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351)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2020-04-21 01:29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这一成语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该篇说,天下搞学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了顶峰。古代所谓的道术,究意在哪里?回答是:“无所不在。”问:“神由何而降?明从何而生?”回答是:“神圣自有其由来,王业自有其成因,都渊源于一。”不离根本,称为天人。不离精纯,称为神人。不离本真,称为至人。以天为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够预示变化,称为圣人。以仁布施恩惠,以义作为道理,以礼规范行为,以乐调和性情,温和慈爱,称为君子。以法律为尺度,以名号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考核来判断,等级之数像一二三四那样明白,百官以此为序列,以职事为常务,以衣食为主旨,生产储藏,关心老弱孤寡,使其皆有所意养,这是养民的常理。

《庄子·天下篇》说,古代的圣人是很完备的啊!合于神明,效法自然,养育万物,泽及百姓,以天道为根本,以法度为末节,六合通达而四时顺畅,无论小大精粗,其作用无所不在。古时候的道术和法规制度,很多还保存在传世的史书中。保存《诗》《书》《礼》《乐》中的,邹鲁一带的学者和官员们大都知晓。《诗》用来表达志,《书》用来记载事情,《礼》用来规范行为。《乐》用来调和,《易》用来说明阴阳,《春秋》用来正名分。其散布于天下设立于中国的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它。

《庄子·天下篇》接下来的原文是:“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段话是说:天下大乱,贤王不显,道德分歧,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见而自我欣赏。譬如耳目鼻口,它们各有其功能,但却不能互相通用。犹如百家众技,各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和全面,都是孤陋寡闻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离破碎,很少能具备天地的完美,相称于神明之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相合。后世的学者不幸的是,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所割裂!

照《庄子·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庄子的人格理想,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庄子的政治理想,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庄子·天下》中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其中“内圣”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品德,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使内心符合“圣”的标准;“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内圣”是基础,“内”不“圣”就无法经世济民,治国理政,达到很好的政绩,就不能达到“外王”的目的。儒家强调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再到天下太平,说明了达到“内圣外王”的次序。“内圣”“外王”的统一才应该是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之说,但《庄子·天下》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

由于《庄子·天下篇》中的“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来“内圣外王”就成了成语。

例句:“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明代李贽《四书评·大学》)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03-2016 商丘网 版权所有

首页  |  商丘  |  专题  |  网视  |  图片  |  金融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报纸栏目
【连载】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351)
2020-04-21 01:29   刘秀森   商丘网——京九晚报   我要评论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这一成语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该篇说,天下搞学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的学问达到了顶峰。古代所谓的道术,究意在哪里?回答是:“无所不在。”问:“神由何而降?明从何而生?”回答是:“神圣自有其由来,王业自有其成因,都渊源于一。”不离根本,称为天人。不离精纯,称为神人。不离本真,称为至人。以天为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够预示变化,称为圣人。以仁布施恩惠,以义作为道理,以礼规范行为,以乐调和性情,温和慈爱,称为君子。以法律为尺度,以名号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考核来判断,等级之数像一二三四那样明白,百官以此为序列,以职事为常务,以衣食为主旨,生产储藏,关心老弱孤寡,使其皆有所意养,这是养民的常理。

《庄子·天下篇》说,古代的圣人是很完备的啊!合于神明,效法自然,养育万物,泽及百姓,以天道为根本,以法度为末节,六合通达而四时顺畅,无论小大精粗,其作用无所不在。古时候的道术和法规制度,很多还保存在传世的史书中。保存《诗》《书》《礼》《乐》中的,邹鲁一带的学者和官员们大都知晓。《诗》用来表达志,《书》用来记载事情,《礼》用来规范行为。《乐》用来调和,《易》用来说明阴阳,《春秋》用来正名分。其散布于天下设立于中国的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它。

《庄子·天下篇》接下来的原文是:“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段话是说:天下大乱,贤王不显,道德分歧,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见而自我欣赏。譬如耳目鼻口,它们各有其功能,但却不能互相通用。犹如百家众技,各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和全面,都是孤陋寡闻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离破碎,很少能具备天地的完美,相称于神明之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相合。后世的学者不幸的是,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所割裂!

照《庄子·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庄子的人格理想,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庄子的政治理想,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庄子·天下》中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其中“内圣”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品德,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使内心符合“圣”的标准;“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内圣”是基础,“内”不“圣”就无法经世济民,治国理政,达到很好的政绩,就不能达到“外王”的目的。儒家强调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再到天下太平,说明了达到“内圣外王”的次序。“内圣”“外王”的统一才应该是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之说,但《庄子·天下》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

由于《庄子·天下篇》中的“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来“内圣外王”就成了成语。

例句:“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明代李贽《四书评·大学》)

编辑: 田戈   责任编辑:李瑾瑜
  相关阅读:
百姓呼声 进入频道 >>
绿化带内 单车“睡觉”
已完成雨、污水管网 ...
责任单位已找到 维修还要等俩月
架了几公里光纤 为屈先生办理了宽带移机
精彩图片 进入频道 >>
消毒防疫净校园
我市开展重点工作观 ...
草莓种植助贫困户脱 ...
葛花盛开带动经济收入
党媒推荐 进入频道 >>
    版权声明: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联系电话:0370-2628098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主管: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商丘网联系电话:0370-2628098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0120156001 豫ICP备05019403号 公网安备 41140202000008号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 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