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八十三

宋版《隆中对》开启新政前奏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9-04 00:16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十余部。

【阅读提示】

要研究一名历史人物,绕不开对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就范仲淹而言,人们关注最多的作品有两部:文学代表作《岳阳楼记》,政论代表作《上执政书》。尤其是《上执政书》,《宋史》评价其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在对范仲淹的研究过程中,马学庆认为此文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6点具体变革主张,集中体现了范仲淹政治改革的远见卓识,也完整地概括了他“先忧后乐”的思想内涵。《上执政书》开启了“庆历新政”的先奏,而“庆历新政”又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并揭开序幕。因此范仲淹成为北宋政治改革的先驱。

冒哀上书言国事

接触过宋代历史的人,大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宋代士大夫言事之风颇盛。无论大事小事,往往纷纷上言,议论不休。抛开这些议论是否准确妥当这个问题,仅就这种现象来说,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国家观念的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增强。在任何社会里,百家争鸣总比鸦雀无声要正常。宋代士大夫上书言事蔚然成风,朱熹就说“士大夫以面折廷争为职”。

范仲淹就是宋代“儒者报国,以言为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多次上书谏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执政书》。说其最具代表性,一是因为这次上书时间早;二是因为字数过万,论述期实,标志着其优乐思想的正式形成;三是因为这次上书不合宋代礼制,范仲淹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来上书陈述国事的。

《上执政书》作于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时年39岁,丁母忧居南京应天府。按照宋朝祖制,官员父母病故,官员必须回家守孝。守制时间为3年,实为27个月。父亲去世,儿子为其守孝谓之“丁怙”;母亲去世,儿子为其守孝谓之“丁忧”。守制期间,官员不能上书言事,更不能“逾越典礼”。范仲淹却完全不顾这些大忌,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以洋洋万言“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这不仅是他日后恪守的施政纲领,也是他改革思绪的最早蓝图。

《上执政书》比“庆历新政”早16年,比《岳阳楼记》早19年。可以说,没有在应天府的寒窗苦读与执教应天书院,范仲淹就不会有《上执政书》;没有《上执政书》,就不会有范仲淹的人生转折。正因为时相王曾读了这篇雄文,极为赞赏,遂授意晏殊举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天圣六年十二月,1028年,守丧期满的范仲淹被召为秘阁校理,开始了他的立朝生涯。

心悲不忘天下之忧

范仲淹写成《上执政书》时,北宋王朝已历3帝,50余年,表面上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内里却潜伏着尖锐复杂的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开始,北宋朝廷利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方针治理国家。宋真宗曾依宰相王钦若主张,以降天书、封禅泰山、滥修寺观等蛊惑群众。至宋真宗驾崩,宋仁宗年幼,皇太后执政,宦官挟政,寇准也被罢相,整个社会一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国家隐患日益加剧。

范仲淹写《上执政书》之时,宋仁宗才17岁。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历了10年官宦生涯,他从狱讼、刑律、盐税以及总役海堤工程中深刻体验了百姓之苦、官宦之腐、政弊之剧、国家之患;目睹冗官、冗费严重,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边备久废,西、北边患严重。在《上执政书》之前,范仲淹已经在《奏上时务书》中向太后提出“言路未广,忠臣未劝”“贪者益励其爪牙,廉者悉困于寒饿”“倘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的建议。但在当时,上书未得到重视。

为母守丧期间,范仲淹已经远离政治是非之地,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应天书院,即便社会积弊再深,他也可视而不见,落得清闲。然而,范仲淹不仅没有如此,反而充分利用这段充裕的时间整理自己的从政经验和政治变革思想,一边服丧教书,一边思索着治国良策,潜心执笔,把自己多年在基层从政中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加以分析与阐发,将个人的私痛和寂寞升华到忧国忧民的境界,冒哀上书向宰相府提出迫切改革的方案。

在《上执政书》的开头,范仲淹即表明了心迹:“某居亲之丧,上书言事,逾越典礼,取笑天下,岂欲动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乎?某谓居丧越礼,有诛无赦,岂足动圣贤之知耶……”很明显,范仲淹是非常明白“居亲之丧,上书言事”,是“逾越典礼”的,而且也知道“居丧越礼”的严重后果可能是“有诛无赦”。但即使如此,他依然不计后果地“言国家事”,目的不是“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而是作为一个忠孝之人,当为“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

正如文中所说,范仲淹冒哀上书,主要是作为一个士大夫“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目的在于“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即期盼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四海之内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希望通过这种有违常理的举动,来引起最高统治者对他所言之事的重视。所以,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倡言变革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万言书传诵天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在《灵乌赋》中发出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直言上疏进谏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最可贵的性格之一。他冒哀越礼,将万言《上执政书》递交给当时额宰相王曾。

范仲淹对宋初名相王曾怀有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他在天禧三年,1019年,为亳州从事时,尝上书当时知大名府的王曾。时隔9年,1028年,范仲淹撰《上执政书》呈交王曾。王曾不但没有对范仲淹“居丧越礼”言国家事进行责罚,反而对万言书极为赞赏。当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向晏殊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范仲淹多年浮沉下僚后终于在仕途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王曾、晏殊对后辈贤才大力提携、荐举的行为,也使范仲淹获益匪浅。其后不遗余力识拨、荐选人才正是向前辈政治家悉心学习的结果。

苏轼对范仲淹丁忧期间上书这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苏轼说,“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宋代士大夫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透过《上执政书》在范仲淹身上首先表现出来。之后,广大士大夫接受这种精神并发扬光大。政治上,他们不断掀起除旧革新的思潮,并付诸实践。学术上,他们以此种精神为动力破旧立新,积极构建新的理论。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八十三
宋版《隆中对》开启新政前奏
2020-09-04 00:16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十余部。

【阅读提示】

要研究一名历史人物,绕不开对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就范仲淹而言,人们关注最多的作品有两部:文学代表作《岳阳楼记》,政论代表作《上执政书》。尤其是《上执政书》,《宋史》评价其可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在对范仲淹的研究过程中,马学庆认为此文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6点具体变革主张,集中体现了范仲淹政治改革的远见卓识,也完整地概括了他“先忧后乐”的思想内涵。《上执政书》开启了“庆历新政”的先奏,而“庆历新政”又为王安石变法奠定基础并揭开序幕。因此范仲淹成为北宋政治改革的先驱。

冒哀上书言国事

接触过宋代历史的人,大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宋代士大夫言事之风颇盛。无论大事小事,往往纷纷上言,议论不休。抛开这些议论是否准确妥当这个问题,仅就这种现象来说,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国家观念的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增强。在任何社会里,百家争鸣总比鸦雀无声要正常。宋代士大夫上书言事蔚然成风,朱熹就说“士大夫以面折廷争为职”。

范仲淹就是宋代“儒者报国,以言为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多次上书谏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执政书》。说其最具代表性,一是因为这次上书时间早;二是因为字数过万,论述期实,标志着其优乐思想的正式形成;三是因为这次上书不合宋代礼制,范仲淹是冒着巨大的风险来上书陈述国事的。

《上执政书》作于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时年39岁,丁母忧居南京应天府。按照宋朝祖制,官员父母病故,官员必须回家守孝。守制时间为3年,实为27个月。父亲去世,儿子为其守孝谓之“丁怙”;母亲去世,儿子为其守孝谓之“丁忧”。守制期间,官员不能上书言事,更不能“逾越典礼”。范仲淹却完全不顾这些大忌,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以洋洋万言“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这不仅是他日后恪守的施政纲领,也是他改革思绪的最早蓝图。

《上执政书》比“庆历新政”早16年,比《岳阳楼记》早19年。可以说,没有在应天府的寒窗苦读与执教应天书院,范仲淹就不会有《上执政书》;没有《上执政书》,就不会有范仲淹的人生转折。正因为时相王曾读了这篇雄文,极为赞赏,遂授意晏殊举荐范仲淹应学士院试。天圣六年十二月,1028年,守丧期满的范仲淹被召为秘阁校理,开始了他的立朝生涯。

心悲不忘天下之忧

范仲淹写成《上执政书》时,北宋王朝已历3帝,50余年,表面上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内里却潜伏着尖锐复杂的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开始,北宋朝廷利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方针治理国家。宋真宗曾依宰相王钦若主张,以降天书、封禅泰山、滥修寺观等蛊惑群众。至宋真宗驾崩,宋仁宗年幼,皇太后执政,宦官挟政,寇准也被罢相,整个社会一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国家隐患日益加剧。

范仲淹写《上执政书》之时,宋仁宗才17岁。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历了10年官宦生涯,他从狱讼、刑律、盐税以及总役海堤工程中深刻体验了百姓之苦、官宦之腐、政弊之剧、国家之患;目睹冗官、冗费严重,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边备久废,西、北边患严重。在《上执政书》之前,范仲淹已经在《奏上时务书》中向太后提出“言路未广,忠臣未劝”“贪者益励其爪牙,廉者悉困于寒饿”“倘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的建议。但在当时,上书未得到重视。

为母守丧期间,范仲淹已经远离政治是非之地,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应天书院,即便社会积弊再深,他也可视而不见,落得清闲。然而,范仲淹不仅没有如此,反而充分利用这段充裕的时间整理自己的从政经验和政治变革思想,一边服丧教书,一边思索着治国良策,潜心执笔,把自己多年在基层从政中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加以分析与阐发,将个人的私痛和寂寞升华到忧国忧民的境界,冒哀上书向宰相府提出迫切改革的方案。

在《上执政书》的开头,范仲淹即表明了心迹:“某居亲之丧,上书言事,逾越典礼,取笑天下,岂欲动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乎?某谓居丧越礼,有诛无赦,岂足动圣贤之知耶……”很明显,范仲淹是非常明白“居亲之丧,上书言事”,是“逾越典礼”的,而且也知道“居丧越礼”的严重后果可能是“有诛无赦”。但即使如此,他依然不计后果地“言国家事”,目的不是“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而是作为一个忠孝之人,当为“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

正如文中所说,范仲淹冒哀上书,主要是作为一个士大夫“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目的在于“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即期盼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四海之内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希望通过这种有违常理的举动,来引起最高统治者对他所言之事的重视。所以,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倡言变革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万言书传诵天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在《灵乌赋》中发出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直言上疏进谏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最可贵的性格之一。他冒哀越礼,将万言《上执政书》递交给当时额宰相王曾。

范仲淹对宋初名相王曾怀有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他在天禧三年,1019年,为亳州从事时,尝上书当时知大名府的王曾。时隔9年,1028年,范仲淹撰《上执政书》呈交王曾。王曾不但没有对范仲淹“居丧越礼”言国家事进行责罚,反而对万言书极为赞赏。当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向晏殊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范仲淹多年浮沉下僚后终于在仕途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王曾、晏殊对后辈贤才大力提携、荐举的行为,也使范仲淹获益匪浅。其后不遗余力识拨、荐选人才正是向前辈政治家悉心学习的结果。

苏轼对范仲淹丁忧期间上书这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苏轼说,“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宋代士大夫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透过《上执政书》在范仲淹身上首先表现出来。之后,广大士大夫接受这种精神并发扬光大。政治上,他们不断掀起除旧革新的思潮,并付诸实践。学术上,他们以此种精神为动力破旧立新,积极构建新的理论。

编辑: 杨宁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孩子已经报上名 家长不再忧心了
施工正在进行 “尾巴”即将消除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违法图像 同步曝光
文明城市是我家 文明...
“两城”联创在行动
绿化工人在睢阳南路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