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晚报茶坊]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6-22 05:55

本期话题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每一个民俗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汤圆,而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在中国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方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各地自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从而使端午节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那么,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端午节美食和习俗?让我们一起来聊聊那些端午节的美食吧!

端午,那些舌尖上的味道

■宋欣杰

我们的很多节日,其实都与舌尖上的美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端午节也不例外。报国无门的屈原在汩罗江含恨纵身一跃,历经世人的演绎,粽子也成为纪念与供奉他的主打美食。在南方,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角,氤氲的粽香寄托着哀思与怀念。

北方的饮食不同于南方,粽子也并非端午的标配。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离最近的集市也有五六里远。当时很少有人用大米煮粥,粽子更是难得一见,因此小时候过端午很少吃粽子。那年上初中,端午节的早上我去老师的办公室领作业,恰碰上他正吃早饭。老师硬塞给我一只粽子,非让我当着他的面吃了才肯放我走。剥去粽叶,我咬一口,甜甜的蜜枣、黏黏的糯米混合的味儿立刻在舌尖上弥散,平生第一次吃那样的粽子,不仅仅是新奇和香甜,还有老师的那一份疼爱。以至于我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感到粽子的美味,这份舌尖的幸福让我的记忆中永远留着一份美好。

我们这儿端午节恰逢在麦收前后,在乡下,这个时节是最繁忙的,前脚忙着收麦,后脚忙着种秋,因为忙,所以人们过节的心思便淡了许多。以前每逢端午节,母亲常常会煮上几个鸡蛋打发我们,也算过了个节。偶尔碰到闰月,麦收与端午节错开,母亲也会油炸一些糖糕、菜角,也算为端午节增添了不少亮色。

随着生活的好转,除了各种口味的粽子之外,油炸的各种美食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过端午节,家有壮劳力的还有一场重头戏——伤力草打鸡蛋。端午时采摘新鲜的伤力草,清洗干净后入锅加水煮开,待浓酽酽的汤汁沸腾时打入鸡蛋。一锅绿褐色的汤中卧着十多个鲜亮的荷包蛋,伴着清香的中药味儿,难免会让看到的人口舌生津。也有图省事的,把鸡蛋打成蛋花淋入草汤中,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就爱喝这口。“大人吃,小孩看”,以前只有家中的壮劳力才能享用伤力草打蛋,说是补充体力、强身健体,能够让他们在夏收秋种的繁忙中经得住摔打,挨得过苦夏。

伤力草也叫尚力草、香凌草等,而且主要在商丘一带生长,伤力草打鸡蛋也成为本地一道独特的美食。但有的人不喜欢伤力草那淡淡的苦味,吃时总爱加点糖淡化它。而我喜欢那种中药味儿,带给味蕾的永远是一份清香。好想在端午再喝一碗伤力草打蛋,品一品它的清香与淡苦。

戴五吃五

■冯燮

我的故乡在旱塬岭区,不产水稻,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月,一年四季与米无缘,端午节自然就没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彦语“端午端午,戴五吃五”却让人回味无穷。

小时候,端午那天清晨,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大人就准备好了五色彩线,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给我们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上五色彩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的传统。另外,老人们还会把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这些五毒形象,绣在孩子的红肚兜上,还有的香包形状也做成五毒形状。这些都叫戴五,以此来驱逐、预防瘟疫,吉祥平安。

戴上这么讲究,吃上也不含糊。早上要吃五豆包,取“吃五豆,祛五毒”之意。包五豆包,需先调好豆包馅,红小豆是主料,提前一天将红小豆和另外的四种豆子浸泡好,将红小豆捞到大锅里加水以刚刚没过红小豆为宜,用大火煮、小火焖,直到把红小豆熬制软烂,盛出来用小勺、筷子搅拌成泥状,然后将泡好的四种豆子与红豆馅和在一起,加上糖就行了。然后发好面,揉好面,就可包豆包了。记忆中,就在大锅里添上水,放上箅子,一个个豆包摆满了锅,煞是好看。等到蒸熟了豆包,满屋都飘散着浓浓的豆包香,好久才散去。咀嚼着母亲包的豆包,香甜可口,唇齿留香。

还有的人家烙五毒饼,配料有核桃仁、花生米、杏仁、青红丝、芝麻、枸杞等。拌馅是很讲究的,先得把面炒熟,加上油及各种配料,再用白糖水或者蜂蜜一拌,热乎乎的馅料香喷喷,甜而不腻,润而不粘。和面也很讲究,有的用发面,有的用死面,有的用烫面,但少不了加鸡蛋和香油。和面时揉面才显功夫,有句俗语:“打着的媳妇揉着的面。”意思说,媳妇要听话、要孝顺就得常打,五毒饼要想好吃,面就得揉到位,可见揉面的重要。一切准备就绪,一家老少便围于案前做饼了。把面擀成面片,中间放上馅料,用剪子把包好的馍馍裁成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形状,吃掉这些喻意着以毒攻毒。烙五毒饼是很显手艺的,母亲烙的五毒饼造型很逼真,每次我们都不舍得吃,都是先玩上一两天后才吃。做好的饼被轻轻移到文火慢烤的平底锅里,这时最容不得性急,急了火一旺,糊了,那可不好。这可是老奶奶们的绝技,她们不急不躁伺候着一锅锅香甜可口的五毒饼出了锅。刚出锅的饼上有一层薄薄的油,加上那精美的图案,玲珑剔透,个个都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闻一闻香气扑鼻,拿在手里把玩真舍不得下口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故乡端午节戴五吃五的习俗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只能把它留在记忆深处好好珍藏了。

端午“双配”:饺子和粽子

■李育蒙

说到端午节,总有些传统元素在里面,传递着对自然、对亲情的敬畏之意。

每年端午节前,母亲都会打来电话,问我们过节的准备。说到准备,无非也就与食物相关。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端午的“标配”是粽子,但在我们老家,除了粽子,还有一个“标配”是饺子。亲朋好友这天一见面,都会问一句“包粽子和饺子没”?粽子和饺子是我们的端午“双配”。

一个人到外地工作,味蕾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在外地保留故乡的生活方式,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离家的自赎。每年过端午,只要没和母亲在一起,她都会寄一些碱水粽子给我。

今年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妻子怀孕,说特别想吃家里的碱水粽子,让我打电话告诉母亲寄点过来。不料母亲却说,寄过来的不新鲜,要来城里给我们包粽子。11小时的车程,我去火车站接母亲,她背着个大袋子,我赶紧接过来,有点沉。母亲说里面是她新采的粽叶、糯米,还有一点腊肉。我打开一看,绿油油的粽叶,确实比我在超市买的干粽叶看上去更有“生命力”。

到家后,母亲顾不上舟车劳顿,就开始泡糯米,用开水烫粽叶。家里的碱水粽子好吃,关键是碱水放多少,这个只有母亲才能拿捏好。一会儿的工夫,准备工作做好,一家人便围着母亲开始包粽子。母亲的手很快,三片粽叶错开叠在一起,两下一折,一个三角形的漏斗就出现了,一把糯米下去,一根筷子戳几下,盖上粽叶,使劲捏几下,粽绳一绑,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粽子包好了。我赶紧端上锅去蒸,想让母亲休息一下。不过母亲却闲不住,要我去买点饺子皮,还要包饺子。母亲说,饺子配粽子,才是完整的端午节。

买了两斤饺子皮回来,母亲已经剁好了腊肉馅,馅里配有生姜、大蒜和小葱,还是小时候的配方,闻着馅,就有腊肉香。

晚上,新鲜的粽子出锅,剥开粽叶,淡淡的清香飘来。锅里的饺子也开始鼓起来,发出淡淡的腊肉香,吃着粽子,就着饺子,这样有母亲在家的日子,每天都像端午节。我们不仅享受到了这告慰味蕾的乡愁盛宴,更享受了到了这“双配”在粽子和饺子里的浓浓母爱。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民生
[京九晚报茶坊]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2020-06-22 05:55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本期话题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每一个民俗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汤圆,而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在中国这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方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各地自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从而使端午节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那么,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端午节美食和习俗?让我们一起来聊聊那些端午节的美食吧!

端午,那些舌尖上的味道

■宋欣杰

我们的很多节日,其实都与舌尖上的美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端午节也不例外。报国无门的屈原在汩罗江含恨纵身一跃,历经世人的演绎,粽子也成为纪念与供奉他的主打美食。在南方,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角,氤氲的粽香寄托着哀思与怀念。

北方的饮食不同于南方,粽子也并非端午的标配。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离最近的集市也有五六里远。当时很少有人用大米煮粥,粽子更是难得一见,因此小时候过端午很少吃粽子。那年上初中,端午节的早上我去老师的办公室领作业,恰碰上他正吃早饭。老师硬塞给我一只粽子,非让我当着他的面吃了才肯放我走。剥去粽叶,我咬一口,甜甜的蜜枣、黏黏的糯米混合的味儿立刻在舌尖上弥散,平生第一次吃那样的粽子,不仅仅是新奇和香甜,还有老师的那一份疼爱。以至于我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感到粽子的美味,这份舌尖的幸福让我的记忆中永远留着一份美好。

我们这儿端午节恰逢在麦收前后,在乡下,这个时节是最繁忙的,前脚忙着收麦,后脚忙着种秋,因为忙,所以人们过节的心思便淡了许多。以前每逢端午节,母亲常常会煮上几个鸡蛋打发我们,也算过了个节。偶尔碰到闰月,麦收与端午节错开,母亲也会油炸一些糖糕、菜角,也算为端午节增添了不少亮色。

随着生活的好转,除了各种口味的粽子之外,油炸的各种美食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过端午节,家有壮劳力的还有一场重头戏——伤力草打鸡蛋。端午时采摘新鲜的伤力草,清洗干净后入锅加水煮开,待浓酽酽的汤汁沸腾时打入鸡蛋。一锅绿褐色的汤中卧着十多个鲜亮的荷包蛋,伴着清香的中药味儿,难免会让看到的人口舌生津。也有图省事的,把鸡蛋打成蛋花淋入草汤中,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就爱喝这口。“大人吃,小孩看”,以前只有家中的壮劳力才能享用伤力草打蛋,说是补充体力、强身健体,能够让他们在夏收秋种的繁忙中经得住摔打,挨得过苦夏。

伤力草也叫尚力草、香凌草等,而且主要在商丘一带生长,伤力草打鸡蛋也成为本地一道独特的美食。但有的人不喜欢伤力草那淡淡的苦味,吃时总爱加点糖淡化它。而我喜欢那种中药味儿,带给味蕾的永远是一份清香。好想在端午再喝一碗伤力草打蛋,品一品它的清香与淡苦。

戴五吃五

■冯燮

我的故乡在旱塬岭区,不产水稻,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月,一年四季与米无缘,端午节自然就没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彦语“端午端午,戴五吃五”却让人回味无穷。

小时候,端午那天清晨,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大人就准备好了五色彩线,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给我们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上五色彩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的传统。另外,老人们还会把蝎子、蜈蚣、毒蛇、蟾蜍、壁虎这些五毒形象,绣在孩子的红肚兜上,还有的香包形状也做成五毒形状。这些都叫戴五,以此来驱逐、预防瘟疫,吉祥平安。

戴上这么讲究,吃上也不含糊。早上要吃五豆包,取“吃五豆,祛五毒”之意。包五豆包,需先调好豆包馅,红小豆是主料,提前一天将红小豆和另外的四种豆子浸泡好,将红小豆捞到大锅里加水以刚刚没过红小豆为宜,用大火煮、小火焖,直到把红小豆熬制软烂,盛出来用小勺、筷子搅拌成泥状,然后将泡好的四种豆子与红豆馅和在一起,加上糖就行了。然后发好面,揉好面,就可包豆包了。记忆中,就在大锅里添上水,放上箅子,一个个豆包摆满了锅,煞是好看。等到蒸熟了豆包,满屋都飘散着浓浓的豆包香,好久才散去。咀嚼着母亲包的豆包,香甜可口,唇齿留香。

还有的人家烙五毒饼,配料有核桃仁、花生米、杏仁、青红丝、芝麻、枸杞等。拌馅是很讲究的,先得把面炒熟,加上油及各种配料,再用白糖水或者蜂蜜一拌,热乎乎的馅料香喷喷,甜而不腻,润而不粘。和面也很讲究,有的用发面,有的用死面,有的用烫面,但少不了加鸡蛋和香油。和面时揉面才显功夫,有句俗语:“打着的媳妇揉着的面。”意思说,媳妇要听话、要孝顺就得常打,五毒饼要想好吃,面就得揉到位,可见揉面的重要。一切准备就绪,一家老少便围于案前做饼了。把面擀成面片,中间放上馅料,用剪子把包好的馍馍裁成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形状,吃掉这些喻意着以毒攻毒。烙五毒饼是很显手艺的,母亲烙的五毒饼造型很逼真,每次我们都不舍得吃,都是先玩上一两天后才吃。做好的饼被轻轻移到文火慢烤的平底锅里,这时最容不得性急,急了火一旺,糊了,那可不好。这可是老奶奶们的绝技,她们不急不躁伺候着一锅锅香甜可口的五毒饼出了锅。刚出锅的饼上有一层薄薄的油,加上那精美的图案,玲珑剔透,个个都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闻一闻香气扑鼻,拿在手里把玩真舍不得下口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故乡端午节戴五吃五的习俗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只能把它留在记忆深处好好珍藏了。

端午“双配”:饺子和粽子

■李育蒙

说到端午节,总有些传统元素在里面,传递着对自然、对亲情的敬畏之意。

每年端午节前,母亲都会打来电话,问我们过节的准备。说到准备,无非也就与食物相关。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端午的“标配”是粽子,但在我们老家,除了粽子,还有一个“标配”是饺子。亲朋好友这天一见面,都会问一句“包粽子和饺子没”?粽子和饺子是我们的端午“双配”。

一个人到外地工作,味蕾其实是很难改变的,在外地保留故乡的生活方式,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离家的自赎。每年过端午,只要没和母亲在一起,她都会寄一些碱水粽子给我。

今年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妻子怀孕,说特别想吃家里的碱水粽子,让我打电话告诉母亲寄点过来。不料母亲却说,寄过来的不新鲜,要来城里给我们包粽子。11小时的车程,我去火车站接母亲,她背着个大袋子,我赶紧接过来,有点沉。母亲说里面是她新采的粽叶、糯米,还有一点腊肉。我打开一看,绿油油的粽叶,确实比我在超市买的干粽叶看上去更有“生命力”。

到家后,母亲顾不上舟车劳顿,就开始泡糯米,用开水烫粽叶。家里的碱水粽子好吃,关键是碱水放多少,这个只有母亲才能拿捏好。一会儿的工夫,准备工作做好,一家人便围着母亲开始包粽子。母亲的手很快,三片粽叶错开叠在一起,两下一折,一个三角形的漏斗就出现了,一把糯米下去,一根筷子戳几下,盖上粽叶,使劲捏几下,粽绳一绑,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粽子包好了。我赶紧端上锅去蒸,想让母亲休息一下。不过母亲却闲不住,要我去买点饺子皮,还要包饺子。母亲说,饺子配粽子,才是完整的端午节。

买了两斤饺子皮回来,母亲已经剁好了腊肉馅,馅里配有生姜、大蒜和小葱,还是小时候的配方,闻着馅,就有腊肉香。

晚上,新鲜的粽子出锅,剥开粽叶,淡淡的清香飘来。锅里的饺子也开始鼓起来,发出淡淡的腊肉香,吃着粽子,就着饺子,这样有母亲在家的日子,每天都像端午节。我们不仅享受到了这告慰味蕾的乡愁盛宴,更享受了到了这“双配”在粽子和饺子里的浓浓母爱。

编辑: 姬艳峰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城管已经支招 物业尚需努力
私装地锁 霸占车位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用大爱铺就温暖回家路
“旭日东升” 市文化...
志愿者在行动
本报“百年梦圆看百 ...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