的美术创作丰硕,不同凡响。他的多幅作品分别入选由中国美协、中国画院举办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和中国当代人物画优秀作品展,两幅作品入选全军美展。其作品参加深圳美术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邀请展,两次参加北京老甲艺术馆创作室8人展,之后又在湖南、广东、山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还应韩国美术馆邀请赴韩参加中国画联展。

他创作的作品出类拔萃,殊荣纷至沓来。《春浓》《戏迷》《暖冬》《乡村大画家》《家和万事兴》分别获得河南省美展的一等奖或金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荷梦》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办的“2000世界和平艺术大展”银奖;《农村喜事》荣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守望家园》荣获全国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村戏》荣获首届中国线描艺术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

他的美术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研究》和《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并作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河南卫视、湖南卫视等对他做过专题报道。出版有《大河风书画精品集·顾问·王清健卷》《中原水墨印象·中原画领军人物·王清健卷》《王清健中国水墨人物画作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清健等6人作品合集《传承——当代水墨艺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清健等20人的作品合集《笔情墨韵——当代名家书画作品鉴赏》。

根植沃土 讴歌人民

王清健出生并生长在具有殷商之源、华商之都之称的商丘古城,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滋润;平民家庭的耳濡目染,使他受到了立身处世的熏陶;作为知青下过乡,与农民朝夕相处,一起流汗,一起收获,一起忧乐,对人生对社会有了切身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与普通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过几年兵,在人民解放军这所特殊大学校里,得到了锤炼与磨砺,奠定了坚实的“三观”之基;读过中央美院,师从卢沉、姚有多等画坛大家,拓宽了艺术视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根植于如此膏腴的热土,王清健便有了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情感基因。于是他立下宏愿,一生用画笔讴歌人民。他认定,只有以此作为主导的创作意识,才能筑牢个人艺术创作的根基,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因之,博大的人文精神便成了他艺术生命中的和煦阳光与不竭动力。

他关注当代的现实生活题材,深入发掘普通百姓之中蕴含的人类文明元素,凭借在兹念兹的故土情结,凭借艺术家的心灵之光,塑造了豫东梨乡老汉、卖菜夫妻、和睦婆媳、村主任、打工者、个体经营者、卖花女、民间老艺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抗战老兵等人物形象,表现他们曾经的沧桑和时下的欢乐,讴歌他们勤劳朴实、自强不息和知足乐观等传统美德,表达他们对新时代的挚爱及对新生活的渴望及困惑。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多呈现向上的激情,充满阳刚之气,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了鲜明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愫。

《守望家园》颇具匠心。画面上有两位空巢老人,男的眸子之中闪动着坚毅之光,女的目光里流露出迷茫。挂着的玉米棒子,竖放着的铁锨及粪箕子,小饭桌上放着的馍筐及两疙瘩大蒜,显示出俩老人对家园的坚守。画面语言似乎在无声诉说: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新农村的大语境下,该如何面对留守老人呢?

《村戏》,画面上活跃着10多位形态各异的乡村人物,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观看村戏时闲适恬淡、怡然自得的愉悦之情,反映出新农村农民幸福生活的况味,亦折射出他们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望。

《自称捌零后的老阮》,妙趣横生。画面上的老阮,满脸沧桑,沟壑纵横,分明是位高迈之人,那合不拢的嘴巴,那眯成一条线的眼睛,那笑意盈盈的脸庞,透露出老阮豁达乐观的个性。他幽默地自称“捌零后”,展示出在新时代里人们越活越年轻的心态。

丹青难写是精神,画出精神境自高。清健先生以博爱之思想、宽大之胸怀、开阔之视野、非凡之气度,画出了平凡人物的非凡精神,鲜活传神,潇洒空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特色。画面所传达出的对礼义仁智信的人格坚持与不安现状而奋发图强的追求,令人情不自禁地礼赞,并萌生诚惶诚恐地敬畏。

守正创新 孜孜以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名言。王清健在美术创作中亦践行了这样的理念。

他研习中国画,专攻水墨人物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反复读中国历代画史书论,感悟传统绘画之文化内涵;潜心阅西方文艺美学经典,探索其西洋绘画之精华。在中西融合与社会变革之背景下,他放眼世界,博取众长,推进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发展,通过艺术实践与精研,展现出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和推崇。他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对新时代的激情,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以画家之笔实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

一位名家有言,“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王清健深谙此道,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下足了真功夫、深功夫、细功夫,观察捕捉人物的不同特点,笔下力戒千人一面。因此,“他的人物画,在形体造型、明暗层次、空间关系、主次关系、水墨的质感和量感,以及环境氛围等方面,都牢牢地把握和控制在为塑造人物这一艺术焦点之中,从而使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突出。无论是群体描绘,抑或个体刻画,其人物形象都是生活在中原这片黄土地上的农民中的‘这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常平安先生如是说。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传神之难在目”,皆是古代画家的经典之句。清健在这方面狠下了功夫,绞尽脑汁。没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读他的人物画,可以看到展示内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目光:有的喜悦,有的陶醉,有的自信,有的坚毅,有的专注,有的淡然,有的期盼,有的困惑,流溢出异样的个人情感,人物仿佛踏着时代的节拍而律动起来。

“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清代袁枚语)王清健在长期的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既注意借鉴前人的经验,又重视融入个人的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用笔风格。对此,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商丘师范学院教授曹天成先生评价:一是以书入画,注重线条的质感,拖、顺、逆、擦并用,干、湿、浓、淡齐下,力求“下笔便有凹凸之形”;二是在图形造像上,能少则少,能减则减,力求笔笔见骨,不容赘言;三是情绪饱满,行笔奔放。形在笔墨表现中自然流露,笔墨在形的把控中自由运行,给人酣畅淋漓、潇洒痛快之感。

对于王清建的人物画,中国美协主席、著名画家刘大为先生评价为“气象很正”;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田黎明先生评价说:“在他近来的乡土创作中,每个中原人都是生活中的这一个,站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淳朴的人,都存在于清健的精神之中。”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水墨人物画家王清健管窥
2020-09-25 10:13   杨石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的王清健,早已不是10年前的王清健,更不是20年前的王清健。倘若套用唐代诗人高适的名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为“中州(乃至神州)谁人不识王清健”,来称赞其才气大、成果硕、名气高,亦不为过。诚然,这里的识君者,乃特指文化圈子尤其是美术圈子里的衮衮人士。

深水静流 画坛翘楚

王清健,笔名青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主要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研究。曾任商丘日报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主任编辑和商丘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河南省书画院专业画家、学术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商丘市美协名誉主席。这些耀眼的桂冠,是他长期坚持卓尔不群的艺术实践的回报。

王清健的美术创作丰硕,不同凡响。他的多幅作品分别入选由中国美协、中国画院举办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和中国当代人物画优秀作品展,两幅作品入选全军美展。其作品参加深圳美术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邀请展,两次参加北京老甲艺术馆创作室8人展,之后又在湖南、广东、山东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还应韩国美术馆邀请赴韩参加中国画联展。

他创作的作品出类拔萃,殊荣纷至沓来。《春浓》《戏迷》《暖冬》《乡村大画家》《家和万事兴》分别获得河南省美展的一等奖或金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荷梦》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办的“2000世界和平艺术大展”银奖;《农村喜事》荣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守望家园》荣获全国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村戏》荣获首届中国线描艺术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

他的美术作品曾在《人民日报》《美术》《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研究》和《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并作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河南卫视、湖南卫视等对他做过专题报道。出版有《大河风书画精品集·顾问·王清健卷》《中原水墨印象·中原画领军人物·王清健卷》《王清健中国水墨人物画作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清健等6人作品合集《传承——当代水墨艺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清健等20人的作品合集《笔情墨韵——当代名家书画作品鉴赏》。

根植沃土 讴歌人民

王清健出生并生长在具有殷商之源、华商之都之称的商丘古城,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滋润;平民家庭的耳濡目染,使他受到了立身处世的熏陶;作为知青下过乡,与农民朝夕相处,一起流汗,一起收获,一起忧乐,对人生对社会有了切身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与普通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过几年兵,在人民解放军这所特殊大学校里,得到了锤炼与磨砺,奠定了坚实的“三观”之基;读过中央美院,师从卢沉、姚有多等画坛大家,拓宽了艺术视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根植于如此膏腴的热土,王清健便有了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情感基因。于是他立下宏愿,一生用画笔讴歌人民。他认定,只有以此作为主导的创作意识,才能筑牢个人艺术创作的根基,才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因之,博大的人文精神便成了他艺术生命中的和煦阳光与不竭动力。

他关注当代的现实生活题材,深入发掘普通百姓之中蕴含的人类文明元素,凭借在兹念兹的故土情结,凭借艺术家的心灵之光,塑造了豫东梨乡老汉、卖菜夫妻、和睦婆媳、村主任、打工者、个体经营者、卖花女、民间老艺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抗战老兵等人物形象,表现他们曾经的沧桑和时下的欢乐,讴歌他们勤劳朴实、自强不息和知足乐观等传统美德,表达他们对新时代的挚爱及对新生活的渴望及困惑。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多呈现向上的激情,充满阳刚之气,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了鲜明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愫。

《守望家园》颇具匠心。画面上有两位空巢老人,男的眸子之中闪动着坚毅之光,女的目光里流露出迷茫。挂着的玉米棒子,竖放着的铁锨及粪箕子,小饭桌上放着的馍筐及两疙瘩大蒜,显示出俩老人对家园的坚守。画面语言似乎在无声诉说: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新农村的大语境下,该如何面对留守老人呢?

《村戏》,画面上活跃着10多位形态各异的乡村人物,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观看村戏时闲适恬淡、怡然自得的愉悦之情,反映出新农村农民幸福生活的况味,亦折射出他们对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望。

《自称捌零后的老阮》,妙趣横生。画面上的老阮,满脸沧桑,沟壑纵横,分明是位高迈之人,那合不拢的嘴巴,那眯成一条线的眼睛,那笑意盈盈的脸庞,透露出老阮豁达乐观的个性。他幽默地自称“捌零后”,展示出在新时代里人们越活越年轻的心态。

丹青难写是精神,画出精神境自高。清健先生以博爱之思想、宽大之胸怀、开阔之视野、非凡之气度,画出了平凡人物的非凡精神,鲜活传神,潇洒空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特色。画面所传达出的对礼义仁智信的人格坚持与不安现状而奋发图强的追求,令人情不自禁地礼赞,并萌生诚惶诚恐地敬畏。

守正创新 孜孜以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名言。王清健在美术创作中亦践行了这样的理念。

他研习中国画,专攻水墨人物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反复读中国历代画史书论,感悟传统绘画之文化内涵;潜心阅西方文艺美学经典,探索其西洋绘画之精华。在中西融合与社会变革之背景下,他放眼世界,博取众长,推进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发展,通过艺术实践与精研,展现出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和推崇。他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对新时代的激情,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以画家之笔实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

一位名家有言,“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审美主体”。王清健深谙此道,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下足了真功夫、深功夫、细功夫,观察捕捉人物的不同特点,笔下力戒千人一面。因此,“他的人物画,在形体造型、明暗层次、空间关系、主次关系、水墨的质感和量感,以及环境氛围等方面,都牢牢地把握和控制在为塑造人物这一艺术焦点之中,从而使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突出。无论是群体描绘,抑或个体刻画,其人物形象都是生活在中原这片黄土地上的农民中的‘这一个’”——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常平安先生如是说。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传神之难在目”,皆是古代画家的经典之句。清健在这方面狠下了功夫,绞尽脑汁。没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读他的人物画,可以看到展示内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目光:有的喜悦,有的陶醉,有的自信,有的坚毅,有的专注,有的淡然,有的期盼,有的困惑,流溢出异样的个人情感,人物仿佛踏着时代的节拍而律动起来。

“不取亦取,虽师勿师”。(清代袁枚语)王清健在长期的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既注意借鉴前人的经验,又重视融入个人的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用笔风格。对此,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商丘师范学院教授曹天成先生评价:一是以书入画,注重线条的质感,拖、顺、逆、擦并用,干、湿、浓、淡齐下,力求“下笔便有凹凸之形”;二是在图形造像上,能少则少,能减则减,力求笔笔见骨,不容赘言;三是情绪饱满,行笔奔放。形在笔墨表现中自然流露,笔墨在形的把控中自由运行,给人酣畅淋漓、潇洒痛快之感。

对于王清建的人物画,中国美协主席、著名画家刘大为先生评价为“气象很正”;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田黎明先生评价说:“在他近来的乡土创作中,每个中原人都是生活中的这一个,站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淳朴的人,都存在于清健的精神之中。”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人行道升级改造后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杂物被清理一空 人行道也修好了
居民要求过高 需要等待资金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庆丰收 迎小康
“凝聚侨眷心 共度中...
民警在火车站治安巡逻
视觉新闻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