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城关镇袁庄村:大棚云集的“草莓小镇”

记者 侯国胜 黄业波 商丘网—商丘日报 2020-06-19 05:49

“草莓小镇”袁庄村村标。记者 黄业波 摄

睢县城关镇袁庄村河南凤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草莓育苗基地内,该村妇女在进行扦插育苗。记者 黄业波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这是睢县城关镇袁庄村的发展轨迹——

2015年,全村1938人中贫困发生率超过35%;

2017年,贫困村出列,是全市较早脱贫的村子之一;

2018年,成立河南凤彩农业公司。如今,公司打造的集草莓组培、育苗、种植、采摘为一体的占地500亩的草莓产业园已初具规模。袁庄村,有了“草莓小镇”的雅号。

6月16日,记者在袁庄田间地头穿梭,烟雨朦胧中,一座座大棚恍若悬浮在大地上的朵朵白云。在村室旁的草莓文化墙前,驻村第一书记谷瑛瑛指着墙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莓’花扑鼻香”这行字说:“只有干,难事才能变易事,苦日子才能变甜日子,贫苦户才能变成致富带头人。”

从“没人理”到“主心骨”

2015年,谷瑛瑛从睢县中医院被派驻到袁庄村时25岁。“刚到村时,根本没人理,跟人家说话,人家都是哼哼哈哈敷衍应付。”谷瑛瑛说。

实话说,谷瑛瑛也曾有过迷茫:“那么多贫困户,村里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又多,都懵了!”咋干?刚开始,谷瑛瑛也曾作难得哭过几场。

可是,谷瑛瑛深知,半点退堂鼓都打不得,因为,组织的信任就在肩上,贫困户家的难题就在眼前!干,还得干好!其实,骨子里,谷瑛瑛就是一个不怕困难而又有主见的人。

要干好工作,就必须沉在村里!袁庄村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谷瑛瑛为自己制订了计划:每天一个组,一星期把所有贫困户家跑一遍。家里需要解决什么困难?家里人都想干啥?每人都能干成啥?谷瑛瑛一样一样落实,一样一样都记在本子上。后来再去时,谷瑛瑛就带去了解决方案。

隔一段时间,谷瑛瑛就会召集老党员、贫困户开“脱贫问计会”。大家脱贫的劲头越聚越足,村里慢慢就走对了“能人带动”“政府奖补”的产业脱贫路子:对于自建大棚的76户贫困户,每户补贴1万元;加入种植合作社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1500元。

68岁的王振峰6000元建了蔬菜大棚,又利用剩下的4000元补贴买种、买肥。如今,每个大棚年稳定收入2万元。他乐呵呵地说:“谷书记就是俺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引路人。”

“再好的政策都得干”

“一亩园十亩田”。自小时候就在菜地里摸爬滚打的王洪军,没想到在应对几个“迎风见长”的孩子日常花销和学费时日益捉襟见肘。2014年,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按照精准扶贫政策,2015年,村里继续扶持他种菜,但要他“重打锣鼓另开张”——搞标准化温室大棚蔬菜。芹菜、黄瓜、荆芥、地瓜,一茬比一茬好。当年,王洪军就实现了纯收入近5万元,在村里第一批脱贫。

如今的王洪军,家里盖起了3层小洋楼,还买了小汽车。王洪军基本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去农贸市场送菜,10点钟回来后开始摘菜、清理、打捆,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钟后。“我一年365天,最多闲20天。”王洪军说,“要想富,政策再好,自己都得苦干!”

王永昌是村里利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他负责管理村里几十座大棚。在地头,王永昌切开一个西瓜,大家一尝,都伸大拇指。王永昌笑着说:“这瓜果就像小孩,你照顾他孬好,他都给你长个样看。”

管理好大棚,其实也是对入股的群众负责。“我一年有11个月都是吃住在大棚地里。”王永昌说。

如今,村里这100多座大棚就是100多个“聚宝盆”,为村里带来了滚滚财源。

富民增收渠道多

一排排高架草莓苗绿意盎然,一阵阵说笑声从深处传来。正在进行草莓苗扦插的73岁的汤俊兰正在和几个一块干活的妇女说笑。汤俊兰她们每人每天平均有60元左右的收入。“这里空气好,还不累,自己能挣钱,心里可舒坦。”汤俊兰说。

这里就是凤彩公司的草莓繁育脱贫产业基地。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凤彩公司采取“公司+订单+农户”模式,年产销草莓脱毒种苗和其他果蔬苗800多万棵,并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带贫帮扶措施带动全县3400多人增收脱贫。

与凤彩公司隔门相望的是汇友鞋材,睢县80%以上的鞋底料都来自这里。年轻的老板王海涛介绍说,厂里平均用工10余人,每人每月保底工资5000元。

产业发展好,就业带动好,群众干劲足。短短5年,袁庄村就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转变,迈出了奔小康的铿锵步伐。

袁庄村村情

相关链接

睢县城关镇袁庄村在县城东南3公里处,辖6个自然村559户1938人,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176户684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南笋北椒中果蔬”的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睢县利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原有蔬菜大棚的基础上扩大到200多亩,建起103个钢管棚、10个温室大棚,分别种植草莓、西瓜、绿宝香瓜、辣椒、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吸纳14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每年每棚收益都在2万元以上。目前,全村176户684人贫困人口户户有增收渠道,可持续稳定脱贫。

同时,该村相继开展了人居环境卫生整治、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评比活动,成为美丽乡村和文明乡村典范。

(黄业波 整理)

编辑: 曹娟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图片新闻
睢县城关镇袁庄村:大棚云集的“草莓小镇”
2020-06-19 05:49   记者 侯国胜 黄业波   商丘网—商丘日报   我要评论 

“草莓小镇”袁庄村村标。记者 黄业波 摄

睢县城关镇袁庄村河南凤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草莓育苗基地内,该村妇女在进行扦插育苗。记者 黄业波 摄

手机扫码掌上阅读

这是睢县城关镇袁庄村的发展轨迹——

2015年,全村1938人中贫困发生率超过35%;

2017年,贫困村出列,是全市较早脱贫的村子之一;

2018年,成立河南凤彩农业公司。如今,公司打造的集草莓组培、育苗、种植、采摘为一体的占地500亩的草莓产业园已初具规模。袁庄村,有了“草莓小镇”的雅号。

6月16日,记者在袁庄田间地头穿梭,烟雨朦胧中,一座座大棚恍若悬浮在大地上的朵朵白云。在村室旁的草莓文化墙前,驻村第一书记谷瑛瑛指着墙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莓’花扑鼻香”这行字说:“只有干,难事才能变易事,苦日子才能变甜日子,贫苦户才能变成致富带头人。”

从“没人理”到“主心骨”

2015年,谷瑛瑛从睢县中医院被派驻到袁庄村时25岁。“刚到村时,根本没人理,跟人家说话,人家都是哼哼哈哈敷衍应付。”谷瑛瑛说。

实话说,谷瑛瑛也曾有过迷茫:“那么多贫困户,村里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又多,都懵了!”咋干?刚开始,谷瑛瑛也曾作难得哭过几场。

可是,谷瑛瑛深知,半点退堂鼓都打不得,因为,组织的信任就在肩上,贫困户家的难题就在眼前!干,还得干好!其实,骨子里,谷瑛瑛就是一个不怕困难而又有主见的人。

要干好工作,就必须沉在村里!袁庄村辖6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谷瑛瑛为自己制订了计划:每天一个组,一星期把所有贫困户家跑一遍。家里需要解决什么困难?家里人都想干啥?每人都能干成啥?谷瑛瑛一样一样落实,一样一样都记在本子上。后来再去时,谷瑛瑛就带去了解决方案。

隔一段时间,谷瑛瑛就会召集老党员、贫困户开“脱贫问计会”。大家脱贫的劲头越聚越足,村里慢慢就走对了“能人带动”“政府奖补”的产业脱贫路子:对于自建大棚的76户贫困户,每户补贴1万元;加入种植合作社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1500元。

68岁的王振峰6000元建了蔬菜大棚,又利用剩下的4000元补贴买种、买肥。如今,每个大棚年稳定收入2万元。他乐呵呵地说:“谷书记就是俺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引路人。”

“再好的政策都得干”

“一亩园十亩田”。自小时候就在菜地里摸爬滚打的王洪军,没想到在应对几个“迎风见长”的孩子日常花销和学费时日益捉襟见肘。2014年,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按照精准扶贫政策,2015年,村里继续扶持他种菜,但要他“重打锣鼓另开张”——搞标准化温室大棚蔬菜。芹菜、黄瓜、荆芥、地瓜,一茬比一茬好。当年,王洪军就实现了纯收入近5万元,在村里第一批脱贫。

如今的王洪军,家里盖起了3层小洋楼,还买了小汽车。王洪军基本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去农贸市场送菜,10点钟回来后开始摘菜、清理、打捆,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钟后。“我一年365天,最多闲20天。”王洪军说,“要想富,政策再好,自己都得苦干!”

王永昌是村里利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他负责管理村里几十座大棚。在地头,王永昌切开一个西瓜,大家一尝,都伸大拇指。王永昌笑着说:“这瓜果就像小孩,你照顾他孬好,他都给你长个样看。”

管理好大棚,其实也是对入股的群众负责。“我一年有11个月都是吃住在大棚地里。”王永昌说。

如今,村里这100多座大棚就是100多个“聚宝盆”,为村里带来了滚滚财源。

富民增收渠道多

一排排高架草莓苗绿意盎然,一阵阵说笑声从深处传来。正在进行草莓苗扦插的73岁的汤俊兰正在和几个一块干活的妇女说笑。汤俊兰她们每人每天平均有60元左右的收入。“这里空气好,还不累,自己能挣钱,心里可舒坦。”汤俊兰说。

这里就是凤彩公司的草莓繁育脱贫产业基地。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凤彩公司采取“公司+订单+农户”模式,年产销草莓脱毒种苗和其他果蔬苗800多万棵,并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带贫帮扶措施带动全县3400多人增收脱贫。

与凤彩公司隔门相望的是汇友鞋材,睢县80%以上的鞋底料都来自这里。年轻的老板王海涛介绍说,厂里平均用工10余人,每人每月保底工资5000元。

产业发展好,就业带动好,群众干劲足。短短5年,袁庄村就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转变,迈出了奔小康的铿锵步伐。

袁庄村村情

相关链接

睢县城关镇袁庄村在县城东南3公里处,辖6个自然村559户1938人,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176户684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南笋北椒中果蔬”的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睢县利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原有蔬菜大棚的基础上扩大到200多亩,建起103个钢管棚、10个温室大棚,分别种植草莓、西瓜、绿宝香瓜、辣椒、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吸纳14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每年每棚收益都在2万元以上。目前,全村176户684人贫困人口户户有增收渠道,可持续稳定脱贫。

同时,该村相继开展了人居环境卫生整治、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等评比活动,成为美丽乡村和文明乡村典范。

(黄业波 整理)

编辑: 曹娟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城管已经支招 物业尚需努力
私装地锁 霸占车位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宁陵实施增雨作业
1300名“护城人”雨 ...
绿树阴浓夏日长 红瓦...
志愿者冒雨疏通下水道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