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篇(1)

张秀刚:贫困户“变身”养猪能手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亚威 刘建谠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跃旗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8-13 00:16

  

张秀刚夫妇露出幸福的笑容

  

张秀刚讲述脱贫经历(张卫兵摄)

2015年,养了多年猪的张秀刚陷入“越养越赔钱”的窘境,他决定忍痛割爱,将猪全部卖掉。

那时,张秀刚养了一头老母猪和十几头猪崽,市场行情不好,加之不懂养殖技术,小猪时常生病,有的死掉了。没办法,张秀刚只得在民间办了近2万元的贷款。而此前,他因养殖还欠了几千元的债。同年,经过建档立卡,张秀刚成了贫困户。其在外地打拼的子女再三嘱咐一定要把猪卖掉,要不贷款利息越来越高,损失会更大。

其实,张秀刚和老伴何凤莲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养少量的猪,虽算不上富裕,但日子还算过得去。一向要强不服输的他,本想着靠养猪致富,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却养出了个“贫困户”。

而今,在张秀刚家门口的“心连心帮扶活动联系卡”上,赫然标注着其致贫原因:缺技术。从当时来讲,张秀刚并不完全理解“缺技术”是一个啥概念。

2015年,石庄村来了驻村工作队,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驻石庄村第一书记张卫兵是张秀刚的对口帮扶人。

“第一次见到张局长是在俺家里。他来的时候手里还拿了本民情日记,问了俺生活咋样、需要啥帮助之类的问题。”张秀刚对那次与张卫兵见面记忆颇深。

“我就把俺养猪的情况给他说了。他说人哪有一帆风顺的,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困难咱想法解决。”张秀刚回忆,“我说不中,两三万元的欠款对一个农民来说不是个小事儿,猪不卖不中。张局长再三给我做思想工作,又帮我争取了5000块钱的养殖扶持资金。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来俺家,给俺老两口拉家常,有时帮俺喂猪,给俺鼓劲儿。”

张卫兵的出现,让张秀刚夫妇重拾了信心。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多次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并到外地学习取经,很快便学到了很多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学会了猪的接生和疾病防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年多的时间,先后出栏了20多头猪,这让张秀刚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利用手里上万元的盈余增加了养殖量。这时,压在他头上的“贫困户”这顶穷帽子被摘掉了。

看张秀刚养猪脱了贫,村里的贫困户胡传久、王保才、郝景明等人也养起了猪。大家都知道张秀刚是养猪能手,养殖户从建猪圈、买老母猪,到为猪配种、产前养护、产中接生、疾病预防等,都是找张秀刚提供技术帮助。一头老母猪一年生产两次,一次产十几头猪崽,半年多的时间能出栏,一般一头猪崽到出栏也只需要1000元左右的成本。在张秀刚的帮助下,这几家贫困户短短一两年的时间便脱了贫。而今,他们又扩大了养殖规模,每家都养有几十头猪。

8月初,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进入石庄村采访,沿着宽敞厚实的水泥路面,经过一处处绿地、广场、健康步道、千亩水库、月牙湖、望月亭、木兰将军暮宿地和龙王潭等景点和遗址,细雨中透着清醒的空气,凉风习习,让人神清气爽。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张秀刚的家里,此时他正和老伴何凤莲冲洗猪圈。

“老张,你这圈里不是有15头要出栏的猪吗,咋还没卖?”张卫兵指着圈里的猪说。

“人家给18块钱一斤,再养养,能多卖点钱。”张秀刚笑着答道。

“这猪还真让你养准了,多亏当初没放弃。”

“张局长,还不是托你的福,要不别说挣钱了,恐怕到现在俺还还不完账呢!”说着,张秀刚不由笑了起来。

张秀刚口中的“挣钱”是个啥概念?仅去年,他靠养猪就收入了20多万元钱。

从一个贫困户,到年入20多万元的致富能手,张秀刚成了群众中的偶像。目前,他养了80多头猪,其中老母猪10头。

“一头猪崽到出栏,养到200多斤,算下来也就1000块钱的成本,按现在的收购价,一头猪净赚3000块钱不成问题,俺这15头要出栏的猪能挣个四五万块钱。”张秀刚说。

张秀刚的脱贫故事只是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缩影。“党的政策好,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我和老伴都是70多岁的人了,这几年靠养猪也挣够了养老钱,但现在闲也闲不住,整天和这些猪崽打交道,感觉挺好。”张秀刚夫妇俩分别抱起一头猪崽,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帮扶感言

帮扶人: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卫兵

张卫兵,曾荣获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商丘市“三五”基层工作日先进个人、虞城县焦裕禄式好干部、虞城县先进工作者等。他对5年来的驻村扶贫工作有着颇深的感受。

“石庄村原来的村容村貌极差,群众生活生产水平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毫无生机。这是石庄村文化缺失的真实写照。”张卫兵说,他们刚到石庄村时,就连村室都漏风漏雨,道路坑坑洼洼。群众对初来乍到的驻村工作队并不抱有希望,很多村民持有“驻村就是面子活”“有事就来看看,没事就走”之类的态度。于是,如何得到群众的信任,让群众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就尤为重要。驻村工作队队员决心依靠群众并引导群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脱贫理念,从思想扶贫、情感扶贫和文化扶贫入手,深入到群众中去,实现了从带领群众转变观念到全员放手大干的转变。

“下乡驻村五年多,牢记使命不退缩。初心不改深情在,酸甜苦辣都是歌。”张卫兵认为,从群众自身来说,他们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来自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层面的富足,驻村工作不能光让贫困户满意,还要让全村的群众都满意。

相关链接

石庄村概况

石庄村位于虞城县东北部黄河故道岸边,石庄水库是河南境内五座阶梯水库之一,相传花木兰代父从军路经此地。该村下辖孟庄、新庄、石庄东、石庄西等4个自然村,全村565户1763人,耕地1980亩,共有党员34人,贫困户131户358人,2020年全部达到国家脱贫标准。

自2015年驻村工作队进驻石庄村以来,结合石庄村实际,以文化扶贫、情感扶贫、产业扶贫和旅游扶贫四个方面为抓手,探索产业带动、盘活土地、壮大经济、发展旅游的四大发展路径。现有农业合作社5个,鸭棚84座,占地540亩;新建大型养牛场1座,占地150亩;养猪专业户5户;自动化养鸡场2个;养羊专业户100多户。特色种植有200亩芍药、400亩山楂树和400亩香椿树。光伏发电站年收入5.4万元。同时,结合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重点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美景美村美宿美食“四美融合”,让昔日的贫困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虞城篇(1)
张秀刚:贫困户“变身”养猪能手
2020-08-13 00:16   文/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亚威 刘建谠 图/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跃旗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张秀刚夫妇露出幸福的笑容

  

张秀刚讲述脱贫经历(张卫兵摄)

2015年,养了多年猪的张秀刚陷入“越养越赔钱”的窘境,他决定忍痛割爱,将猪全部卖掉。

那时,张秀刚养了一头老母猪和十几头猪崽,市场行情不好,加之不懂养殖技术,小猪时常生病,有的死掉了。没办法,张秀刚只得在民间办了近2万元的贷款。而此前,他因养殖还欠了几千元的债。同年,经过建档立卡,张秀刚成了贫困户。其在外地打拼的子女再三嘱咐一定要把猪卖掉,要不贷款利息越来越高,损失会更大。

其实,张秀刚和老伴何凤莲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养少量的猪,虽算不上富裕,但日子还算过得去。一向要强不服输的他,本想着靠养猪致富,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却养出了个“贫困户”。

而今,在张秀刚家门口的“心连心帮扶活动联系卡”上,赫然标注着其致贫原因:缺技术。从当时来讲,张秀刚并不完全理解“缺技术”是一个啥概念。

2015年,石庄村来了驻村工作队,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驻石庄村第一书记张卫兵是张秀刚的对口帮扶人。

“第一次见到张局长是在俺家里。他来的时候手里还拿了本民情日记,问了俺生活咋样、需要啥帮助之类的问题。”张秀刚对那次与张卫兵见面记忆颇深。

“我就把俺养猪的情况给他说了。他说人哪有一帆风顺的,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困难咱想法解决。”张秀刚回忆,“我说不中,两三万元的欠款对一个农民来说不是个小事儿,猪不卖不中。张局长再三给我做思想工作,又帮我争取了5000块钱的养殖扶持资金。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来俺家,给俺老两口拉家常,有时帮俺喂猪,给俺鼓劲儿。”

张卫兵的出现,让张秀刚夫妇重拾了信心。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多次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并到外地学习取经,很快便学到了很多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学会了猪的接生和疾病防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年多的时间,先后出栏了20多头猪,这让张秀刚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利用手里上万元的盈余增加了养殖量。这时,压在他头上的“贫困户”这顶穷帽子被摘掉了。

看张秀刚养猪脱了贫,村里的贫困户胡传久、王保才、郝景明等人也养起了猪。大家都知道张秀刚是养猪能手,养殖户从建猪圈、买老母猪,到为猪配种、产前养护、产中接生、疾病预防等,都是找张秀刚提供技术帮助。一头老母猪一年生产两次,一次产十几头猪崽,半年多的时间能出栏,一般一头猪崽到出栏也只需要1000元左右的成本。在张秀刚的帮助下,这几家贫困户短短一两年的时间便脱了贫。而今,他们又扩大了养殖规模,每家都养有几十头猪。

8月初,京九晚报全媒体记者进入石庄村采访,沿着宽敞厚实的水泥路面,经过一处处绿地、广场、健康步道、千亩水库、月牙湖、望月亭、木兰将军暮宿地和龙王潭等景点和遗址,细雨中透着清醒的空气,凉风习习,让人神清气爽。不知不觉间,便到了张秀刚的家里,此时他正和老伴何凤莲冲洗猪圈。

“老张,你这圈里不是有15头要出栏的猪吗,咋还没卖?”张卫兵指着圈里的猪说。

“人家给18块钱一斤,再养养,能多卖点钱。”张秀刚笑着答道。

“这猪还真让你养准了,多亏当初没放弃。”

“张局长,还不是托你的福,要不别说挣钱了,恐怕到现在俺还还不完账呢!”说着,张秀刚不由笑了起来。

张秀刚口中的“挣钱”是个啥概念?仅去年,他靠养猪就收入了20多万元钱。

从一个贫困户,到年入20多万元的致富能手,张秀刚成了群众中的偶像。目前,他养了80多头猪,其中老母猪10头。

“一头猪崽到出栏,养到200多斤,算下来也就1000块钱的成本,按现在的收购价,一头猪净赚3000块钱不成问题,俺这15头要出栏的猪能挣个四五万块钱。”张秀刚说。

张秀刚的脱贫故事只是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缩影。“党的政策好,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我和老伴都是70多岁的人了,这几年靠养猪也挣够了养老钱,但现在闲也闲不住,整天和这些猪崽打交道,感觉挺好。”张秀刚夫妇俩分别抱起一头猪崽,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帮扶感言

帮扶人: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卫兵

张卫兵,曾荣获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商丘市“三五”基层工作日先进个人、虞城县焦裕禄式好干部、虞城县先进工作者等。他对5年来的驻村扶贫工作有着颇深的感受。

“石庄村原来的村容村貌极差,群众生活生产水平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毫无生机。这是石庄村文化缺失的真实写照。”张卫兵说,他们刚到石庄村时,就连村室都漏风漏雨,道路坑坑洼洼。群众对初来乍到的驻村工作队并不抱有希望,很多村民持有“驻村就是面子活”“有事就来看看,没事就走”之类的态度。于是,如何得到群众的信任,让群众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就尤为重要。驻村工作队队员决心依靠群众并引导群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脱贫理念,从思想扶贫、情感扶贫和文化扶贫入手,深入到群众中去,实现了从带领群众转变观念到全员放手大干的转变。

“下乡驻村五年多,牢记使命不退缩。初心不改深情在,酸甜苦辣都是歌。”张卫兵认为,从群众自身来说,他们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来自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层面的富足,驻村工作不能光让贫困户满意,还要让全村的群众都满意。

相关链接

石庄村概况

石庄村位于虞城县东北部黄河故道岸边,石庄水库是河南境内五座阶梯水库之一,相传花木兰代父从军路经此地。该村下辖孟庄、新庄、石庄东、石庄西等4个自然村,全村565户1763人,耕地1980亩,共有党员34人,贫困户131户358人,2020年全部达到国家脱贫标准。

自2015年驻村工作队进驻石庄村以来,结合石庄村实际,以文化扶贫、情感扶贫、产业扶贫和旅游扶贫四个方面为抓手,探索产业带动、盘活土地、壮大经济、发展旅游的四大发展路径。现有农业合作社5个,鸭棚84座,占地540亩;新建大型养牛场1座,占地150亩;养猪专业户5户;自动化养鸡场2个;养羊专业户100多户。特色种植有200亩芍药、400亩山楂树和400亩香椿树。光伏发电站年收入5.4万元。同时,结合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重点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美景美村美宿美食“四美融合”,让昔日的贫困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编辑: 贺宇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木板路升级 成了石板路
两家供水企业管网本周连通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安装生猪自动化喂养设备
牛集村:“八仙过海 ...
夏邑县老年体协在县 ...
滕湾村:“懂菜农业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