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七十六

母亲过世归乡守制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7-10 06:01

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园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十余部。

【阅读提示】

天圣三年秋,三十七岁的范仲淹在发运副使张纶的举荐下履新职,知兴化县事。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年中徙监楚州粮料院。同年八月,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过世。按照宋代礼制,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要去官返回祖籍丁忧三年。于是,范仲淹从兴化返回应天府,与朱氏兄弟一起为母守孝。这段经历见证了范仲淹与母亲的深厚感情,也佐证范仲淹对商丘的种种情缘。

至亲过世

《宋史·范仲淹传》中记载:“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真府学。”从范仲淹丁忧应天府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商丘在其人生中的重要位置。

按照礼制,官员丁忧的地点当在祖籍。据《尔雅·释诂》记载:“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说白了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故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范仲淹选择在应天为母亲守丧,而不选在江苏吴县或山东长山守制,是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从读书应天起,他就在这里受到异父朱氏兄弟供给,后来又迎母归养,娶妻生子于此,置办地产和住宅,与众多朱氏族人“家计宁陵”。因“家计宁陵”,范仲淹丁忧的具体地点应在应天府宁陵县。

范仲淹与母亲谢氏的感情极深。范仲淹在守制时,倍加思念母亲一生对自己的教诲。以至于他后来在作《求追赠考妣状》为父母追求封赠时,仍声泪俱下地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与照顾:“窃念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逾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

关于对范仲淹一生影响极大的生母谢氏,史料记载的内容很少,甚至于关于谢氏的生籍都无记载。今人考证认为谢氏为河北真定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人,并又有考证范仲淹的出生地亦为此地,算是一种说法。

范仲淹在为其胞兄范仲温所撰写的《范府君(仲温)墓志铭》中写道:“考讳某,归皇朝,历真定府、武信军掌书记。”“考讳某”,指范仲淹父亲,此文指出其父范塘任过真定府掌书记。范仲淹的第三十五代嫡孙、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范祥科说:“范塘任成德军节度掌书记两年多,其妻陈氏逝于真定,后娶高平村大户人家谢氏为妻,遂定居高平村。”范仲淹在文章落款处均有“高平”字样,故他的学生、学友也自称“高平门下”“高平讲友”,他与戚同文所创学派也被称为“高平学派”。

厝葬应天的选择

母亲归葬地的选择对范仲淹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久久思索之后,范仲淹含泪选择了先将母亲厝葬于应天府,而后再选择合适墓址正式下葬。

厝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又称“临时性安葬”,就是暂时把灵柩停放于地面,有的放在家庙,多数选择在偏僻的丘岗,将逝者棺木放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或周围用砖石砌盖起来,或暂时浅埋,以待改葬。厝葬的时间有长有短,数月或数年,最长的有数十年,极个别的则永不入土。与厝葬相对的,通常被称作“血葬”,就是死后立即埋葬。

范仲淹将母亲厝葬于应天府的具体地点大致可以有三种选择:妻子李氏家族在应天府的职田;二是自己置办的朱氏永城庄田;三是自己“家计宁陵”的田产。依据范仲淹的秉性,第一种选择不可能,因为在应天他有自己的庄田、家计,不会将母亲葬于别人地方;第二种可能性不大,当时其庄田只是收取地租的地方,并无家计;而在宁陵,他不但有其家宅和田产,且妻子儿女、异父朱氏兄弟都居住在这里。据此推断,他守丧、葬母的具体地点应在其“家计”所在地宁陵。

范仲淹为什么选择厝葬应天府,后又改葬洛阳伊川万安山?其实这是一种艰难而无奈的选择,是范仲淹个人身世与社会伦理关系、宗法制度权衡取舍的结果。

范仲淹之母谢氏在丈夫死后“再适长山朱氏”,这就注定了她无法归葬范氏祖茔。虽然范仲淹后来在与其从兄弟范仲仪的信中曾述及:“昔年持服,欲归姑苏卜葬。”但这仅仅是范仲淹在书信中的礼节性客套而已,因为他接着谈到“见其风俗太薄,因思曾高本北人,子孙幸预缙绅,宜构堂,乃改卜于洛”。言其姑苏“风俗太薄”,首先是指母子两人被苏州范氏弃之不顾;然后是指他入仕后要求恢复范姓时,遭到担心他欲分祖产的苏州宗族的百般阻挠。直到范仲淹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后,方才恢复范姓。

如果母亲谢氏葬于朱氏坟茔,这对范仲淹来说又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已经恢复范姓的仲淹在身后不可能葬于朱氏墓地,也就无法在百年之后陪葬母亲。这对“性至孝”的范仲淹来说难以接受。

出于这些考虑,范仲淹选择将母亲厝葬应天。之所以之后迁葬洛阳伊川,则应是出于他的“北人”情节。据考证,范仲淹是汉代清诏使汝南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陕西的彬县。范仲淹生前在给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情结。后来受唐代名相姚崇做法的启发,决定将母亲的坟墓迁至洛阳伊川姚崇和其母坟墓附近,追踪前贤使自己百年之后也能与母亲相依相靠。根据范仲淹所作《上求追赠考妣状》中内容推断,范仲淹将母亲葬在洛阳伊川应该已是其母去世五年之后的天圣九年,1031年。

范墓奇特的布局

皇祐四年,1052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辞去山东青州知州职务,到颍州任职。5月20日,范仲淹在途经徐州时病逝。在《欧阳文忠公全集》封佚简中,欧阳修提到范仲淹临终前的遗言是“治命与母坟同域”。范仲淹临终遗言要求与母亲同坟域而葬。虽然这种内容在以往的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欧阳修也不至于虚构事实。从范仲淹临终遗言,也可以看出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感情归依。

2013年秋,我曾到过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园。范仲淹墓园坐北朝南,北靠万安山,东临九龙山,西眺龙门山,南临曲水河,应了民间“头枕万安山,脚蹬曲水河”之说,是一块颇为讲究的“风水宝地”。墓园的西边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及其祖茔,东边有唐相姚崇、张说、宋璟墓地,再往东吕店乡梁沟尚有魏文帝曹丕陵。

范仲淹墓园分前后两域。范母谢氏、范仲淹、范仲淹长子纯祐墓葬于前域,范仲淹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及部分家族后裔葬在后域。前来拜渴范仲淹墓园者无不对前域三代人的坟墓排列感到奇怪:范仲淹在前,母亲在中间偏东,长子纯祐在后部偏西紧靠祖母。这种排列与一般的坟墓排列有很大不同。

这样的墓葬排列该如何解释?范仲淹第二十九代后裔范钦诚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这种葬式为“携儿背孙”,意思是自己要“扯儿背孙”,让三代人永远不分开。“范仲淹之所以‘扯儿背孙’这么奇特,是因为范仲淹工作太忙无暇照料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由在宁陵居住长大成人的其长子范纯祐照料的,为此范纯祐还辞去一切官职专门照料祖母。”

从范母谢氏开始,范仲淹及其子嗣都跟着葬在这里。直至靖康之乱范氏裔孙纷纷南迁,袱葬才由此中断。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商丘
“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一百七十六
母亲过世归乡守制
2020-07-10 06:01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园

■京九晚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贾若晨

■主讲人

马学庆,本科学历,现任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宁陵县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宁陵县政协常委、宁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著作有《范仲淹与商丘》《寻踪梁园》《古宋七子》《殷宋五泽》《一岭十八岗》《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马学庆文集》等十余部。

【阅读提示】

天圣三年秋,三十七岁的范仲淹在发运副使张纶的举荐下履新职,知兴化县事。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年中徙监楚州粮料院。同年八月,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过世。按照宋代礼制,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要去官返回祖籍丁忧三年。于是,范仲淹从兴化返回应天府,与朱氏兄弟一起为母守孝。这段经历见证了范仲淹与母亲的深厚感情,也佐证范仲淹对商丘的种种情缘。

至亲过世

《宋史·范仲淹传》中记载:“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真府学。”从范仲淹丁忧应天府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商丘在其人生中的重要位置。

按照礼制,官员丁忧的地点当在祖籍。据《尔雅·释诂》记载:“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说白了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故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

范仲淹选择在应天为母亲守丧,而不选在江苏吴县或山东长山守制,是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因为从读书应天起,他就在这里受到异父朱氏兄弟供给,后来又迎母归养,娶妻生子于此,置办地产和住宅,与众多朱氏族人“家计宁陵”。因“家计宁陵”,范仲淹丁忧的具体地点应在应天府宁陵县。

范仲淹与母亲谢氏的感情极深。范仲淹在守制时,倍加思念母亲一生对自己的教诲。以至于他后来在作《求追赠考妣状》为父母追求封赠时,仍声泪俱下地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与照顾:“窃念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逾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

关于对范仲淹一生影响极大的生母谢氏,史料记载的内容很少,甚至于关于谢氏的生籍都无记载。今人考证认为谢氏为河北真定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正定人,并又有考证范仲淹的出生地亦为此地,算是一种说法。

范仲淹在为其胞兄范仲温所撰写的《范府君(仲温)墓志铭》中写道:“考讳某,归皇朝,历真定府、武信军掌书记。”“考讳某”,指范仲淹父亲,此文指出其父范塘任过真定府掌书记。范仲淹的第三十五代嫡孙、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范祥科说:“范塘任成德军节度掌书记两年多,其妻陈氏逝于真定,后娶高平村大户人家谢氏为妻,遂定居高平村。”范仲淹在文章落款处均有“高平”字样,故他的学生、学友也自称“高平门下”“高平讲友”,他与戚同文所创学派也被称为“高平学派”。

厝葬应天的选择

母亲归葬地的选择对范仲淹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久久思索之后,范仲淹含泪选择了先将母亲厝葬于应天府,而后再选择合适墓址正式下葬。

厝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又称“临时性安葬”,就是暂时把灵柩停放于地面,有的放在家庙,多数选择在偏僻的丘岗,将逝者棺木放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或周围用砖石砌盖起来,或暂时浅埋,以待改葬。厝葬的时间有长有短,数月或数年,最长的有数十年,极个别的则永不入土。与厝葬相对的,通常被称作“血葬”,就是死后立即埋葬。

范仲淹将母亲厝葬于应天府的具体地点大致可以有三种选择:妻子李氏家族在应天府的职田;二是自己置办的朱氏永城庄田;三是自己“家计宁陵”的田产。依据范仲淹的秉性,第一种选择不可能,因为在应天他有自己的庄田、家计,不会将母亲葬于别人地方;第二种可能性不大,当时其庄田只是收取地租的地方,并无家计;而在宁陵,他不但有其家宅和田产,且妻子儿女、异父朱氏兄弟都居住在这里。据此推断,他守丧、葬母的具体地点应在其“家计”所在地宁陵。

范仲淹为什么选择厝葬应天府,后又改葬洛阳伊川万安山?其实这是一种艰难而无奈的选择,是范仲淹个人身世与社会伦理关系、宗法制度权衡取舍的结果。

范仲淹之母谢氏在丈夫死后“再适长山朱氏”,这就注定了她无法归葬范氏祖茔。虽然范仲淹后来在与其从兄弟范仲仪的信中曾述及:“昔年持服,欲归姑苏卜葬。”但这仅仅是范仲淹在书信中的礼节性客套而已,因为他接着谈到“见其风俗太薄,因思曾高本北人,子孙幸预缙绅,宜构堂,乃改卜于洛”。言其姑苏“风俗太薄”,首先是指母子两人被苏州范氏弃之不顾;然后是指他入仕后要求恢复范姓时,遭到担心他欲分祖产的苏州宗族的百般阻挠。直到范仲淹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后,方才恢复范姓。

如果母亲谢氏葬于朱氏坟茔,这对范仲淹来说又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已经恢复范姓的仲淹在身后不可能葬于朱氏墓地,也就无法在百年之后陪葬母亲。这对“性至孝”的范仲淹来说难以接受。

出于这些考虑,范仲淹选择将母亲厝葬应天。之所以之后迁葬洛阳伊川,则应是出于他的“北人”情节。据考证,范仲淹是汉代清诏使汝南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陕西的彬县。范仲淹生前在给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情结。后来受唐代名相姚崇做法的启发,决定将母亲的坟墓迁至洛阳伊川姚崇和其母坟墓附近,追踪前贤使自己百年之后也能与母亲相依相靠。根据范仲淹所作《上求追赠考妣状》中内容推断,范仲淹将母亲葬在洛阳伊川应该已是其母去世五年之后的天圣九年,1031年。

范墓奇特的布局

皇祐四年,1052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辞去山东青州知州职务,到颍州任职。5月20日,范仲淹在途经徐州时病逝。在《欧阳文忠公全集》封佚简中,欧阳修提到范仲淹临终前的遗言是“治命与母坟同域”。范仲淹临终遗言要求与母亲同坟域而葬。虽然这种内容在以往的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欧阳修也不至于虚构事实。从范仲淹临终遗言,也可以看出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感情归依。

2013年秋,我曾到过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园。范仲淹墓园坐北朝南,北靠万安山,东临九龙山,西眺龙门山,南临曲水河,应了民间“头枕万安山,脚蹬曲水河”之说,是一块颇为讲究的“风水宝地”。墓园的西边有唐代尚书裴遵庆及其祖茔,东边有唐相姚崇、张说、宋璟墓地,再往东吕店乡梁沟尚有魏文帝曹丕陵。

范仲淹墓园分前后两域。范母谢氏、范仲淹、范仲淹长子纯祐墓葬于前域,范仲淹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及部分家族后裔葬在后域。前来拜渴范仲淹墓园者无不对前域三代人的坟墓排列感到奇怪:范仲淹在前,母亲在中间偏东,长子纯祐在后部偏西紧靠祖母。这种排列与一般的坟墓排列有很大不同。

这样的墓葬排列该如何解释?范仲淹第二十九代后裔范钦诚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这种葬式为“携儿背孙”,意思是自己要“扯儿背孙”,让三代人永远不分开。“范仲淹之所以‘扯儿背孙’这么奇特,是因为范仲淹工作太忙无暇照料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是由在宁陵居住长大成人的其长子范纯祐照料的,为此范纯祐还辞去一切官职专门照料祖母。”

从范母谢氏开始,范仲淹及其子嗣都跟着葬在这里。直至靖康之乱范氏裔孙纷纷南迁,袱葬才由此中断。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房子没住上 生了一肚...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12345”连下8个工单 损坏一个多月的红绿灯终于复明
紫荆路与雪苑路交叉口道路升级改造后 居民盼装红绿灯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我市见义勇为协会成 ...
木兰故里展新姿
军地联手送喜报 功臣...
““殷商之源”与“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